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對建國初期的時限和執政地位、執政能力建設的范疇進行了界定,并分別對建國初期黨的執政地位的確立和執政能力建設研究成果進行了敘述和評論,同時針對研究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了進一步開展研究的一些想法。
關鍵詞:建國初期;中國共產黨;執政地位;執政能力建設
中圖分類號:D2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854X(2007)08-0035-08
黨的執政理論和執政能力建設是一個非常大的課題,涉及的領域非常廣闊。一般來講,對這個課題的研究應該從兩方面來進行:一是黨在當前如何鞏固黨的執政地位和加強執政能力建設,二是黨在過去如何鞏固黨的執政地位和執政能力建設。前者是對現實問題的分析,后者是對歷史經驗的總結。這兩個方面的研究是相輔相成的,解決現實問題是根本目的,但只有在深刻全面總結歷史經驗的基礎上,現實問題才能得到有效地解決。
建國初期黨的執政地位確立和執政能力建設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價值和意義。因為這是一個轉折時期,中國共產黨從“革命黨”轉為“執政黨”,從局部執政的黨轉變為全國執政的黨;因為這是一個轟轟烈烈的時期,黨以旺盛的精力切切實實地為確立黨在全國的執政地位做了大量的工作,也切切實實地為了提高黨的執政能力進行了黨的建設,取得了突出的成績;因為這是一個探索的初始時期,面對陌生的環境和全新的事業,中國共產黨從理論和實踐上對執政和執政能力建設這個課題進行了探索,為以后的執政和執政能力建設打下了基礎。正因為如此,一些學者也積極地關注了這個問題,進行了一些研究,提出了一些觀點。本文就此作一評述。
一、研究中的兩個問題
1、建國初期的表述
長期以來多數學者都把建國頭七年,即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到1956年底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作為一個完整的歷史時期來看待。但在表述上卻有不同。
有論者將這七年稱之為“基本完成社會主義改造時期”,如鄭德榮等主編的《中國共產黨歷史講義》(吉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廖蓋隆主編的《中國共產黨的光輝七十年》(新華出版社1991年版)。也有論者根據黨的十一屆六中全會《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的提法將這七年稱之為“從新民主主義到社會主義的過渡時期”,如朱陽主編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四十年》(吉林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胡繩主編的《中國共產黨的七十年》也采用了類似的表述。還有論者從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歷史進程的角度來表述這七年,即建國頭七年,或新中國成立頭七年。
建國初期這種提法有兩種涵義。一種是指新中國建立的最初三年,即國民經濟恢復時期,如孫健《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史》第4章第1節,就寫的是建國初期人民政權面臨的嚴重財政經濟困難和采取的堅決措施;范守信《建國初期的整黨運動》(《黨史研究》1983年第5期)、《建國初期對官僚資本的沒收和改造》(《黨史研究》1984年第5期),都是敘述建國最初三年的歷史;羅謙芳發表在《教學與研究》1994年第6期《建國初期黨的自身建設的回顧與思考》的文章,也講述了1950、1951和1952年整黨、“三反五反”運動。再一種是指新中國建立后的七年,即從新民民主主義到社會主義的過渡時期,如翟昌民《回首建國初——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的回顧與思考》,較為完整地敘述了建國頭七年的歷史;韓西林的《建國初期黨對中國社會發展進程認識變化的原因探討》,也是以建國頭七年為背景的。目前,從以上兩個涵義上來使用建國初期的論著都有,但越來越多的論者似乎更傾向于后者。
筆者認為,將建國初期確定為建國頭七年是合適的。首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至今已經58年了,頭七年只是一個比較短暫的時期,而且也是初創時期,完全可以說是建國初期。其次,新中國成立頭七年黨的中心工作,無論是建立人民民主政權,還是恢復國民經濟,還是進行社會主義改造,最終目的是在中國建立社會主義制度,以后新中國的歷史就進入了一個完全不同的階段了。再次,這段時期是黨執政的初始階段。一方面黨為了確立和鞏固自己在全國的執政地位而采取了一系列政治、經濟和文化方面的重大措施;另一方面黨為了能夠具有執政和領導的資格而進行了大規模的黨的建設。這兩個方面的內容構成這個歷史時期黨的建設的主題。
2、執政地位確立和執政能力建設的研究視角
從黨的主觀認識來看,建國初期黨并沒有從“執政”的角度來考慮問題。當時黨的領導人很少提到“執政”這個概念,更沒有提出“執政能力”的概念。這其中涉及到當時黨對“執政”的理解。事實上,馬克思、恩格斯很少提無產階級政黨的執政,而是提無產階級政黨建立政權,實行無產階級專政;列寧、斯大林雖然提到無產階級政黨的執政以及執政黨建設的內容,但“執政”的概念用的并不多,大多數情況下用的是“專政”或者是“領導”。經典作家沒有這樣提,肯定也影響到中國共產黨。另外,當時黨對“執政”可能還有理解上的誤區,就是把執政看作是資本主義國家“政黨制”的“專利”。資本主義國家實行的是“政黨制”,掌握國家政權的黨就是“執政黨”,不掌握國家政權就是“在野黨”;社會主義國家不實行“政黨制”,因而也不會存在“執政黨”和“在野黨”的問題。為了顯示這種區別,所以就很少提執政黨或者執政,而是提黨的領導。我們可以看到,任弼時在黨的七屆二中全會上的發言中有一次提到執政黨,劉少奇八大政治報告和鄧小平修改黨章的報告中幾處提到執政黨,而在毛澤東的全部文稿中僅在修改八大政治報告中有一處提到無產階級政黨取得執政地位。把中國共產黨定義為執政黨,以及提出執政能力建設,還是改革開放以后的事。1989年12月江澤民提出我們黨是執政黨,必須強化執政意識,提高執政本領;1999年1月江澤民提出黨的執政能力;2002年11月十六大明確提出黨的執政能力建設;2004年9月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正式通過《中共中央關于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決定》,“這在黨的83年的歷史上尚屬首次”。
但是,這并不意味著當時黨沒有進行執政能力建設。中央明確講,執政能力建設是黨執政后的一項根本建設,是黨執政后始終面臨和不斷探索的一個重大課題。事實也是如此,從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之日起,中國共產黨就開始了確立和執掌全國政權的偉大實踐,也開始了以提高執政能力為目的的黨的建設的偉大工程。
這樣,對建國初期中國共產黨全國執政地位的確立和執政能力建設的研究,就存在著一個研究視角的問題。事實上,這個領域的研究是從執政地位的確立和執政能力建設的角度,對建國初期黨的有關工作和黨的建設進行全面的考察和分析,只要是涉及建國初期黨的歷史和黨的建設的歷史都屬于考察和分析的對象。這也是有依據的,因為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并不是獨立的建設項目,而是貫穿在黨的思想理論建設、組織建設、作風建設和制度建設之中的。
二、研究的四個階段
自黨取得了全國的執政地位,并開始執政和進行執政黨建設之后,相關的研究也就開始了。研究的過程大致可以分為四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1949年至1977年,第二個階段是1978年至1990年,第三個階段是1991年至2002年,第四個階段是2002年至今。
1、第一個階段
這個階段雖然時間長達30多年,但是由于受到黨內“左”的錯誤的影響,受到社會經濟、文化環境的影響,也受到政治理論觀點以及思想觀念的影響,研究基本上是從黨史的角度而展開,很少直接涉及執政和執政能力建設的主題,而且研究的成果不多,提出的有價值的學術觀點也不多。
“文化大革命”前的研究完全服務和服從于各種政治運動,沒有特別突出的成果,只是一些對建國初期黨的工作和建設的總結性、敘述性的東西。情況大致如下:(1)對恢復時期的國民經濟有一些研究,如郭瑞楚《恢復時期的中國經濟》(三聯書店1953年版),該書比較完整地敘述了國民經濟恢復的主要原因和取得的主要成就。(2)對社會主義工業化和三大改造也有一些研究,如李普《逐步實現國家社會主義工業化》(《中國青年》1953年第22期),廖蓋隆《對私營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中國青年》1953年第23期),這些文章對社會主義工業化和三大改造的必要性及道路作了一些敘述。財政經濟出版社從1955年到1958年編輯出版了四本《農業社會主義改造文集》,對農業社會主義改造方方面面的情況作了論述。(3)出版了兩本紀念文集,一本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三年來的偉大成就》(人民出版社1953年版),另一本是《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十周年紀念專刊》(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收集了黨和國家領導人寫的一些紀念性文章。(4)出版了《中國共產黨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文獻匯編》(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收集了八大文獻及會議發言和書面發言。(5)出版了由中共中國人民大學委員會社會主義思想教育辦公室編的《社會主義思想教育參考資料選輯》,收錄了當時的中央文件、人民日報社論和一些人寫的文章。(6)發表了一些對當時的政治運動,如土地改革、 “三反”“五反”、整黨整風、三大改造的文章,分析了這些運動的過程和所取得的成果。
2、第二個階段
“文化大革命”結束后,對黨的歷史和黨的建設的歷史的研究逐漸展開。出版的黨史專著和教材約有上百種,其中大多數寫到1956年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為止。代表性著作主要有兩種。一種是1978年12月出版的由杭州大學中共黨史講義編寫組編寫的《中國共產黨歷史講義(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時期)》,這本書以《毛澤東選集》第5卷為依據,比較全面地敘述了從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到1956年9月中共八大召開這段時期黨的全部歷史。盡管這本書的資料并不是太充分,觀點也有那個時代的烙印,但框架還是清楚的,對一些重大歷史也有一些分析。再一種是1984年出版的鄭德榮等主編的《中國共產黨歷史講義》下冊,該書系統地敘述了1949年10月到1956年12月黨的歷史。這本書曾作為高等院校試用教材使用,先后出了四版,影響比較大。除了著作之外,發表的學術論文也達百余篇之多,分別對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過渡時期的社會性質、國民經濟恢復時期黨的方針和任務、抗美援朝、土地改革、“三反”“五反”運動、黨在過渡時期的總路線、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社會主義改造、毛澤東的《十大關系》、黨的八大、黨的領袖人物、知識分子問題、政權建設等領域進行了研究和闡述。
這一時期的研究可圈可點的主要有以下三點:
其一,出版了一大批建國初期的黨史資料。《毛澤東選集》第5卷,1977年由人民出版社出版,該書收錄了毛澤東在1949年9月到1957年11月的70篇文章,其中一部分文章是第一次公開發表。雖然,這本書中的文章中有一些觀點在今天看來是錯誤的,一些文章也有刪節,但畢竟為研究者研究建國初期的黨史提供了第一手資料。1986年人民出版社出版了《毛澤東著作選讀》下冊,收錄了建國后毛澤東的部分重要文章。中央文獻出版社從1987年到1991年先后出版了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輯的《建國以來毛澤東文稿》1-5冊,收錄了建國至1955年底毛澤東的大部分文稿。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劉少奇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文選,如《朱德選集》(1983年)、《周恩來選集》下卷(1984年)、《周恩來統一戰線文選》(1984年)、《劉少奇選集》下卷(1985年)、《董必武選集》(1985年)、《張聞天選集》(1985年)、《任弼時選集》(1987年)、《陶鑄文集》(1987年)、《李先念文選(1935-1988年)》(1989年)、《彭真文選(1940-1990年)》(1991年)。出版了一些當事人的回憶錄,如李維漢的《回憶與研究》下冊(中共黨史資料出版社1986年版),系統回顧了新中國成立初期的黨的統一戰線和政權建設工作。這些資料的出版為研究者展開研究提供了大量的充分可靠的資料。
其二,1981年黨的十一屆六中全會通過了《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其中對建國初期黨的歷史以及毛澤東和毛澤東思想的一些重大問題進行了闡述,提出了非常明確的結論性的觀點,成為指導黨史研究的重要依據。為了進一步系統而詳盡地闡述建國初期黨的歷史,也為了廣大群眾學習和理解這個決議,中央文獻研究室組織編寫了《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注釋本》,1983年內部發行,后來又經過專家修定,于1985年公開出版了注釋本的修訂本。注釋本及注釋本修訂本在查閱了大量歷史資料和幾十年黨史研究成果的基礎上,運用比較豐富可靠的文獻檔案材料和經濟統計資料,對《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的許多重要論斷進行了較為翔實的說明,對一些理論觀點作了較為深入的探討,成為黨史研究和學習的重要依據和參考資料。
其三,黨史界初步地將研究重點從民主革命時期轉向了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廖蓋隆指出:“社會主義時期的中共黨史,是一門非常豐富有教益和饒有興趣的新興社會科學。這是因為,社會主義時期的中共黨史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核心部分,它必然要涉及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經濟、政治和精神生活的重要發展,它的基本內容,就是中國的行動中的、活的、正在發展中的馬克思主義。這也是因為,社會主義是現今世界發展的必然趨勢,又是人類還在實踐和探索解決中的問題,中國人民引為自豪的是,可以說我們是走在這種偉大實踐和探索的歷史進程的光榮的前列。”在學者的推動下,召開了多次全國性的社會主義時期專題學術研討會,發表了一批研究成果。1986年由河南人民出版社編輯出版了《怎樣研究社會主義時期的黨史》的專題論文集,收集了廖蓋隆、石仲泉、金春明、林蘊暉等知名專家學者的研究評論文章,在學術界產生了比較大的影響。
3、第三個階段
1991年到2002年是中國改革開放健康發展的十年,國家政治安定,經濟和文化繁榮,推動了學術的發展。特別是這一時期恰逢中國共產黨成立70周年紀念日和199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40周年的紀念日,更推動了黨史研究和國史研究的全面展開。
其一,一些新的資料出版發行。中央及省市黨史部門加強了對黨史資料的收集和整理,專門成立了中共黨史資料征集委員會,集中對參與民主革命和新中國建立的親歷者進行搶救性的資料收集。出版的比較重要的資料有以下幾類:(1)中央文獻研究室編輯的《毛澤東文集》1-7卷,其中第6卷是建國初期的內容。(2)中央檔案館編輯的《中共中央文件選集》,其中包括了建國初期黨的重要文獻。(3)中央文獻研究室編輯的《建國以來重要文獻選編》,收錄了建國初期黨和國家的大量重要文獻。(4)中央黨校編輯的《中共黨史文獻選編——社會主義時期》(中央黨校出版社1992年版)。(5)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文選》(中共中央文獻出版社1999年版)。(6)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1年出版了薄一波所著的《若干重大決策與事件的回顧》上冊,該書系統地回顧了建國初期黨的工作,詳盡地敘述了這一時期黨在理論上的發展和問題,并且進行了分析,提出自己的觀點。(7)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黨建研究局編輯的《老一輩革命家論黨的建設》1-3卷(黨建讀物出版社2001年版)。(8)一些省市自治區檔案館及黨史研究室編輯出版了一些地方檔案,如《北京市重要文獻選編》1-7卷,采用編年體,按時間順序編排的方式,收錄了北京市建國后的重要文獻。還有《山西重要文獻選編》第1卷,收錄了1949年9月山西省委、山西省人民政府成立至1952年底之前的重要文獻。(9)中共黨史出版社出版的《中共黨史資料》,至今已出版90多輯,還有地方黨史部門出版的黨史資料近千種。(10)從上至下廣泛系統地收集和整理黨的組織史資料,出版《中國共產黨組織史資料》8卷以及附錄共19冊,出版各省市自治區和地縣的黨的組織史資料近千冊。(11)重點城市黨史部門收集、整理了建國初期黨對城市的接管和社會改造的資料和文獻,先后有北京、上海、沈陽、天津等數十個城市的有關資料和文獻出版。
其二,一些重要的研究成果問世。(1)出版了兩本重要的黨史著作:一本是1991年5月廖蓋隆主編的《中國共產黨的光輝七十年》,這本書的第6章從八個方面敘述了建國初期黨的歷史;再一本是1991年8月出版的由胡繩主編的《中國共產黨的七十年》,其中第6章也是從八個方面敘述了建國初期的黨的歷史。(2)研究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史的著作有所增加。國史和黨史的區別并不大。國史的研究雖然多了一些經濟和文化方面的內容,但敘述的主體仍然是中國共產黨。1992年后國史著作大量涌現。代表著作有:1993年出版的朱宗玉等主編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史綱》,1996年出版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史全鑒》,1999年出版的由鄧力群主編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史百科全書》等50余本。這些著作中都比較詳細地敘述了建國初期的歷史,特別是政權建設、民主制度建設、經濟建設等方面的內容。(3)中國共產黨建設史的研究也展開,一些研究黨的建設歷史的著作問世。代表著作有:陳至立主編的《中國共產黨建設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朱漢國主編的《中國共產黨建設史》(四川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楊欽良的《中國共產黨建設史》(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3年版);宋曉明主編的《中共建設史(1949-1976)》(黨建讀物出版社1996年版);彭穗寧、王曉春、高新民主編《中國共產黨建設史綱要》(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01年版),等等。這些著作中都用了很大的篇幅敘述建國初期黨的建設歷史。(4)發表了200多篇研究建國初期黨史和國史的論文,主要涉及到建國初期的整黨整風運動、知識分子思想改造運動、農民教育、黨的建設、社會主義改造道路等等。尤其值得提出的是,從1991年開始發表了一些直接研究建國初期黨的執政的論文,如《劉少奇對執政黨理論的貢獻》、《中國共產黨執政50年的基本經驗》、《中國共產黨的執政地位是歷史的選擇》、《鄧小平的執政黨思想》、《中國共產黨最早的執政嘗試》,等等。
4、第四個階段
2002年黨的十六大召開,江澤民在政治報告中明確提出黨的執政能力建設;2003年1月胡錦濤總書記到西柏坡回顧了建國初毛澤東執政黨建設思想,號召全黨同志要堅持發揚艱苦奮斗的優良作風;2004年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召開,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決定》,提出要總結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歷史經驗。這些講話和文件將黨的建設轉到以提高執政能力為核心的軌道上。
在這種氛圍中,中國共產黨執政和執政能力建設自然成為研究的熱點,一部分專門研究建國初期黨的執政和執政能力建設的成果問世。著作有十余部,如徐貴相的《黨的執政能力建設論綱》(中央文獻出版社2005年版);何孝瑛、奚潔人主編《領導干部執政能力建設簡論》(黨建讀物出版社2005年版);傅明主編《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中國人民大學黨史系編輯出版的一套中共黨史研究叢書,其中有《中國共產黨的政黨學說》、《三反”運動研究》、《“五反”運動研究》等專著。論文十余篇,大致分為兩類:一類是總結黨的執政能力建設歷史經驗的文章,如《不同時期黨加強執政能力建設著重點探析》、《中國共產黨執政能力的歷史演進》、《中國共產黨對執政能力建設的探索歷程》、《論中國共產黨執政能力的四次歷史性飛躍》、《建國后黨的執政能力建設探索的歷史回顧及啟示》、《中國共產黨五十五年執政能力建設成就》、《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理論的歷史考察》、《中國共產黨執政能力建設的歷史探析》,其中都將建國初期黨的執政能力建設作一個階段進行了敘述。另一類是專門研究建國初期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文章,如《論建國初期中國共產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加強黨自身的文化建設是提高執政能力的一項基礎性工程——從列寧晚年的思想和毛澤東的“進京趕考”說談起》、《毛澤東的“趕考”精神——對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初始思考》、《執政黨建設的成功探索——重讀八大黨章總綱》,等等。
這個階段學術界對建國初期黨的執政歷史獨有情鐘,出版了一大批資料豐富、分析透徹、可讀性俱佳的專題性研究和紀實性作品。如,《中華人民共和國專題史綱》、《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成立紀實》、《重托——執政黨能力建設歷史透析》、《回首建國初——從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的回顧與思考》等。另外,由中央文獻研究室逢先知、金沖及主編的《毛澤東傳(1949—1976)》(中央文獻出版社2003年版),也用大量篇幅敘述建國初期毛澤東的活動,披露了許多第一手資料。
三、關于中國共產黨全國執政地位確立的研究
執政地位,簡單地講,就是在國家政治生活中處于執掌政權的地位。執政地位的確立,就是指中國共產黨掌握國家權力,實現對國家政權機關的領導。“黨的執政地位,是通過黨對國家政權機關的領導來實現的。如果放棄了這種領導,就談不上執政地位。”這個問題的研究,學術界主要從以下幾方面展開。
1、中國共產黨全國執政地位的確立
從理論上講,中國共產黨全國執政地位的確立必須有一個過程,就是通過一系列措施逐漸地掌握了對國家政權的領導。但是,大多數論者從黨史的角度進行研究,并沒有明確敘述這個過程,而是籠統地講“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揭開了中國歷史的新的篇章,領導和組織這場革命取得勝利的中國共產黨,由此而成為在全國執掌政權的黨,擔負起領導全國各族人民建設新生活的重任,黨的歷史也揭開了新的篇章。”也有論者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的成立,中國共產黨取得了在全國范圍內執掌政權的地位,正式成為執政黨。”這個觀點也不能說不對,但如果從執政地位確立的角度看,顯然是有問題的。李君如認為:“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在北京成立。從此,10月1日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慶節。這個節日,就是中國共產黨在全國范圍執政的紀念日。”很明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僅是黨在全國范圍執政的紀念日,并不是已經完全確立了執政地位,而是在以后一段時間內,通過政權建設、民主建設、憲法建設逐漸確定了黨的領導體制和正確的黨政關系原則,從而最終確立了執政地位。這樣的表述似乎更恰當一些。
2、中國共產黨全國執政地位的主要措施
中國共產黨全國執政地位的確立,實際上也就是黨在建國初期的執政實踐,就是說黨的執政實踐使黨的執政地位得以確立和鞏固。李君如在文章中梗概地敘述了建國初期黨的執政實踐。(1)通過與民主黨派的共同協商,通過了起臨時憲法作用的《共同綱領》,選舉成立了中央人民政府。(2)建立和健全各級地方人民政權。從1951年到1952年,在全國范圍內掀起了一個民主建政的浪潮,推動了建國初期各級地方政權的建立和建設。各級人民代表會議的召開和各級地方政權的建立,說明完整意義上的“執政”,不僅要掌握全國政權,還要掌握各級地方政權。只有這樣,才能鞏固人民當家作主的新政權,鞏固中國共產黨的執政地位。(3)恢復國民經濟以奠定新政權的經濟基礎。(4)開展抗美援朝和“三反”、“五反”運動,保衛和鞏固人民政權。(5)制定了過渡時期的總路線,進行社會主義改造,建立起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6)在全國普選人民代表的基礎上召開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組織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組織法》、《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法院組織法》、《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檢察院組織法》等重要法律,并依法對國家領導工作人員進行選舉。
彭穗寧等人特別強調執政黨的組織格局和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制度的作用,認為:(1)中央人民政府和各省、市、自治區人民政府中分別由黨的負責人擔任主席和省長。黨的領導人在各級政府中擔任主要領導職務,這是中國共產黨執政地位的具體體現,也表明了共產黨在國家生活中的領導地位和作用。(2)為適應執政后的新形勢,1949年11月,中央政治局通過了《關于在中央人民政府內組織中國共產黨黨委會的決定》,對參加中央人民政府機關的黨員、中央人民政府內部中國共產黨黨委會的基本工作做了明確規定。同年11月9日,中共中央作出《關于在中央人民政府內建立中國共產黨黨組的決定》。這種組織機構既保證了中國共產黨的執政地位,又明確了黨不是直接向國家機關或人民群眾發號施令的行政機關。(3)為了加強黨的紀律檢查工作,中央政治局會議于1949年11月9日作出《關于成立中央及各級黨的紀律檢查委員會的決定》。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直接受中央政治局領導,各級紀律檢查委員會在同級黨委指導之下進行工作。上級黨的紀律檢查委員會有權改變或取消下級黨的紀律檢查委員會的決定。這就形成了比同級黨委低,而比黨委其他部門高的紀委監督檢查機構的特殊地位。(4)黨在軍隊中建立了系統的組織機構。由軍委總政治部領導。除程潛任軍委副主席,部分民主人士和國民黨軍隊起義將領任軍委委員外,軍委主席、副主席、秘書長及人民解放軍各重要崗位,均由黨的高級干部擔任,以保證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5)結合中國的實際情況,建立了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多黨合作制度,使黨團結了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盡可能地化消極因素為積極因素,最大限度地保持了政治和社會的穩定。
游鵬程則從黨的執政資源的角度作了分析。他認為:中共執政地位的確立是建立在對其執政資源的有效整合基礎之上的。建國初期的中間勢力是一種非常重要的執政資源,當時中國共產黨非常有效地整合了這種資源,獲取了中間勢力的認同與信任,從而使黨的執政地位得以確立。
3、中國共產黨執政地位確立過程中形成的執政方式
馮秋婷等認為:在建國初期中國共產黨全國執政地位確立的過程中,逐漸形成了特殊的執政方式,主要是三種方式:(1)政策和法律雙管齊下以政策為主的方式。(2)從宏觀到微觀一竿子插到底的方式。(3)以政治控制為主思想引導為輔的方式。這些執政方式提高了社會的整體動員能力,加強了組織重大建設項目和重大國民經濟活動、國防建設、防止重大災害等方面的能力。
程松杰認為:建國初期在處理黨政關系問題上形成了一些很好的作法。(1)提出了黨政分開的原則,重大決策,都是由共產黨提出,通過和民主黨派協商,取得一致意見后,交由政府辦理。體現了黨管大政方針,行政首長發號施令的黨政關系。(2)采取了中央人民政府各系統向黨中央的請示報告制度,并接受黨中央對政府工作的直接領導。(3)提出了黨和政府分工的正確原則,分清黨和政府機關的不同界限和職能。
4、中國共產黨全國執政地位確立的原因
1999年1月11日在中央黨校省部級干部金融學習班上,江澤民指出:“我們黨的執政地位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而是由于集中了一大批先進分子,并在長期的奮斗中為祖國和人民作出了巨大的犧牲,建立了偉大的業績,人民才充分信任和擁護我們。”《中共中央關于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決定》指出:“黨的執政地位不是與生俱來的,也不是一勞永逸的。”這些觀點成為研究者的主要依據。大多數論者指出:黨的執政地位是歷史的選擇、人民的選擇。
所謂歷史的選擇、人民的選擇,主要反映在這樣幾方面:(1)近代以來的中國革命斗爭中,資產階級民主派都沒有解決中國革命的主要問題,都不能承擔起革命的領導重任。而中國共產黨自誕生之日起就鮮明地高舉反帝、反封建、反官僚資本主義的大旗,鋒芒直指束縛中國先進社會生產力和先進文化發展的桎梏,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特別是工農群眾和先進知識分子的愿望和利益,從而得以動員和組織起強大的革命力量。(2)在長期奮斗的歷史進程中,中國共產黨歷經磨難而不衰、千錘百煉更堅強,并以自己艱苦奮斗的經歷,以幾千萬英勇戰士的犧牲,成為人民所信任的、被人民長時間考驗過因而才擁護的領導者。(3)新中國成立后,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國家日益昌盛,人民物質生活水平和文化教育水平顯著提高。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一切愛國力量深深認識到,中國能從最悲慘的境遇向著光明的前途實現偉大的歷史轉變,就是因為有了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有了共產黨,中國的面貌就煥然一新。這是中國人民從長期奮斗歷程中得到的最基本最重要的結論。(4)中國共產黨之所以由一個幾十人的小黨迅速崛起于中國政治舞臺,就在于它適應了中國人民要求發展生產力的愿望,指明了中國社會生產力的方向,就在于它始終堅持把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和時代特征相結合,為中國人民的革命、建設和改革指明了正確的方向,就在于它所提出的綱領、政策適合人民群眾翻身做主人、掌握生產力發展歷史主動權的愿望,歸根結底就在于黨的先進性。因此,中國人民接受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接受中國共產黨所主張的由新民主主義轉變到社會主義的道路,這是鄭重的選擇,同時也是正確的選擇。
還有論者認為:歷史的選擇和人民的選擇,實際上就是合理性的問題。中國共產黨之所以能在全國范圍確立起執政地位就是因為具有了合理性。“合理”有兩個標準:一個是原來的執政黨已經喪失了先進性,既不能代表先進的生產力和先進文化的發展方向,也不能代表廣大人民的利益;再一個是新的執政黨具有先進性,不僅能夠代表先進生產力和先進文化的發展方向,也能夠代表廣大人民的利益。一個喪失民心的黨,就失去了執政的合理性,必然要退出歷史舞臺;一個能夠贏得民心的政黨,其執政地位也就具有了合理性,必然能夠走上歷史舞臺。中國共產黨是一個先進的黨,能夠代表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并且能夠為人民的利益而無私奮斗。因此,中國共產黨的執政具有了合理性,因而也就成為歷史的必然。
四、關于建國初期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研究
一些學者對建國初期黨的執政能力建設進行了探討。總的觀點是:黨的執政能力建設,貫穿于黨領導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開放的全部實踐活動中,貫穿于黨的執政的全過程。建國初期黨的執政能力建設是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重要時期,提出的理論觀點和建設的實踐非常豐富,為以后各個歷史時期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奠定了基礎。
1、關于建國初期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必要性
學者們從兩個視角展開了探討。一個視角是建國后的“黨情”。論者認為:建國后中國共產黨的歷史方位發生的重大變化是進行執政能力建設的重要原因。(1)黨的地位發生了根本的變化,黨成為掌握人民民主專政國家政權的黨。(2)黨的環境和工作方式有了根本的變化,由戰爭環境轉入和平環境,從一個領導革命戰爭的黨轉變成為一個領導和平建設的黨。(3)黨的工作中心有根本的變化,由農村轉向城市,從一個領導鄉村的黨到到領導城市,并由城市領導鄉村的黨。(4)黨的總任務發生了根本的變化,由奪取政權的黨轉變成為實現國家工業化,建設新民主主義社會,并創造條件向社會主義過渡的黨。正因為黨的歷史方位發生了一系列根本變化,黨面臨著的是一個全新的、陌生的事業,接受來自方方面面的嚴峻挑戰,因此必須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使黨能夠在新的征程中取得成績。另一個視角是執政能力建設的作用。這個視角也有兩個角度:一個角度是從建國初期“黨情”的具體情況來談的,認為當時的歷史條件客觀上提出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要求,只有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黨才能經受住考驗,及時地解決好新問題。再一種角度是從黨執政后“黨情”的整體情況來談的,認為黨執政后之所以要把執政能力建設作為一項根本建設,主要原因有三點:(1)這是推進黨領導偉大事業的現實需要;(2)這是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的內在要求;(3)這是世界一些執政黨喪失政權的歷史教訓的深刻啟示。
也有論者指出:黨執政后之所以要把執政能力建設作為一項根本建設,主要原因在于:(1)這是由執政黨的特點決定。執政黨不同于領導革命斗爭的黨,它要執掌政權、履行執政職能,就必須大力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不斷提高執政本領。(2)這是完成黨的執政使命的需要。執政黨肩負著治國理政的使命,肩負著民族強大、國家繁榮、人民幸福的使命,要很好地完成這一使命就必須加強執政黨的建設。(3)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的內在要求。
2、建國初期黨對執政能力建設的理論探索
論者認為:建國初期毛澤東、劉少奇、鄧小平等領導人對黨的執政能力建設進行了初步的理論探索,提出了一些重要的觀點。(1)提出了黨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一切從人民的利益出發的觀點。(2)提出了“兩個務必”的著名論斷,要求廣大黨員特別注意防止資產階級思想的腐蝕,以保持共產黨員的純潔性。(3)提出了加強學習,努力提高執政本領的觀點。(4)提出了增強黨組織的集體領導能力,堅持和健全黨的民主集中制,發展黨內民主。(5)提出了必須重視研究黨執政的政策、策略和方法,不斷提高黨的執政水平的思想,把抓領導干部建設作為提高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關鍵的觀點。(6)提出了高度重視共產黨恢復和發展經濟的能力,把它作為黨執政成敗的關鍵的觀點。(7)提出了正確處理黨與各民主黨派的關系的原則,建立起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會議制度的觀點。
有的論者認為:建國初期中國共產黨在執政實踐中就已經形成了一些執政理念,這些執政理念是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結果,同時也是執政能力建設的指導思想。執政理念主要包括:(1)“兩個務必”的思想,從精神狀態和工作作風方面為執政黨建設和黨的執政能力建設指明了方向。(2)民主執政的理念,從道路方面為執政黨建設和黨的執政能力建設指明了方向。(3)善于學習的執政理念,指明了黨科學執政的發展方向。(4)以生產建設為中心的執政理念,并強調這是關系執政成敗之舉。(5)防腐倡廉的執政理念,敲響了警惕“糖衣炮彈”進攻的警鐘。
3、執政能力建設的具體措施
建國初期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從多方面展開,思路非常明確,內容非常豐富,主要做法有以下幾點。(1)加強對全黨的思想教育,注重理論建設,切實提高黨員干部的思想理論水平。(2)動員下部學習經濟建設和科技革命的新知識,培養領導現代化建設的新本領。(3)開展整風運動,端正執政黨的作風,構筑抵御各種侵蝕的堅同長城。(4)進行黨的基層組織的整頓,建立有效的監督機制,增強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風,增強黨執政的生機和活力。(5)開展“三反”“五反”運動,從嚴治黨,增強黨拒腐防變的能力。也有論者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黨的中心任務由革命轉為建設,黨從“革命為民”轉為“執政為民”,因而在建國初黨比較注重通過作風建設和提高執政本領來加強黨的執政能力。
4、執政能力建設的成績
論者認為,建國初期由于黨中央的高度重視,全黨上下旺盛的革命精神,以及采取了有力舉措,黨的執政能力建設效果顯著,取得了巨大的成績。(1)建國初期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理論是對馬克思黨建理論的繼承和發展,豐富了共產黨建設理論的內容,是黨在執政條件下對黨建理論的創新,是由革命到建設這一轉型時期黨建理論的新突破,為今天黨建理論提供了借鑒和參考。(2)執政能力建設提高了黨員的思想覺悟,清除了腐化墮落分子,密切了黨和人民群眾的關系,增強了黨拒腐防變的能力,使黨保持了先進性和純潔性。(3)執政能力建設提高了廣大黨員特別是黨員干部的科學文化素質和業務工作水平’,提高了他們的經濟建設本領,增強了黨的經濟建設能力,從而使黨能夠較順利地接管城市工作和經濟建設工作。(4)正因為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高度重視黨的執政能力建設,黨的執政能力得到了有效的提高,使黨創造性地實現了向社會主義的歷史性轉變,初步建立了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建立和鞏固了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政權,促進了社會主義文化的繁榮發展,戰勝了帝國主義、霸權主義的侵略、破壞和武裝挑釁,維護了國家的獨立、主權、安全,提高了新中國的國際地位。總之,建國初期是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取得重大成就的時期,黨成功地經受住了執政的考驗,黨的組織得到空前迅速的發展。絕大多數黨員朝氣蓬勃,努力工作,黨風很好,黨在人民心中的威信很高。黨重視執政條件下的思想建設和作風建設,標志著黨在把握執政黨建設規律的問題上,已經有了一個好的開端。
5、執政能力建設的經驗和教訓
在經驗方面,論者認為:建國后頭七年,黨頂住帝國主義的巨大壓力,在帶領全國各族人民醫治戰爭創傷、迅速滌蕩舊社會的污泥濁水、恢復和發展國民經濟、完成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的同時,狠抓黨的自身建設,成功地經受住了執政的考驗,在執政黨建設的歷史上寫下了光輝的篇章,留下了彌足寶貴的經驗,主要有:(1)圍繞黨的中心任務抓好黨的建設。建國初期黨的中心任務就是大力發展社會生產力,推進社會主義改造。黨的執政能力建設正是緊緊圍繞黨的中心任務來進行,從而為這一中心任務的成功完成提供了堅強的保證。(2)堅持從嚴治黨的方針。建國初期,黨之所以能在險惡的形勢下和尖銳復雜的斗爭中站穩腳跟,渡過難關,經受住執政的考驗,關鍵在于黨堅持從嚴治黨的方針,認真糾正不正之風,嚴肅懲治腐敗,使黨保持著健康的肌體,保持著革命戰爭年代那一股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革命熱情和拼搏精神,黨因而具有勃勃生機和強大的戰斗力。(3)標本兼治。這期間,黨一方面開展了整風、整黨、“三反”等政治運動,造成聲勢,解決官僚主義、組織不純和貪污腐化等突出問題;另一方面,又注重對全黨特別是黨員領導干部的教育,著眼于黨員素質的普遍提高,以從根本上解決在執政條件下如何堅持黨的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問題。實踐表明。建國初期用這種方法能比較有效地解決黨風廉政建設方面的問題。
在教訓方面,論者指出:(1)用搞運動的方式來解決黨風廉政方面的問題,容易混淆兩類不同性質的矛盾;黨的八大雖然明確提出了民主集中制和集體領導的原則,反對個人崇拜和個人專斷,健全民主和法制,但這只是原則上的規定,沒有形成行之有效的具體措施,更沒有認識到要從黨和國家的體制上進行改革。(2)當時我們黨執政的時間只有七年,執政經驗還很不足,由于缺乏經驗,當時我們黨對執政后面臨考驗的復雜性、艱巨性缺乏足夠的思想準備,對執政黨的工作和自身建設的規律性問題缺乏深刻認識和把握。(3)建國初期黨在執政過程中的缺陷在于對國家政治權力過于迷信,認為通過政治運動,通過黨的組織領導可以解決中國的一切問題。(4)由于主客觀的原因,這一時期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探討大都是具體的、就事論事的研究,尚未形成完整的理論體系。
五、存在的問題和進一步深入研究的思考
盡管目前學術界對建國初期中國共產黨在全國執政地位的確立和執政能力建設有了一定的研究,但是平心而論,這些研究是不夠的,不僅表現在涉及這個領域的學者比較少,發表的成果比較少,而且表現在研究的系統性和深度不夠。
第一個問題,學術界對建國初期黨在全國執政地位的確立這個問題還沒有給予足夠重視,沒有認識到建國初期黨在全國執政地位的確立是黨執政和執政能力建設的基礎;沒有認識到黨在全國執政地位的確立并不是一下子就完成的,而是經過一段時間逐漸完成的;沒有認識到黨在全國執政地位的確立有著極為深厚的歷史、時代、社會等多種原因。因此,從總體上看,研究還比較膚淺,存在著比較嚴重的概念化、表面化的現象,也存在著視角單調、理論層次低的問題。
第二個問題,對建國初期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豐富理論和實踐的研究仍然十分薄弱,許多重要問題還沒有很好地展開。如,關于建國初期黨提出的執政能力建設的理論觀點總結不全面,也不系統,對其由來及影響沒有進行深入的分析;對建國初期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實踐的敘述還比較零散,沒有站在一定的高度上從全局和全黨的角度將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具體情況以及實施的細節完整地揭示出來。
第三個問題,對一些特別重要的問題還沒有涉及,如全國執政地位確立和執政能力建設的相互關系和影響;黨所處的國際環境以及黨為了確立和鞏固執政地位在外交領域的活動;黨的執政理論的演進和發展過程;黨的執政方式的形成和特點;黨的執政基礎的建設與鞏固;黨的執政體制、執政組織和執政制度的內容和實質;黨對執政資源的整合。
第四個問題,對史料的使用還比較局限,特別是對近些年中央以及省、市、自治區披露的一些重要資料沒有給予足夠的關注;研究的視角還比較局限,缺乏橫向和縱向的比較研究,缺乏對中國社會歷史、文化因素的分析。
總之,目前對建國初期黨的執政地位的確立和執政能力建設的研究還處于起步階段,許多問題需要給予進一步深入思考和解決。筆者認為下步的研究應從以下幾方面展開。
首先,要解決一個思想認識方面的問題,就是必須對這個方面研究的重要性有足夠的認識,真正把其作為一個非常重要的課題來對待。筆者認為:關于中國共產黨執政及執政能力建設的規律和經驗的研究是一個重大課題,但是這種研究必須從最基礎最基本的問題展開。建國初期中國共產黨全國執政地位的確立以及黨的執政能力建設,是建國后黨的執政和執政能力建設的歷史和邏輯的起點,也可以說是黨的執政和執政能力建設的最基礎和最基本的問題。而且由于建國初期中國社會的特殊性以及黨的歷史方位的特殊性,這個時期黨的執政地位的確立以及執政能力建設具有探索性和豐富性等特點,有著許多極具價值和可供借鑒的歷史經驗。這個問題的研究不僅可以加深對建國初期黨的執政和執政能力建設的理論和實踐的認識和理解,而且可以為全面總結黨的執政規律和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歷史經驗奠定史實基礎,提供理論依據。
其次,要確定一個比較新的研究思路和研究角度。要詳盡考察建國后黨為確立在全國的執政地位而采取的各個方面的措施和提出的理論觀點,深入探討黨提出的執政理念,確立起來的執政方式、執政體制、執政制度的內容、特征和意義。要從歷史的、政治的、文化的角度對中國共產黨全國執政地位確立的深層次因素進行分析和論證,使“歷史的選擇和人民的選擇”這個結論具有理論上的徹底性。要對建國初期中國共產黨執政能力建設的豐富理論和生動實踐進行深入研究,闡釋執政能力建設的內容、方式和方法,并對其基本規律和經驗進行系統的總結和提煉。要以黨在全國執政地位確立和黨的執政能力建設這兩個基本內容為主線,按照歷史發展的邏輯線索,采用從理論到實踐,再從實踐到理論的方式系統展開,既注重對執政的基本理論的闡發,也注重對執政的具體過程揭示,更注重對執政規律和經驗的總結。
再次,要確定研究的重點,并對有關問題進行深入分析,使研究能夠有一定的理論深度和理論創新。一是黨在全國執政地位的確立的歷史因素和社會因素,以及合理性和合法性;二是黨在全國執政地位確立的歷史地位以及偉大意義;三是黨執政能力建設的具體措施以及主要特點;四是黨執政能力建設的經驗教訓以及現實啟示。在研究中要注重分析和闡述五個關系:一是近代中國社會、中國革命與黨全國執政地位確立的關系;再一個是黨的執政主體和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關系;第三個是馬克思主義執政理論與中國共產黨執政理論繼承、發展和創新的關系;第四個是民主革命時期黨的局部執政和建國后黨在全國執政的關系;第五個是建國初期中國共產黨執政能力建設的理論和實踐與社會主義時期執政能力建設的理論和實踐的關系。
最后,要在研究方法、資料運用以及理論觀點上有所拓展。建國初期黨在全國執政地位確立和執政能力建設的研究是中國共產黨“執政史”的范疇。研究要以馬克思主義的史學方法和執政理論為依據,以史為主,論從史出,將理論和史實有機地融合起來。研究中既要系統地整理、歸納已有的各種理論觀點,也要系統地整理、歸納已有的各種歷史資料,應用這些理論觀點和資料,細密地揭示中國共產黨全國執政地位的確立以及執政能力建設的歷史進程,準確地評析建國初期黨在全國執政地位的確立及執政能力建設的成效、原因、作用,全面地總結建國初期黨在全國執政地位的確立及執政能力建設的基本規律和經驗。
責任編輯 張衛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