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我國,沒有農民的小康,就沒有全國人民的小康,正確認識農民的利益和地位問題,是我們解決三農問題的關鍵。農民問題主要包括農民利益、農民的地位、城鄉二元結構、城鄉分離的戶籍制度等問題,解決農民問題的基本策略就是要突破城鄉二元結構,實現城鄉統籌。
關鍵詞:農民問題;農民利益;解決策略;二元結構;戶籍制度
中圖分類號:F323.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07)10-0040-02
從我國的未來發展看,要實現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最繁重、最艱巨的任務在農村,因為沒有農民的小康,就沒有全國人民的小康,沒有農業的現代化,就沒有全國的現代化。正確認識農民的利益、地位、經濟效益低、二元結構與公共產品供給、城鄉分離的戶籍制度等問題,是我們解決三農問題的關鍵。
一、農民利益的問題
農民經濟利益問題是現代化建設中的重大問題。現階段中國農民經濟利益的實現、滿足、提高和保護的程度較低。當代農民經濟利益問題具有廣泛性、復雜性、長期性、深刻性的特點。從本質上講,農民經濟利益問題是新時期人民內部矛盾的一部分,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社會主要矛盾的突出表現。正確認識和處理農民利益問題,是我們黨對待農民問題的關鍵所在。我們黨正確處理同農民的關系,保持同農民群眾的團結,靠的是什么?就是靠黨的正確的方針政策,靠不斷地給農民群眾帶來物質利益。
二、農民的地位問題
由于農民居住的分散性,生產方式相對封閉性和落后性,社會交往的局限性,農民的實際地位與理論和法律的地位,還存在著一定的距離。如計劃經濟時期遺留下來的城鄉二元結構的制度性障礙遠未消除,把農民自由權、平等權從農村社區擴展到城市社區,把國民待遇還給農民,也還有一個較長的過程;鄙視農民,看不起農民職業的社會心理仍然根深蒂固。正是農民在社會結構中地位的不對稱性,使得農民在集團性的利益角逐中總是處于不利的位置。
三、農業經濟效益低的問題
農業生產對現代經濟的貢獻率低,隨著現代化進程的加快,農業在整個國民經濟中的比重在不斷下降,農業中的生產要素也在不斷地向非農產業轉移,但這并不必然意味著農業的凋敝和衰敗,意味著農業生產的基礎性、戰略性地位在削弱。盡管由于我國現代初期采取的剝奪農業、犧牲農民以推進工業化、城市化和現代化的策略導致我國農業生產公共投入嚴重不足,農業技術落后,生產力水平嚴重低下,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不強,但農業依然是我國工業化、城市化和現代化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撐,在整個國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中依然發揮重要的基礎性作用。
四、城鄉二元結構與公共產品供給的問題
城鄉二元結構已成為當下我國城市化經濟和社會轉型發展的一個嚴重障礙。因為城鄉二元結構的問題不解決,不但會造成一個城鄉斷裂的社會,甚至連城市本身的發展也會失去應有的支撐和依托。支配了我國社會幾十年的城鄉二元結構是以戶籍制度為基礎構建起來的。正因為如此,在社會各界千呼萬喚之下,戶籍制度的改革終于開啟了松動的閘門,戶籍制度的改革有了相當實質性的突破。由于過去戶籍制度人為地將公民制度性分為“農村”和“城市”兩大板塊,事實上是以戶籍制度為基礎形成了兩個在政治、經濟、社會基本權利和義務上有重大差別的且又極不平等的社會等級,同時,通過嚴格的戶籍制度管理,限制居民居住地和勞動地點的自由流動或職業的自主選擇。因此,戶籍制度的改革無疑有著非常深遠的經濟、社會乃至政治的意義。
五、城鄉分離的戶籍制度問題
城鄉二元社會結構的存在,導致城鄉居民在社會保障、義務教育等公共產品供給方面存在差距,出現城市公益事業國家辦,農村事業農民辦的情況。城市人可以享受到住房、失業補貼、醫療衛生、文化教育等一系列由國家提供的公共產品和社會服務,而農民只能獲得通過國家救濟和群眾互助等形式提供的各種公共服務,農民對現代化文明成果的分享程度遠遠低于城市居民,其主要原因就在于這種不合理的城鄉二元結構的制度以及由此引起的社會公共產品配置的不公平性。一方面大量富余農村人口長期滯留于農村,緊緊依靠有限的土地生產來維系基本的溫飽生活;另一方面,流入城市的農民因為沒有城市戶籍也無法獲得與城市人同樣的權利和福利。我們應該吸取拉美化現象的深刻教訓,正確解決現代化進程中的農民問題,實現城鄉統籌,讓更多的農民共同分享現代化文明成果。
六、解決農民問題基本策略
當前,化解我國現代化進程中農民問題的基本策略在于突破城鄉二元結構,實現城鄉統籌。
首先,要用先進的文化引導和教育農民。20世紀初期,生活在社會底層的農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依靠馬克思主義的先進文化引導,改變自身受奴役受壓迫的悲慘命運,為新中國的創新和現代化事業的推進作了相當重要的貢獻。20世紀70年代末,為人民公社體制所束縛和壓抑的農民依靠樸素的產權意識和強烈的生存沖動,率先向傳統和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發起沖擊,撼動了中國社會不適應現代化發展需求的經濟秩序和僵化體制,為農村經濟體制改革提供了“源頭活水”,不僅創造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率先進行了第二次“農村包圍城市”的政治運動,而且用發展鄉鎮企業的實踐沖擊了傳統的城鄉二元經濟結構,開拓了一條有中國特色的農村現代化道路。在當前我國提出創新型國家的戰略目標、確立新農村建設的重大歷史任務、積極推動工業反哺農業和城鄉互動的總體背景下,如果我們能夠用先進的文化引導和教育農民,充分調動和激發農民的企業家意識、首創精神和權利意識,相信、尊重并依靠農民,當前,我國現代化進程存在的農民問題一定能夠在現代化的總體進程中找到理性的劃解策略。政府在農民中公信力會會大大強化,各種因為不公平的權益侵犯而引發的沖突、矛盾也會隨著現代化事業不斷推進而化解,城鄉二元結構的不合理的社會制度也將為新的制度創新所替代。
其次,要不斷創新社會體制。城鄉二元社會結構妨礙了農民對現代化文明成果的分享。鄉鎮企業的異軍突起,對城鄉二元社會結構有了突破和超越的現實沖動,由于各種政策和體制的擠壓,所有這些沖量和張力演化成了一種社會壓力。如果政府能提高各種社會公共服務的能力,完善農民參與現代化建設、分享現代化文明成果的各種體制,我國現代化進程中因農民問題而引發的各種社會壓力就能轉化為社會動力,巨大農村人口壓力也一定能夠轉化成為現代化建設的人力資本。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持續發展、綜合國力的增強,政府應該探索城鄉統籌的各種社會體制,通過“多予、少取、放活”的原則來建設新農村,以回饋曾經對現代化事業做出重要貢獻的廣大農民。
最后,要加大向農民供給社會公共產品。我國是傳統農業國,我國的工業化、城市化和現代化在很大程度上是靠汲取農業積累和剝奪農民利益實現的。集體化、戶籍制、工農業產品的剪刀差等一系列制度擴大了城鄉差距,形成了城鄉二元結構,使得農民在經濟收入、政治地位、受教育機會、衛生保健和社會保障等諸多方面大大落后于城市居民。經濟體制改革雖然使農民有了休養生息的機會,溫飽問題基本解決,但這是在沒有國家的任何補償的情況下,依靠農民自己的力量實現的。在隨后的工業化、城市化和現代化進程中,大量的農民工以超乎尋常的耐力堅持以低工資在極其惡劣的勞動條件下超時工作,使中國以其低廉的勞動力資源吸引來巨額海外投資,創造了“制造業大國”的神話,大大提高了中國的國際經濟競爭力,加速了中國經濟向現代經濟的快速轉型。然而,農民以其吃苦耐勞的精神支持著國家的現代化建設,卻因為體制問題沒有或者很少分享現代化文明成果。隨著社會體制效應的不斷放大和社會分化的加劇,農民忍受著不公平的待遇,處于不斷被邊緣化的過程中。這些不公平感和歧視感與日俱增,必然會引發各種強烈的、甚至是以暴力對抗的方式去維護和爭取自己的合理利益。當然,在具體問題上也可能存在農民因不懂得法律而發生的莽撞。在目前還缺乏體制化途徑解決化解這些沖突和矛盾的情況下,政府對面向農民和農民工的公共產品供給就相當重要。為此,政府開始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強調國家財政支出、預算內固定資產投資和信貸投放要按照存量適度調整、增量重點傾斜的原則不斷加大對農業和農村的投入,擴大公共財政覆蓋農村的范圍,建立健全財政支農資金穩定增長的機制。當前,迫切需要的公共產品投資不僅僅是面向農業的科研投入、基礎建設費用,更重要的是面向農民生計狀況、醫療衛生、農民子女教育、大病醫療保障和養老保險等公共產品的投入,這些產品的供給不僅可以改善農民的生存狀況,而且可以增加農民參與現代化建設的預期,減少他們因當前的利益受損而可能引發的各種反社會行為,從而緩解社會結構中的張力。
總之,政府必須通過先進文化引導、社會體制和機制的不斷創新、保護農民發展權益和公共產品的供給,逐步打破城鄉二元分治的社會結構,統籌城鄉經濟與社會發展,逐步消除城鄉二元結構的體制性障礙。要盡快消除觀念上、體制上和政策上的障礙,在義務教育、戶籍管理、市場準入、勞動就業等方面,逐步取消對農民不合理的限制;制定城鄉統籌發展規劃,加快城鄉產業融合、文化融合、社會融合,為我國現代化事業的持續推進奠定雄厚的社會基礎。
[責任編輯 馮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