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務貿易是建立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一項重要內容,隨著2007年1月14日中國與東盟10國《服務貿易協議》的簽署,正式宣告了雙方服務貿易市場的開放,同時也為2010年如期全面建成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奠定了更為堅實的基礎。
一、《服務貿易協議》的簽署為中國發展服務貿易帶來的機遇
中國與東盟《服務貿易協議》的簽署,是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建設進程中的一件大事。在簽署《服務貿易協議》后,雙方要相互開放很多行業,這樣一來,中國和東盟可以互相吸取對方服務行業的優勢,取長補短。比如東盟10國中,新加坡在法律咨詢、物業管理、金融服務等方面比較擅長,泰國在旅游服務方面出色,印尼能源服務比較好,這些都是我國需要加強的方面,而中國服務業容量大、潛力大,在海運、建筑、信息技術服務方面有優勢,對東盟有著巨大的吸引力。雙方在商業服務、金融保險、旅游、建筑工程、運輸通訊等服務貿易領域的開放與合作將日益活躍,這將為中國發展服務貿易帶來巨大的機遇。
(一)為中國擴大服務出口提供廣闊空間
“十一五”規劃提出,要促進服務業加快發展,擴大服務貿易,實現服務貿易進出口均衡發展的目標,并把發展服務業作為解決中國下一步經濟發展中若干重大問題的關鍵。中國與東盟《服務貿易協議》的簽署,將有力地推動中國服務貿易快速發展。比如旅游業,東盟是我國最大的海外旅游市場,中國也是東盟重要的旅游市場,《服務貿易協議》的簽署將給廣大的老百姓帶來更高質量的旅游服務。再比如教育業,中國與東盟教育開放,雙方可以互辦學校,加強教育方面的合作。這些都將為中國擴大服務出口提供廣闊的空間,奠定堅實的基礎。
(二)為中國帶來了難得的國際分工機遇
以“服務外包”為特征的新一輪國際產業轉移正在興起,傳統服務業的技術含量正在不斷提升,現代服務業發展空間巨大。雖然中國在承接服務外包業務的規模、能力和質量等方面,與東盟一些國家相比還有很大差距,綜合實力略遜一籌,但中國具備大量高素質、低成本的專業技術人才。東盟一些國家以服務外包為重點,推動服務貿易取得迅速發展的經驗證明,通過政府的促進和培育,抓住發展機遇,實現服務貿易的跳躍式發展,是完全可能的,而中國與東盟《服務貿易協議》的簽署,無疑會促使中國采取具有針對性的措施,以促進服務貿易的發展。
(三)為促進中國服務貿易業發展提供新動力
目前,中國是進入世界服務貿易出口前10位的兩個發展中國家之一。中國不僅服務貿易規模居發展中國家之首,而且已形成一些優勢產業,具備一定發展基礎。中國的旅游業、建筑業、其他商業服務業、運輸業等在國際市場上的份額排名,都比較靠前。中國與東盟《服務貿易協議》的簽署,將會繼續擴大中國服務貿易對外開放的程度,引進更多的國外先進經營方式和經營理念,將有利于提高我國服務企業的國際競爭力,為促進中國現代服務業快速發展提供新的動力。
二、中國與東盟發展服務貿易中面臨的困難與挑戰
《服務貿易協議》的簽署固然給中國服務貿易的發展帶來了機遇,但不可否認的是,中國在與東盟發展服務貿易的過程中,面臨著自身和外界的雙重困難與挑戰。
(一)中國服務業國際競爭力較弱所帶來的困難
經過二十多年的發展,我國服務業的國際競爭力有所提升,但其整體上較弱卻是一個不爭的事實。根據貿易競爭優勢指數計算公式,2002~2006年我國服務業總體和行業貿易競爭指數如附表。
由表中數據可以看出,2002~2006年我國服務貿易總體的貿易競爭優勢指數均小于0,表明我國服務業整體競爭力弱。從行業來看,只有旅游和通訊服務業略有微弱優勢,其他服務行業均處劣勢,特別是運輸業,其貿易競爭優勢指數一直呈負數狀態,反映了我國服務業的國際競爭力水平非常低下,這一先天上的不足無疑會對中國與東盟發展服務貿易帶來一定的困難。

(二)中國服務貿易區域發展極不平衡所帶來的挑戰
由于服務貿易的特殊性,中國服務貿易主要集中在沿海發達地區,各地區發展非常不平衡。沿海發達地區由于優越的地理條件和較發達的現代服務業,在運輸、保險、計算機和信息服務、咨詢服務和廣告宣傳等領域較內陸地區具有明顯的優勢,目前是中國服務貿易的主要出口地區。其中,北京、上海、廣東、浙江和天津處于全國服務貿易出口的前列,據統計,2006年,僅上海市的服務貿易出口就占全國的二成左右。可以說,中國服務貿易區域發展不平衡的現狀,在未來很長一段時期內都會給中國與東盟的服務貿易帶來不利的影響。
(三)中國服務貿易管理體制相對落后所帶來的挑戰
中國服務貿易的宏觀管理機構、部門協調機制、政策環境、法律體系、統計制度等均亟待建立健全。由于歷史的原因,中國對服務業的定義、服務貿易的統計范疇以及劃分標準與發達市場經濟國家及國際慣例不完全一致,使得統計數據在全面性和準確性上尚有一定的差距。在缺少全面的準確的數據的情況下,在與東盟進行服務貿易的過程中,中國政府很難制定出有針對性的發展政策和對外談判方案。
(四)東盟各國服務業水平差異較大所帶來的挑戰
東盟10國服務貿易水平、特點不一,客觀上也會對中國與東盟發展服務貿易帶來一定的挑戰。由于各國服務業水平差異較大,中國和東盟相互開放服務行業比開放貨物貿易往往更加艱難,對于各國而言也更具有挑戰性。目前,東盟成員內部的服務貿易政策差異較大。例如各國對外資出資比例的上限規定不同,印尼95%,泰國49%,菲律賓40%,馬來西亞25%,這樣的外資政策差異對于中國與東盟成員間的服務貿易制度建設無疑增加了難度。
三、進一步推動中國與東盟的服務貿易發展
中國應該以《服務貿易協議》的簽署為契機,推動與東盟國家服務貿易的發展,政府和涉及服務貿易領域的企業要盡快進入CAFTA角色,有針對性地發展與東盟國家在此領域的合作,創新合作機制,提高服務貿易水平和質量。
(一)進一步加大投入的力度,采取多種手段積極培育服務市場
政府應制定措施,加大對服務業基礎設施的投入,以現代化的技術裝備改善國內的服務手段,改善服務供給,培育服務市場,提高服務質量和服務效益,從總體上提高國內服務業的國際競爭力。第一要打破國家對一些服務業如銀行、保險、電訊等服務業的壟斷,允許國內非公有制形式對這些行業的投資或參與經營、鼓勵國內民營資本涉足這些服務領域,并強化競爭機制。第二,要徹底打破行業壟斷,破除以自我服務為主的封閉模式,強化服務業的市場機制,不斷提高服務業的社會化和市場化程度。第三,政府應不斷激勵各服務企業進行技術創新與人才更新,鼓勵國內服務企業積極參與市場競爭,為服務產業的發展創造一個公平的環境。
(二)進一步加快中國與東盟信息交流中心建設,充分發揮信息對雙方服務貿易的引導作用
國際貿易發展到今天,信息的重要作用愈發凸顯。因此對中國與東盟自由貿易區內的服務業信息進行采集、存儲、分析、管理和應用,實現信息交流、信息共享,對于加快中國與東盟服務貿易市場的開放具有重要意義。要重點從信息生態、外宣推力等方面考慮,善于主動整合信息資源,把信息引力牢牢抓在手中。通過媒體整合與信息集群生成、充分流動,讓東盟國家更全面和準確地了解并參與到中國與東盟的服務貿易市場當中,包括讓在中國第一輪對外開放中發揮重要作用的華人華資再次發揮重大作用,引導中國和東盟的資金、技術、項目、政策和人才等各種要素向中國與東盟服務貿易領域聚集。
(三)進一步推進泛北部灣服務貿易合作,以次區域合作帶動整個區域合作
今后一段時間,泛北部灣服務貿易合作將是中國與東盟經濟合作的重點。中國西南地區與東南亞陸地相連,隔海相望,加強次區域服務貿易合作具有良好的條件,同時中方積極支持東盟一體化建設,鼓勵中國企業參與次區域服務貿易合作,使次區域服務貿易合作成為中國與東盟經貿合作的一個新亮點。從近幾年的發展來看,中國與東盟東部增長區、印尼—馬來西亞—泰國增長三角、大湄公河等次區域服務貿易合作已經有了較好的基礎。中國與東盟《服務貿易協議》的簽訂,是推動雙方次區域服務貿易合作的天賜良機,今后,雙方可重點探討開展泛北部灣服務貿易合作的可行性。需要關注的是,雙方在推動泛北部灣服務貿易合作過程中,應充分考慮東盟各國的需要,泛北部灣服務貿易領域的合作可以先從港口建設、航運等交通物流以及旅游合作等方面切入。應充分考慮泛北部灣各國的需要,努力把泛北部灣服務貿易合作打造成為互利合作、務實合作、全面合作與創新合作的典范。
(四)進一步發展出口導向型服務業,擴大服務業 出口
2006年上半年我國與東盟的服務貿易額達63億美元,中國存在逆差14億美元,而減少這一貿易逆差的一個重要途徑是發展對東盟的出口導向型服務業。雙方《服務貿易協議》的簽署,對中國發展出口導向型服務業無疑是一個歷史性機遇。首先,隨著出口導向型服務的發展,中國能夠成為東盟各國跨國公司服務出口基地,不僅可以增加服務貿易出口收入、創造就業、提升人力資源和技能,更能提高服務業的國際綜合競爭水平。其次,鑒于東盟各國跨國公司對中國的出口導向型服務業僅僅表現出興趣,在這些跨國公司進入中國市場時,中國政府應采取激勵措施和適當的出口業績要求,鼓勵他們將部分業務留給中國服務業,這并不違反WTO規定。這些跨國公司一旦青睞中國的出口導向型服務業,其本身的巨大客戶群就給我們開辟了理想的市場。再次,中國政府應當及時出臺有效舉措,大力扶持國內尚處于起步階段的出口導向型服務業。通過積極開展對外投資,推動中國企業拓展服務業國際市場,特別是以遠洋運輸為載體的現代物流業、工程設計咨詢和建設業、旅游業、分銷業等產業的對外投資,不僅增加本產業的出口收入和國際競爭力,而且將對中國貨物貿易出口、其他產業對外投資以及吸收外資發揮積極的促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