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用演化博弈的復制動態方法對關系借貸的維持與退出機制進行了研究,結果表明關系借貸在小銀行與小企業中更易得以維持,而在其他情形中由于受雙方的機會成本的影響,關系借貸較難實現。
關鍵詞:關系借貸;演化博弈;維持與退出
一、 引言
關系借貸是以銀行對借款人保持密切監督、銀企重新談判和雙方隱含的長期合約為基本特征,其主要表現形式為額度貸款和承諾貸款,是銀行在預先設定的條件下提供流動資金融資的事先承諾。目前的研究成果表明關系型借貸在中小企業融資過程發揮著一定的作用,能夠改進中小企業融資中的“配給”現象,為中小企業的發展提供充足的資金保障。
目前的研究較少注意到關系借貸中銀企關系維持與退出方面的問題,石智勇等研究了信貸退出機制,但是此研究從銀企雙方完全理性的角度出發,研究了銀行追求平均收益最大化條件下的信貸策略選擇。本文考慮到銀行與企業的理性局限性,雙方不能很快地找到最優策略,而且,關系型信貸是基于長期的合作關系,因此試圖用用演化的思想來進行博弈分析。演化博弈論以有限理性為基礎,將博弈分析和演化動態有機地結合起來考察經濟現象。其基本思路是:有限理性的經濟主體不可能完全正確地知道自己所處的利害狀態,它通過最有利的策略逐漸模仿下去,最終達到一種均衡狀態。
二、 問題描述及模型構建
銀行通過與企業進行關系借貸,可以獲得利息收入與信息租金,而企業則可以保證充足的資金來源,一定程度上緩解信貸配給現象。為了更好的抓住問題的實質,文章作出如下假設。假設銀企雙方通過長期的合作建立起了良好的關系,雙方約定在接下來較長的N期進行關系借貸,合同規定,每期企業進行一次額度為T的借款,銀行無條件滿足企業的貸款需求,利率為r,若銀行單方面決定中止合同,需要支付給企業一定數目的違約金d。假設第n期初,企業貸款額為T,收益R,期末時,銀行與企業分別決定下期是否繼續合作,有四種情況:
1. 雙方在n期末分別決定n+1是否繼續進行合作。由于銀行和企業做出此決策都面臨著機會成本,分別為a1, a2,則當期銀行收益為Tr-a1,企業收益為R-Tr-a2。
2. 銀行決定n+1期中止合作,而企業決定繼續合作。銀行必須要支付違約金,其當期收益為Tr-d,企業收益為 R-Tr+d。
3. 銀行決定n+1期繼續合作,而企業決定中止合作。此時企業由于沒有下期借款的壓力,選擇不還款,而銀行采用法律手段來解決,并假定銀行總能通過法律手段要回應得利益。假設銀行打官司的成本為b1,而企業由于敗訴相應的費用支出為b2。通過打官司,企業形象將會受到一定影響,假設信譽損失為c。則銀行收益為Tr-b1,企業收益為R-Tr-b2-c。
4. 雙方均決定n+1期中止合作。則銀行收益為Tr,企業收益為R-Tr。
根據前面的分析,銀行與企業第n期的支付矩陣如表1所示。
三、 演化博弈分析
從微觀層面上看,銀行與企業之間的博弈是在有限理性的基礎上進行的,各自的策略選擇分別給對方的得益帶來一定影響。從宏觀層面上看,銀行和企業這兩個大群體進行著博弈,隨機獨立的選擇策略合作和中止,假設銀行群體中選擇下期繼續合作的比例為x,則選擇中止的比例為1-x;企業群體中選擇下期繼續合作的比例為y,則選擇中止的比例為1-y。則銀行選擇合作時的期望收益U11,選擇中止時的期望收益為U12,企業選擇合作時的期望收益為U21,選擇中止時的期望收益U22,分別為
四、 結論及模型的現實意義
對于中小型企業來說,由于財務制度的不完善,信息不對稱等因素的影響,融資相對困難,手段比較單一,因此其融資的機會成本較小。命題1和3在一定意義上說明了中小企業與銀行的關系借貸。由命題1可知,當銀行進行關系型借貸具有較高的機會成本,銀行將單方面中止合同。反之,當銀行進行關系型借貸的關系成本較低時,由命題3可知,雙方將能維持關系借貸。在現實中,小銀行往往由于資金規模、組織結構、實力、品牌等因素的影響,相對于大銀行機會成本較低,因此命題3很好地揭示了關系型借貸往往在小銀行與中小企業中發生。
當企業發展到一定規模,由于各項制度的逐漸完善,企業融資渠道多樣化,向銀行融資面臨著較高的機會成本。但是由于銀行單方面中止合同企業將獲得一定補償費用,因此,企業將不會選擇中止。此時,若銀行同樣面臨著較好的機會,即銀行的機會成本也比較大時,進化穩定策略為銀行終止合同,雙方結束關系型借貸,企業獲得一定的補償。而當銀行具有較小的機會成本時,不存在進化穩定策略。
對關系型借貸進行演化博弈分析發現,只有銀行的機會成本a1小于違約金d,同時企業的機會成本a2小于信譽損失c與敗訴費用b2之和時,雙方才能長期地維持關系借貸。我國的中小企業普遍面臨著融資困難的現狀,而關系型借貸在國外普遍被認為是中小企業融資的主要方式,而在我國卻遠沒有達到普及的程度。對照長期維持關系型借貸的條件,不難發現建設法治社會和誠信社會對于關系型借貸的重要性,當一個國家法律制度越完善(企業的敗訴費用較高)及社會對于不守信者的懲罰越嚴格(信譽損失較大),關系型借貸相對較易實現。
參考文獻:
1.Berlin,M.and Mester,L.J.On the profitability and cost of relationship lending.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1998,(22):873-89.
2.謝識予.有限理性條件下的進化博弈論.上海財經大學學報,2001,3(5):3-9.
3.崔向陽,趙衛兵.關系借貸的實證分析.浙江社會科學,2004,(5):110-15,128.
4.石智勇,索貴彬.關系型信貸、信息不對稱與信貸退出博弈.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16(2):45-49.
作者簡介:陳偉達,東南大學經濟管理學院管理科學與工程系副主任、教授;麻俊波,東南大學經濟管理學院管理科學與工程專業碩士生;章慧,東南大學經濟管理學院管理科學與工程專業碩士生。
收稿日期:2007-09-20。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