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通過將市場開放度與所有權結構內生化,建立了分析基于市場開放下的轉型經濟產業組織的OSS-C-P分析框架,實證檢驗了開放度、產權、市場結構對產業績效的影響。研究表明,在基于市場開放下的轉型時期,市場結構、產權與市場開放度都是影響中國工業產業的重要因素。
關鍵詞:市場開放;產權結構;市場結構;產業績效
中圖分類號:F403.8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07)10-0178-03
一、引言:問題的提出
當從產業的層面回顧中國近三十年的改革開放歷程時,呈現給我們的是一幅各個產業所經歷的不同的興衰變遷的圖景。雖然影響這些產業發展路徑的因素千頭萬緒、各個因素之間的作用錯綜復雜,然而對這些因素進行梳理和提煉,我們仍然可以清晰地看到有三股力量始終主導著中國產業發展的方向和命運,即制度轉型(由計劃經濟轉向市場經濟)、經濟發展(由不發達走向發達)以及伴隨著中國融入世界經濟體系過程的市場開放(由封閉經濟轉變為開放經濟)。這三股力量相互交織在一起,共同在中國產業發展過程中發揮作用[1]。
經濟轉軌的本質就是依靠民營化來推動經濟發展,實現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過渡和轉變。因此,一個十分重要的決定經濟效益的因素是制度因素,是企業的所有制。中國正由封閉經濟轉變為開放經濟,市場開放度也可能在某種程度上影響著產業績效。國內以往的研究多側重于我們前面提到的制度轉型和經濟發展對產業績效的影響,同時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從市場開放角度對產業績效進行研究的成果卻較少,本文是這方面的一個探索。
本文將通過對中國工業產業層面數據的計量分析,將開放度與所有權變量一起內生化,形成“市場開放、所有權結構、市場結構——企業行為——經濟績效”的分析框架,綜合檢驗市場結構、所有權結構及市場開放度對產業績效的影響,并比較它們的相對重要性。
二、文獻綜述
不同學者對產業績效內涵的界定不同,一般認為,產業績效就是在特定的經濟環境下,市場結構和企業行為共同作用產生的經濟效果。以梅森和貝恩為代表的哈佛學派,汲取了馬歇爾、張伯倫和瓊·羅賓遜等人關于規模經濟、競爭與市場結構等方面的研究成果,認為市場結構、市場行為和市場績效之間存在單向因果聯系,即SCP分析范式。他們以SCP為分析框架,研究特定市場中企業之間壟斷與競爭狀況以及由此引起的企業行為、組織結構和經營績效的變化,創立了產業組織理論。20世紀六七十年代,以施蒂格勒和德塞姆茨為代表的芝加哥學派,在理論分析動態化以及恢復新古典主義價格機制的中心地位等方面對SCP框架進行了修正和發展,論證了結構、行為、績效三個因素相互制約、互為因果的關系,使SCP框架由單向分析演化成雙向分析的范式;20世紀80年代以來,新產業組織理論引入產業規制和公共政策等外生變量,進一步完善了產業組織的分析體系。
然而,從我國已有的產業市場結構和產業績效的實證分析來看,許多行業的研究并不支持傳統的產業組織理論。我國彩電業排名前10位的企業,其市場占有處于絕對的主導地位,然而經營績效卻一直呈下降趨勢。市場結構的集中并沒有導致利潤水平的提高(夏大慰,1999)[2]。因為對于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漸進轉型的中國來說,這些因素并不足以解釋產業市場績效的差異。所有權的變化和產業組織變化之間存在彼此相互影響的關系,因此,在解釋中國產業組織績效時,建立在完善市場體制基礎上的SCP范式必須加以修正。
根據“任何一個結構性變量的加入都應該有助于解釋企業行為和市場績效”(貝恩,1968),在分析轉型中的中國產業績效時,將所有權變量內生化,形成SSCP的分析框架將具有更強的解釋力。從中國的相關文獻來看,許多學者都對制度環境和市場績效的相關性進行了驗證。國內學者馬建堂(1993)較早指出,影響企業行為的深層次因素是所有制內部結構,并進行了實證檢驗。金锫(1999)則建立一個將制度作為外生變量的SCP分析框架。譚勁松等(2004)從實證的角度出發,探討了企業產權安排、政企關系、治理機制和企業效率的關系,指出產權清晰雖不能必然帶來企業效率的提高,卻是企業長期效率提高的前提[3]。唐要家(2005)通過檢驗競爭、所有權對中國工業經濟效率的聯合影響,建立了分析轉型經濟產業組織的SSCP分析框架,得出充分的競爭和有效的所有權結構的結合對促進生產率的提高是有改進意義的[4]。因此,將產權和市場競爭結合起來共同研究,成了我國經濟轉軌時期產業績效問題的必然選擇,這也成為中國產業組織政策理論新的發展領域和研究熱點[5]。
實際上,產業績效受到諸多因素的影響。中國已經正式成為世界貿易組織的成員,并逐漸融入世界經濟體系,經濟也由封閉轉向開放,市場開放對中國工業產業績效的影響又該如何?如果市場開放度對中國工業產業績效的影響是顯著的,那么,在決定產業績效的諸多因素,哪個因素又將起主導作用?目前,從這個角度對產業績效進行研究的成果還很少,這兩個問題就成為本文分析的核心問題。本文的實證分析將綜合考慮市場結構、所有權結構及開放度對產業績效的影響,并給出實證檢驗。
三、實證分析
1.變量選取與數據來源
由于數據的限制,我們無法采用企業水平的數據進行產業績效的估計,而是采用了產業水平的數據。國家統計局中國經濟貿易年鑒提供了全部的三位數產業分類的工業產業水平的截面數據(2004年),作為我們進行實證分析的主要數據來源。
根據分析,工業產業績效的基本方程是:y=f(struc,state,open,μ),y:產業績效,struc:市場競爭性,state國有產權的比重,open:市場開放度,μ是隨機誤差項。
產業績效研究產生分歧的一個重要原因即選取的度量指標不同,主要有財務指標和市場勢力指標。以貝恩為代表的一些學者主張使用財務指標;而勒納等學者則傾向于市場勢力指標??紤]數據收集的諸多困難,本文使用財務指標中的凈資產利潤率衡量我國工業產業績效。
反映市場競爭性的最好指標是市場結構指標,通常比較精確的是赫芬達爾指數,勒納指數等,但由于中國改革開發以來,只在個別年份提供了行業企業數據,無法獲得衡量市場集中的完整數據,因此本文選擇企業平均規模作為反映市場競爭性的指標。
本文選擇了各個產業國有工業產值在工業總產值中的比重作為代表國有制在該產業中的結構變量,從而能夠發現不同產業的產權結構對于該產業的利潤率具有怎樣的影響。
引入市場開放度指標是本文關鍵的一點。中國正逐漸融入世界經濟體系中,開放度必然在一定層面上影響了產業績效。外商資本的引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市場的開放程度,本文選擇利用外資率作為反映市場開放度的指標。
μ為隨機干擾項,它是所有可能影響y但又未包括在回歸模型中的被忽略變量的代理。
有關變量的定義、單位如下表所示。
2.模型的假設、構建及估計方法
我們分析的目標重點是試圖發現不同的因素對于產業績效具有怎樣的影響效果。本文的基本假說是:市場結構、所有權結構和市場開放度共同決定產業績效。
根據上面的分析,我們建立如下的待估一元回歸方程:
3.實證結果分析
根據上述模型和數據,本文利用spss軟件進行回歸分析。結果如下表:
由上表可得回歸方程結果為:y=-95.61-5.77*struc-0.15*state-0.26*open+μ,R2=0.34,F=5.99通過統計檢驗,struc、state、open的參數估計均為顯著,該模型擬合一般。
該實證研究表明,在中國處于市場開放下的轉型時期背景下,市場結構、產權結構和市場開放度都是影響產業績效的重要因素。第一,市場集中度和產業績效是顯著的正相關關系,具有穩定的與理論預期一致的符號;第二,度量產權因素的國有產值比重與產業績效呈明顯的負相關關系,表明制度因素在產業績效決定中的重要作用;第三,市場開放度的指標與產業績效呈一定的負相關關系,與理論預期的符號相左,反映了以利用外資率為指標來衡量的市場開放在某種程度上可能對產業績效起阻礙作用。
前兩點的結論并不令人意外,國內外也已有大量的實證研究給出了證明,并具有相同的結論。國有股權對于績效表現為顯著的負相關性。國有所有權壟斷帶來低效率的原因既有國有所有權本身的激勵性缺陷,也有特有的市場結構特征[7]。因此,民營化仍然有著提升績效的大量空間,這是目前改制需要迫切解決的問題,也是今后的發展趨勢。
第三點的結論卻似乎與傳統的觀念相悖。根據傳統的觀點,推進對外開放,引進外資必然會促進經濟的增長,產業績效的提高。而本文實證結果恰恰相反。究其原因,可能有幾點:1、目前我們經濟生活中存在著大量不確定性,如產權不清、法律不健全等,助長了外商投資企業的傷害性經營行為;2、沒有根據國內發展的需要利用外資,外資與內資企業的產業關聯度不高,內外資政策脫節等;3、盲目引資,沒有重視自身產業發展體系、配套協作能力的建設……由此可見,吸收外資對我國經濟發展的代價影響是需要認真研究的課題之一。
下面確定市場結構、產權結構和市場開放度對產業績效影響的相對重要性。首先,從統計顯著性看,state和open的統計顯著性都遠遠低于struc的統計顯著性。但僅僅比較統計顯著性還不夠,還要看經濟顯著性,即比較struc、state和open的標準化系數的大小,其分別為:0.755、-0.536和-0.361,0.755>-0.536>-0.361。統計顯著性和經濟顯著性比較均表明,從中國工業產業的情況來看,市場結構、產權結構和市場開放度這三個因素在影響產業績效時的重要性中,市場結構最強,產權結構其次,開放度再次之。
四、結論與建議
本文通過采用中國經濟貿易年鑒中的全部三位數產業分類的工業產業2004年的截面數據,對產業績效進行實證分析。實證研究表明,在基于市場開放下的轉型時期,就中國工業產業而言,市場結構、產權與市場開放度都是影響產業的重要因素,其中,市場結構更為重要,且與產業績效呈顯著的正相關關系,產權、市場開放度則與市場績效呈負相關關系。
本文分析的基本政策含義在于:中國正處于市場開放下的轉型時期,既面臨著機遇也面臨著挑戰。中國應繼續強化競爭和深化所有權改革,對于仍然還存在的許多國有企業來說,國有產權需要退出,以便減少其產生的消極效應,增加私有產權的積極效應。在外資引用方面,應鼓勵外商投資高新技術產品、現代服務業、現代農業,限制高耗能、高污染和國內產能明顯供大于求、出現盲目投資的部分行業,并加強外商投資中西部地區的產業指導,促進利用外資繼續增長,外商投資政策和立法也需具有前瞻性。
參考文獻:
[1] 賀俊,毛科君.市場開放、組織變遷與產業績效[J].經濟評論,2002,(6).
[2] 夏大慰.我國彩電工業的產業組織分析[J].財經研究,1999,(8).
[3] 譚勁松.產權安排、治理機制、政企關系與企業效率——以“科龍”和“美的”為例[J].管理世界,2004,(2).
[4] 唐要家.競爭、所有權與中國工業經濟效率[J].產業經濟研究,2005,(3.)
[5] 鄭海燕,劉險峰.淺析中國產業組織政策理論的由來與變遷[J].黑龍江對外經貿,2006,(2).
[6] 王繼平,李文傅.基于產權分析的中國機械產業績效研究[J].產業經濟研究,2005,(2).
[7] 唐要家,唐春暉.轉型中的國有所有權集中與工業產業績效[J].經濟評論,2004,(5).
[責任編輯 馮勝利]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