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運用交易成本理論,對產業集群這樣一種制度安排從產生、發展、成熟、衰落的生命周期進行了分析。要避免產業集群的衰落,必須客服集群發展存在的一些負面效應。
關鍵詞:產業集群;生命周期;交易費用
一、 引言
產業集群是一種世界性的經濟現象,產業集群巨大的生命力,對社會經濟發展的巨大貢獻使經濟學家將大量精力放在對產業集群的研究上。Tichy·G認為產業集群生命周期可劃分為四個階段:第一是產生階段。即產品的產生和開發階段,產品和生產過程還沒有標準化,企業最初聚集在一起進行產品生產,集群內企業基于信息網絡、分工協作以及資源共享所產生的外部經濟獲得競爭優勢。第二是成長階段。集群發展迅速,增長率高,但也可能使得集群沒有壓力去創新,而往往只集中資源于最暢銷的產品,并以日益增長的速度和規模擴大生產。集群內的資源(知識、信息、技能等)會日益集中,更多地投入到主導產業(或產品)。第三是成熟階段。生產過程和產品走向標準化,企業追求大規模生產,本地同類產品企業間競爭加劇,利潤下降。第四是衰退階段。這一階段集群中企業大量退出,只有少量新進入者。本文對產業集群發展的研究也遵循這一思路,從新制度經濟學的角度,分析產業集群作為一種制度,在其發展過程不同階段的情況。
二、 產業集群的產生
產業集群研究的一個根本問題是集群為什么產生?從制度經濟學的觀點看,產業集群作為一種制度,其在何時、何地產生,雖然有一定偶然性,但從根本上來說,仍然是緣于市場和企業對產業集群這種制度的需求,正是市場和企業對產業集群的需求從而導致了產業集群的誕生。那么,市場和企業為什么對產業集群有需求呢?這是因為,從制度經濟學的觀點看,產業集群能夠滿足企業某方面的需要:經濟功能和安全功能。經濟功能就是產業集群能為企業降低成本(交易成本、生產成本等)和提高經濟利益,安全功能就是產業集群能為企業降低風險(市場風險、交易風險、道德風險、創新風險等)提高企業運行的穩定性。從經濟功能方面講,只有當企業形成產業集群的收益超過預期成本時,產業集群才可能形成。也就是產業集群所產生的潛在的制度創新利潤,會產生對產業集群的需求從而推動產業集群的產生。所以現存的制度無法獲得的,而產業集群可以獲得的外部利潤是產業集群產生的最重要的原因。從安全功能方面講,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在面對市場風險、道德風險、技術創新風險時往往顯得勢單力薄,風險的盛行使市場主體對未來的交易情形沒有把握,從而使企業放棄許多交易活動,減少了經濟活動,減少了利潤。所以能提高企業安全運行的制度正是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所渴求的。
三、 產業集群的發展和成熟
當產業集群進入成長、成熟期后,產業群越過了最小規模的限制以后,在集聚效益的作用下,進入了一個具有自我強化特征的階段,集群規模迅速擴大。在成長階段,集群區產品的市場份額擴張很快,企業數量迅速增加,核心產業的就業人員數量大幅度增長。
1. 產業集群經濟功能的實現。制度經濟學認為經濟功能是制度存在的首要功能。由于人的有限理性和不完全信息,所以,市場上的交易主體不能夠完全了解市場,同時雖然市場主體想達到自己的利益最大化,但實際上不大可能達到這一點。所以,所有市場上的復雜的協議、契約或合同都不可避免地是不完全的。威廉姆森認為,追求自我利益最大化的市場主體需要一系列的規則減少這種由于有限理性和不完全信息造成的不確定性,提高人們獲得經濟利益的可能。產業集群作為一種制度,在提高集群企業經濟利益方面是從兩個方面著手的:一方面,產業集群降低集群內企業的成本,成本包括交易費用成本和生產成本;另一方面,產業集群提高企業的生產效率。
2. 交易費用成本的降低和產出效率的提高。在市場需求多樣化和不可預測性持續增加的情況下,單個企業無法也沒有必要包括所有環節,每個企業不得不通過采取與其他企業合作交易形式,來獲取所需的產品和服務。這就意味著企業之間的交易頻率不斷增加,進而交易成本增加。在產業集群區域內,企業間的空間接近可以降低交易成本,實現企業的報酬遞增,因而是一種節省交易費用的制度安排。
產業集群提高了集群企業的產出效率,從而提高企業的經濟利益。在一定的技術水平上,在產業集群內,由于共享資本品、專業化勞動力市場及信息,集群內企業共享集群技術與金融的外部性,所以提高了企業的外部規模經濟和外部范圍經濟,使集群企業的生產邊界擴大,隨著集群規模的擴大,集群的經濟效益也不斷提高
3. 技術創新風險的降低。由于對市場信息的不完全了解,同時企業本身也不一定完全擁有技術創新所需要的各種創新資源,所以企業技術創新比較容易失敗,技術創新失敗將會對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帶來致命的后果。所以,企業進行技術創新的動力會為市場風險所抑制。但在產業集群中,由于市場產品的供求信息在本地大量積聚,企業有機會掌握大量可信的市場信息,減少企業進行技術創新的盲目性,提高企業進行技術創新的動力。同時在產業集群內,企業之間聯系密切,彼此了解,當大家面對共同技術創新可能帶來的高額創新利潤時,企業之間聯合起來進行技術創新的可能性更大。這種聯合是有資源與信任基礎的。集群企業彼此交往多,信任度高,企業之間通過技術創新資源共享解決創新資源不足的問題,這種聯合是企業在面對技術創新時風險有了更強大的實力來面對。所以產業集群通過降低企業技術創新的風險,實現自身安全功能。
四、 產業集群衰落的制度風險
世界上沒有天然生成的產業集群,也沒有永遠興盛的產業集群。當集群企業需要的規則與現在的組織結構發生矛盾時,也就是產業集群表現衰退和需要升級的時刻。到衰退期,產業集群處于一個較低水平的產出狀態。任何產業集群如果固步自封就都會有它的衰亡期。在產業集群的衰退期,如果沒有出現好的產品或技術,對于集群內外的不同目標的企業都沒什么吸引力,久而久之會造成產業集群的瓦解。
1. 產業集群的擁擠效應與經濟功能的衰退。在正常狀態下,集群擴張有一個邊界問題。當集群擴張引致的邊際分工收益等于邊際交易費用時,這一點就是擴張的邊界,此時分工不再演進,集群停止擴張,否則就是非效率的。產出市場的過度擁擠和競爭是集群進入成熟期之后經常出現的現象。集群相當于一個自愿聚集在一起的組織的聚合體或者俱樂部,一個俱樂部的最佳規模就在外部不經濟所產生的邊際成本(擁護成本)正好等于由于新成員分擔運轉成本所帶來的邊際節約點上。由于產業集群的巨大作用,刺激集群外的企業遷入集群,同時也鼓勵集群內新企業的誕生。當集群內企業數量超過最佳規模,就會引起產業集群內企業的生產成本增加,經濟利益降低。同時,公共產品的供給也會由于來自過多地使用而變得沉重不堪,提高企業的額外負擔。同時也會加大企業創新活動的成本,降低企業的創新動力。鑒于產業集群面臨集群規模膨脹所產生的“擁擠效應”,這種離心力作用使得聚集經濟所獲得的競爭優勢容易衰弱。聚集經濟所產生的、建立在低要素資源集中基礎上的低成本競爭優勢是十分脆弱和不穩定的,會由于要素成本的變化而喪失。
2. 過度競爭與檸檬市場(The Lemons Market)。“檸檬市場”常用來描述當賣方比買方對商品的質量有更多的信息時,低質量商品則會驅逐高質量商品,即“劣品驅逐優品”,從而使市場上的商品質量持續下降的情形。產業集群內企業的過度競爭很容易導致“檸檬市場”的出現。在產業集群內,大量企業集群生產相同或相似的產品,而對激烈競爭,會產生不法企業“搭便車”現象,生產劣質產品充當好的商品,從而影響了集群整體品牌和聲譽,大大削弱企業的競爭能力,還必然會出現產品老化、質量低劣、勞動生產率落后的不良局面,集群應變外部環境變化的能力減弱,集群的生存也就受到威脅。產業集群初步形成以后,由于其進入壁壘低,區域企業數目不斷增加,資源不斷流入產業集群,這樣,區域資源不斷優化配置,產業集群由競爭不足趨于有效競爭。然而,隨著集群企業的衍生、分蘗和群外企業的進一步進入,加之集群企業區域集中度過高,專業化分工程度和資產專用性程度也相當高,從而導致生產者(賣方)退出壁壘過高,它們很難使自己的設備轉賣或轉產,從而導致過度競爭。產業集群效率必然下降,市場環境惡化,影響產業集群競爭力的提升,甚至導致整個產業集群的衰亡 。
3. 路徑依賴與技術鎖定。所謂路徑依賴(Path Dependent),是指技術發展或制度變遷受到其初始選擇的影響和制約,人們一旦確定了某種選擇,就會對這種選擇產生依賴性,這種選擇本身也具有發展的慣性,具有自我加強的放大效應,從而不斷強化這種初始選擇。由于技術發展和制度變遷具有路徑依賴性,因此,產業集群發展的軌跡也具有路徑依賴性。路徑依賴對于產業集群而言,既有正面作用,又可能產生不利影響。一方面,路徑依賴可以樹立并強化產業集群的模仿障礙,從而維持集群的競爭優勢;另一方面,路徑依賴也會阻礙產業集群的技術和制度創新進程,降低對環境變化的反應能力,從而使技術發展陷人鎖定(Lock—in)狀態,尤其是傳統產業集群更容易如此。換言之,集群可能導致企業實現技術封鎖,從而拒絕創新。在某個區域內相關企業的聚集并不是決定創新績效的本質條件。發明活動雖然往往集中在某一創新活躍、技術市場發達的區域,但并不一定能夠在行業的生產方面形成共享。產業集群內企業對過時的生產工藝墨守成規,也不愿放棄與現存技術連為一體的聚集經濟利益,這些使產業集群內企業面臨巨大的市場風險和技術風險。
參考文獻:
1.陳柳欽.制度、金融、投資與發展.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05.
2.高曉慧,陳柳欽.俄羅斯金融制度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
3.史忠良等.產業興衰與轉化規律.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2004.
4.陳劍鋒,萬君康.產業集群中技術創新集群的生命周期研究.武漢理工大學學報(信息與管理工程版),2002,(10).
5.聶鳴,李俊,駱靜.OECD國家產業集群政策分析和對我國的啟示.中國地質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1(2).
6.王緝慈.關于發展創新型產業集群的建議.經濟地理,2004,(4).
作者單位:龐之棟,邯鄲中材有限公司南京分公司。
收稿日期:2007-0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