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改革中各利益方的利益保障以及由此帶來的均衡價格是保證改革能否成功的關鍵因素之一。文章首先探討了國有資產管理的制度均衡與制度變遷的動因,在此基礎上,分析了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改革中各方的利益保障和國有企業改制中均衡價格的確定問題,進一步探討了國有企業改制的機遇的選擇,最后簡要分析了國有企業改制的利益主體的拓展問題。
關鍵詞: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改革;利益保障;均衡價格
一、 國有資產管理的制度均衡與制度變遷的動因
要在國有資產改制中真正實現各利益方的博弈均衡,必須尋求制度層面的整體均衡,制度均衡一般反映了在現有的制度結構中,對于某一項具體的制度安排,參加博弈的任何一方都無意,或雖有意但無力加以改變的狀態。從供求平衡的角度予以分析,可以看成一個由制度供給和制度需求構成的“制度市場”,在這個市場上,當制度供給者的邊際收益等于邊際成本時,將出現制度供給與制度需求之間的均衡。與制度均衡相對立的是制度非均衡。制度非均衡是人們對現存制度安排的一種不滿意或不滿足,意欲改變而尚未改變的狀態,也就是出現了一個新的贏利機會。社會博弈各方為了捕捉這種新的贏利機會,就會力圖改變原有的制度安排,選擇和建立一種更有效的制度安排。由于外部效應和“搭便車”等原因,致使變遷的動機和力量還不夠大,只有變遷的動機,而無變遷的力量,因此出現了制度非均衡。
國有資產改革的制度安排如果出現了制度非均衡狀態,就存在著制度變遷的可能。但是這種潛在的制度變遷能否轉化為現實的制度變遷則是一個復雜的社會博弈過程,它是內外多種因素共同體作用的結果。在國有資產改制過程中,不同的行為主體對同一制度變遷的成本與收益的計算是不同的,包括:個體成本與收益;社會成本與收益;政治成本與收益。國有資產改革的制度變遷是對即往的制度非均衡的一種反映,它是一種制度安排從非均衡走向均衡的過程。出現制度非均衡是制度變遷的必要條件,而各個博弈主體能否達成合作,實現制度凈收益最優原則是實現制度變遷的充分條件。
二、 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改革中各方的利益保障
1. 改革中主要利益方的訴求和利益保障。政府的改制收益主要來源于企業凈資本價值和土地價值,當該收益大于或等于政府所承擔的企業改制成本,或大于政府在企業的負債,即應支付職工的改制補償金,則改制才可能推進下去;而當改制得到的收益可能小于成本時,則政府無法承擔補償的責任,改制則無法實行。
企業家的收益主要來源于通過改制所獲得的激勵收益和生產效益收益,當該收益大于或等于其投入到企業改制中的成本時,其才有動機和意愿將改制推進下去;而當改制得到的收益可能小于成本時,則企業家無力推進改制。
職工主要權衡改制前后的收益福利狀況,如果改制后的收益福利低于改制前,則要求相應補償,直至兩者大體相等。改制后的收益和福利實際上是一種預期值,即預期找到下一工作前的全部收益的總和。補償條件得不到滿足或補償不足的話,職工必然會反對改制,或至少不支持改制,因為這種補償不足的改制會損害職工的隱性利益及其基本生活保障。
對于銀行來說,其改制約束條件是建立在政府政策支配下的債務債權的平衡基礎上的。只要其債務有償還的保障,那么不管這保障來自企業自身,還是來自政府政策的豁免,只要銀行自身利益不會受到損害,它們就能接受改制。
2. 國有企業改制中均衡價格的確定。
(1)企業改制的均衡轉讓價格的確定。假定企業的改制投入是進行了合理的剝離之后的投入,不包含那些非生產性和無效資本。那么,確定資本成本的決定因素就是其轉讓價格。在企業家的成本函數中,其自然希望能以較低的轉讓價格購買改制企業的資本,以便能夠以較低代價獲得更高的產出。那么,企業家進行改制投入的動機就是要確保國有企業獲得一個合理的、真實的資本價格,來進行產權的改制轉讓。如果轉讓定價高于企業實際市場價格,那么,購買這樣的企業股權則很難保證基本的利潤目標實現。同樣,對于政府來說,資本定價過低會導致國有資產損失,這會使得政府難以接受改制。因此,問題的關鍵是必須找到轉讓價格的均衡點,在這個點上,企業能夠滿足基本的利潤目標,同時政府也能夠接受這樣的改制條件。在這樣的形勢下,如果市場能夠給出較真實較合理的資本價格信號,則是實現合理改制的一個最重要的前提。
對于企業的資產評估,通常公認的是以預期資產收益率作為貼現率來進行折價,得到以市場收益為基礎的企業價格。企業產權轉讓基本上是以這樣的評估方式,并參照同行企業的技術和其他有關效率指標。因此,只要市場競爭是較為充分的,企業的實力就能夠通過同行業內各種有關指標的比較得到反映,以此為依據的企業價格評估就是大體準確的。對于要進行改制的國有企業來說,這種資本評估依據是產權買賣雙方達成共識的主要基礎。因此,以市場收益率為基礎的資本價格的形成,是改制可能發生、進行和發展的基本前提,否則,改制將沒有合理發生的市場基礎。
(2)被改制企業員工經濟補償的確定。國有企業總是會有或多或少的冗員,企業家希望按照自己的要求自主選擇改制后的員工,從而提高企業改制后的績效。而政府不希望由此造成較大失業,職工更不希望丟掉飯碗,因此,在改制時,對于重組選擇具有決定意義的是對員工的經濟補償,因為只有這個經濟補償才是他們預期收益的底線和保障,尤其是預期改制以后的就業可能是不確定的條件。經濟補償的決定意義在于,它直接關系到員工能否接受和通過企業的改制方案。當然,對于國有企業來說,這種補償主要應由國有產權的代表——政府來負責和承擔,因為國有企業對于員工負有社會就業保險和社會福利的必要責任。
在職工補償中,最重要的是失業補償。政府在確定這種經濟補償時,基本依據應當是本地區的工資水平和就業概率(或失業率)。以比較客觀的市場工資水平和就業率或失業率作為雙方協商共識的基礎,來確定經濟補償水平,則政府和員工都應能接受。只有建立在真實的市場工資率和市場就業率基礎上的經濟補償標準,才能為改制提供一個合理前提。然而,不同地區,不同經濟環境,甚至不同經濟周期,往往會有不同的市場工資率和失業率,以此為基礎的補償標準也可能會因地因時而有所不同。因此,即使是根據補償標準確定的平均水平,具體到不同企業和員工,也需要進行適當調整,否則很可能會導致員工預期收益與實際補償之間的較大差距,難以實現雙方共同接受的最優均衡條件。
三、 國有企業改制的機遇的選擇
企業改制的時機與均衡機遇的選擇往往不是最佳的,政府更強調執政者的需要,強調穩定避免風險,對于仕途的更多考慮,以及某些既得利益者為了滿足尋租的需要,因此,國有企業通常變成了完全的空殼才不得不被考慮改制退出,造成國有資產的持續流失,這樣勢必延誤了改制的最佳時機。所以,能夠滿足改制最優均衡的退出條件,就是國有企業退出的最佳時機選擇。比較理想的改制時機和機遇均衡的實現,是在不損害任何一方利益相關者的前提下實現的一種“帕雷托效率”的改進。然而,在實踐中,無論對于企業家,還是對于政府、銀行和職工來說,都是有益的和能夠接受的均衡的最佳集合,往往不是那么容易出現的。現實中經常出現的現象是,對于職工補償的強制性均衡,從而引發了社會的不穩定;原經營者滿足于既得利益的現狀,不愿或無能力進行改制;或者是由于職工、銀行等利益相關者不愿接受改制方案,從而不得不消極地等待,將改制擱置。
由于無法滿足改制經濟補償的或銀行債務償還的均衡條件,一些企業不得不使企業改制拖延或擱置。這種拖延的結果更加耽誤了最佳退出時機,以至于最后企業耗盡所有凈資本。從資源配置的角度看,由于改制的拖延,這些可能由于改制而被激活或創造新價值源泉的資本余額不得不被擱置而喪失了其可能產生的收益。這顯然是資源的損失和浪費。因此,改制拖延所涉及的企業越多扣改制拖延的時間越長,相應的資本和土地資源的損失浪費也越大。從政策上講,對于改制的拖延,無助于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拖延的結果是以承擔更大的改制成本為代價。因此,對于那些無法實現最優均衡的改制,積極的補救措施就是在更大范圍內尋求資金補償來源,政府為此承擔必要的改制退出成本是不可避免的政策義務。
改制的均衡模型及其最優解的存在,表明最優改制政策是存在和可行的。這樣的最優政策的選擇依據,對于推動現實中的改制具有重要意義。
四、 國有企業改制的利益主體的拓展
從當前改制的過程中,還有一些重要的主體沒有被納入到博弈均衡中,而這些主體對改制的成功與否非常重要,具體而言,有以下幾類利益方:
1. 工會組織的合理的集體行動也是改制成功的關鍵。在改革初期相關制度建設不完備時,提高職工維權能力,對保障職工的合法利益及保全國有資產有積極的意義。而隨著改革的不斷推進,如果不斷健全相關制度安排,必然可以引導政府官員和企業經營管理者的博弈收斂于互不合謀的均衡,同時職工的集體行動也會逐漸減少并最終消失。
通過以上分析可知,在改革初期相關制度建設不完備時,降低職工組織集體行動的難度,可以使職工積極爭取自身利益,對保障職工的合法利益及打擊腐敗有重要的意義。因而,組織集體行動就成為關鍵。
關于集體行動,奧爾森認為任何時候,一個人只要不被排斥在分享由他人努力所帶來的利益之外就沒有動力為共同的利益做貢獻而只會選擇作一個搭便車者,如果所有的參與人都選擇搭便車,就不會產生集體行動。正是因為集體行動的困境,使得職工群體在沒有外部因素推動的情況下,難以自發組織起來爭取被侵占的合法利益。奧爾森教授同時也為解決集體行動的困境設計了一種動力機制——“有選擇性的激勵”,即對集團中的每個成員區別對待,賞罰分明,包括正面的獎勵和反面的懲罰。具體就是對于那些為集團利益的增加做出貢獻的個人給予額外收益的激勵。
在我國工會是職工利益的最直接代表,在國企改制中,工會作用發揮的好壞對職工合法權益的維護有著重要作用。如果加強對工會的建設,使工會成為能夠真正代表職工利益的組織,得到廣大職工的信任與擁護,并通過工會建立“選擇性激勵”機制,必然可以提高職工的維權能力,從而在自身合法權益受侵犯時可以組織集體行動積極爭取。
2. 老干部群體的作用問題。這是改制過程中一個特殊的群體,這個群體的重要性在中國的體制下更為明顯。老干部群體是改制中一個隱形群體,老干部的態度和想法是有社會基礎的。老干部群體對改制能夠產生影響,因此,這也是一個利益集團。因此,也需要將此群體的行為和影響納入研究范疇。
3. 關于媒體行為分析與影響因素。媒體在改制過程的作用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媒體可能對改制起到監督、保障實施的作用,另一方面由于信息的不對稱問題以及媒體自身的角色定位和工作職責可能是媒體做出負面乃至夸大的宣傳,進而影響改制的進程和改制中的博弈主體博弈地位的改變。事實上,就中國目前而言,我國的改革已進入社會結構的全面分化時期,社會制度系統都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制度變遷。在這樣的變革過程中,利益和權力將在不同的主體之間進行重新分配、轉移,形成諸多不穩定因素。而且,媒體也往往會成為博弈主體的傾訴對象。
4. 關于產權改制博弈中對博弈制度環境。當前中國國有產權改制存在一個主要問題是整個社會層面的改制配套設施還沒有完全建立起來,因此對改制中各利益主體的利益訴求產生直接的影響。以社會保障為例,作為改制博弈一方的一般職工在博弈中必然會考慮改制后所面臨的環境,如果在基本社會保障體系還沒有建立起來情況下,對改制的預期顯然會發生改變。一旦這種保障體系改善了,必然會對其決策行為產生影響。因此,對產權改制中的制度環境問題的深入剖析是未來研究一個主要方向。
參考文獻:
1.Oliver E.Williamson.The Theory of the Firm as Governance Structure;From Choice to Contract.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2002,16,(3):171-195.
2.王冀寧.國有資產流失剖析及國有產權改革的對策研究.上海國資,2006,(3):21-23.
3.王冀寧.國有產權改制中政府與投資人的均衡策略研究.經濟管理,2005,(20):7-11.
基金項目:本文為2005年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編號05BJY003)和2006年南京市軟科學課題(編號200602029)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簡介:黃瀾,南京大學博士生,南京市發改委主任;朱玲,南京理工大學經濟管理學院碩士生。
收稿日期:2007-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