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在分析贛州市礦產資源和優勢礦產資源,以及目前贛州市礦產資源開發利用存在的問題的基礎上,提出建立鎢、稀土、氟鹽化工三大優勢礦產資源產業集群的建議和措施。
關鍵詞:贛州市;產業集群;鎢;稀土;瑩石
一、 產業集群概念
波特在其1990年版的《國家競爭優勢》一書中明確提出了產業集群的概念。波特從集群的地理聚集特征出發,以價值鏈為聯系內容,將集群釋義為“在某一特定領域內相互聯系的,在地理位置上集中的公司和機構的集合”(Porter,1998)。它包括一批對競爭起重要作用的、相互聯系的產業和其他實體。集群還在整條供應鏈上經常向下延伸至銷售渠道和客戶,并從側面擴展到輔助性產品的制造商,以及與技能或投入相關的產業公司。
產業集群(Industrial Cluster)。產業集群是指一組在地理上靠近的相互聯系的公司和關聯的機構,它們同處某一特定的產業領域,既競爭又合作,由于具有共性和互補性而聯系在一起,是彼此關聯的公司、專業化供貨商、服務供應商和相關產業的企業以及政府、其它相關機構的焦聚體。
據統計在我國廣東省與浙江省境內,尤其浙江,全省范圍內處處皆集群。如“一村一品”、“一鎮一品”、“一縣一業”、“一地一品”的分工新格局,通過衍生、擴張,拓展為范圍和影響更大的區域布局,從而帶來集聚生產要素和釋放規模經濟效應:浙江省海寧市許村的布藝和經編、紹興的印染和化纖布、溫州的皮鞋和西服、潮州的婚紗服、中山古鎮的燈具、鹽步的內衣等。
二、 贛州市礦產資源概況
1. 贛州市礦產資源及其特點。贛州市已發現礦種106種,其中查明儲量的礦種75種。礦產地1 254處,其中大型礦床28處,中型礦床60處,小型礦床712處,礦點454處。贛州市礦產資源有四大特點:一是礦產種類多,配套較齊全。特別是鎢、錫、鉍、稀土、鉭等礦產儲量極為豐富。二是礦產資源分布相對集中、鎢、錫、稀土三種礦產探明儲量的70%~90%集中在大中型礦區,有利規劃和規模生產。區域上也各有特色,南部龍南、定南、信豐、尋烏等縣以稀土、煤為主,中西部鎢、錫、鉍、銀鉛鋅豐富,獨立錫礦則主要分布在東部會昌。北部興國、于都則以金、銀為主。三是金屬礦床共伴生礦產多,綜合利用價值高。已經回收的有鎢礦中的錫、鉍、鉬、鈹、銅、鉛鋅礦中的銀、鎢,金礦中的銀、鉛,錫礦中的銅。四是地熱和礦泉水廣泛分布。
2. 贛州市優勢礦產資源。贛州市在全國和世界上具有優勢的礦種:中重稀土、黑鎢礦兩種:中重稀土:保有儲量 21萬噸,分別占全國(38.42萬噸)和世界(58.02萬噸)的54.9%和36.2%。鎢:保有儲量52.27萬噸,分別占全國(135萬噸)和世界(200萬噸)的39%和26%;在省內具有優勢的礦種有鈾、釷、錫、鉍、螢石、麥飯石、輕稀土、巖鹽;具區位優勢的礦產有煤、水泥灰巖、金、銀(鉛鋅)、建筑用砂。具潛在經濟優勢的礦種有鉭、晶質石墨、高嶺土、硅石、透閃石、大理巖、鈮、鈦、鉿(鋯)、滑石、泥炭、水泥灰巖、礦泉水、地熱、白云巖。具較大資源潛力的礦種有金、銀、鎢、錫、鉍、離子型稀土、膨潤土、銅、鉭鈮、鉬、高嶺土。短缺礦種:煤、鐵、銅、石膏、鈷、鋁。
總之,鎢、錫、離子型稀土、螢石是贛州市是優勢礦產。贛州的鎢因其儲量和產量在全國、全球的特殊地位,享有“世界鎢都”的美譽;同時贛州市也因豐富的稀土資源被美稱為“稀土之鄉”;螢石是贛州市優勢礦產資源之一,屬國家限制性開采礦種,其儲量位于江西省之首。江西錫儲量居全國第六位,贛州市也是錫資源豐富的地區,特別是會昌儲量豐富。
三、 目前贛州市礦產資源開發利用存在的問題分析
但目前這些優勢礦產產業的發展還存在著很多問題:(1)資源的開發利用水平低,資源的綜合回收利用率不高,資源消耗大、資源浪費、破壞環境的現象大量存在,全市已經利用的礦種還不夠高;(2)產業結構和產品結構不合理,企業規模小、生產集中度低;深加工和高附加值產品、科技含量高的產品所占比重較小,目前全市各類礦山企業約1 400家,但大型礦山還沒有,中型礦山也不多;(3)研發能力薄弱、科技人才匱乏,研發資金短缺,特別是企業的自主研發能力較弱,產學研成果轉化為生產力的水平低;(4)經營粗放,產業鏈短,經濟效益差,礦產資源優勢沒有轉化為經濟優勢;(5)配套產業發展滯后,與礦山開采、加工、冶煉等配套的產業發展滯后,增加了礦產資源開采、冶煉的生產成本,削弱了我市現有的資源成本優勢,降低了產品的競爭力。
四、 贛州市優勢礦產資源產業集群探索
1. 以大型龍頭企業為中心形成完整鎢工業產業鏈。目前,贛州市還是以銷售初級和中間鎢產品為主,與國際高水平深加工相比,鎢產業發展在加工水平、產品結構、市場份額等方面離國內、國際水平都還有相當大的差距,深加工的技術水平反映一個地區、一個企業的發展水平和競爭實力。
通過引資或者整合現有加工企業:如利用崇義、大余、南康、章貢區、贛縣等龍頭鎢業縣(市、區)的礦區和企業;崇義章源、江西耀升、大余偉良、贛州特精鎢鉬、贛縣世瑞等一批鎢加工龍頭企業,組建大型龍頭企業,充分利用贛州市鎢產業的基礎日益堅實,集探礦、采礦、加工、科研、銷售為一體,在規模上、專業化上形成完整的深加工專業鏈;同時全面清理非法采礦,規范礦業市場,拍賣探礦權和采礦權,調整產業結構,延伸產業鏈,引進資金和技術,做強龍頭企業,全面整合全市鎢產業。
目前全市已經擁有仲鎢酸銨、氧化鎢、鎢粉、碳化鎢粉、鎢條、鎢鐵、硬質合金和鎢絲等各類產品,并初步形成了較成熟的深加工產業鏈,充分發揮贛州鎢業在國際鎢市場的比較優勢和競爭能力。2006年,贛州市鎢工業實現銷售收入110.32億元,率先突破100億元大關,份額突破全國的1/3。
2. 組建贛州稀土工業園,延伸稀土產業鏈,提升附加值。目前贛州不僅有先進的采礦技術及擁有1萬多噸的稀土原礦生產能力,還有20多家稀土加工企業的稀土分離能力,還有8 000多噸的稀土金屬生產能力,先進的采礦技術及一批專業技術人才,贛南離子型稀土已在國際國內享有聲譽,2006年,贛州是稀土產業實現銷售收入37.62億元。
建設稀土產業集群,走“控制整合資源,引進戰略合作伙伴,發展精深加工,做大做強特色產業”的路子。從控制源頭抓起,對礦山進行全面清理整頓,關閉無證開采、大礦小開及安全、環保、技術不達標的礦山企業數百家,并組建國有控股的礦產勘探公司,加大資源勘查力度和市場化運作程度。充分利用贛州豐富的稀土資源與產品加工優勢,促進稀土產品在高新技術、新材料中的應用和新領域的更深層研究,建設稀土工業園區,即稀土冶煉加工區、稀土深加工區、稀土新材料應用區及稀土新材料應用研究與發展中心。
由于產業集群帶動力強,附加產品多,產業鏈條長,贛州稀土必須通過龍頭企業比如贛縣紅金稀土有限公司引領企業在依靠科技進步,調整產業結構,延長產業鏈,增加附加值的發展道路上迅跑,摒棄低水平冶煉、走資源深加工的發展路子上,通過采、煉、應用產品加工一體化的生產模式,延伸產業鏈,提升附加值。進一步轉變觀念,大力把世界知名企業和前沿技術引進來,把稀土工業做強做大,通過技術創新使產品附加值成幾何級數增長,通過產業集群建設使經濟發展逐步進入“快車道”。
3. 以原料地為軸心建立氟鹽化工產業基地,實現產業集群。贛州市除了鎢和稀土儲量豐富外,氟鹽化工原料也十分豐富,在以瑞金為中心的方圓100公里范圍內,聚集了發展氟鹽化工產業所需的螢石礦、硫鐵礦、巖鹽、石灰石。2006年贛州市以螢石為主的氟化工實現銷售收入7億元。
為了可持續利用贛州市的螢石資源,可以選擇資源主要產地的瑞金、興國、會昌為氟鹽化工采選冶煉加工基地,同時擴展上下游產業鏈,深入發展氟鹽化工產業;比如目前成立的贛州市(瑞金)氟化工基地是由贛州市人民政府、中國藍星(集團)總公司共同投資建設的合作項目,該項目計劃用3年~5年時間投資30億元~60億元,實現銷售收入40億元~100億元。現在瑞金氟鹽化工基地前期已投入420多萬元,興國氟鹽化工產業配套小區內水、電、路等基礎設施已完成,年產1.5萬噸氫氟酸生產線已投入試運行。
4. 贛州市優勢礦產資源產業集群應注意的幾個問題。首先要切實培養和造就一支高素質的本地企業家,以及加大人才的引進力度,全力引進具有國際戰略眼光、引領產業發展的高素質企業經營高級管理人才和具有先進專業水平的技術攻關骨干人才和發展基礎人才的培養,提高產業集群水平;其次加大資源整合力度和礦產保護與監管,實現可持續發展,提高礦產儲備,保障產業集群基礎;再次政府企業要多方協調,加強聯合,做大做強優勢產業。積極引導行業內部聯合和合作發展,鼓勵和推動現有企業采取合資、參股或兼并等方式進行重組,爭取上市融資,加快產業基地建設,以龍頭企業帶動和推動整個產業的升級和跨越式發展。
五、 小結
鎢、稀土和螢石是贛州的優勢資源,是最具競爭力的礦產資源。2006年,三大產業規模以上企業全年實現銷售收入154.98億元。培育三大超百億元優勢產業集群,必須按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整合資源、保護環境、科學規劃、合理布局、深度加工、做大產業”的發展道路,把贛州市打造成全國重要的有色金屬原材料和初級產品集散中心,實現由冶煉大市向礦產品加工和流通大市跨越。
但是贛州市優勢礦產資源產業發展與產業集群建設的要求相比還有相當的差距。優勢資源礦業整治不到位,有的礦種開采和發展規模失控,產業發展水平低、不平衡,歷史遺留和環、水保問題突出,人才匱乏,礦管執法管理體制不順等一些問題和困難亟待解決。
參考文獻:
1.黃曉東.培育發展贛州鎢產業集群的意義分析及政策措施建議.中國鎢業,2006,(5):6-9.
2.彭承禮,許軍等.培植贛州鎢產業集群述評.贛南日報,2005-09-20.
3.馬建會.產業機群成長機理研究.暨南大學博士論文.
重點項目:本論文是江西省贛州市社會科學聯合會項目“培植贛州優勢礦產資源產業集群、加快贛州經濟發展和工業強市”(項目編號:0602)階段性成果。
作者簡介:廖作鴻,江西理工大學應用科學學院經濟管理系主任、副教授、碩士生導師;邵國疆,武漢理工大學2004級博士生。
收稿日期:2007-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