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為什么在我國社會,正式制度弱化的現象如此普遍?制度形成的博弈論者認為利益的持續博弈會導致制度的弱化,因為制度的產生并不意味著博弈的結束。文章則從非正式制度、關系距離和產權關系特點等方面探討我國社會正式制度弱化的原因。
關鍵詞:正式制度弱化;非正式制度;關系距離;產權制度
一、引言
任何組織總是在一定的制度環境中產生的。制度是組織的“結構框架或運行環境”,是“一系列相互關聯的對人類行為和社會關系加以約束和控制的社會規范系統,是組織和個人行為的規范體系”。諾思(1971)認為:制度是一系列被制定出來的規則、守法程序和道德倫理規范。它可以約束個人的行為。這些行為旨在追尋個人利益或效用的最大化。在這里。“一系列被制定出來的規則、守法程序”就是正式制度。而道德倫理規范就是非正式制度。制度在多大程度上能夠約束個人的行為,使個人行動能夠服從集體行動。這就是制度的有效性。所謂正式制度的弱化就是指正式制度有效性的降低。生活中我們經常看到,通過適當的程序制定出來的制度,在實際的貫徹與執行過程中,標準不統一、程序不規范,正式制度產生的效果自然就不一樣。在組織中,規章制度、條條框框可能很多,但真正落實的、能夠執行到位的很少,或者要真正落實,成本很高,制度執行的收益還不夠成本的支出。這些現象都是正式制度弱化的表現。
為什么在我國社會。正式制度弱化的現象如此普遍?青木昌彥認為制度是利益博弈的結果。依照他的邏輯,在正式制度執行過程中,利益的持續博弈可能會導致制度的弱化,因為制度的產生并不意味著博弈的結束,在制度執行過程中博弈雙方之間的討價還價會使制度的有效性大打折扣。當然這是普遍的邏輯,并不能解釋在中國社會為什么正式制度弱化卻是如此強烈。因此。本文擬從非正式制度、關系距離和產權特點等方面來探討我國正式制度弱化的原因。
二、非正式制度與正式制度的弱化
正式制度是人們有意識建立起來的并以正式形式加以確定的各種規章與程序,如各種成文的法律、法規、政策、規章、契約等以及執行它們的程序規定,它的顯著特點是成文的規則,即記錄在文件中的條條框框。這些條條框框往往和正式的職務(社會職務或組織職務)以及所有權關系有關。正式制度具有明晰性和確定性,并直接充當社會主體(組織或個人)追尋目標的手段,因此常被認為是“人工結構”,它是在一定社會和組織內由大多數人或利益集團或利益主體決定的,直接的且的性非常明顯,并由不得你喜歡不喜歡、接受不接受,具有強制性。非正式制度則來自于人們在長期交往中達成的默識、積淀而成的文化理念、價值觀念以及社會倡導的風俗習慣和意識形態。非正式制度的特點是非條文的、并和正式的職務等級以及所有權關系沒有直接的關系。由于非正式制度的長久積淀性、自然成長性和歷史慣性從而常常被認為是一種“自然結構”,它不管你喜歡不喜歡、接受不接受,但在一定的社會框架之內都會自然發揮作用的、不能背離也不可舍棄的約束體系。
非正式制度對正式制度弱化的影響主要體現在下列方面:
1、非正式制度決定正式制度的理性程度。正式制度是按照理性選擇的結果而設定的,任何一種正式制度的安排都是為著一定目的的,并試圖為著這種目的而花費最小的成本。因此,理性可以認為是正式制度最本質的特征。非正式制度和歷史積淀與文化演進相關,是社會歷史的“自然選擇”結果。與一定社會歷史階段或組織階段成員的理性并沒有直接關系,也就是說非正式制度很難說是為了一定具體目的的。正因為非正式制度與歷史文化息息相關,所以非正式制度可以構成正式制度安排的“先驗”模式,成為正式制度發揮作用的土壤或根基,最終決定正式制度的理性程度。
2、正式制度的推進受非正式制度慣性的影響。正式制度往往是不連續的、間斷的,因此它的變遷可以在利益主體或行為主體之間。通過博弈的方式以利于盡量降低交易費用而獲得最大的效益、效用而進行的制度安排,因而可以在短時間內完成。非正式制度往往是密布的(不如形容它帶有流體性質)、連續的、先后相繼的,因此它的變遷卻是一個漫長漸進的過程。在制度博弈中,非正式制度可以推動或阻礙正式制度的更替、當然也可以摧毀不合乎非正式制度基本準則或精神的部分,所以正式制度好像是“流水的兵”,而非正式制度卻像“鐵打的營盤”,成為決定社會演變的最終力量。在制度演變的歷史長河中。非正式制度保持著高度一致性,大體的框架非常穩定,是整個社會最深厚的根基,上到帝王將相、下到平民百姓,都在自覺或不自覺地遵守。但正式制度主要是統治者意志的集中體現,所以很難做到“王者犯法,與庶民同罪”。
3、正式制度的工具性在一定程度上要受到非正式制度的制約。正式制度可以實行拿來主義、唯我所用,作為統治者(組織管理者)的工具。正式制度之所以能被模仿、移植,是因為它是通過文字表達或文件規定的,因而是顯性的(在一定程度上講,正式制度是屬于顯性知識的范疇)。但正式制度移植以后在執行中能否當作工具使用,取決于其植根的非正式制度。但問題是。在同一傳統文化框架內,非正式制度具有同源性;而在不同文化框架內,非正式制度具有不同根源性,就不可能移植。因此,非正式制度的不可移植性會削弱被移植的正式制度的工具性作用。
三、關系距離與正式制度弱化
在儒家文化背景下,關系距離使正式制度在執行過程中表現出特殊主義色彩,正式制度依約束對象的不同而強度不同,削弱了其法理基礎,使正式制度的實施機制失靈,從而表現出弱化的現象。
1、從“仁義禮智信”看關系距離。儒家文化實際上一直是中國社會乃至華人社會的主流意識。長期影響和規范著華人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模式。儒家文化的核心是“仁義禮智信”的倫理道德框架。儒家以“仁”為核心,提出“仁者,愛人”。在這里“仁”是對與其交往者的一種態度或基本準則:要有仁人之心,對別人要友善。這里的“人”是所有與他交往的對象。對所有的交往對象要以“仁”相待,看來是“一視同仁”的。事實上不然,對“人”的“仁”是有別的,要以“禮”為度,即堅持“愛人”要注意“君臣、父子、夫妻、長幼、朋友”的宗法等級關系。“仁”要通過“禮”來表現。在這個宗法等級關系中,“我”是核心。“禮”的展開事實上是以離“我”的距離而展開的。“家”離“我”最近,所以最重要的等級關系是家庭或家族內部的輩分等級關系,血緣關系在整個人際交往中占有核心的地位,是差序格局中的波心。至于君臣關系,事實上也是家庭關系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整個政治結構是所有民眾的超級家庭”。因為任何人都可以通過科舉考試而進入到這個超級家庭中來。所以雖然“仁”是對所有人的一種基本態度,但是以“禮”為度的。問題是,以“禮”為度并不是在任何時候都要把宗法等級關系或家庭血緣關系放在首位。在整個倫理道德準則中還有儒家最獨特的“義”在里面。“義”從某種程度上是脫離這種宗法等級關系而對鄉鄰、朋友、集團(幫派)的一種人際準則。當然,這一準則仍然是以“我”為中心的,比如“我的鄉鄰”、“我的朋友”等等。是“我”的關系在社會上的延伸。“義”在各種幫派中表現最為淋漓盡致。比如山西的太原幫、紅茶幫、西煙幫、汾州幫等等,很多是以關公的“義”的名義而結成的。在幫派之內,個人的利益小于集體的利益,在幫派內部親如父子、兄弟,家庭或家族的宗法等級關系在這里同樣得到延伸。“義”看起來是對自我利益的犧牲,事實上是對外的一種防御與競爭機制。因為只有靠義,才能使個人力量轉化為集體力量,擴大自己的利益圈子,在社會上獲得競爭優勢,并增加外來侵犯的防御力度。至于“信”,是指忠信、誠信,忠和誠事實上是信的標準,是通過對“事”的態度來體現人的品質。“信”對人的行為準則是從“仁”、“禮”的宗法等級關系擴展到“義”的朋友關系,再擴展到“信”的一般人的關系,使“我”的圈子在不斷擴大,并告誡自己在擴大“自我”的同時要遵循的什么準則。“智”則是智慧,在為人處事中要把靈活性和原則性結合起來,要因人而異、因事而異、因地而異,不能生搬硬套。所以嚴格來講,在“仁義禮智信”中。“智”不是一個基本的準則。
2、關系距離引起正式制度弱化。“仁義禮智信”的倫理道德框架是儒家文化背景下非正式制度的集中體現,“社會良性運轉”,“不是依靠憲法和法律來治理,而是通過儒教的倫理道德準則對每一個個體的內在化影響而整治的”。福山(2001)認為就正式制度來說,儒家文化背景下是很弱化或缺位的,比如產權制度、稅收制度、社會保障制度等等,要么不完善、要么沒有、要么有很大的隨意性;稅收制度在任何國家、任何朝代都是比較嚴厲、看來比較完善的制度,但是在儒家文化背景下卻帶有很大隨意性。這是因為儒家文化背景下,正式制度的實施與執行是按照關系距離進行的。
第一,正式制度是以“我”為中心的,在制定制度的時候,作為國家這個“超級家庭”的統治者——“我”總是把自己的利益關系放在核心地位。所以任何制度都不帶有普適性。這使得在執行制度的時候,以“我”為中心的家或家族、各種林立的幫派、地方勢力等等在整個制度格局中發揮著抗拒作用,制度的執行按差序格局反向進行,越到波心,執行力越弱,離波心越遠,執行力越強。
第二,由于人口的過剩和資源的匱乏,正式制度成為爭奪資源的手段。正式制度的這種功利性使正式制度按照關系距離來實施更加切合“家”利益的需要。中國幾千年的制度變遷都是皇室和J益的保護機制的變遷,因此任何正式制度都難有一致性、長期性,缺少憲法意義上的法律內容。
第三,關系距離的存在使“家”制度在國家和地方制度中占主導地位,從而增大了國家制度和地方制度博弈中的交易成本。其結果只能是“上有政策、下有對策”。這也是正式制度弱化在中國社會的普遍表現。就是在改革開放以后,我國法律體系不斷完善,各種法律可謂如春花滿園、競相開放,但是,誰都知道,中國法律制度中最嚴重的問題就是執行力的問題,有法不依、執法不嚴、因人而異是一種普遍現象。
第四,關系距離中人情與面子的介入扭曲了正式制度的標準。儒家文化按照宗法等級關系倡導禮序、按照血緣、地緣等親疏遠近關系來接納和認同行為標準,按照“我——家——族——熟人——生人”的關系路線施用正式制度。貫穿這條關系路線的是人情與面子的判斷(黃光國,2000)。面子被看作一種名譽、信譽、名聲,事實上是宗法等級關系在人際關系上的表現。“看人面子”對對方就是一種尊重,一種顧念,對等級關系的一種信任和認同。人情則是一種情感關系,是基于過往關系的一種回報。因為人情與面子的存在,使正式制度在實行過程中更趨向于特殊主義色彩。所謂特殊主義就是在制度執行中根據按人情與面子確定關系距離,從而執行不同的制度標準。比如,在現今的企業組織(甚至包括國有企業)管理中,人情和面子通常可以凌駕在組織規章制度之上。其最終結果是,人情與面子關系的處理降低了正式制度的威力。
四、產權制度不完善與正式制度弱化
1、產權制度是基礎性正式制度。所謂產權,是關于財產的一組權利,即對財產的廣義的所有權,包括歸屬權、占有權、支配權和使用權,這組權利應當受到保護,使所有者能處置其擁有的資產并有從中獲益的權利;它是主體(人)對客體(財產)而形成的經濟權利關系,即人對物的關系。當然,可以透過這種人對物的關系來體現人與人的關系,這是一種財產運用上權利和責任的規范。產權制度實質上是一種國家權力所保障的財產權利制度,是社會各項制度的“物質基礎”。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財產權是經濟基礎的基礎,所以沒有產權制度,或產權制度不健全,社會其它各項制度就會喪失其物質基礎,從而會影響制度的效率。
完善的產權制度至少應當包括兩個層次的內容。一是產權的界定,二是產權的保護。產權界定就是用社會契約和法律制度界定財產界限,包括在不同行為主體間進行界定以及對同一主體的不同產權關系進行界定。產權界定不清晰。產權就難以分割、難以轉讓。產權的可分割包括權能行使的可分割和利益的可分割,產權的不同權能可以由同一主體行使轉變為由不同主體行使,就是權能的分割;相應的利益分屬于不同的權能行使者,就是利益的分割。利益分割和權能分割是分不開的,有權能分解,就有利益分割,因為行使權能就是為了獲得利益。產權分割是產權有效利用的基礎,只有可分割才能有效地集中或分散財產。從而被產權主體有效地利用,使他們能將具有市場價值的資產投入到最有利用價值的用途上去。當產權不能轉讓時,它只能束縛在一個所有者那里,無法讓更好的使用者來使用財產的價值。產權的保護就是要運用一定的手段保證界定產權限度和界限的規則得以實施或者使人們遵守。即通過立法和執法來保護產權的交易和運行。產權保護就是要維持私有產權的排他性(對于公共產權則是防止被濫用或被私有產權侵蝕),使所有者有權積極使用財產并不讓他人來侵犯財產及產權運行帶來的收益。從而增加產權交易和運行的積極性,發揮產權的最大價值。
2、中國傳統社會產權制度不完善的表現。“中國社會沒有完善的產權制度”,具體表現在:(1)正式制度的隨意性,統治者的根據個人或團體的需要制定制度,當制度的工具性作用發揮完以后,制度的實行就會隨意廢止。福山例舉了中國社會的賦稅制度和徭役制度,認為這些制度都帶有一定的隨意性。(2)公權對私權的掠奪明顯。在中國社會一般認同所有權都歸于政府,公民權利就來自于政府的賦予和轉讓,政府干預、剝奪私權在中國傳統社會被認為是理所當然的事。應當講來。政府是產權的保護和實施者,但是國家代表的公權又常常導致所有權殘缺。(3)產權的權能與利益不對等。比如中國傳統社會公民有納稅的義務,但是對納稅應得到的社會性服務或保障制度就很難達到。(4)產權的界定、交易與運營沒能受到憲法意義的法律保護,從歷史來看沒有連續性,每一次的社會變革都意味著一次產權的徹底地重新配置。人治社會不可能使產權得到真正的保護,只有法治社會才能做到這一點。中國并不是一個法治社會,對產權的保護主要是依賴行政權利(過去是皇權),這種保護本身帶有很大的不確定性,一方面,公有產權可能被政府權利人私分。另一方面私有產權則可能成為政府權利人尋租的手段。
3、產權制度不完善的后果。產權制度完善特別是產權保護有力的情況下,人們更容易選擇創造價值來獲取財富。而在產權制度不完善的條件下,人們更容易選擇掠奪資產來獲取財富。所以在產權制度不完善的條件下,非正式制度可能成為統治者掠奪產權的手段或工具。在社會的兩極分化使產權和契約權利降低的條件下,掠奪性的制度可能轉化成政治暴力。隨意剝奪反抗者或非反抗者的產權。這種情況的后果之一是:所有者要想方設法來防止他人的侵占或掠奪,因而要付出沉重的排他成本。這些成本包括比如用于“花錢到鎖具、柵欄、股票等級、信息保護”等的費用。后果之二是:使產權所有者產生對制度的不信任。制度信任是社會制度的可依賴性從而使社會成員之間的交往或交換活動變得具有可預測性。所以,制度信任是正式制度有效行使的重要保證。排他性成本的增大以及對正式制度的不信任,使人們更容易相信歷史和文化傳承下來的非正式制度,相信由關系距離產生的或多或少的人情與面子因素,同時依靠各種關系結構來增加對產權掠奪的抵制。換句話說,在產權制度不完善的制度背景下,人們可能更多選擇利用各種關系結構、各種非正式制度來增加對自己產權的保護,從而提高產權被掠奪的成本。因此,在產權制度不完善的條件下,正式制度有自然弱化的趨勢,正式制度的有效性有自然下降的趨勢。
五、結論
綜上所述,我國社會正式制度弱化的原因既有非正式制度、關系距離的原因也有正式制度本身的原因,因此要進行全面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