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城市綜合競爭力比較主要是指城市經濟的集聚和擴散功能的比較,根據多元統計分析方法,選取能充分反映城市綜合競爭力的14個指標,對江蘇省13個城市2005年的統計數據進行因子(主成份)分析。統計結果顯示,經濟總量、基礎設施、產業結構是影響城市綜合競爭力的3個主要因子,并且對各城市的綜合競爭力進行了綜合評定,為各城市的發展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議。
關鍵詞:因子分析;城市綜合競爭力;綜合評價
中圖分類號:F224.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07)10-0149-03
一、引言
江蘇作為中國經濟發達地區之一,城市社會經濟發展已取得了相當成就。但是,江蘇省同時也是中國典型的存在地區發展不平衡的省份之一。如何客觀、準確地評價江蘇城市社會經濟發展狀況,找出城市間社會經濟發展的差異及差異的主要原因,進而提出江蘇城市社會經濟協調發展的對策,這是實踐提出的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本文運用經濟學理論、多元統計分析方法對江蘇11個大中城市的社會經濟發展狀況進行了因子分析,探討了江蘇城市社會經濟發展的特點、格局及實現均衡發展的途徑。
二、因子分析法原理
基于因子分析法進行的綜合評價,亦適用于對城市社會經濟發展狀況的綜合評價,其基本步驟如下:
假設有m個城市,n個評價指標,則矩陣X0=[Xij]m×n即為評價樣本矩陣。
(1)原始矩陣的標準化。為將不同質的指標綜合加總,對全部指標進行標準化(無量綱化)處理:Yij=(Xij-Xj)/dij,其中:i=1,2,3…m;j=1,2,3…n;Xij為第i個城市的第j個指標值;Yij為第i個城市的第j個指標標準化后的數值;Xj為m個城市的第j個指標均值;dij為第i個城市指標的標準差;
(2)求出標準化矩陣Y的相關矩陣R;
(3)求R的特征值,并根據特征根確定相應的正交化特征向量;
(4)計算特征根的累計貢獻率。根據累計貢獻率大于85%的原則,確定主因子的個數和相應的特征向量矩陣。與此同時,計算最后綜合得分的加權權數則由每個主因子的信息貢獻率確定,即每個綜合指標的權重由它對綜合評價的貢獻率確定,其大小取決于指標間的差異;
(5)計算主因子得分值;
(6)計算綜合評價總得分值。總得分值越高,說明城市社會經濟發展狀況越好。
三、各城市競爭力分析評價
(一)評價指標的選取
本文所研究比較的城市綜合競爭力主要是比較城市經濟功能的強弱,關鍵是城市經濟的集聚和擴散功能的比較,為了定量測量和實證分析的需要,依據科學性、可比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的原則,結合江蘇各市實際情況,選取能反映城市綜合競爭力的14項統計指標,建立相應的統計指標體系,具體如下:
X1—地區生產總值(億元);X2—人均地區生產總值(元/人);X3—第三產業所占比重(%);X4—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億元);X5—地方財政預算內收入(億元);X6—社會消費品零售額(億元);X7—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人);X8—城鄉居民年末儲蓄余額(億元);X9—人均公共綠地面積(m2/人);X10—郵電業務總量(億元);X11—高級技術人員數(人);X12—用氣普及率(%);X13—海關進出口總額(億美元);X14—人均擁有道路面積(m2/人)。
這14項指標分別從城市的經濟總量、質量、流量等方面反映城市的綜合競爭力,指標統計數據根據《江蘇統計年鑒2006》整理而得,統計數據詳見表1。
(二)求R的特征值以及貢獻率
原始數據如表1所示,計算過程借助于SPSS11.5軟件操作完成。將原始數據標準化后(標準化處理后的數據從略),可建立變量的相關系數矩陣R(從略)。R的特征值及貢獻率如表2所示。從表2可知,變量相關系數矩陣有三大特征根:9.040,1.646,1.543。它們一起解釋了變量X的標準化方差的87.347%(累計貢獻率)。這樣,對于此項研究的絕大部分要求,前三個主成分提供了原始數據所能表達出的足夠的信息。同時,基于過程內定特征根大于1的規則,主因子分析(factor)過程相應提取三個主分量:F1,F2,F3。從主成分方差值可以看出,全體變量能較好地被主因子F1、F2、F3解釋。
(三)建立因子載荷矩陣。對提取的三個主分量F1、F2、F3建立原始因子載荷矩陣A,同時,為便于對各因子載荷作合理解釋,對其進行旋轉使其結構簡化,使得每個因子的載荷的平方按列向0或1兩極分化,以起排除噪聲干擾的作用。表3即為方差最大正交旋轉矩陣A′。同時,表3給出的是原始數據X和主成分均已標準化處理后的前三個所提取的主成分的載荷陣,設Y為主成分變量,則:
通過計算最后得分可將江蘇城市社會經濟發展狀況因子評分及排序如表4所示。
四、結論與啟示
(一)江蘇城市社會經濟發展不平衡性趨小,傳統意義上的蘇南、蘇中、蘇北地域劃界業已模糊,不再涇渭分明。從傳統意義上,蘇、錫、常地區的經濟發展在江蘇堪稱首屈一指,但近年來可以看出,常州發展比較緩慢,其在經濟增長、人口素質及可持續發展戰略方面的優勢并不明顯。反而值得關注的是徐州近年的快速發展,給其他地區起了一個很好的示范作用。同時,傳統說法上為蘇中地區的揚州、鎮江、南通,其社會經濟發展與常州地區的差距正漸次縮小。同樣,蘇北、蘇中地域差別也并非遙不可及,宿遷市作為一個新建城市,其發展仍具潛力。從表4中還可以看出,鹽城、連云港、宿遷等市均有多項指標未達全省平均水平,尤其是宿遷市,作為一個新建城市,如何加快經濟發展步伐,積極開展科教興市戰略,提高人口素質,是其亟需解決的問題。
(二)要實現江蘇城市社會經濟協調發展,就必須從市情出發,找準差距求發展,找出自身的不足以及與其他城市的差距,以為長期發展提供借鑒。對處于第一集團的南京、無錫、蘇州、常州而言,南京應在搞好環境保護的前提下,充分依靠技術進步,加大科技投入,發展經濟、提高實力;無錫、蘇州、常州則應在發展經濟的同時,著力于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問題。對處于第二集團的南通、鎮江、徐州、揚州、泰州而言,除加快經濟發展、盡快提高經濟實力這一共同之處,南通、泰州應著力于改善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問題,汲取我國部分城市片面追求發展的教訓,為經濟長期發展打下堅實基礎。對處于第三集團的淮陰、鹽城、連云港、宿遷而言,由于其社會經濟發展基礎比較薄弱,因而,差距是全方位的。要實現全面趕超,首要的任務是加快基礎設施建設、努力提高經濟發展水平和經濟實力,通過經濟發展推動教育事業的加速發展,進而提高公民整體素質,形成良性循環。
參考文獻:
[1] 尹繼佐.城市綜合競爭力——2001年上海經濟發展藍皮書[M].上海:上海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
[2] 薛薇.統計分析與應用[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1.
[責任編輯 張 凌]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