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從緩沖柔性,適應柔性,創新柔性的角度探討供應鏈信息系統的柔性問題。分析在供應鏈信息系統在不同柔性階段所面臨的外力作用情況,即應對策略。
關鍵詞:供應鏈信息系統;柔性
按照企業供應鏈業務邊界的劃分,可以將供應鏈信息系統劃分為內部和外部信息系統兩部分。內部信息系統主要承擔企業內部供應鏈業務的信息管理。如采購、生產、銷售、物流、庫存等供應鏈信息管理與協調。外部信息系統主要承擔供應鏈合作伙伴間的信息的傳遞,加工。供應鏈信息系統在供應鏈業務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隨著經濟的發展,企業所面臨的內部外部環境也發生著變化,這些都為供應鏈信息系統提出了變化要求。本文將研究企業供應鏈環境發生變化時,供應鏈信息系統的柔性問題。其柔性問題也可以從其緩沖柔性,適應柔性和創新柔性開始。在本文中,認為信息系統具有管理屬性和軟件屬性。其中管理屬性對供應鏈信息的傳遞、儲存、加工和管理的過程。軟件屬性是指供應鏈信息系統作為一個軟件系統,數據和業務流程是支持系統運作的重要系統要素。
一、供應鏈信息系統環境的變化
供應鏈信息系統環境泛指供應鏈的內部環境和外部環境。以企業業務邊界為界。外部環境為上下游節點的合作伙伴。根據在供應鏈中的角色,可以分為原材料供應商,生產制造商,批發零售商,第三方物流等。內部環境指單個節點企業內部、從事采購、生產制造、庫存、銷售等業務職能的組織部門。系統環境的變化包括如下內容:
1、企業戰略的改變。企業戰略是指企業制定的長期的業務目標和安排。企業的戰略是企業業務開展的依據和導向。企業的業務活動都應該同企業戰略相符合。在企業戰略的框架下制定供應鏈戰略,信息化戰略等內容。而當企業戰略發生變化時,其業務目標等內容也需要相應改變。供應鏈信息管理作為企業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當企業戰略改變的需求,也需要相應地調整期數據模型,業務模型,來適應戰略的改變。
2、業務處理和流程的改變。業務流程指具有一定邏輯順序和業務關系的業務處理活動的組合。在供應鏈信息系統建設之初,是通過對當前業務方式和流程的詳細調查基礎上得出的系統邏輯模型。通過編碼,實施等一系列活動,將企業的業務活動以計算機軟件系統的形勢表現出來。而當企業的業務處理和流程發生變化的時。信息系統應該能夠即時調整。適應流程變化的需求。
3、環境中不確定性情況的方式。不確定性情況,是指事件的發生是無法事先預知的情況。供應鏈信息系統環境并不一定是一個穩定狀態的系統。其中會有很多不確定性情況方式。某一不確定性情況的發生。都會對后續的步驟產生連鎖的影響。比如,原材料供應的延遲,會影響到產品生產、運輸和交付。對于供應鏈信息管理來說,對不確定性情況的管理,轉變為對不確定性信息的管理。供應鏈信息系統應該具有處理不確定性,模糊的信息的能力。
二、供應鏈信息系統的柔性分析
1、緩沖柔性。供應鏈信息系統的緩沖柔性體現在,供應鏈信息系統能夠有效應對內外部環境的變化,評價系統自身的信息處理能力,有效地處理供應鏈中的內外部不確定性信息。供應鏈信息系統的緩沖柔性表現在其信息管理功能上,即對模糊不確定信息的處理。
信息的不確定性可以從物理角度和信息內容角度考慮。由于物理原因造成的信息不確定性是由于信息發送方,接收方的物理原因造成的。如設備的損壞。病毒等原因。信息內容的不確定性是由于信息發送或傳輸路徑的執行者由于運作等原因造成的信息內容的模糊,變化等不確定性情況。在供應鏈中,供應鏈信息是由不同信息源產生的,其格式、編碼與表示方面,都遵照各自的標準和規范。在信息傳輸過程,也會經歷很多的環節。對于信息傳遞過程,會使信息內容中所含有的信息量丟失,造成了信息的不確定性,信息不確定性對信息的應用者正確使用信息造成了影響。
供應鏈信息系統要處理好信息的不確定性,要注意兩方面的問題:一個是要確保收到正確的信息;另一個是如何處理收到的不確定性信息。保證收到正確的信息要重點處理信息發送方,信息傳輸通道。信息接收方,傳輸過程中的噪音,信息本身等產生的問題。信息發送方是供應鏈信息的產生者。如供應商,批發零售商,生產制造商等。信息的傳輸通道指信息的傳輸路徑和傳輸方式。單級的供應鏈只是存在理想狀態中,現實中供應鏈是多級的。為了保證信息傳輸過程中的消耗,需要縮短傳輸路徑,減少傳輸環節。信息的傳遞工具經過了口頭,信件,電話,E-mail,E-DI,電子商務,Internet/Intranct等多種方式。早期的傳遞方式信息損耗較大,失真率比較高。應該盡量減少人工的操作,提高信息技術的應用。另外。還要提高系統處理大批量信息的能力,不會因為信息量的激增而造成信息的阻塞,還有要做好系統信息的經常備份,防止信息的丟失。
對于已經接受到的信息,可以分為2種情況,一種情況時信息是模糊的,無法確定其信息量,并有效利用。另一種情況是,信息會可以變化的。比如,本來需求到量為5000公斤,結果突然變成了3000公斤。這種信息是不確定的。對于模糊信息的處理,可以采用模糊集的處理方法。
2、適應柔性。適應柔性是指供應鏈信息系統能夠在不改變自身基本特征的條件下,通過調整內部業務流程來適應環境變化的需求。供應鏈信息系統的邏輯模型包括其數據模型和業務模型。其業務模型是供應鏈信息系統的根本。供應鏈中業務流程的變化是環境變化過程中,不可避免的現象。這就體現為供應鏈的適應柔性。
供應鏈信息系統中的數據模型,是指供應鏈中所應用到的數據和數據之間的關系。供應鏈中的數據如靜態數據和動態數據等。數據之間的關系。決定了業務處理對數據的應用。供應鏈信息系統中數據模型的變化體現為數據的變化數據之間關系的變化。數據的變化包括數靜態屬性和動態屬性的變化。靜態屬性如,數據的類型,字符數等。動態屬性包括數據的屬性等。如為產品數據增加損耗期屬性。現行比較常用的數據模型構建方法為ER模型,這種模型方式解決了數據之間關系的變化。在設計數據模型的時候要注意數據的獨立性,遵照一定的范式。并且,現在有一種元數據的數據表示方法。元數據是表示數據的數據,通過對元數據的定義可以改變數據模型,以及數據之間的關系。
對于業務流程改變的便捷性。在供應鏈建模之初也應該考慮到了。結構化的建模方法是將業務流程固化到程序代碼之中。這樣。會對系統業務流程的變化將會使十分繁瑣的事情,如何方便快捷地改變業務流程是十分重要的事情。我們可以采取基于業務規則的方法。業務規則是對企業業務流程的約束,在系統建模階段,就考慮到每個環節的所應用到算法等。
3、創新柔性。創新柔性是指供應鏈信息系統的使用者,通過對供應鏈合作伙伴的協調和溝通。減少信息系統的變化要求,來影響環境的變化。進行供應鏈合作伙伴關系的協調需要經過如下步驟:
(1)分析信息管理現狀。在供應鏈協調過程中,對信息管理現狀的分析十分重要,其主要內容是對企業內,外部供應鏈中信息的類型,內容,傳遞,存儲,加工的方式和方法,各個信息處理點對信息的需求情況,信息管理的系統,工具,設備進行分析。其主要目的是了解當前供應鏈中,信息管理的現狀。
(2)選擇信息協調戰略。首先要確立協調的戰略目標,如取得供應鏈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協調優化,在該戰略目標下還包括人下具體目標,提高敏捷性。降低成本,提高生產率,縮短訂貨一生產周期,提高售后服務水平及顧客滿意程度等。
(3)設計激勵機制。供應鏈成員間的關系實際上是一種委托代理關系,因而各成員之間的利益協調關系必然轉化為激勵機制的設計問題,通過激勵機制的設計,使激勵機制和環境友好的目標保持一致,實現基于環境友好的供應鏈的協調。使供應鏈內部的各成員的行為都以信息資源最優配置、活動與供應鏈戰略相容為總目標。
(4)實現成員間的信息有效共享。信息的有效共同享,包括共享信息的內容和準確度。實現有效信息共享首先應該解決好信息處理工具標準的統一,各個信息管理單位的權限和職責,信息編碼和各式的統一,信息解讀標準的統一等問題。通過有效的信息共享,可以避免信息傳輸的不確定性和內容的模糊性。
(5)進行業務流程重組。根據供應鏈戰略的要求和整體協調戰略,采用生命周期分析,風險分析,方法設計整個供應鏈業務流程(包括各成員內部的業務流程),應用連續改進的技術促進成員提高環境相容水平。采用有效的變化管理方法調整供應鏈成員的人力和文化以適應新的業務流程,從而實現滿足環境相容需要的標準的統一,資源的共享和合理調配等。
(6)監控業務活動。同時從戰略匹配和環境友好兩方面出發監督與控制整個供應鏈的各項活動以及物流、資金流、知識流、信息流的流動情況,并進行績效評價。同時。也為發現進一步改進供應鏈環境績效和經濟績效的途徑奠定了基礎。
三、結束語
通過對供應鏈信息系統的緩沖,適應和創新柔性的分析,為解決供應鏈戰略和環境的變化,對供應鏈中的信息管理方式和工具所造成的影響提供了解決思路。柔性化的供應鏈信息系統,可以降低供應鏈信息系統的維護和更新成本,并且可以提高系統的敏捷性,是供應鏈信息系統發展的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