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解決農民工問題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一環。數量龐大的農民工群體,既是社會中的弱勢群體,也是構建和諧社會不可或缺的力量。我國現有的社會政策體系存在著一系列的缺陷,使得很多農民工權益問題沒有得到合理的解決。保護農民工權益,解決他們面臨的實際問題成為更多人關注的焦點。如何從本質上找到問題的出路,這是時代對我們的要求,這是社會不可推卸的責任。
關鍵詞:農民工;權益;戶籍制度
中圖分類號:F323.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07)10-0054-02
一、對農民工概念的理解
農民工,是我國社會由傳統農業社會向現代工業社會、信息社會轉型過程中形成的一個特殊勞工群體,是中國二元經濟結構和戶籍制度的產物。“農民工”是指具有農村戶口,有承包土地,但不從事農業生產,主要在非農產業就業,依靠工資收入維持生活的人。不少學者認為,“農民工”的概念并不恰當,并尋求農民工的替代概念,包括城市新移民、進城務工人員、外來務工人員、產業工人、合同工等。我們認為,在中國特定的二元社會結構體制下,城鄉之間形成了一道無形的墻,戶籍制度不僅是一種行政管理制度,它同時意味著兩種不同身份的人享受的權利是不同的。在學術討論中使用“農民工”這個概念,能夠清晰地界定從農民中分化出來到城里打工的那一部分人員,他們能享受的仍然只是作為“農民”的那部分權利。所以,在本文的分析中仍然使用“農民工”這個概念。
近幾年來,雖然農民工問題引起了整個社會的高度關注,政府也相應出臺了不少政策,但農民工權益仍然沒有得到有效的保護,農民工生產與生活條件也沒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善。有學者認為,城鄉二元結構背景下的戶籍制度是導致農民工權益受損的根本原因;也有學者認為,最主要的原因是農民自身素質低、組織化程度低;還有一些學者認為目前保護農民工的法律制度的不健全、不完善是導致農民工權益受損的主要原因。筆者認為,無論從制度還是政策層面來看,農民工權益保護都與政府的角色密切相關。
二、進城農民工權益被侵犯的具體表現
1.社會管理嚴重歧視農民工。一是戶籍制度上,公安部提出以在城鎮有穩定職業、收入來源和穩定的住所,作為取得城鎮戶口的條件,而多數地方卻把“穩定的居住場所”改換成“在城鎮購買住房”。二是社會治理上,把農民工作為不安定因素,一旦整頓社會秩序,就把矛頭指向農民工,強制審查,收容遣送。農民工說,外出務工一般都需要身份證、外出務工證、暫住證、健康證、所在工廠工作證這五種基本證件。未婚婦女還需辦理未婚證,已婚婦女要辦婚育證。每年在家鄉和打工地兩頭辦證花的“冤枉錢”就達200元左右。若被當地派出所查出“五證”不全,則會被送到收容遣送站。
2.拖欠工資問題突出。25個調查民工中,有15個民工反映工資被拖欠和克扣,占調查人數的60%。民工反映,拖欠、克扣工資的形式多樣,有的是建筑業包工頭在工程完工后拒發工資,有的拖欠工資發給回家路費,有的連路費也不給。有的是企業向民工收取800元到2 000元的押金,或扣押一兩個月的工資,也有的是企業一年中平時只發給民工生活費,把大部分工資扣在老板手里占用,并隨時找借口處罰民工、克扣工資,如果農民工對企業不滿意,要離開,那已做幾個月的工資也就拿不到了。
3.社會保險和福利權利的缺失。一些用人單位,特別是個體和私營企業要么不給農民工買社會保險,要么為了應付檢查只給少部分農民工投保,要么避重就輕只買一種保險,而回避其他幾個險種。大多數用工單位沒有按《勞動法》與農民工簽訂勞動合同。一些從事危險行業的用工單位與農民工簽訂“事故責任自負”的“生死合同”。
4.就業限制。大多數城市將農民工排斥出城市明文禁止的一些崗位,絕大多數農民工只能在非正式市場尋找就業機會,從事城市人不愿干的“臟、累、粗”工作。許多城市還從保護本地人就業的角度出臺了禁止和限制外來人口就業的政策。如廣東省對農民工嚴格實行“六不準”,即在春節后一個月內,省內的所有用人單位一律不準招收外省民工;回鄉過節的民工返崗時,一律不準帶新民工入粵就業;職業介紹和人才交流機構一律不準開展介紹外省民工的介紹活動;不準舉辦勞務和人才交流集市;外省駐粵勞務辦事機構一律不準向廣東組織勞務輸出;任何組織和個人,特別是新聞單位一律不準刊登和發布招用外省勞動力的廣告或信息。
5.入學歧視。一些地方對解決農民工子女接受義務教育政策的執行大打折扣,甚至違背政策。一是公辦中小學校向農民工子女額外亂收費的現象并未停止;二是對招收民工子女的簡易學校采取不承認、排斥甚至扼殺政策。一些城市,明明有幾十所民辦的民工子弟小學,有關部門卻稱不存在,成為無人過問的邊緣學校。
三、二元經濟結構下,農民工應享有的權益
我國憲法第33條第2款明確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這一條款同樣適用于農民工。同時,《勞動法》第3條第1款規定的:“勞動者享受平等就業和選擇職業、取得勞動報酬的權利、休息休假的權利、獲得勞動安全衛生保護的權利、接受職業技能培訓的權利、享受社會保險和福利的權利”等權利。此外,《工會法》、《民法》、《合同法》、《行政復議法》、《國家賠償法》、《仲裁法》、《人民調解條例》等實際上也規定了民工在不同具體法律關系中的法律地位及其行政的、司法的、準司法的權利救濟途徑。但是在現實中,進城農民工得不到公正的社會待遇,甚至淪落到二等公民的地位,合法權益受侵犯的情況普遍存在。
四、問題結癥所在
2000年以來,國家出臺不少促進農村勞動力轉移、保護民工權益的新政策,特別2003年1月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做好農民進城務工就業管理和服務工作的通知》,提出多方面的政策。這些政策,貫穿著破除城鄉身份,就業融于市場,保障農民工權益,促進農民進城的思想,體現了市場經濟和城鎮化的發展方向,也顯示出社會管理改革的方向。但存在宣傳不夠、執行打折扣的情況。
1.就業的公共服務歧視基本未變。一些城市限定企業先招收城鎮勞動力,后招收農民工,硬性限制企業使用農民工的比例,對農民工就業變相收費。城市公共就業服務、政府舉辦的勞動力市場場所,仍只服務于城鎮居民,不向進城農民開放。有的城市,形成了自發的農民工勞動力市場,雖然也存在問題,但農民能從那里找到活計,有關部門不是去幫助管理和完善,卻要予以取締。由于缺乏公開合法的農民工就業中介服務場所,帶欺騙性的中介組織得以活動。被調查的民工中有50%以上的反映外出務工時上過這種中介組織的當,有的被以介紹工作為名,騙入傳銷組織。
2.執法力度和法律援助不到位。根據《違反<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行政處罰辦法》第6條的規定,對因有克扣或者無故拖欠勞動者工資的,縣級以上各級勞動行政部門,應責令支付勞動者的工資報酬、經濟補償,并可責令支付勞動者的工資報酬、經濟補償總和的1~5倍支付勞動者賠償金。問題是農民工討要被拖欠工資處于軟弱無力的地位,向政府有關部門求助,多被推諉開。上訪政府主管部門,得到解決的為數較少,大部分得到的回答是沒有簽訂勞動合同,不予受理,或是欠資千元左右,不屑受理。但沒簽合同,多數情況是農民工要簽合同,老板不簽,說要簽就到別處干,民工哪里都多的是。民工們說“現在工作不好找,怕老板閑煩,不叫在那兒干,口頭說說就妥了”,結果是該得的報酬得不到。
五、建議實施辦法
1.推動戶籍制度的改革。修訂現有的《戶口登記條例》等法律法規,放開中小城市戶口,對大城市實行戶口準入制度,達到一定標準即可辦理入戶手續,建立統一、開放的人口管理機制。盡快改變農民工身份轉換滯后于職業轉換的現狀,允許在城市有合法固定住所、穩定職業和生活來源的農民轉為市民。
2.對農民工權益保障的法律法規進行改革和完善。一是盡快制定出臺《農民進城務工經商權益保護法》,建立農民工權益保障機制。二是進一步完善《勞動法》等法規,盡快制定有關農民工工資支付的法律、規定,建立起勞動者工資支付責任制和預警制度,對拖欠工資的企業進行有力的制裁。三是國家和地方各級政府盡快修訂或廢除對農民工有歧視性的法規和文件。
3.加大轉變城市管理理念力度,推動農民工的本地化。一是取消一切對農民工有歧視性的招工規定,消除“就業壁壘”。二是為農民工求職提供免費職業推介,免收進場費、求職登記費等中介費用,同時降低農民工進場求職的門檻,享受同等的“市民待遇”。三是建立健全勞務用工信息網絡。四是妥善解決民工子女受教育難問題。城市在可能的范圍內要多增設一些學校。城市現有學校要盡量多地接納民工子女上學,收費應與本市學生同等對待,不增收其他費用。
4.把執法力度和法律援助工作做到實處。勞動部門要加大勞動執法檢查力度,嚴厲查處侵害農民工權益的用人單位,打擊非法職業中介,確保用工市場信息準確。司法部門要在農民工集中的城市開展法規咨詢服務,為農民工提供維護合法權益的幫助,接受維權求助。法律援助中心及法律服務機構要及時為外出農民工提供代理、辯護等幫助。
5.加強對農民工的組織工作。一是進一步加大對《工會法》的宣傳貫徹力度,使農民工充分認識到工會的重要性。二是加快工會在用人單位,特別是私營、“三資”企業里建立基層組織的力度,最大限度將農民工吸納為工會成員,提高其組織化程度,通過法定渠道維護農民工的權利。三是推進廠務公開工作,健全職代會制度,完善職工民主管理機制,從源頭上保障農民工的利益。四是進一步健全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機制,促使農民工勞動爭議得到及時、公平、合理的解決。
參考文獻:
[1] 劉懷廉.中國農民工問題[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2] 蔡昉、白南生.中國轉軌時期勞動力流動[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
[3] 王全興.勞動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7:82.
[責任編輯 張 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