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團隊是組織的基本構成單位,團隊績效與組織績效息息相關。然而,團隊績效則直接取決于團隊凝聚力的大小。因此,如何保持和增強團隊凝聚力,就成為組織關注的焦點。文章著重探討如何增強團隊凝聚力問題,為切實改進和提高團隊績效和組織績效提供重要參考。
關鍵詞:團隊;凝聚力;策略;組織行為
一、 問題的提出
團隊凝聚力指團隊對成員的吸引力,成員對團隊的向心力,以及團隊成員之間的相互吸引。也有人把凝聚力定義力:團隊使成員積極從事團隊活動,拒絕離開的吸引力。團隊的凝聚力不僅是維持團隊存在的必要條件,而且對團隊潛能的發揮有重要作用。一個團體如果失去了凝聚力,就不可能完成組織賦予的任務,本身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條件。
一個團隊的凝聚力大小是多種因素的結合:(1)成員與成員之間的吸引力。成員利益一致,關系和諧,互相關心、愛護和幫助,吸引力就大;反之,吸引力就小,甚至相互反感,相互排斥。(2)團隊活動對成員的吸引力。團隊活動的內容、形式、頻率適合成員,吸引力就大;反之,活動不受成員的歡迎,吸引力就會降低,甚至會令成員產生厭倦、反感心理,從而脫離該團隊。(3)團隊對滿足成員個人需要的吸引力。團隊滿足成員個人的各種物質和心理需要,是增強團體吸引力的最重要條件。
團隊凝聚力與工作效率之間的關系有人作過大量研究。結果表明,凝聚力的大小對工作效率有重要的影響。一般情況下,凝聚力強的團隊比凝聚力弱的更有效率。凝聚力與團隊工作效率之間的關系很復雜,還會受其他因素的影響,羅賓斯等人曾對此進行過研究,認為團隊凝聚力與團隊工作效率之間的關系存在以下四種情形:(1)團隊目標同組織目標一致程度高,則團隊的凝聚力雖然低,也能提高生產率;(2)團隊目標同組織目標一致程度高,團隊的凝聚力也高,會大大提高生產率;(3)團隊目標與組織目標很不一致,但團隊的凝聚力卻很高,那么,生產率就下降;(4)團隊目標與組織目標一致程度很低,如果團隊凝聚力也低,它對生產率不會產生明顯的影響。
因此,如何保持和增強團隊凝聚力,就成為組織關注的焦點。那么,如何增強團隊凝聚力呢?
二、 增強團隊凝聚力的策略
1. 發揚優勢,因才用人——增強團隊凝聚力的基礎。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優勢,上司要為員工發揮這些特長創造條件,同時要給員工一個合適的頭銜,使其產生榮耀的感覺,這樣,員工工作就會格外賣力。分配工作時,既要提出明確的要求,確保方向正確,又要給予員工一定的自由度,充分發揮其特長和處理事務的能力。同時,還要把員工團結在自己的周圍,注意團隊的力量與個性的結合,以使員工個人才能得到充分發揮,個人利益和企業利益實現有機的融合,并最終實現個人價值和企業價值的最大化。分配工作關鍵在于利用現有的優點,而不是克服弱點。克服弱點也能促使一個人素質的完善和提高,但這是什么意義上的進步呢?是在“不那么弱”的意義上的進步。他邁出了一大步,但是朝著中等水平的方向。克服弱點的嘗試往往付出極大的努力,結果也只是差強人意;相反,利用己有的某種優勢去爭取成果,取得同等價值的成果,付出的努力要小得多。讓一個在他本來就擅長的領域更進一步,甚至達到最高水平,相比讓一個人在他不擅長的領域達到中等水平,后者要求付出的努力要多得多。利用優點并不要求改變人的個性,可以肯定地是,改變人類絕不是管理的任務。管理的任務應該是,接受人本來的樣子,找出他們的優勢,通過合理的任務分配使每個人都能在他擅長的、有可能創造效率和取得成就的領域工作。其他的一切做法不僅在道德上不合理,也不符合經濟原則。
2. 優化搭配,科學組合——發揮團隊凝聚力的關鍵。用人務必要考慮到人員之間的科學組合與最優搭配,這樣,既能發揮個人的聰明才智,又能增加團隊的辦事能力。在用人時,有針對性地進行適當搭配與協調,就能團結一致,增強凝聚力,同心同德把企業做大做強。優化搭配,不一定每個職位都要選擇精明能干的人來擔任。如果把10個自認為是一流的優秀人才安排在一起做事,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主張,誰也不讓步,那么工作就難以開展。相反,如果10個人中只有一兩個特別突出,其余的才識一般,這些才識一般的人就會心悅誠服地服從那一兩位有才智的領導者,事情自然可以順利進行。那么,企業如何優化搭配呢?
(1)要講究一定的配套結構。為此,應該把握三點:一是門類要齊全。既要有技術人才,又要有管理人才;既要有知識面廣的通才,又要有知識精深的專才。二是比例要合理。各種職級的人才,按照高、中、低一個層次的搭配比例,講求融洽、協調的原則。三是機制要健全。人才配套以后,要在建立理想的硬結構的基礎上,進一步建立理想的軟結構,促使人才保持健康的心態,并使人才之間產生良性的互補共振效應。
(2)要充分發揮人才集體的能量。要充分發揮人才集體的能量,就要在搭配用人上做好文章。作為企業的管理者要努力使企業內不同專業、知識、智能、氣質、年齡的人員,組成一個充滿生機的整體優化的人才群體結構,彼此之間相互切磋、相互啟發、互相激勵、優勢互補,產生一種較強的“親和力”和競爭力。為此,應該注意:一要防止“核心低能”。核心常常能夠決定一個群體的整體功能。“兵松松一個,將松松一窩”。拿破侖一語道破了“核心”的主導作用:“獅子領導的綿羊部隊,能夠打敗綿羊領導的獅子部隊。”二要防止“方向相悖”。對于一個人才群體來說,要有群體存在的根據和目標方向,如果方向不一致,就會相互扯皮、相互拆臺、相互掣肘,結果肯定會降低整體效能,導致1+1+1<3的效果。要通過搭配,形成“互相補臺,好戲連臺”的良性結構,避免形成“互相拆臺,一起垮臺”的惡性循環。三要防止“同性相斥”。正確的方法是實現“異質互補”。對一個群體要力求做到性別、年齡、知識、能力、個性、氣質方面的互補。在年齡搭配方面,必須有一個梯隊的年齡結構,應由老、中、青這一部分人組成一個具有合理比例的充滿希望的有機體,只有這樣才能發揮其各自的最佳效能。
3. 滿足員工需求,增強相互信任——團隊凝聚力的保障。
(1)滿足員工不同層次的需求。員工的需求是多方面、多層次的,員工對企業不滿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如:低于期望值、低于同等人員的水平、高估他人的薪酬和低估他人的績效等等。同時,對精神待遇的不滿也會引發員工對物質待遇的不滿。對精神待遇的不滿足主要指員工對工作的勝任感、成就感、責任感、受重視程度、影響力、個人成長以及富有價值的貢獻等因素不滿。因為精神待遇具有隱蔽性,員工在表達對精神待遇不滿足的時候,常常會強調對物質待遇的不滿。解決這一問題,主要途徑是提高員工的精神待遇,而不是物質待遇。所以說,人的需求是有層次的,作為管理者,應注重從各方面來滿足員工不同層次的需求,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做到管理以人為本,才能使工作充滿快樂,企業才會充滿生機和活力,才能保證企業凝聚力的增強。
(2)增強全員的相互信任。如果一個管理者能夠贏得周圍人的信任,那么可以說他己經取得了一個非常重要的成就,即為管理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建立信任就必須把成功歸于下屬,因為在外人和上級面前,下屬的錯誤就是上司的錯誤,下屬的成功則是上司的成功。要建立信任還要善于傾聽下屬的心聲,誠懇待人,真心實意為下屬解決問題。要盡可能信任身邊的每一個人,同時又要保持在一定的限度之內,這是信任的基礎和出發點。這個限度就是:確定一旦別人利用了你的信任,你能馬上知道;確信你的下屬和同事都知道,一旦他們利用了你的信任,你馬上會知道;進一步確定,一旦別人利用了你的信任,他們將為此承擔嚴重的、不可避免的后果;最后,確定你的下屬也清楚無誤地明白,他們將為利用你的信任付出沉重的代價。信任員工的一個重要體現就是委以重任。所以,要尊重員工的學識和技術,委以重任,努力激發起員工的工作熱情。挑戰性的工作會讓參與其中的員工得到一次鍛煉,若能獲得成功,那么他們就會產生無論什么未知的事情也能干的自信。成功的企業管理者必須具有向下放權的膽略與自信,天將降大任時對人空乏其身的洗禮是員工獲得自信的前提。一旦員工在嘗試了成功的喜悅之后,就能夠調動其所有的干勁,樹立自我激勵的自信,從而工作成績便會有明顯提高。
4. 探明原委,妥善處理沖突——增強團隊凝聚力的重要條件。沖突是不可避免的,已是由矛盾的普遍性所決定的,有沖突是絕對的,沒有沖突則是相對的。沖突既有負面的影響,也有正面的積極作用,管理者應該盡可能地有效處理沖突事件,最大限度地發揮沖突的正面作用。如果一個企業沖突太少,則會使員工之間互不關心,缺乏創新,從而使企業墨守成規,停滯不前,降低工作效率;如果企業存在適量的沖突,則會提高員工的興奮程度,激發員工的工作熱情和創造力,從而使企業不停地創新和前進,同時也促進了企業在管理方面的新陳代謝,提高了企業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如果企業沖突太多,沖突會對企業造成傷害,帶來很大的破壞性。所以,在處理沖突之前一定要探明沖突的真實原因所在,正確認識具體沖突可能對企業造成的影響。在沖突的具體處理中,要克服“上位”心理,多從自身找原因,勇于承擔責任,允許員工發泄不滿情緒,正確疏導員工的逆反心理,正確看待員工的缺點,增強自我調控意識,放寬胸懷,曉之以理,動之以情,使員工真正信服。只有這樣,才能真正使員工產生一種歸屬感,才能為增強團隊凝聚力創造有利的條件。
三、 結束語
企業要想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要想使員工積極工作、奮發向上,對企業有信任感和依靠感,就必須切實增強團隊凝聚力,使團隊成員更好地完成工作任務,提高工作績效,實現企業和員工的共同發展。
參考文獻:
1.章義伍.如何打造高績效團隊.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
2.黃玉清.通過增強凝聚力來提升項目團隊的績效.現代管理科學,2005,(9).
3.陳永清.團隊凝聚力初探.商場現代化,2005,(16).
4.黃玉清,徐旭珊.團隊授權:創建高績效的項目團隊.經濟管理,2003,(2).
5.廖泉文,黃玉清.構建項目團隊的信任.中國人力資源開發,2002,(12).
6.黃玉清.沖突管理:創建高績效的項目團隊.中國人力資源開發,2005,(4).
作者簡介:黃朗喜,西南石油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副教授。
收稿日期:2007-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