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是中國第一大農產品出口國,但是近年來對日農產品出口比重不斷下降,2006年達到歷史最低點。本文根據中國對日農產品出口貿易的現狀和中日農產品的貿易摩擦,分析了“肯定列表制度”實施以來對中國農產品輸日的影響。
一、我國對日農產品出口現狀
1、我國對日農產品出口增幅明顯下降。自加入WTO以來,我國對日農產品出口不斷增長,2004年起增幅更是達到22.3%;2005年有所回落,為7.2%;2006年5月29日日本開始實施“肯定列表制度”,使我國農產品出口受到較大影響,增幅進一步減少。2006全年對日農產品出口82.1億美元,同比增長3.6%。而同期中國農產品出口總額達到310.3億美元,比2005年增長14.1%,高于對日農產品出口10.5%。
2、對日農產品出口比重不斷降低。日本市場在我農產品出口總額中的占比已經大幅下降,10年來下降了將近15個百分點。加入WTO后下降了將近10個百分點,已由2001年的35.78%下降至2006年的26.47%,這一數字也為近年來的最低水平,預計將持續降低。但是這種下降過程不是直線下降的,中間有反復和波動。
3、日本依然是我國第一大農產品出口地。雖然對日農產品增幅和對日農產品出口占比均在下降,但是對日出口貿易額仍然在不斷增長,從2001年的57億美元增長到2006年的82億美元。在我國農產品對外出口的單一國家(地區)中,日本依然是我國第一大農產品出口地,且遠遠領先于位居第2的歐盟地區的14%以及美國的12%(如圖2所示)。


4、出口結構有待優化。2006年,水海產品出口穩定增長。水海產品對日出口總額占對日農產品總出口的36%,位居第一,其數額達到29.6億美元,同比增長4.6%:其次是園藝產品,份額為29%,其數額達到23.9億美元,同比增長7.3%,但遠低于出口全球21.9%的增速;第3是畜禽產品,份額為15%,其出口額達到12.5億美元,同比增長6.4%。


5、出口集中趨勢加強。2006年,山東、浙江、福建、遼寧、廣東、江蘇等前6大出口地區對日出口63.3億美元,占我對日出口額77%,同比增長1.4%。在出口地區集中加強的同時,行業集中度也進一步提高。2006年從事對日出口的農產品企業6380家,僅比上年增加19家。其中出口額超過100萬美元的有1523家,占比23.9%,同比增長0.9%。
二、中日農產品貿易摩擦分析
1、貿易摩擦的歷程回顧
中日農產品貿易摩擦的歷史較長。日本為了保護本國農業,頻頻利用WTO規則對中國出口的農產品進行設限。日本不僅運用了特殊保障措施和一般保障措施這些非關稅措施,而且還運用了產品認證與質量標準、衛生和植物檢疫以及知識產權保護等非關稅措施,使得中日農產品貿易摩擦加劇。
首先,1995年日本運用WTO《農業協議》中的特殊保障措施對來自中國的生姜和大蒜發難,最終通過雙邊協商,由中方實施出口配額管理和日方施進口商申報管理來解決。這一措施防止了生姜和大蒜在短期急劇增加,導致了1996~1999中國對日大蒜和生姜出口下降。
其次,2001年4月3日,日本既運用衛生和植物檢疫手段,又依據WTO協議的一般保障措施,對中國大蔥、蘑菇和燈芯草三種農產品實施了為期200天的緊急制限措施,即設置進口配額,對超過配額的產品征收稅率100%以上的高關稅,最高的香菇的稅率達266%。這是日本政府首次實行臨時緊急進口限制,也引發了所謂的“貿易戰”,即中國對來自日本的汽車、空調和手提電話征收100%的特別關稅。雙邊通過多次協商,于2001年12月和解。這是中日農產品貿易摩擦的一個最典型事件。
第三,進入2002年后,日本開始強化衛生和植物檢疫,運用技術壁壘限制中國農產品進口。2002年1月,日本厚生勞動省開展了“加強檢查中國蔬菜殘留農藥月”活動。7月,日本政府建議本國進口商不進口中國冷凍菠菜,7月31日通過了修訂之后的《食品衛生法》。該法對違反規定的進口商采取加大罰款力度、公開進口商名字乃至處以勞役等措施,該措施在9月7日開始執行。雖然日本于2003年2月26日解除了進口中國冷凍菠菜的限制,但中國產品仍然要接受最嚴格的檢查并需附有中國政府檢查合格的衛生證明書。
第四,2003年2月和4月日本分別修改了《種苗法》和《關稅定率法》,限制植物性農產品的進口。通過“兩法”的修改,一方面可以禁止用非法出口種子在海外種植的產品進口到日本,保護本國農產品;另一方面,又可以通過限制優質農產品的種子外流,形成國內產品品質與進口產品品質之間的差別,提高本國農產品的競爭力。
第五,2004年1月27,日本以我國發生禽流感為由,宣布暫停從中國進口禽類產品。同年6月17日,日本又對中國產粉絲實施“過氧化苯甲酰”項目命令檢查。其檢查頻度為100%,檢查標準為“不得檢出”,檢出限界值為0.30g/kg。
最后,2006年5月29日,日本開始實施肯定列表制度,對食品、農產品中所有農業化學品殘留物都作了明確規定。除了對65種天然和化學合成物質(主要是營養劑)不設限量之外,禁止使用15種農藥和獸藥:對797種農藥、獸藥及飼料添加劑設定了53862個限量標準,對其他沒有設定限量標準的執行“一律標準”,即含量不得超過0.01毫克/公斤。
2、“肯定列表制度”對中國農產品出口的影響
“肯定列表制度”的實施對中國農產品對日出口的總體影響可以簡單概括為“三低三多”:即增速降低,占比降低,價格走低;檢查增多,退貨增多,成本增多。
“三低”的“增速降低”表現為:2006年1~5月對日農產品出口金額33.2億美元,同比增長4.3%:而“肯定列表制度”實施以后,6、7兩月我對日出口分別減少了18%和1.8%,6~12月其出口額累計49億美元,同比僅增長3.0%,比前5個月降低1.3%。“占比降低”表現為:雖然日本2006仍然是我國第一大出口市場,但是占比從2001年的35.78%下降到2006年的26.47%,較2005年下降2.7%“價格走低”表現為:雖然絕對價格在上漲,但2006年對日農產品出口價格同比上漲僅2.3%,低于農產品整體出口價格增幅2.6個百分點。
“三多”的“檢查增多”表現為:據日本厚生省公布的統計數據,2006年6~12月中國輸日食品查出違規案例合計334起,其中明確列明違反“肯定列表制度”第11條第3項規定的案例69起,占全部違規案例的21%。有16種輸日商品先后被日方實施“命令檢查”,其中適用“一律標準”的共11項;43種商品受到“監控檢查”,其中列明違反日本“肯定列表制度”的監控檢查項目,涉及12種農產品,15種農藥殘留標準。“退貨增多”表現為:2006年,中國對日農產品的退貨批次從2005年的343個批次增加到476批次,同比增長39%。同時我國也是日本廢棄或退貨處理最多的國家,其次是美國242批次、越南131批次。“成本增多”表現為:為符合“肯定列表制度”要求,輸日農產品要經過自檢、出口檢驗、進口商指定的第三方檢驗和日方進口檢驗等多重檢測,檢測項目多、費用高、時間長,檢驗檢疫費用漲幅超過50%。這也使得2006年全年農產品出口的綜合成本上升6%~15%左右。
3、未來可能的貿易摩擦熱點產品
2006年,日本共對我國40種農產品實施55項檢查措施,涉及出口金額超過10億美元。使得茶葉、蜂蜜、豌豆和生姜等主要農產品2006年出口量同比分別下降了20%、13.6%、33.2%、7.1%和3.7%,菠菜2006年對日出口數量為0。從整體來看,肉類制品、蔬菜、水果及制品、水產品、食用菌、茶葉、谷物均是日本實施“肯定列表制度”制度后出口風險較高的大類商品,這其中的絕大多數農產品仍然將是2007年對日出口的摩擦熱點,以下著重分析3類:
(1)蔬菜。從“肯定列表制度”實施的情況來看,蔬菜無疑受到明顯影Ⅱ向,這也將是以后貿易摩擦的重點。2006全年對日蔬菜出口114萬噸,同比減少5.2%。其中,“肯定列表制度”實施后的2006年6~12月對日出口62.7萬噸,同比下降6.4%。一些具體蔬菜產品如保鮮豌豆、保鮮大蒜、洋蔥等受到嚴重影Ⅱ向。目前,日本對中國未成熟豌豆已實施三項命令檢查和三項監控檢查,這使得檢查費用增高和通關時間延長,通關率降低。此外,日本對姜、蒜苗和大蔥實施了命令檢查,使得大蔥的通關時間增加了4~5天,蒜苗的清關時間從2天被延長至5天,而對姜產品的命令檢查使得目前山東地區的鮮姜出口基本處于停滯狀態。
(2)鰻魚。2006年對日出口活鰻1.3億美元,同比下降15.7%;烤鰻出口4.97億美元,同比減少1.2%。在違反“肯定列表制度”的通報中,鰻魚通報次數最多,6~12月共計13起,占全部違反肯定列表案例的24%。近幾年日本媒體將中國產鰻魚產品的藥殘問題夸大其詞,將中國鰻魚說成“毒魚”、“浸在藥液中的魚”等等,造成日本消費市場對中國鰻魚的不信任感在日益擴大。目前中國烤鰻售價比日本產低50%左右,部分超市干脆不售中國烤鰻。
(3)食用菌。2006年對日食用茵出口金額為3.08億美元,同比數量下降6%,金額增加7%。2006年5月29日至12月底,輸日食用菌產品在日本已被檢出30例農殘超標案例,食用菌產品違規案例占植物類產品違規案例的30%以上,是受“肯定列表制度”影響最大的出口品種。日本對香菇實施了“命令檢查”,使得通關時間延長,對鮮香菇的質量和貨架期影響很大,專供超市的小包裝鮮香菇因無法保證鮮度幾乎停止出口。而木耳是目前唯一被實施兩種農藥“命令檢查”的食用菌產品,潛在風險大。根據日本厚生省有關規定,木耳、銀耳、香菇、松茸等商品可能會因違規案例過多,導致日本啟動自動停止進口措施,特別是木耳(毛木耳)和銀耳最有可能出現這種情況。
三、中日農產品貿易展望和對策
根據聯合國《2007年世界經濟形勢與展望》預測,2007年日本經濟增幅預計達1.7%,在此宏觀經濟形勢下,日本農產品市場需求將繼續保持穩定,有利于我國農產品對日出口。但受“肯定列表制度”將繼續對我國農產品出口產生重大影響,對日農產品出口形勢不容樂觀,仍然面臨較大風險。同時,受原材料價格、勞動力成本和能源、運輸費用普遍上漲,企業質量安全投入加大,人民幣升值等因素影響,2007年農產品出口的綜合成本還將不斷攀升。為了緩解中日農產品貿易摩擦,從長期來看,需要采取以下對策:
1、積極開拓歐美和新興市場,實施多元化出口市場格局。
加入WTO以來,對日農產品出口占比已經下降將近10%。而2006年對美農產品出口同比增長33%,對歐盟農產品出口同比增長25.1%,歐美市場在我總出口中占比穩步提高。同時新興市場增勢良好,2006年對西亞、拉美、俄羅斯等新興市場增長迅速,出口增幅均在20%以上,占我出口總額的19.7%。因此,減少對日本農產品市場的依賴,大力開拓歐美和新興市場,形成多元化的出口市場格局,有利于從根本上減少中日農產品貿易摩擦。
2、大力加強雙方協商,積極應對貿易爭端。
中日政府和民間需要共同努力,推動建立中日雙邊貿易合作協調機制,降低貿易沖突發生的頻率和避免貿易沖突升級。同時,一旦發生貿易爭端,出口企業應當積極應訴,運用世貿組織規則,保護自身權益。尤其是在技術貿易壁壘日益廣泛應用于農產品貿易的情況下,企業更應該積極應訴。日本“肯定列表制度”標志著發達國家的技術壁壘已趨向制度化、法律化,對我農產品出口負面影響將在今后一個時期持續存在。據商務部調查,我國有90%的農業及食品出口企業受國外技術性貿易壁壘影響,造成每年損失約90億美元,技術性貿易壁壘給國際貿易造成的障礙占關稅等各種壁壘總和的比重,已由原來的20%上升到目前的80%左右。
3、三方共同努力,提高出口農產品競爭力。
三方指政府,行業組織和企業。具體來說政府要因地制宜,扶持不同地區具有競爭優勢和市場潛力的農產品出口,建立農產品出口預警機制和預警平臺:行業組織則要提高農業生產的組織化程度,培育各種出口產品行業商會、協會和中介組織,推進“公司+基地”、“公司+基地+農戶”、“訂單農業”等生產形式:企業自身則要注重出口農產品的品牌建設,以引進國外先進技術和優良品種與國內自主研發并重的方式,開發自主知識產權產品,提高核心競爭力。企業同時要實行“從農田到餐桌”的全過程控制,建立農產品種植、養殖履歷和質量可追溯體系,與國際接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