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7年爆發的十月社會主義革命,至今已經過去了90年。作為20世紀影響人類社會進程的重大歷史事件,十月革命自其發生之日起,即成為東西方政治家、歷史學家關注和爭論的焦點。蘇東劇變之后,十月革命的話題尤為引人注目。十月革命到底是必然還是偶然、是革命還是政變、是喜劇還是悲劇、是進步還是退步、是好事還是壞事,再次成為人們爭論的話題。在我們看來,其實這些問題并不十分重要。重要的是十月革命作為一個客觀存在的歷史事件,它對人類社會進程產生了極為重要的影響。本文僅探討十月革命對世界現代化進程的影響。
一、十月革命打破了現代化即資本主義化的認識,開辟了社會主義現代化發展道路
翻開人類社會發展史,我們不難發現,人類社會從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從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的轉變首先是從歐洲開始的。而“現代社會”最初指的就是現代資本主義社會①。從16世紀初到19世紀末,英、法、美、德等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先后通過工業革命走上現代化道路,開啟了世界現代化進程,同時也向世人初步展示了現代化的真實圖景。而當歐洲已經進入工業革命并處于科學技術大發展之時,世界其他地區卻還在農業社會里徘徊,有些地方幾乎完全看不到現代社會的影子。正是這種表現在發展階段上的巨大落差導致處于強勢地位的西方列強慘無人道的海外殖民掠奪,從而也喚醒了備受西方發達國家欺凌的其他非西方國家圖強求變、進而實現現代化的意識。
從世界現代化的起源及其發展的一定階段的角度看,現代化的源頭在歐洲,是歐洲文明的產物。世界現代化的過程就是歐美現代資本主義文明在全球擴張的過程。在十月社會主義革命發生之前,資本主義化和現代化幾乎是一種完全“重合”的世界歷史進程,西方資本主義文明在全球獲得了巨大的勝利。正如馬克思所說:“資產階級,由于一切生產工具的迅速改進,由于交通的極其便利,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蠻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來了。……正像它使鄉村從屬于城市一樣,它使未開化和半開化的國家從屬于文明的國家,使農民的民族從屬于資產階級的民族,使東方從屬于西方。”②因此,西方現代化道路對于非西方國家擁有絕對吸引力,率先實現現代化的西歐資本主義國家就是非西方落后國家強國富民、發展現代化的榜樣。西方資本主義國家之外的經濟落后國家,要想實現現代化,唯一選擇就是走“西方化”的道路。也就是說,十月革命之前的世界現代化進程表現為“現代化即西方化、資本主義化”。
然而事實證明大多數經濟文化落后國家通過資本主義走向現代化的道路并不成功。在十月革命前,以1861年沙皇政府實行的自上而下的農奴制改革為標志,俄國走上了資本主義現代化道路,資本主義經濟獲得了一定程度的發展。但是直到1917年二月革命前,與西歐資本主義現代化國家相比,俄國只是中等資本主義發展水平的國家。確切地說,十月革命前的俄國仍然是一個經濟落后的資本主義農業國:農業在國民生產中占優勢,工業的產量比先進的歐美國家落后很多。按人口平均計算,俄國的煤鋼產量和機器制造業的產值都不及美國或德國的1/10,俄國的人均工業產量與同期落后的西班牙不相上下。列寧對革命前俄國社會這種狀況的認識是十分深刻而恰如其分的,他指出:“如果把俄國資本主義以前的時代同資本主義時代作比較……,那就必須承認在資本主義之下社會經濟的發展是非常迅速的。如果把這一發展速度與現代一般技術與文化水平之下所能有的發展速度作比較,那就確實應該承認俄國當前的資本主義發展是緩慢的。它不能不是緩慢的,因為沒有一個資本主義國家內殘存著這樣多的舊制度,這些舊制度是與資本主義不相容的,是阻礙資本主義發展的,是使無產者狀況無限制地惡化的,而生產者‘不僅苦于資本主義,而且苦于資本主義不夠發達’。”③這就是說,雖然俄國在走上資本主義現代化道路以后,資本主義經濟比以前的農奴制經濟獲得了較大發展,但是這種發展相比于西歐資本主義現代化國家的發展又是極其緩慢的、滯后的。因為在這種特殊的資本主義現代化體制下,存在著太多的阻礙現代化發展的因素,而這些因素又是與資本主義現代化不相容的。這種狀況反過來造成人民的極大不滿,加上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催化作用,民眾生活更加困苦,國內外矛盾空前加劇,俄國社會危機重重。俄國資本主義現代化的進程被徹底打斷,資本主義現代化的探索宣告失敗。
在這種情況下,一個迫切需要俄國人民作出回答的問題是:像俄國這樣經濟文化落后的國家應該如何步入現代化道路?資本主義是不是通向現代化的唯一道路?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爆發并取得勝利的事實,使這個問題得到了回答。由于革命的勝利,阻礙俄國現代化發展的最尖銳、最突出的矛盾得到解決,俄國徹底擺脫了封建農奴制的束縛,為現代化在俄國的重新展開奠定了堅實基礎。不同的是,十月革命后俄國走的是性質完全不同于革命前、不同于西歐資本主義現代化的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新型道路。
在蘇維埃掌握政權創造的政治前提下,在社會主義生產資料公有制的經濟基礎上,社會主義蘇聯開始了現代化道路的探索。從1917年到1940年,經歷了戰時共產主義政策、新經濟政策及三個五年期社會主義工業化計劃的實施,蘇維埃的工業化建設取得了顯著成績:工業比重迅速提高,相比1917年已增長14倍,國民總收入增長7倍,其中機器制造業和金屬加工超過34倍,發電量超過24.4倍,初步實現了工業化④。蘇聯式的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已經形成。在國際力量對比上,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夕的1941年,蘇聯工業總產值已超過德、英、法等幾個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的水平,躍居世界第二位,在短時間內縮小了與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差距,形成了可以與西歐資本主義現代化國家相抗衡的強大物質力。特別是在20世紀20-30年代,資本主義世界正陷于經濟危機的時代背景下,蘇聯社會主義現代化所顯示出的生命力有力地證明了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優越性。
十月革命開啟的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所取得的輝煌成就充分說明,資本主義現代化并不是唯一的現代化發展道路。十月革命開辟的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第一次打破了“現代化就是西方化,就是資本主義現代化”的常規認識。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經濟文化落后國家尤其是東方國家紛紛通過社會主義走上現代化道路。社會主義由一國走向多國,一度形成了世界社會主義現代化順利推進的大好形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成功,就是因為是沿著十月革命開辟的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前進的。
從這個角度來講,十月革命對于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開創性意義不亞于英國工業革命對于資本主義現代化的開創性意義。如果說英國工業革命開創了資本主義現代化的新紀元⑤,那么十月革命則開辟了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新紀元。正如1921年列寧在紀念十月革命4周年時所明確提出的:“我們的十月革命也開辟了世界歷史的新紀元。”⑥
二、十月革命探索了后發外源型現代化國家趕超發達國家的新模式
從現代化發生的動力或者起源來講,世界現代化可分為兩種不同類型:一類是內源型或內生型現代化(modernization from within),即現代化的動力主要來自于內部創新,外來影響居于次要地位;另一類是外源或外誘型現代化(moderniza-
tion from without),即現代化動力來自于外部沖擊⑦。從世界現代化進程來看,內源型現代化國家一般是最發達國家,外源型現代化國家大都是欠發達國家。早期資本主義現代化就屬于內源型現代化,但這種現代化在給人類社會帶來史無前例的巨大進步的同時,也給人類社會及其生存環境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巨大災難,它使階級與階級之間的矛盾、國家與國家之間的矛盾、民族與民族之間的矛盾、人與人之間的矛盾、人與社會之間的矛盾、社會與其生存的自然環境之間的矛盾愈演愈烈,從而也使人和社會處在一種極端畸形發展的狀態。正是資本主義現代化弊病的初步顯露孕育了早期社會主義思想,正是資本主義現代化弊病的充分暴露催生了科學社會主義。
俄國是典型的后發外源型現代化國家。如何縮小以至趕超資本主義發達國家,如何避免資本主義現代化的弊病,盡最大努力減少現代化的代價,是后發外源型現代化國家共同面對的問題。十月革命之后,列寧、斯大林結合俄國實際探索了一條完全不同于資本主義現代化的現代化模式——社會主義現代化模式。這種現代化模式具有如下特點:第一,這種現代化是社會主義性質的,即它不以犧牲廣大勞動者的根本利益和重要的眼前利益為代價,并力求限制、克服資本主義現代化和市場經濟的資本主義發展方式給人類社會帶來的各種災難。第二,以高速度地發展國民經濟為首要任務。這是為了不惜一切代價迅速增加國家的經濟實力和國防實力而選擇的經濟發展戰略,但它忽視效益。第三,以重工業為固定的發展重點。這是迅速增加國防實力的需要,但這種發展戰略片面發展重工業,實際上是優先發展軍事工業,因而忽視了農業和輕工業。第四,以粗放發展為主實現生產增長。在一個經濟落后的資源大國,要以盡快的速度發展經濟,特別是要優先發展重工業,就必然采取粗放的發展戰略。粗放發展同當代西方國家主要依靠企業內部潛力和科技進步的集約發展相比效益要差得多,但在特定的國家、特定的發展階段,采取這種發展戰略有其合理性。第五,以高度集中的計劃作為資源配置的唯一方式。在蘇聯社會主義現代化初期,蘇聯借助強大的國家政權力量,推行指令型計劃,實行對市場和商業貿易的中央集中統制。第六,以實現自給自足為重要目標。處于資本主義包圍之中的社會主義國家需要自己武裝自己的工業,特別是重工業和國防工業,但是這種發展模式具有封閉半封閉的特色。
蘇聯之所以建立了這種現代化模式,原因極為復雜。雖然有列寧、斯大林個人對社會主義現代化理解方面的原因,但更主要的是存在以下客觀原因:第一,當時世界正處于戰爭與革命的時代。資本主義的發展性危機,引起了兩次世界大戰,戰爭又引起了一系列革命。社會主義國家就是在戰爭與革命的時代產生的。戰爭和軍備的迫切需要,促使那些不惜一切代價迅速增強國家經濟實力和國防實力的意見占了上風。在這種條件下形成了片面強調重工業和粗放發展的戰略,形成了所有制過分單一、忽視市場機制、高度集中的經濟政治體制。這種體制盡管存在各種弊端,但它能在較短時間內依靠國家權威進行積累,有效地迅速增強國家的經濟實力和國防實力。第二,當時資本主義正處于大動亂年代。古典資本主義建立的沒有宏觀調控的市場經濟,帶來了生產無政府狀態的嚴重惡果,有宏觀調控的市場經濟尚未出現。當時,不僅在蘇聯,而且在全世界,社會主義者都異口同聲地說,必須把市場經濟轉變為計劃經濟。這一因素促成蘇聯形成了指令性計劃經濟體制。第三,蘇聯是被資本主義包圍的經濟落后的資源大國。這種國情決定了它不惜一切代價在經濟增長的速度和產品的數量上,特別是在國防上盡快趕上西方國家的強烈愿望,推動它采取粗放發展的戰略。正是這種發展戰略,使蘇聯得到了幾十年的高速經濟增長。這是蘇聯現代化模式能長期存在并被仿效的一個根本原因。第四,俄國是以巨大的痛苦為代價卷入世界經濟,卷入工業化和現代化的。由于內部因素尚不成熟,面臨的內部困難比早先走向現代化的國家要大得多,需要有一個強有力的國家機構來克服內部困難。這些因素也促成前蘇聯建立了高度集中的經濟政治體制。第五,俄國是一個有著長期專制制度和中央集權傳統的國家,新生政權為了有效地調動一切資源,沖破資本主義世界的包圍和封鎖,必然要求由國家掌握財富和資源配置的權力,通過調配有計劃地發展以國營企業和集體化農業為主導的國民經濟,優先發展重工業。總之,蘇聯現代化模式是在內部現代化動力不足,而外來壓力十分巨大的情形下形成的一種特殊的趕超型現代化模式。
今天,蘇聯解體后已經徹底拋棄了這種現代化模式,社會主義處于低潮,這要求我們反思和改革這種模式,但是我們不應該忘記它的歷史作用。第一,在經濟上,采取這種模式的社會主義國家曾經取得過轟動世界的成就。俄國這個歐洲最為落后的國家之一,在短短十幾年時間里變成國民生產總值占歐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的國家。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蘇聯的國民經濟遭到極大的破壞,但戰后蘇聯僅用幾年時間就恢復到了戰前的水平,這應該說與蘇聯現代化模式的優勢是分不開的。第二,在軍事上,它在對抗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封鎖和軍事壓力方面曾經是有效的模式。在這種模式下,蘇聯集中人力、物力發展重工業,為戰勝帝國主義的包圍和封鎖,為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奠定了物質基礎。第三,在資源配置方式上,計劃經濟的理論和實踐也有重要的歷史作用。計劃經濟體制的嘗試不僅對蘇聯實現現代化,而且對世界經濟的發展也起了巨大的推動作用,它推動西方國家走向有宏觀調控的市場經濟。第四,在文化上,采取這種模式的社會主義國家曾經被當作后起而又成功地走向現代化的典范和追求理想社會的樣板而廣泛發生影響。第五,在對外影響方面,這種模式不僅影響了蘇聯之后的其他社會主義國家,而且對第二次世界大戰后資本主義國家搞福利國家也產生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總之,十月革命后蘇聯探索建立起來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模式是蘇聯在資本主義世界包圍和封鎖下,堅持“一國建成社會主義”的產物。這一新模式在西方資本主義的危機年代中顯示了獨特的優越性,并使蘇聯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發揮了巨大作用,因此對后發現代化國家產生了示范效應,進而影響了這些國家的現代化進程。雖然這種模式本身也存在著諸多缺陷,但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這種模式的確發揮過重要作用并產生過重大影響。它用實踐推動東方成為現代化理論研究的重心,迫使人們認真思索西方資本主義以外世界的現代化問題。同時,它用實踐告訴人們,社會主義現代化作為資本主義現代化的替代方案不僅是可行的,而且具有資本主義現代化無法比擬的優越性。
注釋:
① 參見恩格斯《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的發展》,《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19頁。
②《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6-277頁。
③《列寧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第550頁。
④ 奇波拉:《歐洲經濟史》第6卷下冊,商務印書館1991年版,第173頁。轉引自錢乘旦等《世界現代化進程》,南京大學出版社1997年版,第115頁。
⑤ 有關此方面的論述,參見布羅代爾《15至18世紀的物質文明、經濟和資本主義》第3卷,三聯書店1993年版,第620頁。
⑥《列寧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74頁。
⑦ 羅榮渠:《現代化新論——世界與中國的現代化進程》,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年版,第1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