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企業柔性是企業永續經營的重要因素之一。文章在分析企業柔性內涵的基礎上,論述了企業柔性的基本范圍、功能、成本與價值,并提出了企業柔性的構建策略。
關鍵詞:企業柔性;組織學習;虛擬企業
市場的全球化、競爭的白熱化、環境的多變化及消費者需求的日趨個性化和多樣化使企業處于難以預測的動態變化之中。企業柔性已越來越成為決定企業競爭力乃至興衰存亡的關鍵因素,是關系到企業生死存亡的大事。多數成功企業的經驗表明。柔性是企業在劇烈變化的環境中求得生存和發展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但柔性的構建是一項有成本、冒風險的經濟活動,并非越大越好,企業必須審時度勢地抉擇合適的企業柔性。因此,深刻剖析企業柔性的內涵。闡明其基本范圍、功能、成本、價值以及構建策略對于指導我國企業經營管理是大有裨益的。
一、企業柔性的概念提出
自從Haves,Wheelwrite,Browne和Skinner(1984)等學者率先把柔性作為企業戰略重要因素以來,學術界關于柔性的內涵還沒有一個統一的表述。柔性環境觀受產業經濟學家邁克爾·波特(Mchael E Porter)的五種力量模型(即買方、賣方、新進入者、競爭者和替代品的力量)分析方法和思路影響。認為柔性是指企業有效地適應環境變化的能力。柔性環境觀從戰略層面上指出柔性是企業擁有的適應能力,但在尋求這種能力時,循著從外到內的途徑,沒有從企業自身出發,得到的只是一種應答的適應,具有較強的被動盲目性,更缺少系統性和組織學習創新性。正如杰伊·B·巴尼指出的:環境分析——不管它如何嚴密,僅僅是故事的一半。對競爭優勢源泉的完整認識還需要加上對企業內部實力和弱點的分析。
隨著戰略管理理論的發展和豐富,學者們開始認識到戰略管理環境觀之不足,以普拉海拉(Prahalad)和哈默(Hamel)為代表的戰略管理資源觀漸漸被人們廣泛接受。在其理論指導下,學者們根據企業內部特點來尋求不同產出的企業柔性,認為企業應把外部環境的變化和內部資源結合來發展企業柔性,其中OIhager認為企業柔性短期是指利用現有的資源和設備適應變化的能力;在長期,它反映了企業使用新資源、新發明、新方法并整合融入到目前生產系統的一種能力。
企業柔性資源觀雖然填補了企業柔性環境觀造成的內部空缺。但是還必須注意企業資源和能力在激烈競爭環境下能否繼續保值和增值,最終取決于組織學習創新的事實。企業現代戰略管理理論認為:企業競爭力不是固有的,是企業“干中學”的積累,又不是一成不變的,任何既定競爭力的競爭價值都會隨時間推移而衰弱,唯一持久的競爭優勢來源于組織不斷學習創新。而作為企業競爭力的重要因素——柔性也不是一成不變,企業最大最持久的柔性來源于“干中學”的不斷積累。因此,本文認為企業柔性是指企業具有不斷學習、開拓創新、系統地持續地整合內外資源以對付環境變化和因果模糊性挑戰的一種能力。
二、企業柔性功能、成本與價值
1、企業柔性功能。企業柔性功能強弱具體表現為兩個方面。一是企業對變化環境的響應速度,二是企業對變化環境的響應范圍。若企業能在較大范圍內以較快速度響應變化環境,則說明企業有較強的柔性功能,反之,則企業柔性功能較弱。比如,當一種新產品的需求產生時,若企業能很快察覺、很快決策、很快開發、很快設計、很快生產、很快投入市場測說明此企業有很快的響應速度。當企業能開發、設計、生產很多種產品時,則說明有很大的響應范圍。僅能在很小的范圍內快速響應變化環境,或雖有較大的響應范圍,但響應速度卻很慢時,都不能說企業有較強的柔性功能。即企業柔性功能是響應速度和響應范圍的綜合反映。
企業柔性功能的強弱最終體現為柔性的建立所帶來的收益增加的多少。即F=E2-E1,其中,F代表企業柔性功能,E1和E2分別代表企業建立柔性前后的收益。E2中既包括建立柔性而帶來的短期收益S(如現期銷售收入的增加),又包括建立柔性而帶來的長期收益L(如柔性的建立必然有益于企業形象。從而會帶來未來銷售收入的增加),即E2=E1+S+L,由此得F=S+L。
2、企業柔性成本。企業柔性成本是指企業為建立柔性所付出的全部費用之和。企業柔性取決于其生產子系統的柔性、技術子系統的柔性、組織管理子系統的柔性、經營財務子系統的柔性,以及這些子系統柔性的有效匹配。種種柔性的建立一般都要付出代價。以生產子系統為例,要提高其柔性,常常需要配置柔性更強的設備、選用素質更高的人員、運用更先進的管理手段等等。企業柔性成本是其子系統柔性成本之和:C=Cp+Ct+Co+Cf。其中Cp、Ct、Co和Cf分別為企業柔性成本、生產子系統柔性成本、技術子系統柔性成本、組織管理子系統柔性成本和經營財務子系統柔性成本。
3、企業柔性價值。定義企業柔性價值V為企業柔性功能F與企業柔性成本C之比:V=F/C。顯然。V反映了企業建立柔性的投入產出效率。當V=1時,F=C,即企業柔性收益等于柔性成本,無凈收益。當V<1時,F
三、企業柔性的構建策略
1、選擇合理的企業柔性規模。企業既不能沒有柔性,又非柔性越高越好,因為柔性的建立往往需要付出成本。企業柔性建設是一項為了對付不可預見變化的必須資本投入的經營活動,資本投入存在時間價值和沉淀成本,企業柔性規模大,這種備用性資產就多,企業資產的整體效率就低,因此企業柔性建設應中特別注意“規模經濟”問題。企業必須衡量為了獲取靈捷實施變革所付出的代價,與只有靈捷競爭者才能適應的贏利市場所付出的代價,兩者之間孰輕孰重。
2、架構提高企業柔性的基礎平臺。敦促企業采用柔性制造生產方式。當今消費需求復雜多變和日趨個性化的發展態勢要求企業從傳統的大批量轉變為小批量、多品種的生產方式。現代企業必需要有柔性化物質設備和生產方式與之適應。為此,企業應積極投資鋪設內部信息網絡平臺,構建企業管理信息技術支撐系統,引進和研發計算機集成制造系統(CIMS),采用諸如精良生產(LP)、靈敏制造(AM)及準時生產(JIT)等能夠提高企業柔性的重要設備或生產方式。目前我國許多中小企業因技術、財力、人力水平低下,不能像大企業集團那樣采用上述設備和生產方式。但是必須有選擇地逐步向其方向發展,否則將被社會淘汰。
3、樹立和發展企業柔性系統觀,加強企業文化建設。企業柔性建設必須有民主科學的企業管理制度和學習創新型的企業文化作支撐。面對知識經濟時代的挑戰,企業應積極倡導人本管理的企業文化,并用學習型組織的理念改變企業員工的觀念,制定了系統觀構建企業柔性的戰略,即著眼于外部環境因素,從整合企業內部資源因素人手,尤其是重視組織的持續學習和開拓創新。使企業持續保持較高的柔性。
企業文化是組織構造中重要組成部分,特別是柔性化的企業,其具體任務由以任務為中心的團隊完成。團隊精神、員工的共同價值觀等文化建設更顯現突出。通過建立企業的共同愿景、共同的目標、價值觀和使命感,培養團隊精神,使具有不同個性的人凝聚在一起更好的工作;建立學習型文化氛圍,促進員工個人學習和培訓,關注知識的傳播與使用,以使員工更好適應當前社會經濟發展。不斷為企業創造利潤和為顧客創造價值。
4、提倡動態聯盟,構建虛擬企業。虛擬企業是不同組織系統憑借各自核心優勢,實行強強合作的動態聯盟組織。首先,虛擬企業網絡式組織結構有助于加強不同組織的相互溝通,提高經濟信息傳遞的速度和效率,大大增加和助長企業與市場間的觸角。增強企業整體系統對市場反應的靈敏性;其次,虛擬企業能跨越空間、制度、文化等市場壁壘,實現企業核心能力互補,使企業可以通過契約關系互借資產,增加企業的柔性,而不需要像傳統企業要用增加備用資產投入方式來提高企業的柔性。最后,虛擬企業能大大增加企業的學習機會和范圍,提高企業的學習創新能力,使企業持續獲得柔性。因此,企業應用動態聯盟的方式通過虛擬企業的經營模式來提高組織的柔性。例如,企業可基于知識團隊合作的方式,與高科技公司組建技術聯盟合作創新中心,或者與高等院校或科研院所組成產、學、研動態聯盟開發中心。
5、提高資源的適應性。提高資源的適應性是以提高資源的適應范圍來增加企業在環境變化時的選擇權。支持企業以較小的成本轉變經營策略。資源的適用性可以從三個方面來衡量:資源的有效使用范圍、資源移作它用所需的時間和發生的費用。柔性制造系統、用途廣泛的技術知識等柔性資源,不僅具有多種用途,而且可以快速、廉價地從一種用途轉換到其他用途。而專用的產品線、高度專業化的人員等非柔性資源,它們或者不能移作它用,或者只有在克服巨大困難和花費大量時間和成本之后才能移作它用。當企業的發展前景存在多種可能時。運用能適應多種情境的資源,是增加戰略柔性的有效途徑。這里的資源包括企業各種有形和無形的資源,有形資源如生產設備、技術人員研究開發所需的設備等,無形資源包括人力資源、企業信譽、與顧客和供應商的合作關系、企業的融資能力等。不僅設備、人員有一定的適應范圍,供應商關系、融資能力、信譽等元形資源的柔性特征也存在差異。如融洽的供應商關系、合理的供應商結構更能夠應對采購過程中的各種不確定性。
6、實施模塊化管理,增強資源協調性。模塊化就是以增強資源的協調性和組合性來降低變革成本的有效手段。能夠增大結構調整的范圍,降低調整的費用和時間。模塊化最初用在產品設計上,遵循一套給定的設計規則,實行標準的接口設計,各項標準模塊化的零組件,只要是接口相同標準互通,即可迅速按照需求組成各種不同功能的產品。每一單獨零組件,均可依市場需求或發展時間,向上發展升級,再由共同接口組合連結。因此,可以促進產品的多樣化,減少轉換時間以及轉換成本。
目前模塊化的思想擴展到整個管理領域使得企業在管理過程中,可根據市場的不同需求。而將所需各項的模塊迅速重組。以產能柔性為例,模塊化的生產可以實現設備的靈活組合,不僅可以提高企業的生產能力,節約固定成本,降低盈虧平衡點,從而提高產量可以波動的范圍。同時可以降低變革費用和時間。微軟與英特爾等企業在新產品的創造與發展中,實施了模塊化管理,加速了產品創新上市的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