目前,我國對外貿易摩擦的主體已經從發達國家轉變為發展中國家,而且發展中國家所采取的制裁措施比發達國家更為嚴厲,對我國的對外貿易產生了十分明顯的不利影響。我們應該高度重視與發展中國家之間的貿易摩擦問題,并采取相應的對策緩解貿易摩擦,更有效地拓展發展中國家市場。
一、中國與發展中國家貿易摩擦的特點
1、貿易摩擦案件的數量不斷增多
2001年加入世貿組織之前,中國產品所遭遇的貿易摩擦主要來自發達國家,發展中國家針對中國的反傾銷調查并不突出。20世紀80年代,發達國家對中國反傾銷立案數量比例占全部案件的97%,發展中國家的立案數量比例僅占3%。加入世貿組織以后,中國同來自發展中國家的貿易摩擦不斷增加。截至2005年底,在世貿組織成立后的11年里,針對中國的469起反傾銷案件中,發達國家發起165起,發展中國家發起304起,發展中國家發起的反傾銷調查案件占總數的64.8%。據中國貿易救濟信息網統計,2005年,中國遭遇各類貿易救濟措施64起,其中發展中國家發起的案件超過60%。2006年,歐盟和美國之外對我國發起反傾銷調查或采取反傾銷措施的國家和地區總共有19個,其中發達國家3個,發展中國家和地區有16個,發展中國家對我國發起反傾銷調查總數39起,調查的產品包羅萬象。這說明,使中國出口屢屢受挫的反傾銷壁壘主要不是來自發達國家,而是來自印度、阿根廷、土耳其、南非、秘魯、巴西、墨西哥等發展中國家。
印度是全球使用反傾銷措施最頻繁的國家,1995年至2005年印度對其他國家共發起反傾銷立案425起,印度對中國產品實施反傾銷訴訟案也是最多的,涉案金額也最大。目前已累計對中國發起了90多起反傾銷調查。2006年印度對華發起反傾銷調查8起。目前,印度對中國征收反傾銷稅的產品主要有化工產品(25種)、藥品、焦炭、石墨、瓷磚、電池、燈具、手電筒、玻璃、卷尺、生絲、簾布、運動鞋、傳真紙等。由此可見,中印兩個最大的發展中國家的未來貿易摩擦將會愈演愈烈。
土耳其也對中國產品頻繁設限,對中國的反傾銷案件占其全部反傾銷案件的37.6%,2006年土耳其對華發起反傾銷調查4起。特別是2004年3月,在全球紡織品配額即將取消之前,土耳其等國的紡織行業組織提出《伊斯坦布爾宣言》,要求世貿組織繼續對中國紡織品出口實行配額管理,得到50個國家的90個行業組織簽名,其中發展中國家占了50%以上,盡管這一提案未能獲得通過,但從中可以看到國外對中國紡織品的抵制態度。目前土耳其對中國實施反傾銷的產品有彩電、輪胎、鋼絲繩、管件接頭、鬧鐘、文具、打火機、門鎖、鍋蓋、合葉。
2006年巴西對我國發起反傾銷調查數量達到9起,超過印度和土耳其這兩個對華反傾銷傳統大國,位列發展中國家之首。主要涉及機械、電器、工藝品、機電產品等諸多產品類別。
2、涉案金額日益攀升
在某些領域里,中國與發展中國家的經濟摩擦在涉案金額上無法與發達國家相比,但近年來發展中國家對中國產品反傾銷訴訟案中的大案要案開始增多,個案涉案金額逐漸增大,尤其是亞洲的發展中國家對中國產品反傾銷的個案涉案金額越來越大。
印度對我國立案頻繁,數量居高不下,但以往每筆反傾銷案的涉案金額并不高,遠遠無法與歐盟和美國對華反傾銷案動輒上億美元的涉案金額相比。2002年,印度共對中國產品發起13起反傾銷調查,涉案金額6400萬美元:2003年對中國產品發起的6起反傾銷調查,涉案金額也僅為2830萬美元。但近兩年,特別是2005年,印度對華反傾銷案的涉案金額大幅攀升。僅2005年5月18日發起的絲綢反傾銷案,涉案金額就高達1.8億美元(據我海關統計,調查期2003年4月~2004年9月內,我國對印出口綢緞總額為1.8億美元),為印度歷來對我反傾銷調查涉案金額最高的個案,也是紡織品一體化后發展中國家對中國紡織品發起的涉案金額最高的反傾銷案。
2004年12月,土耳其對原產于中國的編織絨纖維和繩絨線纖維進行的反傾銷調查,涉案金額達7700萬美元。成為當時發展中國家對華反傾銷案金額最高的一起。
3、實施貿易保護措施的概率高
由于各級政府及企業對發展中國家提出的反傾銷訴訟案重視不夠,對其反傾銷法律制度缺乏了解,應訴不積極,加上發展中國家反傾銷法案有一些不規范和不合理之處、以及困擾我國出口產品多年的“非市場經濟地位”問題,使發展中國家對中國產品的反傾銷訴訟案的大多數案件都實施了貿易保護措施,加征了反傾銷關稅。
巴西作為南美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在反傾銷訴訟審理過程中,對美國產品反傾銷訴訟調查的立案多,但實施保護措施的少:而對中國產品反傾銷訴訟調查的立案多,實施保護措施的也多。據巴西貿易維護局統計,截至2002年,對美國反傾銷調查有25起,只有8起執行反傾銷稅,占立案總數的28%;巴西對中國產品立案進行反傾銷調查18起,12起征收反傾銷稅,占結立案總數的60%。
在非洲國家中,南非和埃及是對中國產品實施反傾銷調查最多的兩個國家。截止2004年底,南非共對中國產品發起31起反傾銷調查,尚未完成調查的涉案產品有12項,但對中國產品已征收反傾銷稅的就有17類產品,占已結案的89%。在1996年至2004年,埃及對中國發起了12起反傾銷調查案件,其中有11起實施了貿易保障措施,加征了反傾銷關稅,占訴訟案的92%。
4、對中國產品征收反傾銷稅稅率明顯居高
從上世紀90年代以來各國對我國反傾銷平均加權稅率來看,美國為99.9%、澳大利亞為51.8%、加拿大為49.9%、歐盟為36.9%。如2005年歐盟對中國自行車的反傾銷稅率是30.6%~48.5%,2004年美國商務部對中國的木制臥室家具征收反傾銷稅是1%至5%。而同期發展中國家對中國產品的反傾銷關稅比發達國家要高得多,一般在50%~250%之間,墨西哥為273.3%、巴西為110.2%、南非為96.6%。如在2004~2005年期間墨西哥對來自中國的26種商品征收了反傾銷稅,其中有19種產品的反傾銷稅是105%—533%:1993年墨西哥對我國出口的鞋類征收1105%的反傾銷稅率,這在反傾銷史上都是絕無僅有的。
發展中國家對我國產品的反傾銷稅率如此之高,比發達國家的制裁措施更為嚴厲,迫使許多中國商品退出其國內市場。
二、中國與發展中國家貿易摩擦加劇的主要原因
從現實來看,我國與發展中國家之間的經濟摩擦急劇增加的原因有很多,既有來白發展中國家的因素,也有我國的原因:既有與發達國家反傾銷案件相似的問題,也有發展中國家特有的問題。
1、中國出口貿易的迅猛增加沖擊了發展中國家原有利益
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加入WTO后,中國對外貿易持續快速增長,平均年增長速度接近30%。占世界貿易的比重大幅提高,進出口總額在世界貿易中的排名在1980年僅為第26位,而自2004年開始上升到第3位。從1980年到2005年,中國出口額占世界出口總額的比重從不足1%增加到6%,占發展中國家出口的總額則從3%上升到20%。
中國對外貿易特別是出口貿易的迅速發展,對世界各國的原有利益格局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沖擊。自上世紀末以來,世界經濟低迷,發達國家經濟發展持續緩慢,很多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又嚴重依賴發達國家,這嚴重地制約了諸多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中國向發達國家出口的大量增加,不僅擠占了發達國家本國企業的市場份額,嚴重威脅了發達國家的利益和地位,而且也擠占了其他發展中國家在發達國家的出口份額。
與此同時,中國向發展中國家的出口量也不斷增加,使發展中國家的企業在失去國際市場的同時又面臨著來自國內市場的沖擊。例如2004年上半年,廣東彩電企業對土耳其的出口同比增長1倍以上,土耳其彩電市場基本上被中國彩電企業所占據,直接導致2004年8月土耳其對進口的原產于中國的彩電進行反傾銷調查。
2、中國與發展中國家的產業結構和出口商品結構相似
目前中國與各發展中國家的發展水平接近,出口商品結構相似,都主要集中在紡織品、玩具、鞋等勞動密集型以及資源密集型兩大類工業制成產品,比較優勢趨同,經濟互補性較差。特別是近年來中國加工貿易發展迅速,超過了貿易總額的一半,相當部分尚處于典型的簡單加工和組裝的發展階段,加工貿易出口也是以服裝、紡織和機電零部件等低技術和低附加值的勞動密集型產品為主導,且低價競銷現象普遍存在,給發展中國家反傾銷的機會。顯然,中國產品的大量出口很容易與發展中國家同類出口產品發生沖突,并且沖擊到的可能是其他發展中國家的支柱產業,對其產生實質性的、甚至是致命的影響,有可能使其整個工業體系陷入困境。比如,中國的紡織業整體水平大大高于印度、斯坦蘭卡、南非等發展中國家。斯里蘭卡的紡織品出口占該國全部出口的95%。但其紡織業很難同中國競爭,中國的紡織品大量出口到世界市場,很容易使斯里蘭卡的整個紡織行業遭遇困境。
由此,發展中國家出于保護本國相關產業的目的,必然對來自中國的產品頻繁發起反傾銷訴訟和超出尋常的保護措施,使我國出口商品的成本提高,競爭力下降,最終被擠出這些國家市場。
3、中國企業對發展中國家發起反傾銷訴訟案的應訴率偏低
長期以來,我國企業一直重視開發發達國家市場,關注與發達國家的貿易摩擦,對美國、歐盟的反傾銷的應訴率幾乎是100%。但對與發展中國家的貿易摩擦應訴率非常低,據測算,目前還不到40%。
中國企業不積極應訴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些大企業可能對發展中國家市場重視不夠,而小企業則不愿承擔或者承擔不起昂貴的應訴費用。對發起國裁決程序的公正性缺乏信心也使不少企業放棄應訴。
在國際上,各國審理反傾銷案有一項基本規則,在立案審理過程中,如果被調查方或被訴訟方不應訴、不提供可靠的資料、不提供有效的證據,審理機關只能聽信申請方的資料,并依此作出裁定。不積極應訴必然會招致嚴重的懲治性后果和頻繁的反傾銷訴訟。這是促成一些發展中國家對中國產品頻繁地進行反傾銷立案調查、征收高額的反傾銷稅的主要根源之一。
不僅如此,許多發展中國家的法律并不健全,在很多方面存在著違反世貿組織協議的規定,而政府機構又有很大的自由裁量權。由此促成了這些國家更加頻繁地進行反傾銷立案調查。
三、應對與發展中國家貿易摩擦的對策
目前我國已成為世界貿易大國,在我國繼續注重與美日歐等發達國家之間的經濟往來的同時,也應重視加強協調與發展中國家之間的經貿關系,盡可能減少貿易摩擦,有效地利用這些國家巨大的市場潛力,促進我國對外貿易的穩定、健康發展。
自從20世紀90年代初以來,我國一直在實施出口市場多元化戰略,積極開拓亞、非、拉等發展中國家的市場,以擺脫出口市場對發達國家的過度依賴,降低出口貿易的風險。發展中國家與我國的貿易摩擦的增加,嚴重地影響了我國出口市場多元化戰略的實施,使我國出口貿易對發達國家一直保持較高的依賴程度,不僅導致了與發達國家的貿易摩擦頻繁發生,而且使我國出口受制于發達國家經濟景氣狀況。另外,我國很多產品在歐美市場遭受反傾銷后,便開始轉移到亞非市場。如果在亞非地區再次遭受反傾銷,那就可能意味著我國出口商品全球市場的丟失。所以,如何有效地應對發展中國家貿易摩擦,加快與發展中國家的貿易發展,是我國對外貿易策略必須認真研究的問題。
1、加強與發展中國家的溝通宣傳,在合作中實現雙贏
我國與發展中國家的貿易摩擦,體現了發展中國家的利益差異和全球化背景下競爭和開放的矛盾心態。同時,發展中國家都面臨著失業、貧困等共同的挑戰,很多國家的產業缺乏核心競爭力,對政府保護的依賴程度很高,對“中國制造”和“中國價格”心存恐懼。因此,中國在與發展中國家進行貿易時,應加強對自身優勢的宣傳,讓發展中國家對中國的貿易政策、貿易環境有一個比較清楚的認識。在市場經濟地位這個方面,也應使用外交手段促使發展中國家給予中國企業市場經濟待遇。加強與發展中國家合作,對發展中國家提供必要的幫助,妥善處理雙邊貿易或經濟利益上的沖突。充分利用國際援助帶來的機遇,擴大對發展中國家的勞務和商品出口:加強對發展中國家的技術援助和人員培訓,以促進中國企業與當地經濟的共同繁榮:組織培訓項目,介紹我國發展經濟的經驗,這樣也有利于擴大和提升我國在發展中國家的影響和地位。
2、建立并完善敏感商品的出口預警體系
構建有效的預警機制是避免貿易摩擦發生及減少貿易摩擦影響的重要途徑。這需要政府貿易主管部門、行業協會和企業之間密切配合。政府主要提供政策和信息,在國家層面上協商解決爭端;行業協會隨時提供國內外的動態數據和分析報告:大企業成立國際市場信息研究部門,小企業則可通過自主聘請咨詢機構以跟蹤國內外市場。對這些國家主導產品的生產、供求、價格、產能、技術革新、產業結構等系列問題進行跟蹤和研究,確定主要產品的預警線,當出現反傾銷指控跡象時,立即采取緊急保護措施,保證本產業不受沖擊。
3、積極應訴,靈活抗辯
一旦我國出口產品被立案調查,企業應依照法律程序積極應訴,這樣才能保住現有的出口市場,同時為開拓其他發展中國家市場奠定基礎。
政府和商會協會要引導、鼓勵和支持企業積極應對國外反傾銷(包括資金支持)。政府應加強同發起國磋商,商會和協會幫助企業進行分析案件,指導企業根據世貿組織規則和發起國的當地法規制訂具體的應對方案,并在專家、律師的協助下,就具體應對措施和談判細節做好準備。
對于某些國家的歧視性做法,尤其是幾家反傾銷大國不公正裁決,中國應充分利用世貿組織的爭端解決機制(迄今中國還沒有向該組織提出過任何訴訟)。我國企業在發展中國家應訴反傾銷調查時還應采取靈活務實的策略,要尋找既熟悉當地法律又與當地反傾銷當局關系密切的律師,還要主動爭取進口國利益關聯體的支持,如當地進口商、產品受益者、進口國的學者等,他們能幫助我方企業獲得更多的信息和舉證材料,這有利于我方爭取較好的審查結果。
4、鼓勵企業到發展中國家直接投資
積極鼓勵企業走出去,到發展中國家特別是與我國經濟摩擦比較多的發展中國家進行戰略性直接投資,以加強與這些國家的經濟聯系,緩解經濟摩擦。發展中國家一般在人力資源、自然資源和能源方面具有優勢,但缺乏先進的技術和管理經驗。我國企業可以將適用技術和成熟產業轉移到市場潛力更大的發展中國家和地區,在這些國家從事加工貿易、建立生產制造裝配企業,不僅可以較大地滿足東道國擴大就業和產業結構調整的需要,而且還可以有效地釋放我國國內產業中的過剩產能,更為重要的是可以緩解我國與發展中國家、發達國家之間的經濟摩擦。
5、加快產業結構調整
我國產品與發展中國家產品比較優勢趨同,這要求我們既要重視對其市場的開發又要把握進入其市場的節奏,同時注重研發投入,盡快提升產品科技含量,提高產品的質量和檔次,努力實現出口產品由低端向中端甚至高端升級,注重實施名牌戰略,改變低價競爭的策略,避免中國出口產品對進口國支柱產業造成巨大沖擊,也從根本上改變中國產品的低價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