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楚舞在漫長的歷史階段中發展和傳承,因為唐代詩人精彩細膩的刻畫而千年長曳,其美學價值和文化意義讓我們得以窺探屈原、宋玉同時代舞蹈家的精神風貌和人生追求。
關鍵詞:楚舞;美學意義;藝術執著;人生追求
中圖分類號:K20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854X(2007)08-0110-02
楚舞之美,除了楚辭的描述,唐詩也寫得頗為傳神,其藝術精髓千年飄逸,流光驚艷。
有“小杜”之稱的杜牧在《遣懷》中寫道:“落魄江湖載酒行,楚腰纖細掌中輕”,此詩涉及三位歷史名人:楚靈王、趙飛燕、杜牧;涉及三個歷史時代:楚靈王時代、漢成帝時代、唐文宗時代。楚舞的傳承和風靡,從先秦至杜枚生活的年代,線索十分清晰:楚辭的生動記載,說明長袖細腰的楚舞已臻至境。從文獻和出土文物方面分析,漢代舞蹈的最大特點是翹袖折腰。劉邦的寵妃戚夫人善為翹袖折腰之舞,劉邦的楚歌和戚夫人的楚舞珠聯璧合,也算人間佳話。漢成帝的皇后趙飛燕長于一種踽步表演,據文獻記載,趙飛燕不僅舞技超群,艷冠群芳,而且腰骨特別纖細。戚夫人之舞和趙飛燕之舞,與楚國的長袖細腰舞一脈相承,所不同的只是技藝的發展而已。杜牧詩中,楚舞的魅力不減當年,奇幻詭譎。
一、執著的人生追求
有西方學者將哲學范疇的美學和邏輯學對立起來,因為美學研究的是感性認識,而邏輯學研究的是理性認識。基于此,我們再看杜牧詩中所表達的歷史信息:杜牧以濟世之才自負,大和年問進士出身,原籍陜西西安,他在揚州的幕僚生涯,被他自己濃墨重彩地暄染:“十年一覺揚州夢”,此句一出,杜牧的形象也就被定格千年:秦樓楚館放浪形骸,詩酒歌舞潦倒江湖。前人多半看到的是詩人繁華夢醒,懺悔艷游的不堪,看到的是詩人壯志難酬,無可奈何的抑郁。十年不算短暫,筆者也許無甚出息:看到了楚舞的美學意義,看到了詩酒生涯的史學、文學意義。
“十年一覺揚州夢”淺白易懂的同時也蕩氣回腸,與屈原的“靈連蜷兮既留,爛昭昭兮未央”,“荷衣兮惠帶,倏而來兮忽而逝”相比較,“楚腰纖細掌中輕”更讓我們感覺到詩人傳神細膩的文筆。楚舞的美學意義,用“十年一覺揚州夢”來參照,仿佛有靈光拂過《招魂》和《大招》,讓今天愚鈍的我們得以領悟楚舞的流光溢彩和美學價值。
湖北省歌舞劇院創作的《編鐘樂舞》,根據出土的楚器繪飾和漢磚畫中的“翹袖折腰”,再現了宮廷楚舞的神韻。《編鐘樂舞》中的“三道彎”舞姿,一度震驚國際舞壇,“三道彎”舞姿有側面折腰九十度和后下腰兩種,其中向側面折腰難度極高,舞者兩臂平抬,與折下的上身平行,長袖翹然平飛,身體呈現側姿“三道彎”,舞姿不僅優美而且別致奇特,在各民族的繽紛舞姿中,盡顯楚文化的神韻風采。《編鐘樂舞》僅在歐洲就演出400余場,其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使我們對楚舞肅然起敬,對杜牧的“揚州十年”也有了進一步的了解和認識。
作為一國之君,沉溺舞藝女色,肯定是不可取的;作為詩人,詩酒歌舞,快意江湖未必不是一種選擇;如果身為妃子,執著于舞藝追求,似乎也不該承受太苛刻的指責。大量的考古實證和文獻資料說明,楚國滅亡之后,楚舞仍然整整活躍至西漢計400余年。大約到東漢靈帝時代,北方胡樂引進,楚舞才受到致命的沖擊,各民族舞藝的迅速融合,使楚舞失去了往日的統治地位⑤。但楚舞的影響卻并未結束,漢魏晉南北朝直至晚唐,楚樂舞的傳承線索清晰可尋,白居易的《留比客》中,也有“楚袖蕭條舞,巴弦趣數彈”的詩句。
與德意志民族比較,中華民族的樂業敬業精神略顯欠缺,什么事做好了,都進而想謀求一官半職,似乎只有做官和榮華富貴才是人生的終極目的。劉邦的戚夫人舞藝傾國,卻也忍不住謀求后位,自己弄丟了手腳不說,兒子也命不保夕。呂后何許人也?幾多英雄豪杰最后栽在她手里,她的手段,足可以把戚夫人和趙王捏得粉碎。呂后的為人,當然不是母儀天下的最高境界,武后也不是,倒是孝莊太后,堪稱教育大家,可圈可點。旗袍的出現、發展、成熟,應該有它特定的文化背景、美學追求和歷史故事吧。女人的智慧之花,在不同的領域、不同的歷史時期綻放,其民族的、時代的烙印與詩文一樣,訴說著絢麗的心事和期盼。縱觀八百年楚國歷史,舞者歌者謀求后位的罕見,倒是卜和為一塊石頭斷足,因為他是識玉巨匠,“和氏壁”的故事驚天地泣鬼神,楚國的文化精神、社會風氣可見一斑。
楚舞與和氏壁一樣,說明了玉不琢不成器的道理。長袖折腰舞的背后,是年復一年苦練苦修和忍饑挨餓,其中的定力和執著,應該早已經超越俗世榮華的誘惑。“語不驚人死不休”是一種人生追求,母儀天下也是一種人生追求,繞粱三日是一種,偃騫連蜷、翩翩驚鴻也應該是吧!
二、惠澤千年的藝術
一般地說,下里巴人類藝術與陽春白雪類藝術主要在于和者多寡和易學難為方面,這其中,另一層含義是專業與業余的差別。業余的是偶爾為之的喜好客串,專業則是訓練和習慣,進一步則是神圣的人生追求。比如說京劇中的青衣正旦不可以漫不經心,不可以擠眉弄眼,不可以用氣聲,更不能小聲唱、假唱。中國的傳統戲劇表演中,我們可以捕捉到楚舞的麗影芳蹤。楚舞的影響是如此長久深遠,長袖細腰的古代仕女形象,早已成為我們民族形象的一個有代表性的側面。王國維說:“楚辭之靈,殆以巫兼尸之用者也。其詞謂巫日靈,謂神日靈……是則靈之為職,或偃蹇以象神,或婆娑以樂神,蓋后世戲劇之萌芽,已有存焉者矣。”
如果說陽春白雪類藝術是象牙塔的頂端,那么,當時間和空間都拉開遙遠的距離時,我們往往只能看到塔尖了,至深且巨影響,當然也只能由塔尖來實現。
在當代市場經濟大潮中,過多地強調陽春白雪類藝術,顯得多少有些不合適宜。但是繁華和文明究竟是什么?如果經濟發展以文明和文化的流失為代價,那么經濟發展又究竟是為了什么呢?當代中國要走上什么樣的富裕坦途,才能在舞蹈界再誕生類似楚舞這樣的藝術品牌呢?
歐洲的芭蕾舞,英國的薩士比亞既是一個時代的象征,也是他們民族尊嚴和民族自信的表證。同樣的,中華民族的楚辭、楚舞、唐詩等也是我們屹立世界之林的資本之一。楚舞在楚辭和唐詩中,既有濃墨重彩,也有水粉白描。認識楚舞,了解楚舞,思索楚舞的美學價值,應該是有益于藝術進步和繁榮的。
三、純潔的藝術追求
與娛樂界一夜成名天下知,不盡財源滾滾來的浮華相比較,舞蹈界、戲劇界相對沉穩和沉默。如果單純追求財富,國際巨星的家產恐怕也無法與一般商人相提并論。名與利畢竟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名利雙收可能是最吸引人的職業,但不一定是最有人生價值和美學意義的職業。
杜甫《觀公孫大娘弟子舞劍器行》中,有這樣的詩句:“昔有佳人公孫氏,一舞劍器動四方。觀者如山色沮喪,天地為之久低昂”,杜甫不僅用“天地為之久低昂”來刻畫公孫舞之美,而且還在此詩序中說書法家張旭觀公孫舞之后草書長進,豪蕩感激。詩壇、書界、舞者的境界仿佛天人合一,人生的終極價值莫過于此吧?真正的繁華,與金錢無關;真正的藝術,與名利無關。真正的繁華,千年過去仍然燦爛;真正的藝術,必定代代相傳。杜甫詩中的公孫弟子李十二娘在杜甫詩中,有這樣的光華: “絳唇珠袖兩寂寞,晚有弟子傳芬芳。臨穎美人在白帝,妙舞此曲神揚揚。”
杜甫還有一首《江南逢李龜年》寫盛唐歌唱家:“岐王宅里尋常見,崔九堂前幾度聞。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又逢君”,安史之亂的滄桑,盡在此詩二十八個漢字中。李龜年的歌聲和青少年時代的生活,杜甫家常般道來,詩人舉重若輕、渾然無跡的藝術功力與當今浮躁失語的詩壇相比,隔世之感令人恍惚慚愧。
如果孩子們的興趣班以升學為目的,如果演藝人員的成名以賺錢為目的,不能不說這是時代的悲哀。人性的回歸與富國強民并不矛盾,真淳的人生終極追求,正是民族文化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長袖細腰展示給我們的,難道不是特定的內心世界嗎?
傳統民族舞劇《絲路花雨》和《編鐘樂舞》的成功,說明藝術作品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輔相成,說明繼承和創新互為表里,缺一不可。由此是否可以推論:美學價值、經濟效益并不矛盾?
小腰秀頸,長袖折腰既是美學表象,也是一種藝術追求,更是人生追求啊。創造和成就一種文化藝術品牌,何其難矣!
責任編輯 劉保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