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按照國際通行標準,我國1999年就已經進入人口老齡化社會階段,并且表現出高速、高齡、老年人數量大等一系列特征。人口老齡化給我國這樣一個并不富裕的國家的社會經濟發展帶來了許多新的問題和挑戰。而導致我國人口老齡化的一個重要原因是我國的計劃生育政策。為了減少人口老齡化對我國社會經濟的負面影響,應該重新審視我國的生育政策,將其進一步完善。
關鍵詞:人口老齡化;計劃生育;生育政策
中圖分類號:C92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07)10-0189-02
按照國際通行標準,一個社會65歲以上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達7%時,這個社會即已進入人口老齡化階段。2000年,我國65歲以上人口已達7.13%,這標志著我國已經進入人口老齡化社會階段[1]。2005年,我國65歲以上人口占總人口數的7.7%。迅速的人口老齡化的出現為社會經濟發展提出了許多新的問題和挑戰。中國人口迅速的老齡化主要是生育率下降的結果,而這一種關系很容易讓人們引伸申出我國計劃生育政策與人口老齡化之間的關系的話題。我們必須正視這種關系,重新審視我國的生育政策。
一、我國人口老齡化的基本特征及成因分析
1.我國人口老齡化的基本特征
中國人口老齡化具有“二高三大”的特征,即:(1)高速: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占總人口比例高速增長——從目前的7%增加到2050年的23%左右。(2)高齡:80歲及以上高齡老人比例以大約等于65歲及以上老人增長速度的兩倍超高速增長。(3)老人數量大:本世紀中葉我國65歲以及以上老人將超過3.3億,80歲及以上老人將超過1億。(4)老年撫養比大:本世紀中葉我國老年人口與勞動年齡人口之比將等于目前的3~4倍。(5)地區差異大:由于人口遷移的影響,我國農村老人比例將高于城鎮,相當一部分欠發達省區的老人比例將高于全國平均水平。
我國人口老齡化除了具有以上“二高三大”的特征外,與其他國家相比,還具有以下突出特點:一是人口老齡化的速度史無前例。與發達國家相比,中國人口老齡化的程度提前了40多年。以65歲以上老年人口比例由7%上升到17%而論,中國將花費不到40年的時間,而發達國家一般要花費80多年。二是老年人口數是世界上最多的。根據聯合國預測,21世紀上半葉,中國將一直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國家,占世界老年人口總量的1/5,21世紀下半葉,中國也還是僅次于印度的第二老年人口大國。三是女性老年人口數量多于男性。目前,老年人口中女性比男性多出464萬人,2049年將達到峰值,多出2 645萬人。四是老齡化超前于現代化。發達國家是在基本實現現代化的條件下進入老齡社會的,屬于先富后老或富老同步。而中國則是在尚未實現現代化,經濟尚不發達的情況下提前進入老齡社會的,屬于未富先老,應對人口老齡化的經濟實力還比較薄弱。
2.我國人口老齡化的成因分析
西方人口學家得出結論:人口老齡化的決定性因素是生育率下降,而不是死亡率下降導致的平均壽命的延長。這一結論無論是對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都是成立的。我國學者對新中國成立以來人口年齡結構變化的研究也得到了類似的結論(杜鵬,1994)。聯合國1973年出版的研究綜述再次指出,生育率下降是導致人口老化的最大原因。盡管對中國人口轉變的理論解釋有爭議,但較為普遍的觀點是,中國人口轉變是社會經濟發展和計劃生育相互作用的結果。但是,毫無疑問計劃生育政策大大地加快了我國生育率水平的轉變,而加快了的生育率轉變也就加快了人口的老齡化。
總之,計劃生育不是我國人口老齡化的根本原因,因為即使沒有計劃生育的實施,中國人口也會伴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而產生老齡化。但計劃生育是中國人口加速老齡化的主要原因,也就是說中國強有力的計劃生育的開展,使人口生育率迅速下降,而生育水平急劇持續的下降,必然使中國人口老齡化迅速展開。
二、人口老齡化對經濟社會的影響
人口老齡化毫無疑問會對社會經濟的發展產生巨大的影響,其影響主要表現在:
1.勞動力人口老齡化
中國人口老齡化日趨明顯,勞動力人口老齡化也不可避免地到來。其一,中國勞動力人口數量還會再增加,一直保持到2020年左右,但同時勞動力人口迅速老化;其二,從2020年起勞動力的人口總數不僅開始持續下降,而且勞動力人口老齡化進一步加劇。如果繼續實施嚴格的現行生育政策會使未來人口老化、勞動力老化和勞動力人口的縮減更加加劇[2]。在科技就是生產力的時代,老齡勞動力人口在接受新的知識和科學技術方面比青年勞動力要處于劣勢,對新產業和就業崗位的適應能力也要弱一些。因此,隨著人口老齡化、勞動力人口老齡化,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和經濟發展必然會受到影響。
2.社會經濟負擔加重
人口老齡化使老年人口的健康問題日益嚴重,特別是高齡老人的健康問題令人擔憂。在老年人口中健康狀況較差及有重病的占25%左右。在日常生活方面,需要別人幫助的老年人,在城市為60%左右,在農村大約為75%[3]。由此可見,我國老年人的生活照料負擔是很沉重的,并且隨著老齡化程度的加深,高齡老人的比重不斷增加,老人的生活照料負擔還有日益嚴重的趨勢。
3.對儲蓄和投資的影響
處在生命周期的不同階段,人們的儲蓄傾向不同,因此,人口年齡結構的變化對儲蓄有明顯的影響。中國和廣大發展中國家的情況是,老年人的儲蓄水平低于全國的平均水平,且隨著年齡的提高,儲蓄水平降低。因此,中國人口老齡化和老年人口的增多不但會降低總的儲蓄水平,而且會抑制儲蓄增長率的提高。這勢必要影響資本積累和投資,從而對經濟發展產生不利的影響。
當然,老齡化的影響不僅僅只表現在以上幾個方面,還將表現在社會的各個領域,如社會養老負擔加重、老年醫療費用增加、醫療保障面臨挑戰、社會價值觀變化等,在這里就不贅述了。
三、完善我國的生育政策
1.完善我國生育政策的必要性
中國人口老齡化雖然有其必然性,但是生育政策卻與中國人口老齡化加速緊密相關,生育政策越嚴厲,人口老齡化越嚴重。因此,中國應當用“瞻前”的眼光來對待老齡化問題。過度老齡化的人口是無法支撐起一個要正常運轉的社會的,我們必須充分重視人口過渡老齡化對社會經濟發展可能產生的嚴重后果。固然,調整現行的嚴格生育政策并不能改變龐大老年人口數量的事實,也不會使業已存在的勞動就業壓力緩和減弱,但可以調節總人口的年齡結構。沒有一個較合理的人口結構,沒有一定比重的年輕勞動力人口,社會勞動生產率的迅速提高、經濟的快速發展便不能實現。此外,這種生育政策忽視了人口自身再生產的規律性。人口自身再生產具有周期性、慣性大等特點,若以生育政策干預人口再生產過程就必須充分認識到這一點。事實上,生育政策對人口的調節是緩慢的,也是滯后的,必須“未雨綢繆”。
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總和生育率長期處在一個較低的水平上同樣會帶來很多問題。這一點,我們可以從發達國家的經驗教訓中得到一定的啟示。比如,人口老齡化程度過高,勞動力短缺,社會保障負擔過重等問題。因此,那種認為中國的人口生育率應該越低越好的認識是錯誤的。任何一項政策都不是一成不變的,都具有一定的時效性,生育政策也一樣。因此,在人口老齡化的背景下如何調整我國的人口政策這一點顯得尤為重要。
2.政策建議
生育率的下降,一方面控制了人口數量的增長,另一方面卻加劇了人口老齡化。而在目前的低生育水平下,我國人口數量仍然逐年增長,人口老齡化程度也逐年提高。因此,如何理解人口年齡結構的變化與人口總量控制之間的關系將是計劃生育政策抉擇的重要前提。
從不同生育政策的假定條件出發,對我國未來人口進行了百年模擬預測,并分析研究不同生育政策選擇與未來人口趨勢之間的關系。可以得出計劃生育政策是中國人口老齡化的主要原因,我們有必要重新審視我國現行的生育政策并予以調整。應把現行追求低生育率控制人口數量的生育政策調整為低生育率與調控結構并舉的生育政策,即“兩孩”政策調整方案和“晚育兩孩加間隔”的政策。
通過應用2000年人口普查等數據,對我國現行生育政策不變與二孩晚育“軟著陸”等不同政策方案下未來80年中國城鄉人口、老人與獨居老人比例、勞動力資源、退休金缺口率、女性婚齡人口短缺等進行模擬預測與對比分析。最后可以得出結論,二孩晚育軟著陸方案人口總數在2038年達到14.8億峰值后平緩下降,其在今后80年老人與獨居老人比例、老年撫養比、勞動力資源、退休金缺口率、避免出生性別比長期偏高等方面均優于現行生育政策不變方案[4]。
四、小結
我國已經日益融入全球經濟一體化潮流中,人多不會再像過去是一個沉重負擔。現在又逢已經提前進入了人口老齡化社會,人口生育率上升一點,對緩解人口老齡化有好處,因此應該重新審視我國現有的生育政策。根據現有的情況和條件,改進我國的計劃生育政策,把現行追求低生育率控制人口數量的生育政策調整為低生育率與調控結構并舉的生育政策,提倡晚婚晚育,生育數量逐步達到遵從自愿原則,是一項與時俱進的政策選擇。
參考文獻:
[1] 曾毅.中國人口老齡化的“二高三大”特征及對策探討[J].人口與經濟,2001,(5).
[2] 李建新.論生育政策與中國人口老齡化[J].人口研究,2000,(3).
[3] 張再生.中國人口老齡化的特征及其社會和經濟后果[J].南開學報,2000,(1).
[4] 曾毅.試論二孩晚育政策軟著陸的必要性和可行性[J].中國社會科學,2006,(2).
[責任編輯 張 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