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情感的互動特質:交換、溝通與平等

2007-12-31 00:00:00郭景萍
江漢論壇 2007年9期

摘要:在人與人的情感互動過程中,表現出情感的社會交換性、情感的溝通性和情感的平等性等重要特質。情感交換指的是在具有期望情感回報的關系中進行的情感投資,情感溝通是各種情感意義相互作用的基本方式,情感平等則強調情感互動中的情感權利和情感民主。在上述每一種情感互動的特質中,都有著各自的理路和特征,也必須遵循相應的基本原則和要求。

關鍵詞:情感互動;情感社會交換性;情感溝通性;情感平等性

中圖分類號:C9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854X(2007)09-0138-05

情感是活生生的,它的生存和躍動依附于社會互動過程。情感總是發生于有互動關系存在的情境里,情感就是關系,沒有關系便無所謂情感。彼德·布勞認為,大部分人類情感的根都扎在社會生活中,人類的許多痛苦和幸福,都根源于與其他人的交往過程中。我們分析情感的方法論原則和基本方向,是要在社會關系中來揭示情感的社會本質及其具體表現形態。情感的自我從根本上來說,是道德的自我、審美的自我、社會的自我。這意味著,在人們的情感互動過程中,會產生各種各樣的情感經驗、情感意義與情感關系。在此,我們擬探討情感互動過程的三種基本特質:情感的社會交換性、情感的溝通性和情感的平等性。

一、情感的社會交換性

人是交換的動物。人們之間交換的是什么呢?經濟學的觀點認為,人們之間交換的是經濟利益,因此人是經濟動物。這種觀點得到了社會學家的修正。按照社會學的交換理論,人們的相互作用過程,就是一個相互交換資源的過程,其中也包括情感的交換。霍曼斯就把情感作為自己交換理論最基本的概念,并把情感互動定律作為社會交換的重要定律。人并非像經濟學家所以為的僅僅對金錢和物質感興趣。作為社會人,他們“用來交換的東西除去金錢以外,還有其他商品,包括認可、尊重、順從、愛戀、情感以及其他物質性不強的東西”①。社會交換的存在“不僅在市場關系中而且在友誼中,甚至在愛情中,以及在這些以親密性形式出現的極端之間的多種社會關系中”②。在布勞看來,與經濟交換目的主要是為了追求一種外在的物質利益不同,情感交換能帶來一種“內在的社會報酬”,即心靈上的滿足,或愉快、或榮耀、或歡愛;一般的社會交換作為目的的外在報酬的東西,在情感交換中僅僅是獲得雙方內在吸引力的手段。因此,我們可以把情感交換定義為在具有期望情感回報的關系中進行的情感投資。情感交換的模型包括三個過程:情感資源的積累;情感的投資;情感的回報。由于情感交換通常會引起個人的責任、感激和信任感,因而其結果可以促進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整合,促進社會團結。

人們為什么如此看重情感?這是因為情感也是一種社會資本。布迪厄把資本分為經濟資本、文化資本和社會資本,我們認為在社會資本中包含著情感資本。因為社會資本實質上是一種社會關系資本,而維系社會關系的,不僅需要物質利益,而且還有情感的能量。情感作為一種社會資本,是個人擁有的但又是嵌入社會結構內和存在于人際關系中的資源。情感資本可以分為內在的與外在的兩個方面。內在的情感資本是依附于個體身上的資源,如財富和權力、聲望和智慧、容貌和健康等。個人所擁有的這些資本提高了獲得情感的可能性和自身的情感價值。外在性的情感資本是潛藏于社會關系中的資源,需要通過個體有目的的情感行動去獲取。情感屬于一種特殊性的資源,主要在親密的人際關系中交換,普遍性資源在任何關系中都可以交換。一般而言,只有在持續地交換了普遍性的資源后,才能交換特殊性的資源,在此基礎上,雙方才會建立起充分的信任,以交換最具特殊性的資源:愛③。布勞把作為社會交換回報的資源概括為四類一般的形式,根據它們所具有的價值從小到大排列為:金錢、社會贊同、尊敬和依從。最能體現社會結構分化的報酬形式是尊敬(形成一種聲望等級的分化模式)和依從(形成一種權力等級的分化模式),它們是具有最高價值的報酬④。顯然,在布勞看來,情感性資源的價值要大大高于物質性資源的價值。情感性資源的運用往往受到結構條件的制約,如只有在交換地位的分化達到比較懸殊的程度時,才會出現以“依從”作為回報形式的分化模式。另一方面,尊敬特別是依從的出現,又反過來加速了社會結構分化和社會關系分層的過程。

本文為國家社會科學基金資助項目“情感的社會學理論探視與現實研究”(批準號05BSH027)的成果之一。

情感資本是受經濟資本、文化資本和社會資本制約的,與后者成正相關關系。與其他形式的資本一樣,情感資本也是生產性的。情感資本決定了人們在情感場域的地位和權力,并確定了情感及情感行為作用的界限。一個人擁有的情感資本愈多,他的情感就愈有吸引力,其情感的作用就愈大,由此帶來情感的回報就越高。另一方面,情感資本又是獲取經濟資本、文化資本和社會資本的重要手段。一個人如果能得到周圍人的情感資源,如情感認同、情感支持、情感尊重等,他就具備了情感社會資本,在社會中就能具備人氣、人緣,這為其家庭和事業的成功奠定了一個良好的人際基礎。場域是一個擁有各種資本力量的空間,同時也是一個充滿各種矛盾和沖突的空間。像其他場域一樣,情場中也存在爭斗和競爭。任何社會中,人們都會把情感視為有用的可追求的事物。從某種意義上說,情感是種奢侈品,但人們對情感的追求欲望反倒非常強烈。這不僅因為情感具有使人身心愉悅的功能,而且因為情感是一筆資本財富,在情感資本中蘊藏著利益。情感是一種投資,通過情感的交流或交換,我們可以從他人那里得到有價值的自己缺乏而又需要的東西。情感交換的結果是形成了持續而熱烈的社會關系。

情感社會交換遵循的基本原則主要有:

1. 情感交換的互惠原則。人們往往把情感羅曼蒂克化了,認為情感是無私的、奉獻的,其實不然。“不圖回報不是交換”——情感交換也不例外。即使是父母親對子女的情感也并不是完全不圖回報的。波普諾指出:“在親密的交往中,交換關系也是重要的。一個人對于另一個人的愛并不完全是基于某種預期的回報。然而,期待回報卻是這種關系的一部分。如果一個人完全不能從他(她)所付出的愛中獲得任何感情或感激的回報,那么其愛的感覺將有可能消失。”⑤情感互惠原則是基于這樣一個重要假定:交往的雙方之間是平等的人格關系,因此,在情感權利和義務方面也是平等的,應當平等交換。情感上必須投桃報李,相互呼應,否則,情感就難以再續。

2. 情感回報的不可替代原則。與經濟交換或物質交換不同,情感的投入主要期望的是情感的回報。盡管這種回報在量上不一定是對等的,但在質上一定是相同的。這包含兩重意思:第一層意思是,不能用金錢或物質來完全替代情感的回報。人們在交換物品或知識時,可能沒有明顯地把自己的獨特情感投入到關系中去,這就是為什么物質回報和知識交換不能取代情感回報的原因。相反,物質交換則可以用情感回報來替代,“回報并不一定是有形的。許多社會交換關系提供的是情感回報”⑥。情感回報的同質性的第二層意思是,不能用低層次的情感來回報高層次的情感。比如,用“感激”來回報“愛情”,或用“贊同”來報答“恩情”等,因為前者是一種發散性的或平淡性的情感,而后者則是一種專一性的或珍貴性的情感。情感是一種很難量化的事物,但在質的方面的劃分卻比較鮮明。人們在情感交換的過程中很在乎交換情感質量的對等性,這也是情感平等性的實質要求。

3. 情感交換的成本效益原則。情感的活動不是經濟活動,情感交換所包含的利益不能斤斤計較,但這并不意味著情感交換不講成本效益。柯林斯認為,人們互動儀式鏈能否延續下去,取決于人們每一次“際遇鏈”中所獲得的文化資本的多少和情感能量水平的高低。一般來說,擁有相同資源水平、地位平等的人之間的互動能提高他們的情感能量水平并增加他們的文化資本。而在各方面不對等的人們之間的互動儀式會變得簡短、形式化和常規化,從而避免情感能量的浪費和文化資本的花費。在家庭中,雖然大多數夫婦并沒有有意識地用理性算計的方式來分析他們之間的關系,特別在夫妻感情濃烈之時,“但事實上,他們從事很多交換”⑦。夫妻之間存在一種“情感生活方式的博弈”(吉登斯語),雙方會考慮情感付出與收益的關系。特別當雙方的關系趨于緊張甚至瓦解時,隨著情感紐帶的松懈,當事人就會開始特別注意自己為對方付出了什么,付出了多少。當他們覺得成本大于收益時,他們之間關系就有可能結束。情感有價值率的高低,它確定了對于情感資源的投入原則(投入方向和投入規模)。當情感的價值率(或收益率)較小時,人不僅不會對它投入資源,而且還會把以前投入的資源抽調出來。只有當情感的價值率大于一個確定值時,人們才會追加對它的資源的投入規模。

4. 情感交換的社會吸引原則。社會吸引導致情感交換的發生,也是維持情感交換的延續條件。社會吸引指的是一個人內在地喜歡另一個人所產生的肯定情感。這種肯定情感來自交換雙方都投其所好,按需投緣。因此,從廣義的角度來看,人們的情感交換是千滋百味的,只要交換的各方之間存在吸引力,就有可能產生與他人情感交換的愿望。這一原則的意義在于強調情感交換一定是自愿的,正如布勞所指出的,“如果是在強制之下得到,那么想要的利益也會失去它的意義,愛情和社會贊同的情況就是如此。”⑧ 強扭的瓜不甜,情感交換不是出于自愿往往是悲劇的源頭。

5. 情感交換的差序格局原則。在對家人、熟人、生人這三種關系上,情感回報期望依次按照從低回報到高回報、對待方式依次按照從特殊到普遍主義、情感投入依次按照從無條件到有條件的順序進行,所謂親疏有序,內外有別。流動于家人、熟人、生人之間情感交換的內容是不一樣的。例如,親人之間主要包含了照顧、責任、專注、耐心這樣執著的情感,熟人之間洋溢著關心、欣賞和欽佩之類的熱情,而生人之間主要有幫助、信任、了解與尊重這些謹慎的情感。

二、情感的溝通性

我們認為,情感是可以溝通的,并不是不可理解或完全隱蔽的。情感溝通的可能性就在于:

1. 情感具有表達性,即人有一種訴說情感的需要。情感是不甘寂寞的,總要表達出來。無論是情感的交換還是交流,都說明情感總是要溝通的,它生性有一種強烈的表達的愿望,“隱瞞我們心中擁有的情感比假裝我們沒有的情感更為困難”⑨。

2. 情感具有表現性,即人內心的情感總要通過人的外在特征表現出來。我們通過人的外表和行為的某些特征,可以把握人的內在情感狀況,捕捉到人的情感動機。或者說,人體的外觀和行為,表現了人的內在情感生活。既然能表現出來,就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認知和理解。

3. 情感具有移情性,每個人都有一定情感的體驗,能夠進行移情性的理解,這為情感溝通提供了心理條件。情感本身是無法被人看見的,但是能夠被讀懂、被洞見,之所以如此,那是因為一定的情感在我們自身經驗中總是被這樣或那樣地體驗過。如果預先沒有類似的情感經驗,我們就分不清臉紅究竟是羞愧的表現還是興奮的表現。移情的過程就是情感溝通的過程。

情感作為一種人生取向,是個體對價值和意義的追求。情感的感受從根本上說,是對人在世界中發現的各種價值和意義的體會。造成各種情感意義相互作用的基本方式就是相互溝通。人類情感從其交流和傳播上說,是一種有意義的文化象征形式。情感指的是對“情”的“感動”,情感既能感動自我,也能感動別人。情感一方面反映著自我具有的感受和體驗,另一方面也反映情感主體對于他人或事件所具有的感受。情感互動強調情感交流的雙向性。諾爾曼·丹森認為情感互動可借助梅勞—龐蒂的雙關語“繞結交叉”來說明:“這種繞結不僅縱橫交錯、頭尾難辨,而且千回百轉、重疊相交,從而使兩個情感經驗領域交織成由兩個處于情感過程中的具體主體組成的統一的、不可分割的綜合體。……情感互動指的就是從一個人到另一個人、又從另一個人回到這個人自身的情感性光線的反射式繞結”⑩。情感像“光線”一樣,在穿透他人的情感經驗領域的同時,也接受了他人反射而來的情感光線。

溝通就是對話。溝通被定義為采用共同符號進行信息傳遞和理解的過程。實際上,人們不能傳遞理解,只能傳遞語言學形式的信息,溝通是要借助語言來實現的,語言成為情感交流的工具和符號系統。孔德認為言語是“首要社會機制”,是構成情感交流的一個部分。情感的相互交流以表意象征(expressive symbols)為基礎,而且只有用表意象征才能相互理解。由于人創造并掌握了表意象征,即語言、數字符號以及音樂、繪畫等一切具有指代意義的文化,因此人能夠借助豐富多彩的象征符號來表達自己的感情。這些表意系統方便了情感交往并使情感傳遞在所有交往中占據優勢。因此在所有語言當中,情感語言是最豐富的,也是最打動人的。滕尼斯認為共同體的意志主要體現在默認一致,“默認一致的真正機關是語言本身”,人們用表情和聲響表示,相互告知和感受到痛苦與歡樂、懼怕與愿望和所有其他的感情和情緒的激動{11}。言語既構成情感交流的一個部分,又是情感交流的條件。語言交流堵塞,情感溝通也會出現“短路”。

每個人的情感都來源自我的經驗流,因此要理解他人的情感,也要進入他人的經驗流,這就是為什么人們之間的情感溝通必須建立在一定的時間基礎上。相處的時間越長,情感溝通的質量就越高。如果溝通過程中互選的話題多而且有較多的長對話時,則顯示溝通成員之間相互比較了解且關系融洽。情感溝通的過程也是一個社會滲透的過程。奧爾特曼和泰勒描述了社會滲透的四個階段。第一階段稱為定向階段,人們進行禮儀性的交往,披露一些個人的公開情況。假如人們認為建立關系會帶來回報,那么就會進入第二階段,既感情交換試探階段。雙方的交流進入較深的個人情況領域,但交談還是謹慎的,話題也有限。假如這一關系所能提供的回報前景良好,關系隨之進入第三階段,既感情交換階段。雙方能夠披露關于個人的實質性情況,個人歷史的“禁區”也越來越少了。最后關系進入穩定交換階段。關系雙方有一種情感和行為默契,可以無話不談{12}。顯而易見,要達到真正的情感溝通需要經過一段磨合期。

在社會交往中,當一個人知覺到對方的某種情感體驗時,可以分享對方的情感。這種分享可以有不同的層次:對他人情感的感覺;對他人情感的認識;對他人情感的同情;對他人情感產生的情緒性反應,等等。不管哪一種情形,都表明情感通過社會交往可以交流。也就是說,情感是主體的內心體驗,也可以與他人溝通。但由于情感有時觸及到心里特別深的東西,乃至于有點形而上的味道,所以在溝通方面有些困難。影響情感溝通的主要因素有:其一,溝通主體雙方的情感隱匿度。隱匿度越高,雙方之間的情感了解就越少。其二,溝通主體雙方的情感一致度。一致性越高,越容易情投意合,越容易理解。其三,情感的投入度。情感有投入才能有理解,投入越多,則理解越多。其四,情感溝通情境的清晰度。情境的意義越明確,情感溝通的效果就越好。情感溝通的情境具有系統性、突生性,它可以超出溝通系統中個人的情感行為,從而有可能把不一致的個體情感行為引向情感情境要達致的系統情感目標。比如每個人參加聯誼會的目標是不一樣的,但在聯誼會的情感氛圍和情感邏輯引導下,個人的情感目標會變得模糊而邊緣,而逐漸融入到整體性的情感溝通中,被系統的情感溝通目標所吸引,所同化。

在情感的互動過程中,互動的雙方怎樣有意義地進入對方的情感世界呢?一個人的情感行為怎樣才能被他人乃至社會接受和理解呢?要想使情感溝通具有有效性,必須滿足以下幾個條件,或者說必須遵循以下基本原則:

1. 情感的真誠性原則。社會的各個子系統各自都有固定的交往媒體,如政治系統靠權力運轉,經濟系統靠貨幣運轉,而生活系統則靠情感運轉。哈貝馬斯把世界分為三個種類,相應地,溝通交往對應三個適當要求。首先,對應客觀世界的適當要求是真理性,條件是人們說的話要遵循客觀事實;其次,對應社會世界的適當要求是正當性,主張人們說的話要符合社會規范;第三,對應個人內部世界的適當要求是誠實性,主張人們說的話要真心實意。可見,情感溝通在除了要保持客觀、遵循規范以外,最重要的是一定要真誠。情感溝通中力求真誠,才能尊重人們的知“情”權。

2. 情感的接受性原則。情感溝通的目的就是使接收者接收有關情感信息,或對自己產生情感認同。情感的有效性就在于其接受性。情感溝通是套近乎的,但是,情感溝通還要保持適當的社會距離。情感需要整飾,對于太直白的情感和不適宜的、反常的情感,人們不但不會接受,反而有可能引起他們的反感。認識(對事實的認識)可以從外部灌輸,情感(價值色彩濃)卻是不可強求的。情感要被對象所接受,并為社會所認同,必須有一些特定要求。不同的場域有不同的情感規則:怎樣說話、怎樣表情、相處的距離,等等,都有一套約定俗成的規定。情感接受性原則要求人們既要卸下自己的情感盔甲,又要保持一定的情感空間。

3. 情感的共享性原則。情感理解還需要共享的體驗,所謂酒逢知己千杯少,話不投機半句多。溝通過程中不同個體對同樣的溝通解釋不同,會導致不同的編碼和解碼過程,溝通就容易中斷。如果溝通中的參與者經驗積累有相同的部分,就會促進有效的情感溝通,否則,情感溝通就容易出現短路。

無容置疑,情感溝通存在困難的一面。主體相互間的情感理解或情感感受,既可能是深入的,也可能是膚淺的;可能是正確的,也可能是錯誤的;可能是真實的,也可能是虛假的。根據哈貝馬斯關于溝通理性的三個有效要求,很顯然情感表達及情感溝通存在爭議。也就是說,情感的真實性,情感的規則性,情感的真誠性——這三個有效要求只是情感溝通的理想境界,而在現實的情感溝通中,人們往往會出現錯位、出格,從而使得本來就比較敏感的情感因溝通不暢帶來人際矛盾和沖突。

三、情感的平等性

情感平等性的要義是:任何一個人,不論其職業、性別、種族,都具有與生俱來的“情感權利”;在滿足個人的情感權利時,不能損害他人的情感權利;社會應為滿足社會成員的情感需要創造條件,保證人們正當情感權利的實現。在社會中,人們所處的角色地位有著不同,因而情感行為方式也有不同。但不管扮演什么樣的情感角色,雙方之間的情感都應該是平等的。

然而,在現實生活中,絕對的情感平等是不存在的。由于人們先天的或后天的條件不同,往往造成人們的社會情感價值的不同,一個(些)人的情感價值高于另一個(些)人的情感價值,情感價值高的一方就對情感價值低的一方起支配作用,形成一種情感的權力。人們的情感領域通常被視為不同于經濟、政治領域的微觀領域,是日常生活的領域。由于經濟、政治領域在社會中處于維系社會生存和發展的關鍵地位,因此它們統轄著社會情感領域。情感的不平等“嵌套”在不同層次的外部環境中,社會中的情感關系則是受人們在經濟、政治中的社會地位決定的。情感社會學家肯珀曾對情感與地位權力的關系做過詳細的分析。他重點分析的是個體情感狀態與自身在社會結構中權力地位狀態的相關關系,得出來的基本論點是,一個人的地位權力狀況直接影響到該個體的情感狀況:或積極或消極,或喜樂或哀怒;個體的地位權力狀況與該個體的情感狀況呈正相關關系,即積極的、快樂的情感體驗屬于高社會地位的人{13}。然而,肯珀卻忽略了地位權力是如何影響人與人相互之間的情感關系的。在情感的交往中往往也涉及“零和游戲”,即某些人的情感所得就是其他人的情感所失。使某些人感到愉快的行為,可能會使其他人不愉快;一個人從對別人行使權力中得到情感滿足,而服從他權力的那些人則會遭到情感剝削,等等。情感的不平等和分層是結構性的。社會結構是分層的,情感也是分層的,它與社會分層往往存在對應的關系。比如同樣是“贊同”這種情感,被社會地位高的人表達出來,比起地位低的人表達出來,其意義與價值要重要得多,所謂“人微言輕”。在社會經濟、政治中處于優勢地位的人,他們的情感資源也會豐厚,回到生活領域中(例如家庭)的情感優勢與其地位也會自然同步增長。人們所控制的經濟權力、政治權力越多,他們就越能夠控制自己的情感生活,他們在社會分配體系中也能獲得較多且有價值的情感來源,特別是尊重、信任、威望、自由等稀缺的情感資源。

情感不平等通常表現在:

1. 情感選擇的際遇不同。情感的選擇自由并不是平均分配的,那些社會地位高的人在情感選擇中居于主動地位。人們往往根據自己的情感資本確定情感交往的場域,確定人與人情感交往的距離、鴻溝和不對稱關系,并設置情感交往的各種“壁壘”。我們注意到,人們在選擇情感交往對象時比選擇其他類型的交往對象更為謹慎,甚至更為苛刻。在這種選擇中蘊含著不平等因素,形成情感區隔。出身卑微、地位低下的人通常在情感交往中處于被動狀況。布勞認為,在社會金字塔結構中,處在頂端的人數少的群體所交到的朋友數遠遠超過人數多的群體所交到的朋友數,上層的交往優勢要大得多。

2. 情感的回報有高低之別。資源和權力的擁有者就比缺乏資源和權力的人擁有較高的情感能量和情感權力,會趨于得到高的情感回報。存在一種被稱為“情感貧窮”的社會現象,即有的人情感資源匱乏,處于一種非常寂寞、無人關心、無人關注的狀況。情感的貧窮與經濟的貧窮如影隨形,經濟貧窮的人其情感通常也貧窮。Tim Newton指出,情感行為平等化地分配給女人和男人,傳統的在情感表達上的不對稱可能被改變,特別是在經濟獨立的中層階級中。社會的發展使得某些女人的經濟依賴性減少,女人減少金錢的貧窮,則會減少情感的貧窮。

3. 情感交流的不對等性。情感場域充滿著各種情感符號,具有強烈的價值色彩。在互動過程中,情感的話語權在哪一方?交流雙方(或多方)之間的語言是熱情的,還是冷漠的?是理解的,還是武斷的?這些場景都能直觀地反映出情感的平等狀況。如果在情感場域里存在著情感的符號暴力現象,如辱罵、冷言冷語等等,就是情感不平等的明顯表現。

4. 人的情感之間存在剝削現象。只要他人付出而不給予任何回報,或者利用他人對自己的感情牟取私利私情,這是一種情感剝削。顯然,情感具有道德風險性。當然,也許存在著情感被剝削一方心甘情愿的情況。但無論如何,這種情況也是一種情感不平等的狀況,因為情感的價值與被接受的程度成反比,你給予的情感愈多,情感的價值愈貶值,受到的傷害越大。只有情感的付出與收獲達到大體平衡,才能維系一種平等公正的情感道德。情感剝削既是一種情感經濟現象,更是一種情感政治現象。吉登斯由此提出“情感民主”的理念,在他看來,情感就是一種權力,情感平等構成社會民主的基本要義{14}。

社會情感平等的變革要從親密關系開始。那么,婚姻愛情關系中的平等性要求做到:第一,雙方之間的感情必須是真實的。在夫妻關系上,如果雙方中的一方已經沒有了感情,但由于道德和輿論的約束不得不維系名存實亡的婚姻,那么這種純粹的道德情感里面就蘊含著不平等。因為當事人僅僅出于一種良心或責任來應付對方的感情,沒有保有與對方相同的情感質態。婚姻情感的“真實”強調的是,雙方心儀對方的情感是真實存在的。第二,雙方之間的情感付出應大致平衡。美國心理學家曾經發表過“最小關心”的原理,也就是“人際關系的主導權在于較不關心的一方”。換句話說,兩人之間,具有強烈關心意欲的人想依賴此關系程度較強,不愿失去對方的心理也比對方更強,所以往往默許對方所提的任何要求。也就是說,人與人的情感關系存在著反差,所謂“無奈我情多,無奈人情少”,一廂情愿,甚至“多情反被無情惱”。在愛情、婚姻、家庭等親密關系中,人們并不是以最小的付出換取最大的收益,而是追求一種大致的平衡。第三,雙方之間換取情感的動機或手段必須是正當的。例如,男方貪圖女方家庭錢財或希望依靠女方家庭權勢,而對女方發起愛情攻勢。女方卻渾然不知究竟,以為男方真地心儀自己,最終兩人登上婚姻殿堂。顯然,男方為了獲取對方情感隱瞞了自己的真實動機,并為了獲取自身利益而不擇手段地用虛假感情欺騙對方,造成雙方情感信息上的不對稱性。這嚴重地傷害了對方情感的純潔性。這種情況不僅是不道德的,更是不平等的。

要注意的是,平等是情感關系維持的重要條件之一,但不能絕對化。情感權力關系除了平等性和壓制性(剝削)的情感關系之外,還存在一種崇拜性的情感關系。這種關系是一方充滿愛、信任、敬佩或感激的情感,如學生對老師、子女對父母、下屬對領導等。這是由客觀的社會關系和社會角色決定的,符合人際交往的文化規則。這類關系雖然也是不平等或不對等的,雙方情感的質存在不一致的樣態,但這種“良性不平等”對于維持社會的正常情感生活卻是必要的和合理的。

情感平等是維持社會穩定秩序的需要。社會猶如一張碩大的情網,這張網上同樣存在強者與弱者之分,主要表現在:弱者不能得到應有的人格尊重,他們的感受被無情地忽略;強者也是情感上的王者,他們惟我獨尊,總是要弱者對自己俯首帖耳,惟命是從。弱者似乎總是欠情的人,因為他們總是需要得到幫助,因而他們理應是順民。當然,這種強者對弱者的“情感欺壓”現象不能長期地延續下去。作為有人格的人,不可能長期忍受被欺壓的處境,他們至少有兩條道路可選擇:起來抗爭,贏得尊嚴;或者從欺壓者手下逃脫,重新獲得情感自由。但不論選擇哪一條道路,因欺壓產生的無力感和憤怒的情緒,是很難控制的。因此,我們不能小覷蘊藏、沉積在弱者內心深處的憤怒力量,這種力量隨時都有可能發展成報復的行動。情感的“惡性不平等”,最容易滋生惡性事件,是社會不平等現象中觸動社會動蕩的最敏感的神經,這是我們需要認真加以防范的。

總括上述三個方面,在人與人的情感互動過程中,表現出情感的社會交換性、情感的溝通性、情感的平等性等重要特質。情感社會交換理論認為,人與人的情感是需要交換的,這種交換如同物質利益交換那樣必要。情感溝通性理論則強調,人與人的情感需要相互溝通理解,人們之間的情感交往并不完全是工具性的;人們之間的情感交換與其說是基于利益,不如說是追求意義。情感溝通性關注的是情感交流而不是情感交換。情感平等性理論則強調無論是情感的交換還是情感的溝通都應當也必須遵循平等原則。在現實生活中,情感互動所表現的這三種特質是復雜的、多變的,在不同的社會以及社會的不同互動情境,會表現出不同形式和特征要求。

注釋:

① 喬納森·特納:《社會學理論的結構》(上),丘澤奇等譯,華夏出版社2001年版,第276頁。

②⑧ 彼德·布勞:《社會生活中的交換與權力》,孫非等譯,華夏出版社1988年版,第104、141頁。

③{12} 邁克爾·E·羅洛夫:《人際傳播社會交換論》,王江龍譯,上海譯文出版社1997年版,第82、78頁。

④ 參見賈春增《外國社會學史》,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第304-305頁。

⑤⑥⑦ 戴維·波普諾:《社會學》,李強等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第131、131、132頁。

⑨ 拉羅什福科:《道德箴言錄》,何懷宏譯,三聯書店1998年版,第108頁。

⑩ 諾爾曼·丹森:《情感論》,魏中軍等譯,遼寧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203頁。

{11} 斐迪南·滕尼斯:《共同體與社會》,林榮遠譯,商務印書館1999年版,第72頁。

{13} 喬納森·特納:《社會學理論的結構》(下),丘澤奇等譯,華夏出版社2001年版,第108-109頁。

{14} 參見郭景萍《吉登斯:民主視野中的情感研究》,《學術論壇》2005年第2期。

(責任編輯 劉龍伏)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日韩丝袜一二三区| 最新国产网站| 国产久草视频| 欧美精品在线看| а∨天堂一区中文字幕| 亚洲有码在线播放| av在线无码浏览| 国产精品无码在线看| 国产精品免费p区| 无码在线激情片| 久久中文字幕2021精品| av色爱 天堂网| 青青草原偷拍视频| 亚洲国产高清精品线久久| 久久这里只精品热免费99| 亚洲一级色| 亚洲第一视频区| 国产区在线观看视频| 国产精品99久久久久久董美香| 九九视频免费看| 亚洲第一视频网站| 99re视频在线| 亚洲专区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手机在线国产精品| 第一页亚洲| 亚洲精品天堂自在久久77| 天天综合亚洲| 五月天婷婷网亚洲综合在线| 国产一区自拍视频| 午夜老司机永久免费看片| 国产h视频在线观看视频| 久久精品无码中文字幕| 伊人色婷婷| 国产麻豆永久视频| 国产精品深爱在线| 色窝窝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 中文无码毛片又爽又刺激| 日本精品视频| 日韩国产亚洲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直接黄91麻豆网站| 国产精品熟女亚洲AV麻豆| 日韩在线成年视频人网站观看| 亚洲成人精品| 四虎成人免费毛片| 波多野结衣无码视频在线观看| 欧美第二区| 韩国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 亚洲国产91人成在线| 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区秒拍1o| 91香蕉视频下载网站| 亚洲国产欧美国产综合久久| 欧美日本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911亚洲精品| 欧美一级高清视频在线播放| 亚洲欧美综合另类图片小说区| 国产成人麻豆精品| 亚洲精品人成网线在线|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kt| 日韩欧美中文字幕在线韩免费| 九九线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最新亚洲av女人的天堂| 亚洲经典在线中文字幕| 狠狠亚洲婷婷综合色香| 精品午夜国产福利观看| 99久久精品国产自免费| 91精品网站| 国产精品亚洲va在线观看| 亚洲黄色激情网站| 亚洲综合精品第一页| 无码aⅴ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日本欧美在线观看| 特级aaaaaaaaa毛片免费视频| 在线看片中文字幕| 国产自在自线午夜精品视频| 日韩小视频在线播放| 国产亚洲精| 在线中文字幕网| 奇米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日韩av手机在线| 国产精品9| 六月婷婷激情综合| 丁香综合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