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從我國中小型工業企業物流服務的現狀分析出發,歸納了物流服務存在的主要問題,最后提出了提升物流服務水平的建議。
關鍵詞:物流服務;企業競爭力;中小型工業企業
伴隨著產品生產能力的迅速提高,企業面臨著縮短交貨期、提高產品質量和降低成本的壓力。工業企業間的競爭由原來的生產領域擴大到了非生產領域。有關調查表明,我國許多中小型工業企業在商品的整個生產過程中,用于加工和制造的時間小到10%,物流活動時間占據整個生產過程的90%,所以物流服務已經成為企業降低成本提高服務質量、創造競爭優勢的新領域。特別是隨著網絡技術的發展,企業間的競爭已突破了地域的限制,加之目前許多大型制造業的跨國公司為了爭奪全球市場,早已把物流服務作為自己的競爭優勢,物流服務的市場競爭顯得更為激烈。所以通過提高物流服務水平來增強中小型工業企業的競爭力,不失為有效之舉。
一、 中小型工業企業物流服務的現狀
1. 企業物流服務存在著巨大的發展空間。我國的許多企業對物流的利潤潛力逐漸有了深刻的認識。據有關資料顯示,目前我國一般工業品,從產品出廠經過裝卸、儲存、運輸、等各個流通環節,到消費者手中的流通費用,約占商品價格的50%左右。而新鮮水果蔬菜、易變質食品、某些化工產品的流通費用,有時高達商品售價的70%。我國汽車零配件的生產中90%以上的時間是原材料、零配件的儲存、裝卸和搬運時間。在各種產品的生產和流通環節中還有大量的原材料、零配件和產品的庫存,這些費用和時間上的消耗和大量存在的庫存顯示了物流服務巨大的發展空間。
2. 企業對物流服務的認識有所提高。由于物流能夠大幅度降低企業的總成本,加快企業資金周轉,減少庫存積壓,促進利潤率上升,從而給企業帶來可觀的經濟效益。所以,各國的企業才越來越重視物流,從物流這一巨大的利潤空間中尋找出路,增強企業的競爭力。海爾集團自從創新了物流管理模式,興建了現代化的立體自動化倉庫,構筑了將物流、商流、資金流和信息流為一體的供應鏈管理體系,使呆滯物資降低73.8%,倉庫面積減少50%,庫存資金減少67%。除海爾外,長虹、新飛、格力等大型生產制造企業已紛紛建立起自己的物流管理體系。中小型企業由于資金有限,無法自建物流管理體系,但通過物流服務外包也將物流放到重要位置,從而帶動了我國第三方物流的發展。今后,物流“熱”在我國的中小型工業企業中將持續升溫,還會有更多的企業認識物流的重要性,積極投身到物流的“熱浪”中來。
3. 企業物流服務水平還有待提高。雖然在物流熱中中小型企業已經開始重視物流服務,但從總體上說,還存在諸如企業物流的管理手段落后、企業缺乏協同競爭的理念、物流基礎設施破舊等問題。具體來說,我國中小型工業企業雖然初步具備了物流管理的意識,但在實施手段上仍顯得比較落后,大多仍然采用傳統的統計計量方法和信息交流方式,物流效率不高,現代科技和信息技術在企業運行過程中應用較少或者沒有得到應用。另外,企業彼此間缺乏信任,從而缺少了合作的基礎,而企業自身因為規模、能力等原因,無法真正開展高效的物流工作,導致市場機會丟失,企業發展受到限制。而在物流工具上,無論是信息傳遞還是物資運輸等,大多面臨設施老化等問題。
二、 我國中小型工業企業物流服務存在的問題
中小型工業企業由于規模小,資金有限,加上缺乏物流服務的理念,固而很少將精力投入到生產領域以外的物流服務上,其物流服務水平還很難適應市場的需要。通過多方考證及與國外大型工業企業物流服務狀況進行比較分析,總結得出我國中小型工業企業的物流服務存在以下幾個問題:
1. 企業內部輕視物流服務。由于我國物流服務起步晚,許多工業企業對現代物流的概念、地位及作用認識不夠,現代物流的觀念尚未在工商企業中得到普及,人們在制定新的管理策略的同時,往往忽視了物流配送系統的相應發展,忽視了物流服務的重要性。通常更注重有形產品的質量改進而忽略了顧客得到產品的速度。
2. 物流信息化程度低下。目前我國許多企業還沒有實現網上作業,他們的信息主要是建立在書面基礎上。紙上作業,效率低且成本高。很多公司還未實行ERP,所以倉庫、銷售部門及供應部的工作嚴重脫節,常常是銷售人員不知道庫存情況,供應部門不按照銷售情況下單組織生產,最后導致倉庫作業混亂。
3. 物流外包認識不到位。美智管理顧問公司(Mercer)與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2004年合作完成的中國專業物流市場調查報告中指出,企業對使用專業物流公司提供物流服務的態度,仍然是阻礙專業物流供應商吸引客戶的最大的障礙之一。主要原因是目前中小型工業企業對外包服務還不信任,對其服務的安全性還保持懷疑,害怕流通企業的物流供應鏈不能保證以合理成本把企業所需物資按時、按量送達,導致配送成本甚至高于企業自己從廠家進貨的成本,這樣一來,企業為利益考慮,繞開專業物流企業,使正常物流供應鏈斷開。
4. 物流服務水平的標準不清晰。中小型工業企業的高層管理人員不關心物流水平的確定,一味強調低成本運作,在物流水平的確定過程中,未詳細了解顧客有關物流方面的需求就盲目確定,更不關心競爭對手物流服務水平的程度。雖然不少企業對自身物流服務體制進行了改革,但并沒有真正理順體制,體制設計缺乏科學性、前瞻性,沒有從供應鏈的角度,整合供應物流、生產物流和銷售物流,條塊分割、部門分割嚴重。物流一體化依然是難達的目標,企業物流中心的構建還有很多困難,內部配送難以實現。這些體制問題,使物流服務水平達不到預期目標。
以上問題的存在,導致我國中小型工業企業的物流服務難以得到根本的改善,物流服務沒有融入到企業的競爭戰略中,沒有發揮其應有的作用,沒能影響企業的目標收益和長期的競爭優勢。
三、 中小型工業企業物流服務水平的提升策略
企業物流服務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企業競爭力能力的高低,因此,如何提升物流服務水平,已成為我國中小型工業企業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結合我國中小型企業的實際情況,筆者認為,我國企業應從如下幾個方面來提升物流服務水平:
1. 增強服務意識。企業要提高物流服務水平,首先企業的決策者們要轉變觀念,充分認識到物流服務是降低成本、提高產品附加值、獲取新的利潤源的重要手段。大膽創新物流服務內容,最大限度的滿足和超越客戶期望,塑造良好的值得信賴的企業形象,以此培養客戶的忠誠度。要適時地對員工開展教育,灌輸物流服務思想以形成共識。另外,通過制定完整的物流服務規章制度,合理規劃設置物流部門,明確各部門的責權利。制度加上意識,才能使物流服務真正融入企業的日常經營活動中。
2. 完善物流設施。物流硬件跟不上,就仿佛“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所以為了謀求物流服務的高效率與高質量,必須完善物流設施,建立一個能夠迅速傳遞和處理物流信息的信息系統,這是物流服務的中樞神經和支持保障。通過現代技術加快信息流快速從而帶動物流和資金流的流動,通過物流信息系統平臺的建立和使用,最大限度的提高了訂單的響應和處理速度,縮短整個供應鏈的物流時間,降低訂單的差錯率、提高物流作業效率。
3. 開展差異化服務。企業在制定物流服務要素和服務水準時,應當保證服務的差異化,即與其他企業物流服務相比具有鮮明的特色,這是保證高服務質量的基礎。開展差異化服務,首先應該充分了解和收集競爭對手的物流服務信息,然后考慮到在成本的制約下,將客戶劃分層次,開展有等級的物流服務。在開展這種差別化物流服務的過程中,企業可以與客戶企業共同商定一些具體的服務標準和開發物流解決方案,這樣會比較有針對性,更易于取得顧客滿意的效果。
4. 拓展物流服務領域。對于現代物流服務來說,單純地運輸、倉儲的地位已經大大地降低了,而與其環節相關的各種配套服務成了利潤來源。例如設在深圳福田保稅區的“海福發展(深圳)有限公司”,為IBM公司的生產廠承擔物流業務,從香港接貨,進入內地報關,運到自己的倉庫開箱、驗收、分揀、配貨,將配好的貨箱按時送到指定的生產線上,并把產成品及不合格的元器件拉回來,把成品發出去,把不合格的元器件退回供應商,還要辦好出關的一切手續。從這些我們可以清楚的看到運輸、儲存是從屬地位,而從進出中的各種配套服務是其業務的主要內容,是企業的利潤來源。
5. 整合外部物流資源。20世紀80年代以來,外包已成為商業領域中的一大趨勢。發達國家的許多企業,已逐步將物流功能委托給外部的第三方物流公司。有些公司雖然還保留著物流功能,但越來越多地開始由外部合同服務來補充。特別是新成立的企業,就應該將精力集中在自己的核心業務上,將物流給第三方經營。而對于一些大規模的制造企業來說,要拿出幾個億來自己做物流,依據國際的經驗,仍值得認真思考。所以在不需多大投資的情況下,整合內部物流,把外部物流交由第三方去做,會獲得更好的效果。物流功能外包方式對于企業物流服務的質量和效率的提高,以及降低物流成本產生了積極作用。
6. 強化物流服務管理。當物流服務水平達到一定程度后,還應從整體戰略的角度加以管理。我國大多數中小型工業企業將倉儲、運輸、裝卸搬運、采購、包裝、配送等物流活動分散在不同部門,沒有納入一個部門對物流活動進行系統規劃和統一運作與管理,這樣無法形成長久的競爭優勢。物流服務的管理絕不是僅僅解決一個物流問題,而是涉及到企業經營管理和企業制度環境等各個方面。它要求企業必須具備高度的作業管理能力、經營戰略的管理能力以及對整個價值鏈的控制能力。所以在制定企業的發展規劃時就應將物流服務的管理融入其中,并在日常的經營活動中嚴格實施,這樣才能真正達到強化物流服務,提升企業競爭力的目的。
參考文獻:
1.詹姆士·斯托克,莉薩·埃拉姆.物流管理.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03:3.
2.催介何.企業物流.北京:中國物資出版社,2005:122-123.
3.翁心剛.物流管理基礎.北京:中國物資出版社,2002:7-9.
4.現代物流管理課題組.物流服務管理.廣東:廣東經濟出版社,2002:76-77.
作者簡介:郭菲,中國人民大學商學院碩士生;范小軍,上海交通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博士后。
收稿日期:2007-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