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從知識載體、知識共享組織間的利益關系、知識共享持續時間和知識共享方式等視角,分析、歸納和總結了跨組織知識共享網絡的主要特征。并對組織主導的跨組織知識共享方式與個體關系主導的跨組織知識共享方式進行了歸納比較。
關鍵詞:知識網絡;知識共享;跨組織
一、 引言
知識網絡是組織對組織內外知識進行選擇、吸收、整理、轉化與創新,形成一個無限循環的流動知識網絡。在知識網絡中,人與人之間、人與組織之間、組織與組織之間被一種無形的知識網鏈所連接,組織對這種知識網鏈管理的質量決定了組織的核心競爭力。知識網絡具有層次性,從知識網絡的覆蓋范圍出發,可將知識網絡分為:組織內部知識網絡和跨組織知識網絡。跨組織知識網絡是組織為有效彌補組織的知識缺口,而與能為其提供所缺知識的外部組織進行交流、合作所構成的網絡體系。
二、 跨組織知識共享網絡的特征分析
1. 知識網絡的社會關系性與信息技術性。從構建知識網絡所采用的知識載體的視角出發,可將知識網絡分為:基于社會關系的知識網絡和基于信息技術的知識網絡。關系網絡不僅僅是個體和組織聯系的一種紐帶,而且是個體和組織間資源交換的一種功利機制。關系網絡蘊藏著各種豐富的資源,其中包括豐富的知識資源。知識獲取和知識應用在一定程度上是一個社會過程,關系網絡在組織獲取知識方面起著重要作用。關系網絡有助于組織獲取組織所需的知識資源,尤其是隱性知識資源。一個組織的關系網絡越多,組織從這些網絡關系中獲得的知識就越多。當然,組織從網絡中獲取還受嵌入在網絡之中的知識豐裕程度的影響。組織通過和其他組織的交互,可以獲取外部知識,并和組織現存的知識進行組合進而創新。組織需要一個知識網絡來支撐知識創造和專業化的知識轉化活動。組織應根據自身運作的知識需求,建立有效的基于社會關系的知識網絡,比如與供應商、顧客、專家、學術研究機構、大學、中介組織、政府、合作伙伴甚至競爭對手建立廣泛、深入的聯系。
基于信息技術的知識網絡就是利用知識信息載體的一切屬性,并將這些屬性按照一定規則通過鏈接而關聯整序起來,構成的一張描述知識信息的網絡。在知識網絡中,知識信息交匯的節點稱為網節。網節可以是一本書,一篇論文,也可以是一個單位,一個作者,一個概念等。網節與網節之間通過網鏈鏈接。網鏈既有雙向鏈接,也有單向鏈接。建立基于信息技術的知識網絡就是將已經歸納總結出來的被基本接受的正式知識數字化,同時利用數據庫、鏈接、搜索引擎、文檔管理、實時協作和遠程學習等技術加速知識的交流與共享。
2. 知識保護與知識共享共存性。從知識網絡中組織之間的利益關系出發,可將知識網絡分為:競爭主導的知識網絡與合作主導的知識網絡。所謂競爭主導的知識網絡指的是合作者都想盡可能多的從網絡中學習知識并將其轉化為組織自身的能力,而不愿向對方轉移自己的能力,其動機是獲取私人利益的知識網絡。合作主導的知識網絡通常發生在合作者之間不存在長期的利益分歧,并且通過互補性知識的交流能夠獲得共同利益之時。從長期來看,競爭主導的知識網絡傾向于使網絡解體,而合作主導的知識網絡則傾向于加強網絡之間的聯系。
組織邊界是一個組織所特有的運作對象和范圍,是對組織內部協調管理的界限。科斯的企業理論從交易成本角度分析企業組織的合理邊界,即企業的邊界在于“市場成本”與“企業成本”的均衡點。
知識是組織的競爭力源泉,從知識運作的視角看,組織為了保護其自身利益,保持其競爭力,必然構筑一道邊界來保護知識,阻止組織核心知識的流出。同時,組織必須與外部組織(供應商、客戶、競爭者、中介機構和政府部門等)進行交換而獲取它需要的資源,其中包括知識資源。組織客觀上需要多種顯性知識和隱性知識,這些知識的獲取一部分可以通過購買來實現,但是能夠購買得到的知識一般都是顯性的,對構建組織的核心競爭力不起關鍵作用。而對構建組織核心競爭力起決定作用的大部分隱性知識只能通過組織之間的合作來獲得,在合作過程中,合作雙方通過近距離的接觸彼此觀察、相互感受,在交流中加深感悟,從而推動合作雙方顯性知識、隱性知識的迅速吸收、轉化,形成合作者自身的知識。由以上分析可知:組織既有知識保護的需要,也有知識共享的需要,從而導致組織的邊界具有半封閉半開放的特征。
知識共享,本質上是一種知識交易,知識共享就是不同知識主體之間的知識資源的交易活動。參與知識共享的組織,每一方都必須具有一些自身獨特的優勢,比如技術優勢、制造優勢、資金優勢、市場優勢或管理模式上的優勢等等,作為知識交易的籌碼,這是知識共享的基礎。但同時,各個組織又都會盡力防止自己的知識和能力尤其是核心能力的泄漏,因此加以保護。這是一個有趣的兩難問題,合作組織既想從其他組織獲取更多的知識,又不想把自己的知識轉移出去。
組織之間知識交流與合作過程中,組織既從其他組織獲取知識,又向其他組織提供知識,既有知識流入,又有知識流出。無論是流入的知識還是流出的知識,按其來源的不同,可以分為共享的知識與泄漏的知識。知識共享就是組織之間為達成某一目標,進行的有目的、有計劃的技術、知識的傳遞與交流。知識泄漏是指組織之間無法控制的、難以制止的、計劃外的知識流動。由于知識的外溢性,組織之間合作交流過程中必然存在一定的知識泄漏,這是各組織難以控制的。各組織只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技術知識的泄漏。
跨組織的知識共享意味著運用競合思想,合理處理和應對組織邊界障礙和時空限制,在知識保護與知識共享之間尋求平衡點。
3. 知識共享的動態性。知識共享的動態性主要表現在兩方面。一方面,組織為適應外部環境的變化,會適時地調整組織的發展戰略,因而其知識戰略也會發生相應改變,組織流入與流出的知識也隨之動態變化。企業組織存在和發展的最根本動力就是贏利,隨著科學技術的日益發展和顧客需求的不斷變化,企業出于進入市場、分擔風險、加快產品上市速度、降低成本、取得規模經濟或范圍經濟、建立行業標準以及提高企業競爭力等的考慮,經常會形成一種有時限的互惠互利的合作組織。這種合作組織優化了各種生產要素——人、制造資源、信息、知識和資金等,并以較經濟的投資、最快的反應速度把握市場機遇,但這種合作組織很快會隨市場機遇的消亡而解體。組織之間合作的動態性必然導致組織之間知識共享的動態性。另一方面,組織的知識層次和水平本身是不斷發展變化的,今天的行業技術領跑者往往明天就被其競爭對手超越。各組織技術知識發展的非均衡性也是導致組織之間知識共享的動態性的原因之一。

4.組織主導的跨組織知識共享與個體關系主導的跨組織知識共享并行性。根據知識共享網絡主體的不同,可將組織之間的知識共享分為兩種:組織主導的跨組織知識共享和個體關系主導的跨組織知識共享。組織主導的跨組織知識共享是指由組織倡導、計劃和實施的組織之間的知識共享活動。組織之間的知識傳播渠道包括教育培訓、研討會、專家講座等。組織主導的跨組織知識共享傳遞了大部分的顯性知識,且傳播面廣、效率高。然而,組織間的空間距離、背景差異和利益不一致使得組織間隱性知識的傳播困難重重,因而組織主導的跨組織知識共享不足以充分實現知識交流,而需要個體關系主導的跨組織知識共享進行補充和完善。
個體關系主導的跨組織知識共享是指隸屬于組織的個體通過個體關系,與其他組織的個體在非正式場所進行的知識共享,其外在表現方式為個體行為,但本質上也是組織之間知識共享的一種方式。個體關系主導的跨組織知識共享是建立在知識共享主體間的信任和互惠關系的基礎上的。信任與互惠作為協調機制,可以更有效地協調不同個體間的利益和動機,使其自愿進行知識交流。個體間緊密的關系,使隱性知識在參與者間的互動過程中得以觀察和共享,因此,個體關系主導的跨組織知識共享在傳播隱性知識方面具有效果較好、協調成本較低、隨機、分散、自由等特點。將上述兩種方式根據不同的主導者、驅動力、知識內容、傳播渠道和優缺點等歸納比較,如表1所示。
三、 總結
作者從知識載體、知識共享組織間的利益關系、知識共享持續時間和知識共享方式等視角,分析、歸納和總結了跨組織知識共享網絡的主要特征:知識網絡的社會關系性與信息技術性、知識保護與知識共享共存性、知識共享的動態性、組織主導的跨組織知識共享與個體關系主導的跨組織知識共享并行性。并對組織主導的跨組織知識共享方式與個體關系主導的跨組織知識共享方式進行了歸納比較,指出在跨組織知識共享網絡中,個體關系主導的跨組織知識共享方式的外在表現方式為個體行為,但本質上也是組織之間知識共享的一種方式,是對組織主導的跨組織知識共享方式的完善和補充。
參考文獻:
1.張宏偉,張振海.CNKI網格資源共享平臺——基于知識網格的門戶式數字圖書館解決方案.現代圖書情報技術,2005,(4):6-9.
2.韓吉韜,趙濤,路琨.基于企業內部知識市場的知識交易模型研究.中國地質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5(1):21-24.
3.林東清著,李東改編.知識管理的理論與實務.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05:234-235.
作者簡介:聶規劃,武漢理工大學管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周敏,博士,武漢科技大學機械自動化學院副教授;胡幫喜,高級工程師,武漢理工大學管理學院博士生。
收稿日期:2007-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