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文學”

2007-12-31 00:00:00
江漢論壇 2007年9期

在中國,“文學”是一個古老而重要的詞匯,文學作為一個知識領域,也長期占據著中國文化的核心位置。但歷史上的“文學”與現代漢語中的“文學”,其內涵和外延都不盡相同,在向“文學”的現代涵義的演變中,關鍵的時期是19世紀末到20世紀20年代;關鍵的變化是對文學體裁的重新認定,對文學性質和功能的重新認識;起關鍵作用的是西方現代文學觀念、美學思想、知識分類體系以及現代高等教育模式的輸入。而這一演變給中國文學知識帶來的影響,最突出的就是純文學意識的產生和現代文學學科的確立。因此,我們在討論現代文學作家作品、現代文學思想、現代文學流派、現代文學理論等一系列對象時,應該意識到其中的“文學”對于我們這個擁有數千年歷史的文化傳統而言,還是個新生事物,應該意識到這個概念的演變,折射著中國現代文學誕生的歷史文化語境。

中國古代的“文學”,一般是“文章”和“學術”的合稱,前者指寫作,后者指對經典文獻的研究,因為都以語言文字為載體,故而都是關于“文”的學問和技能。僅就“文章”而言,也不單純,有以文采為上和以達意為上的區分,有抒情、記敘、論說的區分。中國古代文體學的內容非常龐雜,分類標準不一,有以表達方式、語言特點分類的,如詩、詞、曲、賦等等,有以文章的內容和用途分類的,如傳、頌、銘、贊等等。以今天的眼光來看,古代“文章”中的相當部分都不是文學。清代阮元試圖作出區分和歸納,以“彣彰”專指注重文采,“用韻比偶”的寫作,以便與一般的“文章”相區別,在對“文學是一種語言藝術”的認識上,接近了現代文學觀念。但對于“彣彰”的價值,仍然歸之于儒家之“道”,審美仍然不能成為文學足以自立的依據,這是阮元“文言說”與現代文學觀念的不符之處。盡管“文學”、“文章”等概念的意義寬泛而籠統,但從中國古代的文學實踐來看,“緣情而綺靡”的詩在文學家族中地位崇高,可見對文學的情感性和文字之美是相當重視的,這為20世紀前后中國知識界順利接受現代的狹義文學概念提供了條件。“文學”一詞的現代用法,最早產生于西方傳教士對“literature”的翻譯,艾儒略、裨治文等人都曾以“literature”之意使用過“文學”一詞,在作為漢語詞匯的“文學”中植入了異質性因素,但這種新用法對當時的中國知識界幾乎沒有任何影響。變化出現在1844年,魏源《海國圖志》在介紹傳教士著作的同時也介紹了他們所使用的新詞,其中就有作為“literature”的“文學”,“墻內開花墻外香”,《海國圖志》很快在日本產生廣泛影響,日文開始使用“文學”(bungaku)與西方的“literature”對位。后來,當漢語又大量從日文中借用新詞的時候,“文學”與“literature”的等同關系才在漢語經驗中真正建立起來①。“文學”的這一“旅行”過程幾乎與《海國圖志》的命運一樣,都是因為對日本社會產生了重大影響才反過來引起國人的關注。需要說明的是,“literature”在西方語言中也可以泛指“文獻”和“著述”,也有廣義與狹義之分②,漢語“文學”一詞的原有意義可以對位于廣義的、泛指的“literature”,至于它與狹義的、特指的“literature”對位,則是外來語對母語的意義增殖,可見在對“文學”的現代界定中,西方影響是主導性因素。

現代“文學”的狹義化在這樣兩個方向上展開:一是把應用文從文學中排除出去,把詩歌、散文、小說、戲劇四種非應用文體確定為文學的基本體裁,即袁進所說的“純文學進來,非文學出去”③,與此相應,抒情、想象、虛構、文采成為文學的主要特征;其二,是在文學的審美功能和政教功能中突出前者,削弱后者,以獨立于道德、科學的審美價值為依據確立了文學相對于政治、宗教、歷史、哲學、科學的獨立性。在上述變化過程中,“美術”和“純文學”這兩個術語在20世紀初的大量出現具有標志性意義。

“美術”源于對fine arts的翻譯,意即以審美為最高本質的藝術,包括繪畫、雕塑、文學、音樂等各種藝術門類。近代中國知識界在使用這一詞匯的同時,也接受了審美獨立的觀念。嚴復在《法意》的按語中有這樣一段話,“吾國有最乏而宜講求,然猶未有暇講求者,則美術是也。夫美術者何?凡可以娛官神耳目,而所接者在感情,不必關于理者是已”④,這里指出審美是一種令人愉悅的感性體驗,并認為這是中國文化最匱乏的部分,但正是因為審美的非功利性質,注定了以審美為宗旨的美術在當時只能居于邊緣地位。對于崇尚“經世致用”,具有深厚實用主義傳統,又面臨深重民族危機的近現代中國來說,藝術的啟蒙功能、宣傳功能才是社會關注的焦點,對于其審美功能自然是“未有暇講求”。嚴復站在社會文化的宏觀立場上,看到美術與“有暇”的關系,王國維則站在美學的立場上,激烈地批評工具主義的文學觀,“美術之無獨立價值也久矣,此無怪歷代詩人,多托于忠君愛國勸善懲惡之意,以自解免,而純粹美術上之著述,往往受世之迫害而無人為之昭雪也”⑤。這一段話被后人廣為引用,作為審美主義文學觀在中國出現的重要標志。

當時在使用“美術”一詞時,一般都明確把文學歸為“美術”之一種,從而把文學從與經史一體化的關系——“枝條經典”、“補史之闕”——之中剝離出來。這種剝離,導致中國知識界對文學的性質和范圍產生新的認識:文學既然屬于美術,那么審美體驗才是它的最高追求,而具有審美價值的文本,才稱得上是文學。對這樣一種理論邏輯,魯迅的表述最為清晰簡潔:“由純文學上言之,則以一切美術之本質,皆在使觀聽之人,為之興感怡悅。文章為美術之一,質當亦然,與個人暨邦國之存,無所系屬,實利離盡,究理弗存。”⑥“美術”作為一個新術語,在當時被廣泛接受,說明其影響之大,但對這個詞匯的使用,也有取其名而遺其實的現象,即無視其內含的現代美學思想和文學獨立意識。這在金松岑《文學上之美術觀》一文中體現得非常典型,一方面大講“世界之有文學,所以表人心之美術者也”,一方面仍然落腳于“美術之用”,強烈地維護政教主義的文學觀。

在“文學”歸屬于“美術”的過程中,以審美為依傍,小說正式成為“文學”家族的一員。王國維在《紅樓夢評論》中指出“美術中以詩歌、戲曲、小說為其頂點,以其目的在描寫人生故”⑦(1904年);黃人以“美”為核心給小說下定義,“小說者,文學之傾于美的方面之一種也……一小說也,而號于人曰:吾不屑屑為美,一秉立誠明善之宗旨,則不過無價值之講義,不規則之格言而已”⑧ (1907年);徐念慈以美學標準判斷小說的價值,“所謂小說者,殆合理想美學、感情美學,而居其最上乘者”(1907年);呂思勉根據美術的性質探討小說的性質,并把小說地位的提升與小說的現代性質結合起來考慮,“美術之性質既明,則小說之性質,亦于焉可識已”,“小說者,文學之一種。以其具備近世文學之特質,故在中國社會中,最為廣行也”⑨(1914年)。至此,文學屬于美術之一種,小說屬于文學之一種,小說的崛起與社會文化的現代進程密切相關,這樣一些觀念在中國知識界已經得到普遍認同。

“純文學”一詞的使用,與“美術”密切相關。當排除應用文,重視審美自律,被納入美術范圍的“文學”概念產生以后,中國知識界感到“文學”一詞固有的含混性極有可能使新知識、新觀念同化于舊傳統,為了突出近現代文學觀念的轉變,曾使用加了限定和修飾的“純文學”、“美文學”、“狹義文學”等術語,專門指稱現代意義上的文學,以便與泛指文章和學術的傳統文學概念相區別。上述術語中,“純文學”一詞得到普遍的認同,成為通用語。與“純文學”并行,20世紀初也在純文學的意義上使用“文章”一詞,魯迅、周作人寫于這一時期的文學論文,都出現“純文學”與“文章”兩個術語的混用。例如,“故文章之于人生,其為用決不次于飲食,宮室,宗教,道德……近世文明,無不以科學為術,合理為神,功利為鵠。大勢如是,而文章之用益神。所以者何?以能涵養人之神思耳。涵養人之神思,即文章之職與用也”⑩ ;“文章者,人生思想之形現,出自意象、感情、風味,筆為文書,脫離學術,遍及都凡,皆得利領解,又生興趣者也”{11},周氏兄弟雖然沿用了傳統的“文章”,沒有接受阮元的“彣彰”,但他們都強調了“文章”獨立于道德、宗教、學術,不以功利為目的的性質,這顯然是以現代美學為理論框架來認識文學。隨著“純文學”一語被廣泛接受,“文章”的這一意義就漸漸退出了歷史舞臺,今天的“文章”通常泛指一切寫作。

與“純文學”相對的,是“雜文章”或“雜文學”。后者亦有兩層含義,一是文體上的,例如周作人就從文體上區分了“純文章”與“雜文章”,“夫文章一語,雖總括文、詩,而其間實分兩部。一為純文章,或名之曰詩(這里沿用了西方廣義概念上的“詩”——引者注),而又分之為二∶曰吟式詩,中含詩賦、詞曲、傳奇,韻文也;曰讀式詩,為說部之類,散文也。其他書記論狀諸屬,自為一別,皆雜文章也”。作為分類學意義上的“純文學”,是一個中性概念,沒有評價性意義,但“在中國近代文學史上,這是有關純文學的最早也最完整的定義”{12}。“雜文學”的另一層含義著眼于文學的價值和功能,1914年,呂思勉在《小說叢話》中談到:“有主義之小說,或欲借此以牖啟人之道德,或欲借此以輸入知識,除美的方面外,又有特殊之目的者也,故亦可謂之雜文學的小說。無主義的小說,專以表現著者之美的意象為宗旨,為美的制作物,而除此之外,別無目的者也,故亦可謂之純文學的小說。”{13}顯然,這里的純文學與雜文學,不是以文體類別為區分,而是以內容和目的為區分。

無論就文體而言還是就功能而言,在純文學與非文學兩極之間都存在中間地帶。“美術”和“純文學”的廣泛使用,代表著一種新的文學知識體系在中國的誕生,即文學從經史之中獨立出來,被重新歸類為藝術的一種,接受了西方科學、道德、藝術三分的知識觀念,以審美為藝術的本質,因此文學的本質特征和最高價值都應該是審美,而不再是“載道”、“補史”之類。但事實總是比理論復雜,盡管不能說文學從屬于道德、政治、宗教,但這些領域之間肯定具有交叉重疊的部分,政論文章、歷史著述也可能文采斐然、情感充沛,具有審美因素,或者說具有文學性;詩歌小說也時常蘊含政教倫理的內容,并非一個審美就可以囊括文學的全部意義。接受了現代以來狹義化、審美化的文學定義,人們仍然承認文學的復雜性,因此使用“純文學”的概念,以呈現理論上的清晰,表達對文學的理想;而多多少少還留有廣義痕跡的“文學”,則用以指稱事實上存在的復雜的文學現象。

五四時期,中國知識界再次掀起了討論“什么是文學”的熱潮。這些討論在理論認識上并不比前人深入,但影響則要大得多,經此討論,現代意義上的“文學”概念正式在中國確立了。

作為“文學改良”的發起者,胡適傾向于廣義的文學概念,他在《五十年來中國之文學》中涉及的范圍,也證明這位“開風氣之先”的新文化運動風云人物,在文學觀念上仍然深受傳統影響。陳獨秀在《答胡適之》(1916年)、《文學革命論》(1917年)等文中,則主張區分“文學之文”與“應用之文”,“文學美術自身獨立存在之價值,是否可以輕輕抹殺,豈無研究之余地?”但陳獨秀僅限于提出問題,未作進一步論述,稍后,劉半農發表《我之改良文學觀》{14},是當時對這一問題最為完整的回答。他首先討論的就是“文學之界說”,對于傳統文學知識關于“文學”的三種理解,劉文都持否定態度:

一是“文以載道”之說,錯在“不知道是道,文是文”,視文學為附庸,使狹隘的功利主義在文學中大行其道,而劉半農則主張對“道”和“文”分而論之。對“文以載道”的否定,是強調文學在價值上的獨立性。

二是“文章有飾美之意,當作彣彰”,這是從阮元到劉師培的駢體正宗論,雖然符合“文學為美術之一”的“世界文人所公認”,但其“飾美”僅從外在形式著眼,對美的本質和文學的本質都有所誤解。對“彣彰”說的批評,強調了文學的情感性。

三是章學誠“分別文史”之說,劉半農認為此說雖有突破傳統文學觀念,強調文史之別的意圖,但錯在把小說劃了出去,把小說誤為補史之作。對小說之文學地位的認定,強調了文學的虛構性。

從上述態度來看,劉半農的“文學改良”與胡適的側重點顯然有所不同,是從對文學的重新定義開始的,他給出的正面意見區分了文字文本與文學文本,對后者的界定直接沿用了西方“Literature”的定義:“The class of beauty of style, as poetry, essays, history, fictions, or belles-lettres”,其中,“美”是本質的因素。在確定文學的性質之后,劉半農繼續清理文學的范圍問題,他注意到陳獨秀“文學之文”與“應用之文”的區分,但認為失之絕對,他確定了兩個端點,一是絕對不是文學的,例如一切科學著作,一是純粹是文學的,例如“詩歌戲曲、小說雜文”,此外還有大量處于中間狀態的文本。承認中間狀態,符合文學的實際,也保持了理論的靈活性。20世紀以來西方的文學理論,之所以用“什么是文學性”的問題取代“什么是文學”的追問,也就是因為“文學”與“非文學”之間存在廣闊的中間地帶,很難在理論上設定一個涇渭分明的界限。

劉半農關于文學界定問題的思考,基本上代表了當時中國知識界的認識水平,他提出的“詩歌戲曲、小說雜文”的文學范圍,與魯迅的觀點一致,形成了小說、詩歌、散文、戲劇“四分法”的雛形。《我之文學改良觀》應該視為新文學史上一篇重要的理論文獻,它從兩個方面對于現代“文學”概念在中國的確立起到奠基作用。其一,從重構文學的定義入手,否定了以文字為文學的雜文學觀念,把“美”確立為文學的本質特征,實現了文學的狹義化和審美化;其二,把現代意義上的文學視為一個獨立的寫作領域,主張科學“不宜破此定例以侵略文學之范圍”,同時也反對“濫用文學,以侵害文字”,在應用性寫作中造成虛浮夸飾的文風,這種劃界意識,標志著以“分治”和“自律”為原則的現代知識理念已在“五四”時期的中國知識界生根發芽了。而現代知識理念正是以審美為核心的文學觀念的最終依據。

與20世紀初一樣,五四時期關于“文學”的定義,大都從西方獲取理論資源,劉半農直接引用西方定義,羅家倫也用6個英文單詞來幫助說明“什么是文學”:“文學界說,本是極不容易定的。因為文學的內含極大,外周極寬,其本質又極微妙。文學不但是表白思想的(Expression),并且是深入人心的(Impression),不但是興到而成的(Aspiration),并且是神來方就的(Inspiration),不但是人間的知識(Knowledge),而且是世上的威權(Power)。”{15}這一理解非常宏觀,注意到文學并非只有審美這唯一的本質,而是思想、語言、情感、靈性、知識、權力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產物,這是一個接近于文化學意義上的文學定義,也比較符合文學的實際。正是因為文學內含極大,外周極寬,本質微妙,廣義的文學概念才在人類歷史上長期存在,中國傳統文學觀念如此,西方也不例外。中國知識界受到西方現代美學的影響,以為“在吾國,則以一切學術皆為文學;在歐美則以文學離一切學科而獨立”{16}。事實上,在歐美,文學的獨立也是現代社會的產物。文學的狹義化和審美化,究其實質是一個現代性現象,“文學”的現代概念也并非蓋棺論定的概念,今天,當現代性受到質疑,“文學”的定義也面臨著又一次重構。

文學自身的復雜性,新文學草創之處理論上的薄弱,兼之中國文學界的社會責任感,使得中國現代的“文學”概念并不單純。1919年,李大釗曾這樣為新文學下定義:“我們所要的新文學,是為社會寫實的文學,不是為個人造名的文學;是以博愛心為基礎的文學,不是以好名心為基礎的文學;是為文學而創作的文學,不是為文學本身以外的什么東西而創作的文學。”{17}在這里,有“為文學而文學”這一文學獨立意識的標簽,卻并不排除“為社會寫實”、“以博愛心為基礎”的啟蒙功利訴求,典型地體現了新文化運動時期文學觀念的含混。這種含混,最終導致“文研會”和“創造社”關于“為人生”、“為藝術”的爭論不了了之。

爭論雙方都接受了以知識分化、審美獨立為基礎的現代文學觀念,爭論雙方也都未忘情于文學的社會使命。鄭振鐸《文學的定義》即從文學與科學的區別入手來認識文學的本質,強調情感、想象、語言。郭沫若以詩意的語言闡述了文藝在“為藝術”之外別無目的,“文藝也如春日的花草,乃藝術家內在之智慧的表現,詩人寫出一篇詩,音樂家譜出一支曲子,畫家畫成一幅畫,都是他們感情的自然流露:如一陣春風吹過池面所生的微波,應該說沒有所謂目的”{18}。但是,文研會固然要“為人生”,創造社也并未徹底拒絕文藝與社會人生的關聯,郭沫若“承認一切藝術,她雖形似無用,然在她的無用之中,有大用存焉”{19},成仿吾在同一篇文章中既宣稱“除去一切功利的打算,專求文學的全(Perfection)與美(Beauty)有值得我們終身從事的價值之可能性”,又要求文學表現“時代的使命”,成為“猛烈的炮火”{20}。顯然,文研會與創造社在文學觀念上的分歧,并不如“為人生”與“為藝術”這兩個口號所顯示的那樣明顯。

就理論邏輯而言,周作人的調和之論“人生的藝術派”是這場爭論水到渠成的結論。但就周作人本人而言,這種文學觀念由來已久。且看周作人關于“純文學”的兩種理解。

一是文體學分類意義上的“純文學”。出現在《人的文學》中的“純文學”,具體指的是小說戲曲等文類,這一觀念周作人在十年以前就已確立,只不過當時他使用的術語是“純文章”。二是在藝術觀念上“唯美”、“唯藝術”的“純文學”。出現在《平民文學》中的“純藝術”一語,周作人是這樣解釋的,“純藝術派以造成純粹藝術品為藝術惟一之目的,古文的雕章琢句,自然是最詳盡,但白話也未嘗不可雕琢,造成一種部分的修飾的享樂的游戲的文學,那便是雖用白話也仍然是貴族的文學”{21},同時周作人也對“純藝術”與“人生的藝術”進行了區分,“只須以真為主,美即在其中,這便是人生的藝術派的主張,與以美為主的純藝術派所以有別”。在這里,“純文學”有了貴族氣味,是“平民文學”的反面,被打上了反現代性的色彩。對唯藝術論的防范傾向在周作人1908年的那篇文章中也可發現,他列出“文章”之為“文章”而必須滿足的四個條件∶必須形成文字文本(排除了禮儀之文、無句讀之文);必須與學術性文章相區別(排除了以說理、考證為主的專業性文章);必須關涉人生和思想(對“過宗美論、唯主詞藻”的糾偏);必須具有美感,即“具神思(ideal),能感興(impassioned),有美致(aritistic)”{22}。

文學獨立本來就有兩重內涵,一是在文體上從一般文字文本中獨立出來;二是文學應具有獨立的文化價值,不依附于科學、宗教、政治、道德等方面的意義,一般是把審美作為它的獨特價值。周作人使用的“純文學”概念包括了這兩方面的意義,但由于他對文學的文化價值理解比較寬泛,所以不贊同“純文學”對第二層次意義的過分固執。周作人文學思想的特點是不走極端,他不贊同藝術至上,但對文學的功利性訴求也總是心存疑慮,只好一邊表達對人生派的反思,“這派的流弊,是容易講到功利里邊去,以文學為倫理的工具,變成壇上的說教”,一邊又申說自己“背著過去的歷史,生在現在的境地,自然與唯美及快樂主義不能多有同情”。

關于文學定義的討論,關于“為人生”與“為藝術”的爭論,是中國知識界推進現代文學觀念的又一次努力。文學在知識體系中的獨立和對藝術自律的認同,經過從王國維到“新文學”的發展,在20世紀20年代初的中國已獲得廣泛接納,同時,拋棄了“載道”,拋棄了傳統政教功用的文學,也面臨著重新尋找價值歸宿的任務,“為人生”的提出,尤其是以鄭振鐸、茅盾為代表的對文學嚴肅性的強調,正是對價值真空的填補。鄭振鐸在《新文學觀的建設》中指出,“文學雖是藝術,雖也能以其文字之美與想象之美來感動人,但卻絕不是以娛樂為目的的。反而言之,卻也不是以教訓、以傳道為目的的”,這兩種文學觀念在中國傳統中都存在,都是以文學為工具,對文學本身都缺乏嚴肅性。茅盾更把中國文學的不發達歸罪于“一向只把表現的文學看作消遣品”,“現在欲使中國藝術復興,唯有積極的提倡為人生的文學,痛斥把文學當作消遣品的觀念,方才有點影響”。1921年,《文學研究會宣言》發表,宣稱:“將文藝當作高興時的游戲或失意時的消遣的時候,現在已經過去了。我們相信文學是一種工作,而且又是于人生很切要的一種工作;治文學的人當以這事為他終生的事業,正同勞農一樣。”這個宣言對于中國現代文學的意義是多方面的,就現代“文學”概念的形成而言,它把嚴肅的創作態度以至人生態度引入對文學的理解,以文學的嚴肅性來為文學獨立尋找合法依據,來批判實用主義、工具主義的文學觀。至此,中國現代的“文學”概念走出了單純依靠外來文化資源的階段,開始立足本民族的文化特點和現實需要對文學知識進行自主生產。此后,嚴肅性一直是中國現代“文學”概念中的重要內容,對鴛鴦蝴蝶派的批評,對“戀愛+革命”模式的批評,京派海派之爭,小品文論爭,“反差不多運動”,“第三種人”等一系列的文學論爭中,“嚴肅性”都是文學界對抗文學的商業化和政治化,維護文學的藝術品格和獨立精神的一面旗幟。

1928年無產階級文學運動的興起以及革命文學的提倡,再次調整了文學的定義,這次調整不是從文體上而只是從文學的性質和功能上立論,具體而言就是把文學視為意識形態(當時音譯為“意德沃羅基”),強調文學與政治、經濟的關系,強調文學的宣傳功能,強調以正確的政治觀點對文學進行積極的控制和利用。這種文學觀念如同當年的藝術自律論一樣,是以一種新興、激進的外來知識的面目在中國出現的,一時間影響極大,并在此后的數十年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從知識學角度看,“文學”概念在中國現代的再次更改,是因為馬克思主義的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理論取代康德科學、道德、藝術三分的哲學原理,成為我們認識文學的新的理論框架。但當時中國知識界對馬克思主義的接受一般經過了蘇聯、東歐、日本的轉手,傾向于極端和片面,于是,對藝術規律的尊重被視為“藝術的奴隸”{23},藝術的階級性被發展為“我們的藝術是階級解放的一種武器”{24}。不久,以后期創作社、太陽社為代表的過于極端的文學觀念受到革命文學陣營內部的調整,但“意識形態”作為定義“文學”的關鍵詞,一直對中國的文學理論產生著深遠的影響。

在整個現代時期,以“意識形態”為核心的文學定義并非一統天下,而是與以“審美”為核心的文學定義并存。現代文學史上的多次文學論爭,都與這兩種文學概念的對立密切相關。究其實質,這些論爭是對“文學”命名權的爭奪,畢竟,怎樣界定文學與怎樣使用文學,總是相輔相成的。這些論爭也促使中國現代知識界從更宏觀的立場去思考文學的本質,避免局限在一種理論之中畫地為牢。1948年,年青的袁可嘉提出“完美的文學觀”:

一個比較完美的文學觀,……一定得包含社會學,心理學的和美學的三個方面;從社會學的觀點來看,文學的價值在對于社會的傳達;從心理學來看,它的價值在個人的創造;從美學來看,它的價值在文字的藝術,

而三者絕對是相輔相成,有機綜合的,否則即不會有文學作品。在這個文學觀里,我們必須堅持幾點:(一)三者的影響是互相的,而非單方面的,是滲透的,而非外加的;(二)社會學的觀點不僅指馬克思的理論(雖然它

是極重要的社會學說之一),心理學的認識也不僅指弗洛伊德的學說,美學的也并非只指克羅齊的見解;這個文學觀更不僅是馬克思的經濟決定論+弗洛伊德的性和下意識+克羅齊的直覺,我們必須利用全部文化,學術的成果來接近文學,了解文學,而決不可自限于某一套的教條或自縛于某一種的迷

信。(三)尤其重要的,無論從哪一觀點來看文學,我們的目的都在欣賞文學,研究文學,創造文學,而非別的。{25}這里,文學不再是單純的“言志”、“緣情”或“載道”,也不再是單純的“自我表現”、“審美”或“意識形態”,文學的本質是多元的、綜合的,對文學的認識、定義和研究,都應該吸收多個學科、多種理論的思路和資源,以還原文學本身的豐富性。如果再加上語言學、符號學的思考維度,袁可嘉的文學觀念就完全等同于當前對于文學的跨學科理解。無獨有偶,另一位年青的批評家唐湜在當時也有類似的思考,“藝術的存在至少是應該通過進步的社會學,科學的心理學與堅定切實的美學上的凝視與試煉的。我那時想,這個渾然統一的時代馬上就要到來了,這是邏輯發展上,也是歷史發展上的必然”{26}。可惜,時代沒有為這樣的沉思留下多少發展的空間,當“九葉詩人”的詩歌創作和理論建樹再度進入我們的視野,已經是20世紀80年代了。

文學定義的變化,歸根結底在于文學觀念的演變,它是一定時代、一定社會的文化格局和知識體系的展現。中國現代的“文學”,經歷了從傳統雜文學概念向狹義的純文學概念、再向社會學概念的意義轉移,天道性情、審美自律和意識形態先后成為定義中國“文學”的關鍵詞,在這一轉變的背后,其實是主宰文學知識的理論框架發生了從儒家經學到西方現代美學,再到馬克思主義理論的轉變。“詞”的變化是命名權的轉手,是行使命名權的各種文化勢力的消長,從來都是如此。

注釋:

① 參見[意大利]馬西尼著,黃河清譯《現代漢語詞匯的形成——19世紀漢語外來詞研究》,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7年版,第28頁。另見劉禾著,宋偉杰等譯《跨語際實踐——文學,民族文化與被譯介的現代性》,三聯書店2002年版,第380頁。

② [美]喬納森#8226;卡勒著,李平譯《文學理論》,遼寧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21-22頁。

③ 參見袁進《中國文學的近代變革》,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第168頁。

④ 嚴復:《法意》,《嚴復集》,中華書局1986年版,第948頁。

⑤ 王國維:《論哲學家與美術家之天職》,姚淦銘、王燕編《王國維文集》第3卷,中國文史出版社1997年版,第7頁。

⑥⑩ 魯迅:《摩羅詩力說》,《魯迅全集》第1卷,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年版,第71、71頁。

⑦ 王國維:《紅樓夢評論》,舒蕪等編《近代文論選》(下),人民文學出版社1999年版,第747頁。

⑧ 黃人:《〈小說林〉發刊辭》,陳平原、夏曉虹編《二十世紀中國小說理論資料》(1897-1916),北京大學出版社1989年版,第234頁。

⑨{13} 呂思勉:《小說叢話》,王運熙主編《中國文論選》近代卷(下),江蘇文藝出版社1996年版,第806-807、808頁。

{11}{22} 周作人:《論文章之意義暨其使命因及中國近時論文之失》,《河南》1908年第4-5期。

{12} 辛小征、靳大成:《中國20世紀文藝學學術史》(第二部上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1年版,第185頁。

{14} 劉半農:《我之文學改良觀》,載《新青年》第3卷第3號,1917年5月。

{15} 羅家倫:《什么是文學——文學界說》,《新潮》第1卷第2號,1919年2月。

{16} 朱希祖:《文學論》,《北京大學月刊》第1卷第1號,1919年1月。

{17} 李大釗:《什么是新文學》,王運熙主編《中國文論選》現代卷(上),江蘇文藝出版社1996年版,第142頁。

{18} 郭沫若:《文藝之社會的使命》,《沫若文集》第10卷,人民文學出版社1959年版,第83-84頁。

{19} 郭沫若:《論國內的評壇及我對于創作上的態度》,《時事新報#8226;學燈》1922年8月4日。

{20} 成仿吾:《新文學的使命》,《成仿吾文集》,山東大學出版社1985年版,第91頁。

{21} 周作人:《平民文學》,《每周評論》第5號,1919年1月。

{23} 王獨清:《新的開場》,《創造月刊》第2卷第1期,1928年8月。

{24} 馮乃超:《怎樣地克服藝術的危機》,《創造月刊》第2卷第2期,1928年9月。

{25} 袁可嘉:《我的文學觀》,《論新詩現代化》,三聯書店1988年版,第110-111頁。

{26} 唐湜:《新意度集#8226;前言》,三聯書店1990年版,第4頁。

(責任編輯劉保昌)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AV无码乱码在线观看裸奔 | 老司国产精品视频91| 国产亚洲欧美日韩在线一区| 麻豆国产在线观看一区二区 | 中文字幕人妻av一区二区| 免费人成又黄又爽的视频网站| 亚洲国产成人自拍| 99精品这里只有精品高清视频| 自偷自拍三级全三级视频| 麻豆精品视频在线原创| 国产精品免费电影| 色悠久久综合| 亚洲国产AV无码综合原创| 亚洲婷婷丁香| 久久久精品国产SM调教网站| 国产91小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特级毛片| 日韩av手机在线| 国产精品自拍露脸视频| 国产精品成| 欧美亚洲国产日韩电影在线| 97视频精品全国免费观看| 中文字幕在线观| 国产三级成人| 日本AⅤ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日| 91亚洲视频下载| 97影院午夜在线观看视频| 欧美成人怡春院在线激情| 国产真实乱子伦精品视手机观看| 一级片免费网站| 亚洲国产看片基地久久1024| 国产成人亚洲综合a∨婷婷| 国内精品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91区国产福利在线观看午夜| 国产在线观看第二页| 欧美视频在线不卡| 精品国产一二三区| 亚洲区欧美区| 凹凸精品免费精品视频| 2020精品极品国产色在线观看| 尤物成AV人片在线观看| 爆乳熟妇一区二区三区| 国模视频一区二区| 国产精品成人AⅤ在线一二三四| 亚洲精品卡2卡3卡4卡5卡区| 性视频一区| 国产幂在线无码精品| 国产精品xxx| 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久99热下载| 久久国产精品嫖妓| 欧美亚洲中文精品三区| 国产亚洲精品精品精品| 亚洲精品成人7777在线观看| 激情综合网址| 在线日本国产成人免费的| 99精品免费欧美成人小视频| 亚洲制服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区不卡| 在线高清亚洲精品二区| 日韩无码视频网站| 午夜啪啪网| 97色伦色在线综合视频| 无码国产偷倩在线播放老年人| 久久毛片网| 欧美黑人欧美精品刺激| 97se亚洲| 国产裸舞福利在线视频合集| 亚洲欧美日韩成人在线| 亚洲娇小与黑人巨大交| 亚洲精品无码成人片在线观看 | 免费毛片全部不收费的| 91亚洲精品第一| 日韩无码白| 亚洲欧洲综合| 欧美人与性动交a欧美精品| 精品国产乱码久久久久久一区二区| 国产微拍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任我操在线视频| 国产超薄肉色丝袜网站| 亚洲一级毛片在线观播放| 亚洲国产日韩在线观看| 日韩成人高清无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