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制度演化是有層次的,本文在威廉姆森提出的制度演化四個層次基礎上,分析了復雜的制度系統(tǒng)、內在制度與外在制度的互動、制度演化中的路徑依賴及制度演化中的邊際調整等,最后還對制度演化到底是自然演化還是人為設計的爭論進行了分析。
關鍵詞:制度演化;自然演化;人為設計
中圖分類號:F09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854X(2007)09-0043-06
一、制度演化的層次及其特征
在制度經濟學的研究中,最有用的制度研究框架是由威廉姆森提出來的。這種研究框架得到了越來越多的學者認同。值得指出的是,威廉姆森不僅劃分了制度分析的層次,而且還提出了每個層次制度變遷的時間。威廉姆森的框架區(qū)分了社會或制度分析的四個相互關聯的層次:
第一層次是嵌入制度或者社會和文化的基礎。這是制度層級的最高層次,它包括非正式制度、習俗、傳統(tǒng)、道德和社會規(guī)范、宗教以及語言和認知的一些方面。這個層級的制度是社會制度的基礎。這些社會和文化的基礎制度變化非常緩慢,改變和適應的過程至少需要1000年時間。
第二層次是基本的制度環(huán)境。這個層級的制度包括基本的制度環(huán)境,威廉姆森稱之為“博弈的正式規(guī)則”。這個層級的制度包括:詳細制定的憲法、政治體制和基本的人權;產權及其分配;使政治權利和產權、貨幣、基本的金融制度,以及政府的征稅權力等得以實施的法律、法院以及相關的制度;規(guī)定移民、貿易和外國投資規(guī)則的制度;以及推動基本制度環(huán)境變遷的政治、法律和經濟機制。在任何時點上,一個社會的基本的制度環(huán)境的性質都是對其基本的社會和文化基礎的反應,在一個社會動態(tài)的均衡中,一個給定的基本制度集將會和社會的基礎在特定時點上保持相容?;镜闹贫拳h(huán)境的變化比文化和社會基礎(第一層次)發(fā)生得更快,但是其變化仍相對緩慢,適應周期大致在10年至100年之間。
第三層次的制度指的是治理機制。這一層級制度包括被威廉姆森稱之為的“博弈的玩法”。給定基本的制度環(huán)境,人們將參照制度(治理)的安排做出選擇,通過這種安排,給定了基本的制度環(huán)境的屬性后經濟關系將得到治理。這個層次的制度包括:個人交易商品、服務和勞動的制度(如競爭性的市場);制約和影響合約及交易關系的結構、企業(yè)的垂直和水平的結構以及內部調節(jié)的交易和市場調節(jié)的交易之間的邊界的制度;公司治理以及支持私人投資和信用的金融制度等。治理安排的選擇在任何時點上都受基本的制度環(huán)境和一個國家的基本經濟條件(如自然資源稟賦)的影響很大,治理安排的變化比基本制度環(huán)境的變化更快,威廉姆森認為時間跨度在1到10年。
第四層次是指短期資源分配制度。在以上三個層級的制度給定的情況下,這一層次的制度實際上指的是經濟的日常運行。在不完全市場條件下,價格、工資、成本、買賣的數量等由市場的性質決定。威廉姆森在這里也許還包括代理理論和組織間及組織內的激勵聯盟,但是,我們認為把這些安排歸類到第三層級的治理制度也許更為合適①。
威廉姆森關于制度演進的四個層次可以簡單地歸結為:第一個層次是非正規(guī)制度。第二個層次是正規(guī)制度,其中最重要的是通過政治、法律和科層機制來確定產權。第三個層次是執(zhí)行和監(jiān)管制度,其中最重要的是對合約關系的監(jiān)督。第四個層次是自由市場經濟制度。每種制度都涉及相關的理論研究領域,對第一種制度的研究涉及社會學、人類學,第二種涉及產權經濟學,第三種制度研究涉及交易成本經濟學,第四種則屬于新古典經濟學的范圍。隨著制度經濟學研究的深入,學者們對探究第一層次制度以及其對第二層次的基本制度環(huán)境的涵義的興趣正在上升。我們把制度演化的一些主要特征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復雜的制度系統(tǒng)。從上面的分類我們可把制度看作是一個復雜的系統(tǒng)。系統(tǒng)被定義為一個多要素結構,這些要素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當這些要素與許多對應特征相互作用時,我們就稱其為復雜系統(tǒng)。如果這種系統(tǒng)對未來是開放的,即各要素或特征會難以預見地變化,我們就稱它為一個演化系統(tǒng)。在這種系統(tǒng)中,變異、選擇和自穩(wěn)定相互作用,產生出各種新的可識別模式。當我們考慮各種交叉連接的制度時,我們就稱其為規(guī)則系統(tǒng)。它可以靠試驗和演化性學習來引導,也可以靠設計來引導。因此,規(guī)則的秩序可以是計劃出來的,也可以是自發(fā)形成的②。
制度經濟學的基礎還包括把經濟看成一個復雜的演化系統(tǒng)這樣一種思維方式。這種分析方法與新古典經濟學視均衡為可持久狀態(tài)的概念有實質上的不同。演化經濟學的引入有利于人們對制度演化的分析。與新古典經濟學不同,復雜系統(tǒng)的方法視經濟生活為一種處于漸進演化中的過程,在人們選擇適合其多種目標的事物時,經濟中的有些因素會顯現出來,而另一些因素則歸于消失③。如果把經濟看成一個復雜的系統(tǒng)并且各個子系統(tǒng)是有內在聯系的,那么用新古典經濟學的思路和方法研究制度的起源就顯得不夠了。規(guī)則形成一個系統(tǒng),這個系統(tǒng)又會影響實際世界的現象系統(tǒng)。換言之,我們必須考察確立起人類行為秩序的規(guī)則序列(an order of rules)。對于這種制度系統(tǒng)我們研究的切入點是什么呢?我們可以在一個洛克式的自然狀態(tài)下開始我們的分析,其中,起初根本沒有什么社會制度,而只有行為人及偏好,以及在他們的控制之下他們所具有的將投入轉換成產出的技術。下一步是研究在這個經濟演化的過程中,什么時候諸如貨幣、銀行、產權、競爭性市場、保險合同和國家將會逐漸發(fā)展④。制度是一個遞進的不斷演化過程,這種遞進演進的過程和積累構成了復雜的制度系統(tǒng)。諾思認為:“變遷過程源于事實上的持續(xù)不斷的變化,持續(xù)不斷的變化源于認知的變化,反過來,引導角色修正或者改變結構,再反過來,改變事實——如此不斷地進行”。他在演化分析中發(fā)現:“制度框架已經演化了很多代,正如哈耶克提醒我們的,反映在試錯過程,也就是從錯誤中對那些行為模式進行排序?!雹?諾思在最新的一些論文中反復強調認知在制度分析中的重要性是有道理的,正如諾斯認為的,“在經濟變革的長期趨勢中,制度或認知模式的變化往往起源于不同個人群體面臨的初始條件的改變。正如不同群落因其所處物質環(huán)境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經驗,在此基礎上逐漸形成不同語言,并用不同思維模式來解釋周圍世界。語言和心智模式形成非正式約束力,它們限制了該群體的制度框架,并被當做習俗、禁忌或是神話,世代傳承下去,產生了我們所謂的文明,從而形成了路徑依賴的關鍵部分。隨著勞動分工和專業(yè)化的不斷發(fā)展,群落演化出不同政治與經濟形式。隨著在解決稀缺性這一根本經濟問題上取得各種不同程度的成功,經驗和學習的多樣化逐漸產生出差異日益擴大的社會和文明。隨著人類變得越來越相互依賴,環(huán)境的復雜性增加,為了從交易中獲得潛在收益,就需要更加復雜的制度結構?!雹迯碗s的制度體系與人類文明的進步具有高度的相關性。
二是內在制度與外在制度的互動。從制度演化的層次來看,一個社會的制度框架要以演化的內在制度為基礎。約翰·洛克、大衛(wèi)·休謨和亞當·斯密也強調一個社會的制度框架必須以演化的內在制度為基礎。有意識制定的、立法通過的規(guī)則,以及由政治過程決定的制度的整個架構,都必須以內在制度為基礎⑦。內在制度被定義為群體內隨著經驗而演化的規(guī)則,而外在制度則定義為外在地設計出來并靠政治行動由上面強加于社會的規(guī)則⑧。這里的內在制度類似于威廉姆森所說的第一層次制度,即嵌入制度或者社會和文化的基礎。而外在制度則類似于威廉姆森所說的第二層次制度,即基本的制度環(huán)境。
內在制度演化過程的途徑是創(chuàng)新和變異、接受和抵制、使接受者達到一些臨界多數從而使它們被接受為具有規(guī)范力量的共同體準則。內在制度通常是非正式的,因為它們不會被硬性地強制執(zhí)行(軟制度)。內在制度為進一步的嘗試和演化性變革提供了空間。有些人在一定的環(huán)境中會違反一種既有的慣例和習俗,他們接受了受懲處的風險。因為他們覺得,破壞規(guī)則仍然是有利的。如果后來證明他們錯了,他們將重新服從規(guī)則;如果他們做對了,其他人遲早也會看到這種好處,并模仿這種新行為。如果有足夠多的人爭相仿效這一行為,就會在共同體內形成一個臨界多數,從而——逐漸地——新的內在制度演化出來⑨。內在制度的演化也是一個“試錯”過程。歷史上不論那個層次的制度演化可能都是從少數人開始的,諾思把他們稱之為個別企業(yè)家。對于許多公民來講,不關心或容忍既有的外在制度仍然是合乎理性的。然而,當外在制度強加的成本大得足以讓人們采取行動時,人們會結成有組織的利益集團以貫徹他們的政治意見。在多數現代社會中,政治法規(guī)都提供正式的變革渠道,如提出法律異議和議會表決,推動外在規(guī)則的有序變革⑩。
內在制度與外在制度的互動是新制度經濟學需要進一步研究的領域之一。內在制度類似于諾思所講的非正式制度,而外在制度類似于諾思所講的正式制度。諾思認為,正式制度與非正式制度具有內在聯系,發(fā)展中國家可以移植或引進發(fā)達國家的正式制度,但非正式制度卻難以移植或引進。非正式制度的演化是一個緩慢的過程,正式制度在很大程度上是由非正式制度派生出來的,所以,發(fā)展中國家的制度創(chuàng)新或制度變遷應該注意文化、價值觀等領域的變化,而這個層次由于變化需要的時間長(威廉姆森說至少是1000年),容易被統(tǒng)治者所忽略。
三是制度演化中的路徑依賴。按照諾思的分析,路徑依賴是昨天的制度框架提供了今天的組織與個體企業(yè)家(政治的或經濟的)以機會集合的這樣一種累積性的制度演進過程。制度方陣包括了一個相互依賴的制度網及由此產生的巨大的報酬遞增為特征的政治與經濟組織。換言之,組織的存在歸因于制度框架所提供的機會{11}。R.Nelson等提出“社會技術”(Social Technologies)的概念有利于我們對路徑的理解。“社會技術”與“物理技術”對應,是指引導勞動分工和合作模式的生產路徑;制度是標準化的“社會技術”。這個概念作者認為比傳統(tǒng)的制度概念內涵更廣,運用此概念有利于對制度的產生和演化機理進行更好的探討,可以使對制度的研究更好地類比于物理技術的進步。例如,R.Nelson認為制度的產生只不過是各種生產分工和合作的路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路徑空間”;通過學習和磨合,某些路徑被多數人接受,最后沉淀并“標準化”,于是成為一種制度。
制度演化中為什么會產生路徑依賴?按常規(guī),由一個共同體共享的基本價值系統(tǒng)及其元規(guī)則是相對穩(wěn)定的,這就是威廉姆森所說的第一個層次的制度。這個層次的存在有利于較為穩(wěn)定的制度演化。新制度要一方面會使人們付出學習成本,另一方面可能在轉型期導致較高的協調成本。這常常成為固守傳統(tǒng)的一個理由。新規(guī)則因此無法在自愿遵循者上達到一個臨界多數,從而不足以在共同體中得到普通認可。對新規(guī)則的認可還常常因擔心這些創(chuàng)新會替代其他規(guī)則而受阻。傳統(tǒng)的規(guī)則系統(tǒng)大都含有許多補充條件,它們有益于嚴密的網絡。而人們?yōu)榱俗罴训乩弥髁饕?guī)則,也已使自己適應于他們之間復雜的互動關系?!袄弦?guī)則是好規(guī)則”的格言很有影響,因為廣泛存在的準自動化規(guī)則服從降低了協調成本。結果,在制度變遷中存在著路徑依賴性,制度系統(tǒng)會在相當程度上順從慣性,它們通常會按相當穩(wěn)定的路徑緩慢演變。演化性調整,而非痙攣性轉換,對于制度發(fā)揮節(jié)約信息成本的基本功能來講是必不可少的{12}。拉德弗德在一篇文章中描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一個戰(zhàn)俘營里各種各樣的社會制度的演化。他令人信服地證明,如果所有的社會和經濟制度明天就會被摧毀,他們的記億也將從腦海里抹去,活下來的人將繼續(xù)創(chuàng)生一系列新的制度,即使這些制度在形式上可能與早先的制度不同,卻服務于同樣的功能。社會制度是人類創(chuàng)生的,惟一摧毀它們的方法就是摧毀人類本身。如果不是那樣,我們不會被阻止去創(chuàng)生使得我們的生活更有效率的社會機制{13}。所以,對制度研究的深度取決于我們對人類行為研究的進展。同時,也有學者認為要充分理解路徑依賴現象,應該從對認知層面的分析開始,以制度層面的分析為主干,以經濟層面的分析為終結(諾斯、沙里克等學者)。
我們要正確認識制度演化中的路徑依賴,路徑依賴的價值在于它保留了制度的延續(xù)性、穩(wěn)定性,大大地降低了制度變遷和制度維護的成本,同時它還給人們提供了一種穩(wěn)定的預期。沒有規(guī)則的制度變遷,大起大落的制度變遷并不利于經濟的發(fā)展。但是,值得指出的是,制度演化中的路徑依賴存在著兩種基本情況,一種是有利于經濟發(fā)展的制度演化中的路徑依賴,而另一種是不利于經濟發(fā)展的制度演進中也存在路徑依賴。有的學者把制度分為兩種,一種是把良好的社會組織理解為一組(政治、經濟和社會的)制度,它可以確保社會各階層獲得有效的財產權利,這組制度稱為“私有財產制度”。另一種則是“掠奪制度”,該制度將使大多數人民面臨被政府、統(tǒng)治階層及其代理人剝削和控制的危險。發(fā)達國家屬于前一種制度,而不少發(fā)展中國家則屬于后一種制度。研究表明,這兩種制度都有自己演化的路徑,并有自我強化趨勢。對這類問題的研究主要是在威廉姆森所說的第二個層次上。
四是制度演化中的邊際調整。變遷一般是對構成制度框架的規(guī)則、準則和實施的組合所作的邊際調整。一個制度框架的總體穩(wěn)定性使得跨時間和空間的復雜交換成為可能{14}。邊際調整主要是指威廉姆森所說的第三、四層次,從時間上看,這兩個層次制度調整的時間有長有短。這種邊際調整是在基本制度框架相對穩(wěn)定的情況下在第三、四層次所產生的變化。這種邊際調整實際上涉及到基本制度框架及因之而來的組織結構與制度變革之間的關系。由第一層次及第二層次構成的基本制度框架會決定第三、四層次的邊際調整。邊際調整無論怎樣優(yōu)化,都難以突破由第一、二層次所決定的約束條件。由此我們可以看出漸進式制度變遷或漸進式改革的局限性。
二、自然演化與人為設計
制度是約束人的一種行為規(guī)則,就像威廉姆森所說的它是一個由多層次構成的制度體系。這種規(guī)則是如何形成的?這個問題不僅僅是一個理論問題,而且涉及到制度創(chuàng)新的理念及其方式等問題。當前關于制度形成的力量主要有三種觀點,一種是制度是自然演化的結果,如哈耶克就是這種觀點;另一種觀點認為制度是人為設計的結果,這些設計者往往是社會的精英,不少人持有或在自己的理論分析中暗含著這種觀點;第三種觀念是主張自然演化與人為設計的結合。
一是自然演化論。哈耶克指出,我們不知道也不可能知道足夠多的東西去有意識地設計制度。我們想研究制度是如何從制度的自然狀態(tài)演化的,所出現的制度形式將是模型里的一個內生的變量。它的出現沒有行為人或行為人的組織的有意識設計——是通過人類的行動,但不是通過人類的設計{15}。哈耶克的觀點其實很明確,那就是人類的制度是人類行動的結果,而不是人類設計的結果。但是,如果我們引入威廉姆森關于制度層次的劃分,再來看哈耶克的觀點,就要作一些補充,那就是哈耶克的自然演化論僅僅適應于威廉姆森所說的第一層次、第二層次的制度,并且主要是在第一層次。我們把哈耶克關于制度是自然演化的結果的觀點歸結為以下幾點:(1)自由主義是對一種在社會中自動或自發(fā)形成的秩序的發(fā)現,這一秩序較之任何集中命令所建立的任何秩序,使社會一切成員的知識和技能能夠得到更大程度的利用,因此人們希望盡可能利用這種強大的、自發(fā)形成的秩序。(2)社會經濟生活中的利益關系是復雜的,市場自發(fā)的秩序是以相互性或相互受益為基礎的,自然秩序是最好的秩序。(3)建立在自由基礎上的自發(fā)秩序比建立在命令上的組織或安排更有效率。(4)自發(fā)秩序或法治的極端重要性,是基于這樣一個事實:它擴大了人們?yōu)橄嗷ダ娑推焦蔡幍目赡苄?,這些人不是有著共同利益的小團體,也不服從某個共同的上級,由此才使一個巨大的或開放的社會得以產生。(5)十分復雜的人類行為會自發(fā)地形成秩序,這是特意的安排永遠做不到的,因此政府的強制只應限于實施這些規(guī)則。哈耶克的這些觀點是建立在一種理想狀態(tài)基礎上的,現實生活中很難做到這一點。但是他強調制度或規(guī)則的自然演化的一面是值得我們探討的。
哈耶克的自然演化論也面臨著一些問題。因為即使自發(fā)秩序也涉及兩種形式的強制,既包括國家機構實施的法律規(guī)則,又包括由社會許可與否決實施的社會規(guī)范。即使市場有秩序,也不可能完全不要政府,無論是公共物品的提供,還是產權及其他市場真正運作所必需的規(guī)則的確立和實施,都需要政府。于是,現實的問題不是將政府的作用減少到最低,而是找到一個既確定政府適當作用,又考慮個人估價的方法{16}。這就是奧爾森所說的強化市場型政府。一個政府如果有足夠的權力去創(chuàng)造和保護個人的財產權利并且能夠強制執(zhí)行各種契約,與此同時,它還受到約束而無法剝奪或侵犯私人權利,那么這個政府便是一個“強化市場型政府”。撇開國家談論所謂的自然演化觀點是不切實際的,就像諾思所說的,制度演化的另一個極其重要的部分涉及約束政府對經濟活動的恣意妄為{17}。
布坎南也批判了哈耶克看不見手的過程必定產生有利結果的思想。此外,看不見手的過程的博弈論分析并不表明這種過程總會產生有效的結果,所需要的制度可能沒有一起建立起來,建立起來的制度也可能實際上是次優(yōu)的制度,自然演化并不一定導致最優(yōu)制度。從博弈論或演進論的觀點看,對社會極有利的制度也許不是一個穩(wěn)定解。
二是人為設計。在制度演化分析中,與看不見手的過程形成對照的是審慎設計的過程。門格爾把設計的制度稱作“務實的”制度,而把自發(fā)形成的制度稱作“有機的”制度。務實解釋就是從人類社會聯盟或其統(tǒng)治者的意圖、觀點以及可利用的手段等方面來解釋社會現象的性質和起源。這可能牽涉到單個有權威的個人(君主、獨裁者或領袖)或者一群人(委員會或立法機關)。奧地利學派文獻中關于務實或設計制度的主要事例來自政府的“積極立法”。對哈耶克來說,政府行為,即使包含多數規(guī)則,它的結果也顯然不是“自發(fā)社會發(fā)展”的例子。其他一些例子證明個人或群體會建立具體的組織來實現特定的目標。所以,哈耶克的“次序”或“人為秩序”包括任何被審慎設計以“服務于設計者目的”的制度。這包括企業(yè)、協會以及“所有公共制度,包括政府”{18}。我們認為,從深層次看,制度自然演化的政治體制是公眾參與度很高的民主體制,而人為設計的制度則是由少數人所決定的制度。制度設計過程通常更多地涉及到利益派別間的談判和討價還價,涉及到正規(guī)政府制度的功能發(fā)揮。而這也正是康芒斯和公共選擇理論研究的主題。兩者都假定,國家的起因部分來自自發(fā)過程運作的限制,部分來自群體改變收入分配增加自身利益的愿望{19}。我們認為,民眾參與度更高的過程一般形成“私有財產制度”,而由少數人設計的制度則很容易形成“掠奪型制度”。
制度經濟學研究中當前有一種傾向,那就是重視制度創(chuàng)新中精英式人物的設計,制度設計的好處就是縮短了自然演化的時間,減少了自然演化中的“試錯成本”。這種人為設計的制度容易受既得利益集團的影響,從表面上看,這種制度是有利于社會的制度創(chuàng)新,但實際上可能是有利于某些既得利益集團的制度安排。少數精英在進行制度設計時,很難站在中間的立場來設計有利于大多數人的制度。拉詹與津加萊斯認為,越來越多的研究者提出建立經濟增長需要的制度基礎是最重要的因素,但這是不夠的。他們研究認為,人們在初期得到的人力和物質資本稟賦的數量有差異,這種初始資源和機遇的差異決定了人們有不同的偏好,并結成了不同的政治利益集團。各種集團將通過投票來決定國家的政策和制度,從而影響未來的資源分配甚至未來的政治利益格局{20} (見圖1)。所以,與其關注制度的缺失,不如關注需要良好制度的利益集團的缺失。這將使未來的討論轉移到要素稟賦與如下的問題上:我們怎樣才能改變貧窮國家的要素稟賦,特別是克服占據統(tǒng)治地位的利益集團的阻力?這個問題可能比如何改變制度的問題更有指導意義。
制度的自然演化的過程是當事人不斷參與的過程,這個參與的過程中也是當事人的利益博弈過程。通過不斷反復的博弈及討價還價,最終形成的制度一般都會達到制度均衡。而人為設計的制度一般把大多數當事人排除在制度設計之外,人為設計的制度盡管也通過一定的途徑征求了當事人的意見,由于費用或成本方面的考慮,這種意見的征求是很有限的。因此,人為設計的制度很難達到帕累托最優(yōu)狀態(tài)。其次,從價值觀看,制度的自然演化過程強調的是個體的自由及其選擇,而人為設計的制度強調的是集體的意志及其選擇。最后,人為設計的制度很容易受既得利益集團的影響,在人為設計制度的過程中,誰的呼聲高,誰就有可能左右制度的設計??傊?,人為設計的制度很容易形成“掠奪型制度”。

三是自然演化與人為設計的結合。還有一種觀點認為,制度演化的整個過程,是自發(fā)過程與設計過程緊密互動的過程。無論是從理論還是從實踐來看,這種觀點可能更接近于真實的世界。近代制度學派的一些代表人物強調自然演化和人為設計的結合。習俗的演化很大程度上是自發(fā)的;成文法則主要屬于制度設計問題。介于兩者之間的是習慣法法院,要由它們裁決爭端、制定法律,其途徑大多是判定哪一種規(guī)則或慣例應納入法律,但裁決的依據也包括社會目的的標準。康芒斯的體系是演進與設計相互作用的體系,或者如他本來要說的,是個人意志與政府法院所表達的集體意志相互作用的體系{21}。新制度經濟學中也有自然演化和人為設計相結合的觀點。博弈論文獻對看不見手的過程的嚴格分析,并沒有提出這只看不見手的作用過程足以產生和維持社會秩序的理由,其中就有設計的觀點。新制度經濟學的大多數論述以及關于經濟史的更一般討論,很明顯地都包含演進與設計兩類過程{22}。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新舊制度經濟學中都有自然演化和人為設計相結合的觀點,純粹的自然演化和純粹的人為設計是不存在的,更多的制度來自于自然演化與人為設計的結合??梢哉f,非正式制度一般是自然演化的結果,而正式制度則一般是與人為設計聯系在一起的。值得指出的是,大多數正式制度是建立在非正式制度基礎之上的,在從非正式制度向正式制度的轉變過程中,那些制度設計者(或精英人物)會把智慧連同利益(或者代表某一個集團的利益)融入制度中,在這個過程中政治環(huán)境和政治體制是至關重要的一個因素。在一個社會中,公眾的參與度越高,民主越充分,那么制度就會更公正。反之,如果公眾參與度低,或者就是一些精英們在那里“關門”搞制度設計,那么這種制度就難做到公正?,F在,新制度經濟學在新古典經濟學的價值觀及理論和方法影響下,對制度的研究(包括制度創(chuàng)新)更多強調的是效率,而在一定程度上忽視了制度創(chuàng)新的公正、公平問題,這不能不說是新制度經濟學研究中的局限性。
三、幾點思考
一是制度演化是多層次的,不同層次制度演化的過程和機制是有差異的,這些不同層次是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的。威廉姆森關于制度演化四個層次的劃分為我們研究制度的演化及其不同層次制度之間的關系提供了一個有價值的分析框架。新制度經濟學對制度這個復雜系統(tǒng)的研究是不夠的,如內在制度與外在制度的關系,路徑依賴與邊際調整等。本文提出要正確認識制度演化中的路徑依賴,路徑依賴的價值在于它不僅保留了制度的延續(xù)性、穩(wěn)定性,大大地降低了制度變遷和制度維護的成本,而且它還給人們提供了一種穩(wěn)定的預期。沒有規(guī)則的制度變遷,大起大落的制度變遷并不利于經濟的發(fā)展。
二是在威廉姆森關于制度演化四個層次的劃分的基礎上,我們可以更好地分析新制度經濟學研究中關于制度演化中的自然演化和人為設計的爭論。哈耶克的自然演化論僅僅適應于威廉姆森所說的第一層次、第二層次的制度,并且主要是在第一層次。而威廉姆森所說的第三層次、第四層次的制度則更多地是人為設計的結果。這在一定程度上驗證了一些新舊制度經濟學家的觀點,即制度演化的整個過程,是自發(fā)過程與設計過程緊密互動的過程。
三是在一個社會中,公眾的參與度越高,民主越充分,那么制度就會更公正。反之,如果公眾參與度低,或者就是一些精英們在那里“關門”搞制度設計,那么這種制度就難做到公正。本文提出的一個重要假設就是,民眾參與度更高的制度演化過程一般形成“私有財產制度”,而由少數人設計的制度則很容易形成“掠奪型制度”。我們區(qū)分自然演化的制度還是人為設計的制度的一個主要標志就是看一個社會在制度演化中的參與度。參與度越高,制度的選擇和演化就越“自然”(或公正、客觀),反之,由那些所謂精英們設計的制度的人為(或某些集團的利益)特征就越明顯。
注釋:
① Paul L.Joskow, New Institutional Economics: A Report Card, June 2, 2004,http://www.isnie.org/old_conferences.
html.
②③⑦⑧⑨⑩{12}{16}{18}{19} 柯武剛#65380;史漫飛:《制度經濟學:社會秩序與公共政策》, 商務印書館2003年版,第170#65380;41#65380;122#65380;119#65380;474#65380;482#65380;476#65380;181#65380;104#65380;110頁#65377;
④{13}{15} 安德魯#8226;肖特:《社會制度的經濟理論》,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第30#65380;31#65380;31頁#65377;
⑤ 阿蘭#8226;斯密德:《制度與行為經濟學》,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第369-370頁#65377;
⑥ 諾思:《新制度經濟學及其發(fā)展》,載孫寬平主編《轉軌#65380;規(guī)制與制度選擇》,社會科學文獻出版2004年版,第7-8頁#65377;
{11}{17} 道格拉斯#8226;C#8226;諾思:《制度》,《新華文摘》2006年第20期#65377;
{14} 諾思:《制度#65380;制度變遷與經濟績效》,上海三聯書店1993年版,第111頁#65377;
{20} 拉古拉邁#8226;拉詹#65380;路易吉#8226;津加萊斯:《痼疾難消的貧困:政治制度#65380;人力資本還是利益集團》,吳敬璉主編《比較》(第二十五輯),中信出版社2006年版,第47頁#65377;
{21}{22} 馬爾科姆#8226;盧瑟福:《經濟學中的制度:老制度經濟學和新制度經濟學》,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年版,第120-121#65380;147頁#65377;
(責任編輯 陳孝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