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生態經濟城市”是未來城市發展的理想模式。建設生態經濟城市,就是要充分發揮城市區域內的生態環境與資源優勢,實現區域內生態與經濟、社會與人口、資源與環境的協調發展和良性循環。池州市良好的生態環境、豐富的生態資源和人文資源以及相對合理的工業布局使其建設生態經濟城市成為可能。正確處理生態建設與經濟建設的關系,大力發展生態農業、努力構建生態工業體系、合理開發生態旅游資源,是池州市建設生態經濟城市的最佳路徑。
關鍵詞:池州;生態經濟城市;生態農業;生態工業;生態旅游
中圖分類號:F061.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07)10-0154-04
隨著中部崛起戰略的實施和長江黃金水道開發力度的加大,以及安徽省東向發展戰略和融入長三角的提出,沿江城市群在全省乃至全國區域發展格局中的地位將進一步提升。與此同時,沿海和沿江各省都明確將重化工業和先進制造業作為發展重點,區域競爭態勢日趨激烈;沿江城市群與長三角發展的落差呈擴大趨勢,這雖然有利于產業梯度轉移,但也可能會延緩融入長三角的進程;隨著工業化和城市化的快速推進,環境和生態壓力將越來越大。池州市作為沿江城市之一,起步較晚,工業基礎薄弱,近年來,在國家和省的區域經濟政策中有被邊緣化的傾向。在即將進行的國家主體功能區規劃和省主體功能區規劃中極有可能將池州的大部分地區規劃為限制開發區域或禁止開發區域,這就決定了池州的經濟社會發展的功能定位和戰略選擇必須與其他沿江城市有所不同。
一、池州市建設生態經濟城市的可行性
(一)生態經濟城市的內涵
生態城市的概念是在上世紀70年代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起的“人與生物圈”(MAB)計劃研究過程中提出來的。前蘇聯城市生態學家楊尼茨基(O.Yanitsky)認為,生態城市是一種理想模式,強調以人為本,以一定區域環境為出發點,構筑城市生態、經濟和社會系統,在更深層次上解決人口、資源、環境與發展的關系,即城市與周圍地區及鄉村的關系,使城市生存空間、生產環境與自然環境協調一致,實現自然與物質資源良性循環和可持續利用。
我國著名經濟學家李京文認為,生態城市是根據生態學原理,綜合研究社會、經濟、環境協調發展,物種、能量、信息高效利用,生態良性循環,居民安居樂業的人類住區。在其中,人與自然和諧共處,技術和自然充分融合,居民的身心健康和環境質量得到最大限度的保護。即生態城市就是和諧、高效、可持續發展的人類理想棲境。生態城市中“生態”二字,已不是狹義的生物學概念,它實際上恢復了“生態”的本意,具有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好家園的含義;生態城市中的“城市”,也不是單純指城市建成區,而是“區域市”,它強調城與鄉的空間融合,第二三產業與第一產業的布局融合,城市與區域的生態融合。在生態城市中,自然融入城市,城市歸于自然。
“生態經濟城市”是我國未來城市發展比較理想的一種模式。城市的實質就是一個生態經濟系統,即生態系統與經濟系統共同形成的復合系統,具有生態與經濟的雙重特征。所謂生態經濟城市,就是一個具有經濟型特質的生態系統,是人類和地球上其它生物在這個特定的范圍內相互依存,同時,與其環境不斷進行物質交換和能量傳遞,形成的一個動態的經濟—社會—生態全面持續發展的復合系統。表現在經濟發達、社會繁榮、生態保護三者高度和諧,技術與自然達到充分融合,基礎設施完善,環境整潔優美,生活安全舒適。生態經濟城市的模式既強調生態環境的重要,追求生態美,又要追求經濟繁榮,實現生態與經濟的協調發展,人口與資源環境相適應。建設生態經濟城市,其實質是充分發揮城市區域內的生態環境與資源優勢,在建設城市環境,創建生態文明的同時,加快區域經濟發展步伐,進而實現區域內的經濟、社會與人口、資源與環境的協調發展和良性循環。
(二)池州市情特點
池州市生態環境良好,生態資源和人文資源都非常豐富。1996年12月26日,國家環保局正式批準池州為中國第一個“國家生態經濟示范區”;1997年和1998年,國家發改委批準其為實施《中國21世紀議程》的16個地方試點地區之一和“地方21世紀議程能力建設項目重點實施單位”;2004年又成為安徽生態省建設的三大綜合示范基地之一。
1.自然資源豐富
池州市總面積8 272平方公里,占全省國土面積的6.2%,總人口156.3萬(2005年末),占全省總人口的2.41%,人均資源占有量相對豐富,因而人口與環境比較和諧。森林覆蓋率高達57.5%(2005年末),林地面積占全省的1/8;淡水資源十分豐富,水資源總量達到63.7億立方米,占全省的11%,從而奠定了良好的生態環境基礎。池州市屬于比較典型的亞熱帶濕潤性季風氣候類型,光熱水資源豐富,且雨熱同季,生長期長,是安徽省熱量資源最豐富的地區之一。全年日照時數1 730~2 100小時,年平均氣溫16.1℃;年降水總量一般在1 400~2 100毫米之間。秸稈、薪柴、糞便等生物能源的利用潛力達到每年50萬噸標準煤。
2.受保護面積較大,動植物種群資源繁多
共有國家級和省級自然保護區4個,國家級和省級森林公園2個,國家級和省級風景名勝區4個,各級自然保護區占國土面積的13%。共有各類植物千余種,各類動物430余種;目前擁有森林資源38.79萬hm2,林木蓄積量達1 236萬立方米,共有喬木1 000余種。其中,國家重點保護的樹種20余種;國家重點保護的珍稀野生動物50余種;共有野生中藥材資源植物280科1 300多種,名貴藥材10余種。
3.特色農產品生產已成氣候
全市三縣兩區,山場770萬畝,耕地128萬畝,水面60萬畝,特色農業發展較快。早在1915年“九華毛峰”和“黃石溪茶”雙獲巴拿馬萬國博會金獎,目前九華佛茶、黃石溪茶、肖坑茶、劍蘭春茶、潤思茶、富硒茶、仙寓香芽茶、霧里清茶已暢銷國內外。已形成升金湖、白沙湖、黃泥湖、童埠圩、十八索五大水產精養基地,秋浦花鱖、有核珍珠、甲魚、螃蟹、青蝦等已成氣候;三元雜交豬、皖南土雞、大棚鴨已成規模;中藥材門類齊全,有國家一級藥材杜仲、厚樸、棗皮、山梔、黨參、黃連、海金沙、野葫蘆、野菊花等;高山蔬菜、山野菜、食用菌分布廣,品種多,生產量與日俱增;名貴產品繁多,有貴池西山焦棗、烏山石榴,石臺甜玉米、薏仁米,東至雪藕、雷筍,青陽野生葛粉、苧麻、竹編、工藝品,九華山黃精、靈芝,等地方特色濃郁。
4.旅游資源豐富
池州是中國優秀旅游城市,并躋身于中國最具旅游競爭力百強城市之列,境內以生態為核心的旅游資源十分豐富,類型多,品位高,優勢突出。以九華山為中心,分布著大、小旅游區(點)300多個,其中有4處國家級旅游品牌:國家5A級風景名勝區、國際性佛教道場“蓮花佛國”——九華山;被譽為“中國鶴湖”的國家級濕地自然保護區——升金湖;有華東“動植物基因庫”之稱的國家級野生動植物保護區——牯牛降;地處九華山麓幽深寧靜的九華山國家森林公園;還有5個2A級旅游區和4個國家級工農業旅游示范點,以及省級風景名勝區齊山—秋浦仙境、石臺溶洞群、東至大歷山等名勝景點。
5.人文資源豐厚
1 400年前就作為州府建制的池州,擁有著以李白、杜牧、杜荀鶴等為代表的“詩文化”和以九華山為代表的“佛文化”,以貴池儺、青陽腔為代表的“儺文化”和“戲文化”等豐富文化遺存。
6.工業化程度低、污染少
建國以來,池州兩撤三建,嚴重影響了其經濟社會發展進程和工業化進程,到2005年底,池州工業化率僅為24.1%。也正因如此,池州的工業起步較晚,產業布局比較合理,工業主要集中于沿江若干城鎮,污染少,易于治理。
良好自然生態和豐富人文資源,使得池州生態與經濟、社會與人口、資源與環境比較和諧。池州市情使其經濟社會發展走生態化之路、建設生態經濟城市成為可能。
二、發揮生態優勢,建設生態經濟城市
全面推進生態經濟城市建設,正確處理生態建設與經濟建設的關系,大力發展生態農業和生態旅游,推進工業的生態轉型,促進循環經濟的發展,是池州市的立市之本。
(一)發展生態農業
生態農業是按照生態學原理和生態經濟規律因地制宜,建立和管理一個生態上自我維持的低輸入、經濟上可行的農業生產系統。它以保持和改善該系統內的生態動態平衡為總體規劃的主導思想,合理地安排生產結構和產品布局,努力提高太陽能的固定率和利用率,促進物質在系統內部的循環和多次利用,以盡可能減少燃料、肥料、飼料和其它原材料的輸入,以求得盡可能多的農、林、副、漁產品及其加工制品的輸出,從而獲得生產發展、生態環境保護、能源的再生利用、經濟效益四者的綜合性效果,形成生態上與經濟上兩個良性循環,實現經濟、生態、社會三大效益的統一。
池州市豐富獨特的資源和生態環境,一方面要求協調好發展與環境之間、資源利用與保護之間的矛盾;另一方面,也為生態農業建設和發展提供了優越的條件。
1.加強生態環境保護,走綠色現代化農業發展之路
池州市是一個傳統的農業區,生產力發展水平不高,但生態資源豐富,生態農業有一定的基礎。因此,要因地制宜,揚長避短,充分發揮當地農業資源優勢,通過生態經濟示范區建設將池州市建成“長三角”經濟帶上的生態農業示范基地。要以青山碧水為本,走綠色現代化農業發展之路。要樹立“生態大農業”的思想,注重科技興農,發展“高產、優質、高效、低耗”的生態型農業和無公害的綠色食品。推廣應用持續農業、生態農業和害蟲綜合防治等先進的耕作管理方法,例如,采用緩效肥料,對土壤和水源的檢測及對害蟲的生物防治等,從而使農業活動對環境的危害逐漸減小。在開展生態種植業開發、生態林業合理開發、水資源綜合治理利用、生態漁業開發、生態畜牧業發展、農村生態環境建設、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的開發等生態農業工程建設的同時,要加強農業區(點)和周邊生態環境保護,減少對生態農業區的污染和破壞。
2.建立生態農業立體利用模式,發展節能立體生態農業
池州市山區面積較大,人口較少,可耕地也較少,但自然資源比較豐富,生態系統呈多樣化的特征,土地合理利用的潛力較大。可以通過推廣優質高產和適用的生態農業技術,建立有效的生態模式,促進生態大農業的發展,以降低對化肥、農藥的依賴性,從而減輕對農田和農產品污染,達到提高農產品質量的目的。要建立多種有效的生態農業模式:以建設高產穩產農田為目標的農田生態建設模式;以經果林建設為主的農林復合系統建設模式;以“沼氣生態農業”綜合利用為結合點的大農業生產模式等。此外,要根據山頂、山腰、坡地和谷地不同生態部位的資源和環境特點,合理穿插布局,各得其宜。
3.結合本地傳統特色農業,開發無公害的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
池州歷史上就是一個富饒的“魚米之鄉”。除了傳統特色農產品外,還培育出諸如秋浦花鱖、皖南土雞、九華佛茶等為代表的綠色農副產品,全市有17萬畝茶園通過了無公害產地認證,37種農產品獲得有機、綠色、無公害產品認證。
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的開發,應遵循“注重特色、先易后難、穩步發展、建立基地、開發市場”的原則,做好區域規劃,確定開發品種。重點發展茶葉、水產品、中草藥、無公害蔬菜、山野菜、黃精、畜禽養殖等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精深加工業,擴大有機、綠色和無公害農產品比重。把池州打造成為華東地區重要的綠色農產品生產供應基地,建成長三角地區的菜園子和后花園。
4.實施生態農業產業化,實現生態農業可持續發展
生態農業產業化,是在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約束下,通過種、養、植、深加工、農工貿并舉、產加銷一條龍的形式,促使生態農業的產前、產中、產后形成一個較完整的產業群體,逐步形成生態農業產業鏈,使農業走上一條自我發展、自我積累、自我約束、自我調節的生態動態平衡軌道,促進高產、優質、高效、低耗的生態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池州市可以圍繞優質糧油、棉花、茶葉、特色水產、畜牧、繭絲綢、蔬菜、經果林(中藥材)等八大優勢產業,培育和扶持一批龍頭企業,提高龍頭企業科技開發、加工增值、規模拓展和帶動農戶的能力,建立完善龍頭企業與農戶之間更緊密的利益聯結機制,發揮龍頭企業在結構調整中的帶動作用。在構建生態農業產業化的過程中,首先,要充分利用農業科技革命的成果,通過對農民進行多層次、多方向、多形式、系統化、科學化的文化教育和科技就業培訓,普遍提高農民的科技文化素質,這是構建生態農業產業化的基本保證;其次,要完善農產品的流通體系,這是農產品轉化為商品、實現價值轉化的必然措施;還有,要利用現代物理化學技術延長并保持農產品原有的色、香、味,保鮮是生產、商品化、消費、加工的最基本產業。
(二)構建生態工業體系
所謂生態工業,就是根據工業生態學基本原理建立的、符合生態系統環境承載能力、物質能量高效組合利用以及工業生態功能穩定協調的新興工業組合和發展形態。發展生態工業是以在企業內部開展清潔生產為突破口,以工業園為依托,構建生態產業鏈。
1.建設生態企業
企業是工業發展的最基本單元,生態企業是整個生態工業系統的基礎單元。建設生態企業就要通過在企業內部實施清潔生產的方式推動生態化建設,是在一個企業內按照區域的生態規劃要求進行設計,建設和經營管理的低開采、高利用、低排放、高產出的現代化工業生態有機體。清潔生產主要是通過能源、生產過程、產品等三個方面來加以控制,實現更有效地利用生產過程中的廢料和余熱,大大減少企業對周圍環境的排污數量,不斷提高生態經濟綜合效益。
池州市加快工業企業的生態轉型,一方面要立足于當地的自然資源,以傳統農業生產為基礎,運用各種高新和生態技術,逐步擴大無污染,對環境友好的綠色食品及有機食品的生產加工,實現種植—加工—貿易一條龍。另一方面,要利用清潔生產技術和工藝對現有企業加大生態化改造力度,實現“一控雙達標”,使廢水、廢氣和固體廢物減量化與資源化,實現再生與循環利用。同時,對新開工項目,要嚴格執行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和“三同時”制度。鼓勵企業積極爭取ISO14000環境管理體系論證,達到清潔生產的要求。尤其對礦產采掘業,要采取以新代老、以大代小等方式,實施礦山綜合整治,整合資源,實施規模開采、深度加工,使礦產采掘業邁上集約化、綠色化發展軌道。
2.規劃建設生態工業園
建設生態工業園區的主要方法是通過構建產業生態鏈,使園區內形成共生的企業群落。池州市由于生態工業園區建設尚在起步階段,所以,首先要抓好工業園區的整體規劃設計工作,重點是確定主要的工業鏈。依托長江黃金水道,突出岸線資源的開發利用和市域資源優勢發揮,充分利用池州九華發電有限公司、池州海螺集團、池州有色金屬(集團)、東至華泰化學公司、新賽德化工有限公司等現有骨干企業,打造能源、建材、有色金屬加工和化工等四大工業基地,利用產業鏈接技術和能量梯級利用技術,確定相應的生態工業鏈,培育清潔循環型“綠色產業”,形成沿江基礎產業帶。在此基礎上提出入園項目(包括工業項目、基礎設施、服務設施等),并對今后的入園項目制定詳細的入園指南。通過物質循環、能源利用、設施共享、信息傳遞等把區域內彼此靠近的工業企業或公司組織起來,充分利用新技術、新工藝,引進技術,探索循環經濟發展模式,將資源的加工鏈盡量延伸,如自然資源—初級加工品—次級加工品—次級深加工品—高級深加工產品—最終產品—人類消費—微生物分解物—自然資源,從而既達到資源價值增值,又保護生態環境,實現區域社會經濟和環境的可持續發展。
(三)開發生態旅游
生態旅游是一種在生態學原理和可持續發展理念指導下,以自然區域或某些特定的文化區域為對象,以欣賞和研究自然、野生動植物以及相關文化特征為旅游目的,以不改變生態系統的有效循環及保護自然和人文生態資源與環境為宗旨,并使當地居民和旅游企業在經濟上受益為基本原則的特殊形式的旅游行為。
根據池州旅游資源分布特點,可劃分為四大生態旅游區:一是大九華圣境生態旅游功能區,位于池州市的東部地區,主要包括青陽縣全境和九華山風景區,以佛教文化為主要特色;二是秋浦仙境生態旅游功能區,位于池州市的東部地區,主要為秋浦河、清溪河流域范圍,涵蓋整個貴池區,以山水文化為特色;三是牯牛降生態旅游功能區,位于池州市的南部地區,屬于皖南山區的重要組成部分,以原始的自然山水見長;四是堯舜圣境生態旅游功能區,位于池州市的西部地區,主要包括東至縣全境,以文化古跡和明清古鎮為特色旅游資源。
生態旅游成敗的關鍵在于生態旅游產品的開發,池州應吸收國內外發展生態旅游的先進經驗,并結合池州的實際情況,立足池州優勢,大力開發獨具特色的生態旅游產品,重點開發森林生態旅游、濕地生態旅游、亞熱帶動植物觀賞游、生態鄉村旅游、登山探險游、野外生存體驗游、漂流旅游、文化生態考察游等專項旅游產品。
1.產業生態旅游
依托池州市工業、農業等產業特色發展產業生態旅游,通過開展生態產業生產流程觀光、產業生產體驗、生態產品購物、生態產業生產知識咨詢與教育,進一步拓展池州旅游資源,推動本地旅游經濟的發展建設。旅游區觀光農業以林場、生態茶園、無公害果園、農業科技示范基地為主。近期可重點開發天方集團生態茶業、貴池谷潭湖農業科技示范園、東至龍泉生態茶園、石臺新中及貴池肖坑省級生態村等為主的農業生態旅游產品。工業旅游可重點開發池州市經濟技術開發區、東至玩具城、海螺集團等生態旅游項目。
2.自然生態觀光旅游
積極發展以認識大自然、享受大自然、愛護大自然為內容的生態旅游,重點推出森林生態游、動植物觀賞游、自然保護區觀光游等專項旅游內容。扶持和規范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使之在有效保護的前提下適度開發。根據不同區域的功能、承受能力和具體環境特點,分區管理,合理建設旅游設施、景點,設計好旅游線路。可重點開發牯牛降、升金湖等自然生態旅游線路。
3.文化生態探秘旅游
池州的佛教文化、山水文化發達,九華山是中國四大佛教名山之一,秋浦河被譽為是一條流淌著詩的河,杏花村被譽為千古詩村。依托自然山水與文化和諧融合的資源優勢,體現天人合一,開發文化生態探秘游。
4.生態科普教育旅游
把旅游與科研和教育緊密結合,鼓勵有條件的大專院校和科研院所、試驗基地對游客和市民開放,發揮旅游的科普和教育功能,發展青少年科學旅游,提高科學普及和國民素質。加強生態保護的宣傳教育,普及生態旅游知識,提高環保意識。
參考文獻:
[1] 蘭世惠,楊紹安.論生態城市建設[J].重慶郵電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6).
[2] 李京文.建設生態經濟城市[EB].http://news.enorth.com.cn/system/2006/07/03/001347037.shtml
[3] 翟英,朱恒學.人口與生態經濟城市建設問題研究[J].人口學刊,2005,(4).
[4] 胡宏祥,馬友華,洪天球,王強.循環經濟與生態農業建設[J].中國農業通報,2005,(11).
[5] 陳保平,沈朱飛,陸健健.池州市生態農業建設狀況及其發展戰略研究[J].農業環境與發展,2006,(2).
[6] 劉明,郭朋勃.大力發展自然保護區周邊節能立體生態農業[J].陜西林業,2006,(2).
[7] 劉煒,陳景新.推進生態工業發展對策研究[J].職業時空,2006,(7).
[8] 張留霞,張華星,楊海真.建設蘇州市生態工業體系的策略[J].江蘇環境科技,2005,(1).
[9] 梁歆梧.論我國生態旅游的可持續發展[J].決策咨詢通訊,2006,(3).
The Approach to Build Chizhou into an Eco-economic City
YANG Gui-gen
(School of CPC in Chizhou,Chizhou 247100,China)
Abstract:An Eco-economy city is an ideal mode for development of a city in the future. To build an eco-economy city means taking full advantage of the environment and the natural resources of the city to fulfill a harmonious relationship and a good circulation between ecology and economy,society and population,natural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etc. Good eco-environment,abundant ecological and social cultural resources,and comparable rational distribution of industry make it possible to build Chizhou into a eco-economy city. Properly dealing wit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nvironment and economy construction,making great efforts to develop eco-agriculture,establishing an eco-industry system and exploiting the ecological tourism resources are the most strategic approaches to make Chizhou an eco-economy city.
Key Words:eco-economic city;eco-agriculture;eco-industry;eco-tourism
[責任編輯 馮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