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為要實現湖北特色文化資源和特色文化產業的突破性發展和歷史性跨越,必須以體制改革和文化創新為動力,確立以特治特、以特制勝的基本理念,實施特色文化先發戰略,抓好特色資源的優化整合、科學保護、合理開發三個環節,建立文化管理協調機制、市場主體培育機制、文化傳承人保護機制,并切實抓好五件重要實事。
關鍵詞:湖北省;特色文化資源;開發利用;先發戰略
中圖分類號:G1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854X(2007)08-0093-05
“十一五”期間,為要實現湖北特色文化資源和特色文化產業的突破性發展和歷史性跨越,必須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以體制改革和文化創新為動力,在深刻總結實踐經驗的基礎上,確立一個基本理念,實施一個重要戰略,抓好三個關鍵環節,建立三個重要機制,抓好五件重要實事。
一、確立一個基本理念
特色文化資源和特色文化產業是文化產業的特殊分支領域。大力發展特色文化,促進特色文化資源轉化,加快發展特色文化產業,發揮其先發優勢和龍頭帶動作用,足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進文化產業發展的著重點、著力點和突破口。必須確立和秉持“各特其特、特中見異、特特與共、共建共享,以特求生存、以特謀發展、以特贏市場、以特提升競爭力”的基本理念。“各特其特”就是重在強調特色文化的多樣性和分殊性,“特中見異”就是重在強調特色文化的差異性和特異性,“特特與共”就是重在強調特色文化的互補性,共存共榮而和諧一體,“共建共享”就是共同建設共同享受,著眼于維護人民群眾的文化權利和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前面四句話,強調的是以特治特,注重把握特色文化的基本特征和內在規律,整體體現特色文化的多樣性與和諧性的統一,差異性與互補性的統一,發展手段與發展目的的統一;后面四句話,強調的是以特制勝,市場天性偏好特色,特色就是生命力,特色就是競爭力,就是要求實現和利用其自身的優勢和特長,全面體現特殊發展與科學發展的統一,揚長效應與補缺效應的統一。無論是宏觀把握還是微觀運作,無論是行業發展還是企業發展,無論是產業開發還是產品開發,都應突出和貫徹這一基本理念。
二、實施一個重要戰略
秉持以特治特、以特制勝的理念,就必然要把以特先發作為戰略選擇。特色文化產業在整個文化產業中是優勢產業和重點產業,必須實施特色文化先發戰略,將其作為優勢產業優先發展,作為重點產業重點發展,作為主導產業率先發展。使其發行先發,充分發揮其先發優勢、先導功能、引領效應和帶動作用,這是加快特色文化產業發展的正確的戰略選擇。建議省市主要領導把特色文化產業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強力推進特色先發戰略,具體實行“圈動先發”、“三區先導”、“精品先靚”、“集群先行”方略,抓在手中,抓住不放,抓出成效。
一是“圈動先發”,即指武漢城市圈特色文化產業圈動圈進、先導先發。圈內特色資源開發、特色產業發展和文化市場發展實現圈進一體化。圈內特色旅游業、文化節慶業、文化會展業和特色演藝業先行先發并引領和帶動其他特色產業的發展。堅持走創新驅動、科技依托、集約增長之路,圈內文化創意業通過內容創新和科技創新而與荊楚文化精神特質相融合,如動漫游戲業在內容創意上下功夫以突現荊楚特色。“圈動先發”要依靠圈內促進委員會或協調中心來引導和推進。
二是“三區先導”,即指特色創意產業“示范區”、特色產業集群“先行區”、特色文化生態“保護區”,在全省大中城市率先確定和推進。如在武漢光谷動漫產業園可設特色創意產業示范區(基地),在襄樊擬設三國文化產業園,在恩施設定省級文化生態保護區等。我省對于一些地市在建或擬建的特色文化重點工程(如孝感中華敬老園、木蘭湖明清古民居博物館、當陽市關帝城等)可統籌規劃統一命名(給予“示范區”、“先行區”、“保護區”的名份),使其標牌更亮名頭更響。
三是“精品先靚”,即先以演藝業、影視業、動漫業三個行業,楚文化、首義文化、三國文化特色資源開發為平臺,精心打造一批原創性的拳頭產品,并有效進行市場運作,使精品先發、精品先靚。既要提升原創品位,又要提高市場效益。可以把角逐“八藝節”而獲大獎的精品視為精品先靚。如關于首義文化的開發,可以著重推出三個大作品,即一部辛亥革命電視文獻片,一部大型辛亥革命故事片,一部長篇歷史小說,著眼于其創制的震撼性和沖擊力。
四是“集群先行”,即率先推進和著力發展特色文化的企業群、產業群,使其先行先發。注重扶持民營文化企業,促進其向規模化、集約化方向發展,并使其成為縣域文化經濟的主體力量。要緊密結合實施我省“中小企業成長工程”,強力推進特色企業群和特色產業群的集群化發展。 “十一五”期末,全省地級市應力求實現“四個三”,即有三個特色文化產業基地,三個特色文化重點(優勢)產業,三個特色文化支柱企業,三個特色文化企業群。
“圈動先發”、“三區先導”、“精品先靚”、“集群先行”即是實施特色先發戰略的關節點,同時也是突破口,其所形成的圈拓效應、集群效應、拳頭效應和示范效應,有利于提高特色產業的核心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實施特色先發戰略,要與本文后面擬議的建立文化管理協調機制結合起來。
三、抓好三個關鍵環節
在“十一五”期間,全省各地要進一步抓好特色文化資源的整合、保護、開發三個環節,開創新局面,進入新境界。下面擬從思路、方略、實現途徑上加以探析,這也是各地理應選擇的常規性運作進向和實施要求。
1、特色資源的優化整合
資源整合是特色文化資源開發的前提條件,必須實施資源整合戰略,資源整合的對象內容主要指湖北地域的八種類型特色資源賦存。第一,必須堅持市場導向,充分發揮國家宏觀調控下市場對文化資源配置的基礎性作用。通過深化體制改革,使特色資源的配置轉向主要依靠市場配置方式和市場機制作用,以有力促進資源配置的合理化和資源整合的最佳化。第二,通過集團化整合和基地化聚集以匯聚特色資源。進一步加強集團化建設,在規模化、集約化經營中實現特色性資源的合理流動和優化整合。積極推進演藝業、電影業、旅游業的集團化建設,及早組建湖北演藝集團、湖北銀興電影集團、湖北文化旅游集團。進一步加強基地化建設,特別是大中城市,要充分利用空間化聚集方式實現園區內外特色資源的強勢聚合和優勢擴張,促進產業集群的資產聚合和資本聚集。第三,以優勢產業帶動資源整合,如以文化旅游業、文化節慶業、文化會展業帶動資源整合,并使資源整合向復合型方向發展。如一個市縣可以特色旅游來整合紅色文化、名人文化、生態文化、文物遺址等特色資源。第四,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資機制,鼓勵和吸收外國資本和民營資本進入文化投資領域,積極參與特色產業項目的開發和特色產品的生產經營。第五,通過結構調整來提高資源整合的效率和效益。積極進行所有制結構調整,大力推動股份制改造和產權改革;積極進行空間結構調整,優化區域特色文化產業的空間布局和突出本地產業特色和產品特色;積極進行產業、行業結構調整,形成優長的特色產業鏈和有自身優勢的主導產業;積極進行產品結構調整,構建品種多樣化和功能多向化的特色產品鏈。第六,重視項目整合,推動組建文化發展投資公司,通過項目招商來整合特色資源。總之,通過多種方式最大限度地實現特色資源的優化配置和有效聚合,有效提高其集中度、轉化率和增值量。
2、特色資源的科學保護
首先,要加強特色資源的制度化保護,強調落實保護制度。健全和完善分級分類保護制度,全面考慮特色資源的生成、價值、功能和現狀,建立一套有規制標準和規范約束的完整保護體系,強化制度化、規范化保護和管理。分級保護可分為世界級、國家級、省級、市級、縣級文化遺產保護以及珍稀、瀕危文化遺產保護。分類保護可分為有形的和無形的文化遺產保護等。對于有形的文化遺產要采取切實保護措施,注意建立遺址顯示、標示物標示和博物館(或展示中心)展示等保護方式;對于無形的文化遺產則應建立行之有效的保護機制,采取文字、錄音、錄像等方法進行記錄、儲存和整理出版。其次,強化多樣化保護方式,完善保護規劃和保護措施。對特色資源的保護規劃要強調近期性與長遠性相結合。資源保護寓于規劃管理之中。實施分類保護,建立重要特色文l化資源保護區和文化生態保護區;實施重點保護,如對我省兩大世界文化遺產建立核心保護區;實施戰略性工程保護,如我省正在推進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程;實施專項保護,如對我省首批入選國家、省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的特色遺產進行專項性保護。加強科學性保護,把科學精神、科學方法與現代高科技手段結合起來,注重資源保護的科學性和效能性;加強法制化保護,將資源保護納入法制化管理軌道。既要健全和完善文化資源保護的專門性法律法規,又要嚴明執法和嚴格監管。還可以對某些入選國家級、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品目申請商標注冊加以保護。鑒于縣域特色文化保護為薄弱環節,各地應通過實行品牌扶持計劃,加快培育一批特色文化的名鎮、名村、名園、名品,這是積極有效的保護。
3、特色資源的合理開發
湖北特色文化資源必須依靠產業化轉化、市場化開發才能更大地發揮其功效作用,市場化開發對特色文化資源的屬性與功能的最佳化實現具有關鍵性作用,必須提高市場開發能力和市場開發效應。進行市場開發與實施精品名牌戰略相結合,精品名牌成為搶占市場先機的制勝武器,要積極培育和推出一批新的特色文化精品名牌,以全面落實我省“品牌興鄂”戰略和“精品名牌扶持計劃”。
就開發機制而言,要通過深化體制改革,進一步理順特色資源的產權和管理權問題,科學處理特色資源屬地管理權與部門管理權的關系,大力促進區域、行業和企業之間文化資產的流動重組和優化配置。必須改革現行文化資源開發機制,新建資源產權的分解、組合機制和資源開發收益分享機制。要以產權為紐帶,由資源利益主體通過組建規范的股份制開發公司,共同參與特色資源開發,合理分配資源開發利益。必須把握好資源供給與產業發展、資源條件與市場需要、資源轉化與產品效益的關系,提高自主開發能力和市場開發效應,通過市場機制實現特色資源向文化資本、文化產品的轉化。
就開發途徑而言,必須堅持遵循“四化”(專業化生產、品牌化建設、創意化開發、科技化提升)實現途徑。強力推進專業化生產,加強“一地一主業”、“一地一品”的特色產業、特色產品建設,使專業化與集約化、高端化相統一,做專做精做特做強;強力推進品牌化建設,以品牌化為制勝之道,積極開發競爭力強、影響力大的特色品牌并形成品牌鏈;強力推進創意化開發,不斷提高前瞻性開發和創新性開發的水平,促進產品鏈與價值鏈的統一;強力推進科技化提升,努力提高資源轉化和產品開發中的科技水平和科技含量。
就開發方式而言,必須建立行之有效的資源開發保障體系,要求進行科學、合理、有序的資源開發。根據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和發展潛力,堅持四種開發要求。一是優先開發,資源環境承載力強和發展潛力大的則優先開發;二是重點開發,賦存豐富而市場前景好的重要資源則重點開發;三是限制開發,資源潛在力和后續力弱、生態環境條件差的則限制開發;四是禁止開發,受特別保護和缺乏資源再生能力的則禁止開發。各地可以根據不同開發要求而把握好開發的規模、速度、質量、效率。各地要注重培育特色資源的承載力和再生能力,按照誰開發誰保護、誰受益誰補償的原則,加快建立特色資源生態補償機制。
四、建立三個重要機制
在我省特色文化資源開發利用進程中,存在三個薄弱環節,一是文化管理協調作用發揮不夠,資源整合、市場開發缺乏宏觀協調成為最突出問題;二是市場主體培育不夠,扶持和促進民營文化企業迅速成長成為最迫切問題;三是文化傳承人保護不夠,傳承斷代成為最嚴重問題。針對這三個薄弱環節,亟需建立三個重要機制。
1、文化管理協調機制
由于原有體制性束縛和制約,文化管理體制和管理方式上是“條條”和“塊塊”各自為政、部門分割、多頭分治,勢必影響和束縛市場經濟條件下文化產業(包括特色文化產業)的整體發展,特別是資源整合和市場開發.亟需統籌兼顧解決管理協調問題。在目前尚未建立“大文化”概念的統一管理機構情勢下,可以著手構建文化管理協調機制,以解決塊塊協作和條條協作以及條塊協作的問題。具體以各宣傳文化部門(文化、報業、廣電、出版等)及相關部門(如旅游、工商部門等)聯席會議為平臺,并成立文化產業協調委員會或促進委員會(可隸屬黨委宣傳部)。建立聯席會議制度和構建管理協作機制,統籌規劃、部署和統一指導、管理、協調解決文化產業、特色文化產業發展中的重大問題和重大事項,有效進行宏觀調控、整體部署和推進區域協作和條塊協作。諸如制定中長期規劃,確立重大項目、重大舉措,設立重要產業基地、先行區、示范區、實驗區、保護區,推進橫向協作、整體聯動等等。建立統一有效的管理協作機制和大通關運作機制,加強文化管理的統籌性和科學性,是符合科學發展觀及科學發展要求的,這也是基層領導的反映和呼聲。另外,市(地)、縣級有關文化職能部門要通過這次文化體制改革,將文化局、廣電局、新聞出版局、體育局實行機構合并,同時將旅游局也合并進來,遲合不如早合,早改早合早主動。這樣,理順管理體制,便于全省體制統一,有利于促進文化產業發展和文化市場綜合執法。
2、市場主體培育機制
培育市場主體是這次文化體制改革的四個關鍵問題之一,而我省民營文化企業特別是縣市民營文化企業規模不大,成長不快,需要加以著力培育,建立和健全市場主體培育機制。我省現有民營文化企業19285個,投資規模約56億元,營業收入76億元,從業人員12萬人。其中從事生產經營特色產品、特色服務的企業約占三分之一,數量比重較小,需要進一步培育、壯大和充分發展。建立和健全市場主體培育機制,一方面,從企業自身來看,要強力推進規模化和集約化發展,強化特色經營、特色產品和特色服務,突出經營特色和管理特色,強化“專、精、特、新”開發方向,加強文化創意和深度開發。另一方面,從政府推動來看,進一步加大引導和扶持力度,完善扶持措施。一是在大力實施“中小企業成長工程”中注重扶持民營特色文化企業,加強政策法規體系建設,有效提供政策引導和政策扶持。二是加強服務體系建設,多層次建立創業服務中心,拓展服務功能,推進創業輔導、融資擔保等配套服務。三是加大培訓力度,按照國家“銀河培訓工程”要求,舉辦企業經營管理、特色生產、市場營銷等各類專業知識培訓。四是加快促進企業技術進步,積極支持民營文化企業開展產、學、研聯合,建立企業公共技術支持平臺,推進企業技術改造,為中小型民營文化企業提供技術支撐和智力支持。五是抓好縣域特色文化發展的主導產業、重點產業,抓好骨干企業和強勢企業。我省民間文化中有一定發展基礎的文化特品,如鄂州古銅鏡、仙桃麥桿畫、孝感雕花剪紙、陽新布貼、荊州仿古工藝等,要通過引導和支持社會力量投入興辦特色企業進行市場化開發。
3、文化傳承人保護機制
民族民間文化藝術傳承與發展關鍵在傳承人,文化遺產存活于傳承人的文化記憶和技藝之中。現在一些身懷絕藝的“老藝人”大多年事已高,技藝瀕臨失傳,傳承斷代、人亡藝絕的現象非常突出,搶救和保護傳承人成為當務之急而刻不容緩。我省要盡快開展這一搶救保護傳承人活動,積極推進建立文化傳承人保護機制。對瀕臨失傳的民族民間文化進行搶救性保護,對年事已高的傳承人進行搶救性保護,加快培育新一代藝術傳人。建議由省政府撥出專項資金,統一進行民族民間文化杰出傳承人的調查、認定和命名工作。由省委宣傳部指導和省文化廳牽頭負責,各市縣依照統一要求,在全面盤點、認真排查的基礎上,有序開展傳承人申報工作。對每一位傳承人候選者(民間文學講述者、民間藝術傳承者、民間工藝美術家)進行全面調查、資料整理、建立檔案,設置圖文影像數據庫進行數字化存錄。經過專家評審委員會對候選者作出科學定性、全面評價和認真評選,然后進行審批、命名和表彰。對于優秀民間藝術家和突出貢獻者授予“民間藝術大師”或“民間文化杰出傳承人”榮譽稱號;給予一定的經濟補貼,改善和提高其生活待遇;鼓勵和支持其帶徒傳藝,創造條件組織其講課授徒;提供活動平臺(如舉行民間藝術賽事活動、開展絕藝絕技表演等),使其充分施展技藝才能,對其優秀成果舉辦展示、展演、展覽,擴大其社會影響;組織專家學者對傳承人的文化傳承和藝術成就進行學術研究、系統總結。以對傳承人保護和命名活動為契機,建立長效的傳承機制和科學的傳承體系,以確保文化記憶和技藝得以有效地傳承延續,以使日漸式微的民間瑰寶重煥生機重放異彩。
五、抓好五件重要實事
1、及早以漢劇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大力扶持和振興漢劇藝術
漢劇是湖北最重要而有鮮明特色的地方劇種,已有380余年歷史,最能突現漢派文化特色。漢劇傳統劇目眾多,原來號稱800出,現仍存有600多出。建國后漢劇得到蓬勃發展,并通過藝術革新增強了生命力。漢劇擁有“漢劇藝術大師”陳伯華和一批優秀演員,擁有《宇宙鋒》、《二度梅》、《闖王旗》、《借牛》等經典劇目和一批精品劇目,在新中國戲劇史上有相當地位并產生過重大影響。但現在漢劇正日漸萎縮陷入困境,亟需加以重點扶持。湖北漢劇與江蘇昆曲同為地方劇種各有特色可以媲美。昆曲受到國家和江蘇省的特別重視,2001年申報聯合國首批“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而入選。具體建議:一是由武漢市牽頭成立“振興漢劇指導委員會”,統籌規劃、部署和統一指導、協調,解決漢劇發展的重大問題。二是由武漢市設立專項資金,實施“湖北漢劇藝術搶救、保護和扶持工程”,制定科學的保護計劃,推進其走向新發展。三是漢劇現已入選國家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并符合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申報資格和評選標準要求,應積極爭取國家盡快申報。四是通過項目招商方式建立綜合性的“漢劇藝術博物館”(或稱“漢劇藝術發展中心”),集表演、展演、展覽、培訓、創作、研究于一體,發揮多功能作用。
2、以荊州、襄樊、當陽三市向國家申報“中國三國文化之鄉”
湖北是三國文化之鄉,三國文化賦存深厚豐富,特色鮮明,絢麗多彩。荊州、襄樊、當陽既是著名歷史文化名城,也是j國文化的重鎮。三市的共同特點是,都為三國時期群雄角逐的重要歷史舞臺和重要古戰場,三國文化遺跡遺址眾多。荊州是三國文化的重要發源地之一,有荊州古城、古華容道等眾多遺存,《三國演義》120回中有70回與荊州有關。襄樊曾是三國人才培育和輸出基地,以三國文化中的智謀文化稱譽海內外,諸葛亮實為三國文化之魂。現已建立了諸葛亮廣場,舉辦了多屆國際諸葛亮文化節。當陽有關帝陵、長坂坡等重要遺存,“蜀漢三雄”曾在當陽留下豐功偉業,素有“漢業當陽”之稱,《三國演義》中發生在當陽的故事就有37個。當陽關公文化影響全國,現在建和擬建有三國文化園和關帝城。河南許昌市作為三國時的“魏都”,向中宣部申報“中國三國文化之鄉”稱號而于2006年9月獲準并命名。為了進一步弘揚三國文化優秀傳統,挖掘、保護、開發歷史文化特色資源,建議我省以三市及時向中宣部申報“中國三國文化之鄉”稱號。同時,積極推動在三市建立“中國三國文化研究基地”或“三國文化產業基地”,或建立三國文化博物館。一旦三市“中國三國文化之鄉”被命名,就能對湖北三國文化產業發揮重要引導和帶動作用。
3、創作三個武昌首義文化的大作品。以提升湖北文化知名度
武昌首義文化具有重要而深遠的海內外影響,湖北的革命黨人和仁人志士功不可沒。武昌首義打響第一槍,最鮮明地體現出“敢為天下先”的湖北文化精神特質。現在武漢市對于弘揚和開發首義文化非常重視,正在興建武昌首義文化區(特色歷史文化旅游區)和首義文化園,作為重點文化工程加快建設步伐。既要抓好硬件工程,也要抓好軟件工程,使之發揮整合效應。建議省市聯動,組織力量精心創作反映武昌首義文化的三個重大作品,即一部辛亥革命電視文獻片,一部大型辛亥革命電影故事片,一部長篇歷史小說。劇本創作可以通過項目申報、后期資助辦法進行,拍攝制作可以通過項目招商、市場運作方式進行。通過軟件建設和“精品先靚”,以形象地展現武昌首義文化的“敢為天下先”的首義首發精神、求變求新的追求變革精神、領時代風氣之先的先覺先行精神,這也是荊楚文化的最根本、最可寶貴的精神特質。著意于精心打造文化品牌以提升湖北文化形象及其文化知名度和影響力。
4、命名一批省級文化生態保護區。保護特色文化的“三原”性
2006年9月出臺的《國家“十一五”時期文化發展規劃綱要》第32條“加強重要文化遺產保護”中提出:“確定10個國家級民族民間文化生態保護區”,這就為全國文化遺產保護提出了一個具體的目標要求和實現途徑。我省一些市縣民族民間文化生態保護工作扎實推進,如恩施州率先開展了文化生態保護區的推薦、認定和命名工作,于2005年8月正式命名20個州文化生態保護區,這些保護區為具有悠久傳統、民族風格、地方特色的鄉、鎮、村。再如宜昌市的長陽縣也確定了一批文化生態保護區。但我省的文化生態保護仍存在差距,一些地方特別是農村有些民間民俗文化瀕臨消亡,如襄樊市公布的首批市級名錄就包括29個瀕臨消亡的品目。為了更有效、更全面地保護民族民間文化,建議及時認定和命名一批省級文化生態保護區,積極建構以“原生地、原生態、原真性”為要求的保護格局,有效保護其多樣性和“三原”性,維護其真實性和整體性。確定文化生態保護區要與加強立法保護結合起來。我省要重點促進恩施州和長陽縣的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做好各項預備工作,率先以恩施州和長陽縣向國家申報“國家級民族民間文化生態保護區”稱號。
5、命名武漢光谷特色文化產業示范基地。發揮創意產業示范作用
武漢光谷即將成為國內最大的動漫產業基地。光谷創業街正在建設動漫游戲產業基地,孵化成長中的動漫企業;光谷軟件園正在設立動漫產業園,吸納有規模的動漫企業入駐;光谷廣場正在建設動漫城,集動漫產品展示、發布、交流、體驗、娛樂、銷售、培訓于一體,是動漫和網絡游戲產業鏈上的綜合性交互平臺。東湖開發區將出資2000萬元,設立動漫產業專項發展基金,對有突出貢獻的動漫企業給予獎勵。建議將光谷動漫產業基地命名為特色文化產業示范基地,使之成為特色文化創意產業的孵化器。確立我省動漫產業風揚荊楚文化特色的導向,使其以光谷高科技為動力支撐,將湖北特色文化與現代核心技術融為一體,特色資源開發與新興產業相結合。動漫產業作為文化創意產業以“內容為王”為特點,通過內容創意而汲取荊楚文化內容素材和藝術元素,將特色文化內涵與現代動漫藝術形式相融合,使動漫產品突現出荊楚文化特質和神韻,以發揮光谷動漫產業基地在文化創意中突現荊楚文化特色的示范作用。
責任編輯 劉龍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