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循環經濟體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其實質不在于循環本身,而在于它從生態中心主義出發,倡導了一種新的資源利用方式。我國發展循環經濟應從解決資源和環境沉重壓力的實際出發,走節約型道路,建立節約型社會。節約型社會既是當前中國式循環經濟的必經階段和現實選擇,也是我國循環經濟深入發展以及建立循環型社會和生態型社會的基礎。
關鍵詞:循環經濟;資源利用;節約型社會
中圖分類號:F20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07)10-0145-02
一、對循環經濟的科學認識
循環經濟是針對工業化以來在經濟增長中出現的嚴重的資源環境危機而提出的。環境問題根本上講也是資源問題,是資源利用不當的結果。傳統經濟中資源利用方面存在的主要問題:一是資源初次利用效率不高;二是資源利用強度過大,爭搶和浪費嚴重;三是資源的物質單向流動普遍,沒有形成循環利用,環境壓力巨大。以上問題,一方面是技術問題,一方面是觀念和認識問題。資源初次利用效率不高可能主要在于技術方面的問題,但對自然資源的浪費式使用和對環境價值的漠視則主要是觀念和認識問題,也是當前資源環境危機的最主要原因。
傳統經濟中的資源利用問題體現的是人類中心主義的生態倫理觀,而循環經濟要求正確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構建和諧的體現人與自然共生共榮的經濟發展模式。為此,必須實現生態倫理觀的人類中心主義向生態中心主義的轉變。馮之浚先生提出:“在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上,人類經歷了三個階段:崇拜自然階段、征服自然階段和協調自然階段”(馮之浚,2005)。對自然的崇拜反映了人對自然力量的敬畏及對其賜予的感激,體現了古人自發的樸素的自然中心倫理觀。而工業化以來,在人類中心主義觀念的指導下,強調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在生產和消費中把自然界看成是原料箱和垃圾箱。結果是既改變了自然也改變了自身,在把自然推向絕境的同時也把人類自身推向絕境,在消滅自然的同時也將消滅人類自身。在價值觀上,傳統工業化道路是對科學主義的頌揚和對人本主義的蔑視,傳統工業化的資源利用方式折射的是對人與自然關系認知的顛倒和對人類自身命運的誤求。循環經濟把經濟系統看成是自然生態系統的子系統,徹底扭轉人與環境的對立,實現的是生態倫理觀的否定之否定。
工業化以來出現的資源環境危機實際上是資源利用方式的危機,所反映出的是人與自然關系的對立。而重塑和諧的人與自然關系要返本求源,通過建立新的資源利用方式來實現。發展循環經濟正是這樣的一條轉變資源利用方式,重建和諧生態的光明大道。作為一種物資閉環流動型經濟,循環經濟的基本原則被概括為“減量化(Reducing)、再利用(Reusing)、再循環(Recycling)”,即所謂“3R”原則。其中,減量化原則就是要減少進入生產和消費流程的物質量,并減少廢棄物排放量;再利用原則要求對資源和物品盡可能多次、多種方式地使用,防止其過早廢棄;再循環原則是指對廢棄物進行加工處理,使其成為再生資源重新進入經濟過程。
循環經濟的實質并不在于循環本身,而在于它是一種新的資源利用方式。對物質資源進行零打碎敲地循環利用一直是我們節約資源、降低成本的有效做法,但在經濟活動中自覺地實現對物質循環利用的社會性安排則是前所未有的,無異于一場資源利用方式的革命。循環經濟要在經濟發展中建立節約資源、提高資源利用效率的資源利用機制,形成新的經濟發展模式。如果把對循環經濟認識的重心放在循環上,則必然出現理論上講不清,實踐上行不通的結果。首先,經濟系統不是一個物質自循環系統,由于時間、技術和經濟方面的限制,要在經濟系統中建立物質的完全循環既不科學,也不現實;其次,會使循環經濟喪失解決資源環境危機的針對性,無法解釋循環經濟產生的原因,也無法說明環境治理及保護的必要性和必然性;最后,無法解釋包括節約型社會在內的未來循環經濟發展形態。因此,本文認為,應從人與自然關系的角度去認識和發展循環經濟。資源和環境問題的背后是人與自然關系的錯誤定位以及由此所產生的錯誤的資源利用方式,解決問題的途徑是以建立和諧的人與自然關系為目標對資源利用方式進行根本性改革,而循環經濟的本意正在于此。
二、我國發展循環經濟的背景和建立節約型社會的必然性
我國發展循環經濟既有各國資源環境問題的共性需求,也有經濟發展目標和現狀的國情特性。在經濟快速增長中,我國也出現了與發達國家相同的嚴重資源環境問題,更為嚴重的是,我國是在經濟發展低水平上出現的并不明顯低于發達國家水平的資源環境問題。原因有資源特別是人均資源少的因素,有經濟超速發展的因素,也有技術水平低的因素,但更多的是資源利用方式及環保意識差的因素。生產中粗放增長、盲目投資、重復建設,消費中用后即扔、盲目攀比、過度消費等加劇了資源緊缺狀況,生產和消費中只排放、不控制、不治理導致愈益嚴重的環境問題。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已經不再具備實現工業化的資源和環境優勢,在尋求追趕型經濟發展的同時,如果不能更好地珍惜和有效利用稀缺資源,環境和資源問題將更加嚴重。當前,我國水、電及煤炭、原油、有色金屬礦等重要工業資源都處于嚴重的緊缺狀態,水污染、大氣污染、城市噪音和垃圾等環境問題特別嚴重,資源和環境已經成為我國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瓶頸。如果不能從根本上改變資源利用方式,解決經濟增長與資源環境的嚴重對立,就難以解開當前中國經濟與資源環境的困局。
盡管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已經成為我國的一項重大經濟發展戰略,但我們也要認識到,循環經濟的發展是一個長期的任務,而且深入推進循環經濟發展的條件要求是很高的,當前并不具備。對任何一個社會來說,循環經濟都是一個非常復雜、非常巨大的系統工程。當今的社會經濟活動中存在的是多層、疊加、交叉的立體、網狀資源利用結構,即使是在一個國家里也存在著不同區域、不同企業差異巨大的資源利用狀況,要在社會范圍內構建循環型的資源利用模式,就目前來看困難是不可想象的。在當前的循環經濟發展中也確實存在諸如觀念滯后、技術短缺、動力不足、范圍有限、制度缺乏等諸多困難,而且應當看到,我們目前只是處在循環經濟發展的最初階段上。循環經濟的顯效應當表現在資源緊張狀況的總體改善和環境優化的整體效果上,顯然,這個結果還沒有出現。
現階段發展循環經濟的現實任務,一是消除累積的環境問題,二是節約資源,提高資源利用效率。中央提出發展節約型經濟,建立節約型社會,正是適應我國在特定經濟發展階段的資源環境現狀,重在從資源節約的角度推進循環經濟發展的一項務實的重大戰略抉擇。節約型經濟和節約型社會既符合循環經濟的實質精神,又能充分體現節約精神,切合中國資源、環境的現實國情,針對性強、易于理解、便于操作,具有發展的必然性。節約型社會是對我國今后較長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特殊定位,也是發展節約型經濟的必然指向和中國式循環經濟發展的特色階段。
三、中國式循環經濟之路
在循環經濟發展中,西方各國如德國、日本等大都確定了循環型社會的發展目標。循環經濟不是自發的經濟形式,應當自覺推進。為循環經濟的發展設立目標并確定階段,有利于深化對循環經濟的理論認識,并在實踐中為不斷推進循環經濟發展探索切合實際的方案和路徑。根據對循環經濟在我國發展現狀和未來發展方向的合理預測,我國的循環經濟發展是從末端治理出發,經過節約型社會、循環型社會最終發展為生態型社會。當前處于末端治理向節約型社會的轉變中。
末端治理是循環經濟發展的開始階段,其基本理論依據包括庇古稅、科斯定理、環境庫茲涅茨曲線等,貫徹的是污染者付費原則。我們對人與自然關系的反思最初都來自于生態環境惡化的刺激,因此,發展循環經濟的著力點首先在對環境進行末端治理。末端治理的手段在循環經濟發展的整個過程中都是積極有效的,但末端治理僅是治標之策,如果不能有效減少經濟中的資源投入數量,環境問題則治不勝治。
環境問題來自于資源利用問題,解決現實資源問題的根本途徑是對資源進行循環利用。實現資源利用方式的根本性變革是一個漸進的過程,由于各種因素的制約,這個過程是長期的。就我國而言,當前,經濟發展中的資源約束壓力不斷加強,而循環經濟的深入推進又存在現實的困難,因此,緩解資源困境必須采取更直接的路徑,走節約型道路。發展節約型經濟、建立節約型社會成為我們在循環經濟發展的特定階段所作出的現實選擇。節約型社會的建立將使人們更新觀念,在經濟活動中建立資源節約利用的機制,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有效緩解資源和環境壓力,使我國循環經濟的發展得到實質性推進,為循環型社會的建設奠定基礎。
循環型社會和生態型社會是循環經濟發展的遠景目標。循環型社會所強調的還是在經濟系統內對資源的處理,與生態型社會相比,在人與自然的關系上仍然具有狹隘性。而生態型社會實現了對資源利用方式的完全轉變,呈現的是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景象。隨著我國節約型社會的建立和不斷發展,對循環型社會和生態型社會的研究將變成現實的任務。
參考文獻:
[1] 馮之浚.論循環經濟[J].福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2).
[2] 王文忠.循環經濟認知誤區的實證分析[J].生態經濟,2006,(4).
[3] 紀純,齊建國.發展循環經濟,建立節約型社會的經濟學思考[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05,(11).
[4] 魏杰,董進.高成本時代與中國經濟轉型——兼論節約型經濟[J].中國工業經濟,2005,(9).
[責任編輯 姜 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