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偉光,1950年2月出生于遼寧丹東,祖籍山東海陽。1981年畢業于北京大學哲學系,獲哲學學士學位,后考入中央黨校理論部,獲哲學碩士和哲學博士學位。現任中共中央黨校副校長、教授、博士生導師。兼任中國馬克思主義研究基金會理事長、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史學會副會長、鄧小平理論研究會會長。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首席專家,中央黨校馬克思主義理論一級學科、哲學一級學科學術帶頭人,中共十六大代表,十屆全國人大代表,全國人大法律委員會委員。1987年獲國務院頒發的“國家有突出貢獻的博士學位獲得者”榮譽稱號,享受政府專家津貼。其主要學術貢獻:
1. 關于馬克思主義哲學和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的研究。其學術思想集中反映在他的三本專著中:一是《經濟利益、政治秩序、社會穩定》(1987年),從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和國外社會主義發展的歷史跨度,緊緊把握中國社會主義發展的實際,集中回答了社會主義矛盾和發展動力問題。認為發揮社會主義發展動力作用的總題目,就是正確處理和解決社會主義矛盾,以調動群眾積極性,大力發展生產力,根本問題是體制問題,出路是社會主義體制的全面改革。二是《利益論》(2001年),以馬克思主義利益觀為基礎,構建了自己獨具特色的利益理論體系,科學地回答了中國社會的利益問題,提供了“透視社會現象的重要方法”,特別是“對改革實踐具有現實的可應用性”。該書是一部跨學科著作,內容豐富,涉及歷史學、人類學等諸多學科,堪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的一項重大成果,其對利益的闡發也得到了學術界的廣泛認可和重視,已被列為人民出版社珍藏版。三是《效率、公平、和諧——兼論新時期人民內部矛盾與社會主義和諧社會》(2006年),集中回答了新時期人民內部矛盾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問題。認為馬克思主義對立統一觀點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哲學基礎。正因為有矛盾,才要構建和諧社會,而構建和諧社會,必須化解矛盾。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關鍵是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和諸多社會矛盾,而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和諸多社會矛盾,關鍵是正確處理人民內部利益矛盾和協調各方利益關系,各級領導干部必須提高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能力。
2. 關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和黨的理論創新的研究。其學術思想也體現在他的另外三本書中:一是《社會主義和諧的理論與實踐》(2005年),認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理論首先深化了關于社會主義本質及其主要特征的認識,拓寬了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識視野;深化了關于社會主義建設理論和指導思想的認識,拓寬了對社會主義發展規律的認識視野;深化了關于共產黨執政任務的認識,拓寬了對共產黨執政規律的認識視野。當前要在堅持發展經濟、堅持效率的前提下,突出地提出和解決好民生和社會公平問題。二是《科學發展觀的研究與實踐》(2006年),認為科學發展觀正確反映并科學概括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是正確指導發展的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集中體現,是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指導思想的重大創新,是解決當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諸多矛盾和問題必須遵循的基本原則,是指導我國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根本指針。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實現“五個統籌”,是推進我國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當前頭等重要的政治任務。三是《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理論與實踐》(2006年),認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必然要求,是解決“三農”問題的新理念。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必須逐步實現我國農業的現代化、生產的社會化,農村經濟的市場化、工業化和企業化,以及農村的城鎮化。實現農業現代化,關鍵是教育農民,提高農民的素質,使農民成為社會主義的一代新人。
3. 關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重大理論與實踐的研究。王偉光的學術特色,集中到一點就是:緊密結合社會主義建設實踐,緊緊扣住時代脈博,敢于面對重大現實問題,給予回答和解決,并從重大現實問題中升華哲學思想和提煉理論精華。例如對“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首要基本問題的研究。他主持編寫的八卷本《社會主義通史》較為系統地總結了社會主義作為思想、運動和實踐的歷史經驗。特別是在他撰寫的“序”中,對社會主義思想、運動和實踐進行了總體剖析,從馬克思主義世界觀、方法論的高度給予“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以哲學闡述。他主編的《社會主義通史》是迄今為止這一研究領域較為全面系統的著述,填補了國內對社會主義思想和運動史進行系統研究的空白,是科學社會主義研究領域的一部力作。又如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改革開放的實際問題研究。集中體現在他即將出版的《講演錄》中。如對中國社會主義經濟體制、政治體制、文化體制的改革問題,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所有制問題、分配問題,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的建設問題,當前社會主義改革開放中的難點、熱點、焦點問題,效率與公平問題等一系列重大現實問題的研究等等。(責任編輯 李樂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