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國經濟迅速增長過程中所伴隨的區域、城鄉、產業發展差距的拉大,導致了弱勢地區、弱勢產業和社會弱勢群體的產生和不斷擴大,這直接影響了國民經濟的發展和整體社會的和諧穩定。我國在弱勢群體的金融支持方面存在的問題及國外在解決這一問題方面的經驗,包括介紹循環儲蓄、地方性貸款人、貿易信貸、團體貸款等民間金融形勢,提出從組織體系、法律體系、政策扶植體系改進我國弱勢金融體系。
關鍵詞:弱勢金融;弱勢金融支持;金融資本
中圖分類號:F830.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07)10-0086-03
一、弱勢金融支持問題提出的背景及概念界定
我國自改革開放以來,工業化進程不斷加快,經濟突飛猛進地發展,與此同時也導致了經濟與社會發展出現了結構性失衡。這種結構性失衡突出的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區域發展不平衡。由于各地區經濟基礎、自然條件以及功能定位差異的客觀存在,使得促進區域經濟協調、均衡發展仍然是我們需要長期面對的艱巨任務。加之,近些年外國直接投資大都集中在東部沿海省份,使其得以快速發展,但這些發展都是以犧牲全國均衡發展為代價的。
二是城鄉發展不平衡。在30年的工業化過程中,我國非但沒有補貼農民反而是剝奪農民,造成嚴重的城鄉二元化結構;改革后,我國經濟增長達到10%左右,這部分增長幾乎全都是在城市中發生的。0.561(2005)的基尼系數體現了城鄉收入分配的較大差距,基礎設施建設和就業、醫療、教育、社會保障等城鄉公共產品供給高度失衡,城鄉二元結構并沒有根本改變。中國非農業人口占少數,非農產業效率低,短時期內不可能用很大的力量“反哺”農業。
三是產業發展不平衡。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業曾經歷過兩個快速增長期。此后,農業開始進入低速增長階段,農業的發展越來越落后于工業。按財富創造來說,傳統農業始終是一個低產出的行業。在先進國家中,為了平衡收入差距,政府都采取對農業補貼的措施。
區域、城鄉、產業發展差距的拉大,導致弱勢地區、弱勢產業和社會弱勢群體的產生和不斷擴大,特別是今年中國金融業對外資全面開放,受到沖擊最大的也是他們,這直接影響了國民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和諧穩定。
為充分發揮金融業在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中的作用,金融業要擯棄“嫌貧愛富”的觀念,在市場原則的基礎上,通過多種方式對經濟社會發展中相對落后,又急需金融支持的行業、地區和群體給予必要和應有支持,即所謂的“弱勢金融支持”,這符合項俊波提出的“弱勢金融”。從我國目前來看,重點是指金融對以農業為主的弱勢產業,以中西部為主的欠發達地區,以及以農民、城市下崗失業群體、亟待發展的中小企業為主的社會資源短缺、在社會競爭中處于弱勢地位并缺乏相應發展潛能的弱勢群體的扶持。
二、關于弱勢金融支持的研究成果
(一)弱勢金融支持在世界范圍內對經濟發展的重要作用
從國際經驗看,對弱勢產業、弱勢群體和弱勢地區的金融扶持方式,主要有兩種:一是政府直接參與型,主要是政府設立政策性金融機構,直接向弱勢產業、落后地區注入金融信貸資金;二是政策引導型,則是政府通過制定優惠政策,引導市場力量加大對這些領域的投入。但是弱勢金融并不僅僅局限于政策性金融行為,還包括商業性、合作性與慈善性的合作行為,是相對完整的金融體系。不少國家的弱勢金融組織體系都比較健全,既有政府金融機構,又有民間合作機構,還有商業性機構及私人借貸,這些機構互為補充、互相促進,共同支持落后地區、落后產業和弱勢群體的發展。
弱勢金融支持在國外以各種形式普遍存在。例如,在支持農業發展方面,日本有農林漁業金融公庫作為政策性金融機構,有農協系統作為合作性金融機構,在20世紀的整整一百年時間內,立法規定公司法人不得進入“三農”領域,將“三農”領域的所有盈余包括金融盈余留給農民合作組織和農民。在歐美國家,農業的規模化、專業化程度較高,合作組織一般是按照專業設置自成體系的。而在日本、韓國以及我國的臺灣地區,是典型的東亞小農社會,農業經營的規模既小,專業化程度又低,純粹的專業合作組織是難以維持的,因此普遍建立了綜合農協體系,涵蓋了農業生產、加工、流通、金融等各個環節,小農受到全方位的保護。世界上有40多個國家推行了農業保險業務,其中大多數由政府專門的農業保險機構或國家保險公司提供。
在支持落后地區發展方面,美國還設立了專門面向落后地區發展的金融制度。美國依據地區差異和規模,設置不同標準的法定準備金率;依據地區不同情況,對設置商業銀行的資本金作了不同要求;依據不同地區和不同銀行,對商業銀行的庫存現金和備付金也做了不同的規定。可見,盡管美國是搞市場經濟的典型國家,但是在扶持弱勢產業和地區發展問題上,美國政府也是不遺余力的。
在支持弱勢群體發展方面,英國為了鼓勵中小企業獲得風險投資,在倫敦股票交易所中開辟了未上市債券交易市場,對中小企業吸引投資起了一定的積極作用。而針對弱勢群體的生存和發展,目前世界上有150多個國家實施了養老保險,在解除勞動者的后顧之憂,促進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同時,全球已經有半數以上的國家實行了醫療保險制度,已成為社會保障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再就是助學貸款體系,很多國家從20世紀60年代以來就實施了多種形式的助學貸款項目,并形成了各有特色的資助體系。
(二)國外一些可供參考的民間融資形式
1.替換儲蓄和信用協會
替換儲蓄和信用協會是一個貸款給被市場排除在外的弱勢群體的社會性聯合組織,同時也是被廣泛接受的通過社會關系組織內部信貸的非正式系統。所謂ROSCA是指一些人共同出資組成基金,定期通過討論將一部分資金分別貸給小組內某些成員。實際上,組里的每位投入資金的成員(除排在循環中的最后一個成員)在一個周期內都將從中得到好處。但ROSCA是一種相當缺乏彈性的信貸形式,組織的成功幾乎完全依賴社會壓力保護成員在組織內的資金。研究表明,ROSCA的全球應用大抵歸因于這一組織可以成功解決信息不對稱問題,通過研究潛在成員的信用記錄和改變現存成員在循環內的位置,ROSCA能影響風險結構,從而更好地運作。
2.地方性貸款人
地方性貸款人通常是發展中國家特別是亞洲農村地區貸款的唯一來源。大部分貸款者都不以貸款為主業,貸款通常只是在借款者和貸款者共同參與的其他交易中獲取回報的手段。借款人和貸款人之間的借貸關系是通過長時間建立起來的,而且通常基于與借款人和其家庭的交往。這種關系自然但不平等,因為貸款人已經掌握了多種層次的方法來保證還款,包括騷擾和暴力。利率通常設置得很高,以致全部還款是不可能的,貸款人也不希望他們可以還清。貸款被當成一種轉移資產的方式或與借款人之間保持長期契約關系的方式。
3.貿易信用
與個人金融不同,貿易信用在許多國家是中小企業操作性資金的唯一來源。這種情況下,社會關系是傳統解決方式的重要因素。當借款者的信息難以獲得,或借款者不能通過商業銀行或小額貸款獲取資金,企業便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供貨商的信貸。買賣雙方的個人關系和共同的種族背景構成的聯系便成為了貿易信用存在的關鍵因素。
4.以團體為基礎的小額信貸
團體貸款,是基于假設貸款給弱勢群體的風險其實比正規金融部門認為的低。而且在特殊環境下,使用一種依賴借款者間傳統和人際關系的借貸方法可以保證他們償還小額無擔保貸款。它是最成功的、為弱勢群體提供金融服務的形式。
最為典型的是孟加拉的格萊珉銀行。“GB模式”是針對消除孟加拉農村絕對貧困的辦法的不完善而提出的一種信貸資金支持模式,其專注于向最窮苦的孟加拉人提供小額貸款。盡管小額信貸活動都得到政府的支持,但是他們都是作為獨立的組織系統存在的,并且按照金融市場的規則獨立運行。
現在有250多個機構在將近100個國家里基于“GB模式”運作,無論是在富有而失業率高的西歐國家還是東歐聯盟國家。美國也是如此,有許多美國項目接受并采用小額貸款理念,其中有些項目并不要求貸款者們組成小組。
三、我國弱勢金融支持的現狀及缺陷
面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新形勢和新要求,金融業發展仍表現出諸多不適應之處,尤其是對弱勢產業、落后地區以及弱勢群體的金融支持和服務不足。
(一)中西部地區經濟發展遠不及東部,金融業發展相對落后
我國經濟發展水平表現出較為明顯的區域性特征。東南部地區投資環境明顯優于中西部,中西部地區的經濟相對落后,經濟總量小,人均占有少、產業結構層次低,市場競爭力差,經濟增長主要靠附加值比較低的基礎產業。在貨幣商品化、銀行經營活動商業化過程中,銀行以利潤為經營目標,中西部銀行吸收的資金大量流向東部和東南部地區以尋找更好的投資機會,造成“存貸款剪刀差”的形成,不可避免地造成農村資金的流失,呈現農村資金城市化、“一江春水向東流”之勢。盡管20世紀90年代以來國家不斷加大中西部地區的資金投入和扶持政策,但缺乏了金融業對資金的有效配置,這些資金和政策對經濟發揮的作用也就極為有限了。
這一現象的產生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這些地區的金融支持不夠,金融資本的供給缺乏有效性。弱勢金融支持就是要解決這一問題,使中西部地區極大地發揮自己的長處,尋求到適合的經濟發展路徑。
(二)農村金融依然孱弱,金融服務供給與需求不相匹配
在我國,農業是最大的弱勢產業。從整體上看,農業經濟發展速度緩慢,農村金融改革和服務都較滯后,農村金融中的一些深層次問題和矛盾依然比較突出。
從一方面講,農村金融體系的整體功能還沒有充分發揮出來。主要表現在:一是縣域農村金融機構種類少,網點覆蓋率低,金融輻射范圍較為狹窄。據調查,我國每個鄉鎮僅有2.13個金融網點,每50多個行政村僅有1個金融網點。這直接限制了農業、農民從金融機構獲得貸款的支持。二是農村金融機構內部管理相對落后,資產質量普遍較差,服務效率低下,使農村企業或農民不能及時足額的獲得資金支持。三是金融服務環節的利潤沒有全部留在農村、留給農民,支持農業發展。郵政儲蓄成為農村資金流失的主渠道,農村資金的需求缺口不斷擴大。四是農村貸款風險補償、分擔和轉移機制不完善,而且金融產品單一,缺乏金融創新。五是在“服務于三農”的政策導向下,農村金融機構一直游走于市場和政策之間,即一方面為了生存必須尋求非農業的資產經營項目,另一方面卻不得不發放高風險低收益的農業貸款。其最終結果是農村金融機構既沒有很好的服務于“三農”,經營狀況更是步履維艱。這就需要政府從政策上和經濟上給予農村金融機構一定的優惠或補貼。
從另一角度來看,農村金融供求存在相互矛盾的方面,形式上也不相匹配。農業的特殊性與資本的逐利性造成了農村金融的供求矛盾,讓資金回流農村與資金至少追求社會平均利潤是相互矛盾的。雖然需求和供給的內核是一樣的,都是金融資本及其服務,但關鍵在于需求與供給雙方的要求和預期的差別。具體講,農村經濟主體的需求表現形式,諸如金額、期限、利率等,要求金融供給做出相應的安排和調整。
農業是一個國家的根本。弱勢金融支持就是要改革與發展農村金融,改變農民融資困難的現狀,促進農業的健康發展,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
(三)城市失業人群社會保障不到位,中小企業融資仍存在較大困難
目前,我國弱勢群體的數量已經相當龐大,占我國人口總數70%以上的農村居民、占企業總數90%以上的中小企業、約占在校學生30%以上的貧困學生以及約占職工總數5%的下崗失業人員都被社會列為弱勢群體。“看病難、看病貴”的醫療資金問題,教育投入不足、教育資源分配不合理問題,社會保障資金缺口及最低生活保障問題等都是我國經濟發展中值得關注和必須解決的頭等大事。與此同時,中小企業在我國國民經濟中也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據統計,中小企業的數量占到我國工商系統注冊企業數量的99%,每年中小企業所創造的工業產值大約占全國總產值的60%,實現的利稅占全部利稅的40%左右。然而,資金問題已深刻地成為束縛我國中小企業發展的“瓶頸”。和諧社會的建設,應從分析中國社會的各個階層開始,調整不同階層的階級利益。弱勢金融支持就是要解決弱勢群體融資難問題,使弱勢群體能夠實現自身的價值,分享到經濟發展的成果。
四、完善弱勢金融支持的措施研究
(一)在構建弱勢金融組織體系方面應有新舉措
弱勢金融支持既應包括政策性金融、開發性金融、商業性金融和合作性金融等傳統金融組織形式,也應包括風險投資、擔保、保險、租賃、小額信貸等創新金融組織形式,并形成不同金融組織形式相互并存、定位明確、合理分工、功能互補、有序競爭、協調發展的格局。需要特別提及的是,近年來小額信貸作為新型扶貧方式,從20世紀70年代的農戶小額貸款,到80年代微型企業的小額貸款,進一步發展到90年代以追求商業可持續發展和貸款覆蓋率為目標的小額貸款,已成為弱勢金融組織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今后應積極吸取各國的經驗教訓,探索出適合我國國情的多元化發展模式,真正使小額信貸成為惠及廣大弱勢群體的有效金融支持形式。
(二)在構建弱勢金融法律體系方面應有新進展
弱勢金融作為一種金融形式,具有金融體系的一般運行機制和經營特征。但是,它同時又承擔了某種政策性、開發性的任務。因此,需要政府在發展弱勢金融體系過程中遵循一定的特殊規則。一是加強對政策性金融的立法。我國政策性銀行運營缺乏必要的法律保障,往往只能參照商業銀行法律法規。這不僅導致政策性銀行的內部運行機制不暢,而且可能影響其正確的功能定位。因此,要積極探索政策性金融的單獨立法。二是加強對民間金融的規范和引導。近年來,民間金融在經濟生活中的正面作用越來越得到認可,但是,相關法律法規建設卻沒有及時跟進。因此,應通過完善法律規定,在依法打擊和取締“高利貸”、“地下錢莊”、非法集資等金融活動的同時,對正當的民間金融行為給以適當的保護。
(三)在弱勢金融政策扶持體系方面應有新作為
由于弱勢金融體系服務對象的特殊性,弱勢金融具有更大的脆弱性,因此解決弱勢金融支持問題不能主要依靠“嫌貧愛富”的商業銀行,還需要政府為弱勢金融提供的政策扶持,同時與金融的市場調節有機結合,法律的、經濟的、行政的手段交替使用、直接與間接的方式相互結合。從國際經驗看,政策性支持是對弱勢產業、弱勢地區和弱勢群體進行金融扶持的重要手段。政府一方面設立政策性金融機構,直接向弱勢產業、地區注入信貸資金;另一方面則是通過制定優惠的政策,引導市場力量加大對這些領域的投入。
參考文獻:
[1] 尤努斯·默罕默德.窮人的銀行家[M].北京:三聯書店,2006,(1).
[2]
No.234.
[責任編輯 張 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