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在兩年以前,我所工作的部門為了推動全市的文學創作,推出文學新作與新人,在有關協會、媒體的支持下,啟動了后來被省委宣傳部領導肯定的“營口市文學芳草工程”。那是在一個冬日難得的暖和日子,我們一干人等來到老邊區廣電局,在稍顯簡陋卻漾著文學氣息的會議室里,舉行了“營口市文學芳草工程”的簡短啟動儀式。“芳草工程”從策劃開始一直到實施的各階段,我該算是比較了解的。這個工程推出了若干市(縣)區和各體裁的文學專版,涌現了一批新人新作,也確實有了一定的效益。兩年之后的今天,我可以說:在實施“芳草工程”的工作中,老邊區其實是最為踏實地走路的,并且也走出了自己極為清晰的腳印。現在,放在我案頭的《蘆荻詩文集》小樣,就是老邊區“芳草工程”的最好實績。
權政部長和吳老師命我為這本詩文集寫序的時候,我實在有點不敢提筆。其間,志寶局長也打電話給我,我聽出是老兄命令式的語氣。直到此刻,我都是在惴惴然地敲擊著鍵盤。我想,他們都是自家師長,且不管文集的寫作者不管是否與我相熟,好在我也算是個文學愛好者,就在這里寫上一篇讀后感吧。
記得充閭先生曾經提到,一個地區要在藝術或學術方面形成一種氛圍,一般需要具備這樣一些條件:具有一定的文化積淀,而且有幾位聲名卓著的作家、藝術家或名流、學者;周圍聚集著一大批鐘情文化的積極分子;同時又有若干有影響、有實力的內行的當政者予以熱心倡導,鼎力支持。當下的老邊文壇,大體上具備了這些方面的優勢。幾位比較成熟的老作家,帶動著一批鐘情文學的年輕作者。幾位有遠見的部門領導努力開辟和保護著文學陣地。我和他們的親近已經超越了工作關系。今年端午,我和他們推杯小醉,眼前晃動著文學的美麗光影。之前,他們反復提起,區委、區政府高度重視文化建設,在紀念《講話》發表六十五周年之際,區委孫書記就親自提議和文藝家們聚會,并和大家推心置腹地交流。那天,微醺的我回到自家小區,我想如果那刻遇見同住一個小區的孫剛書記,我會熱情地和他打招呼或者問聲節日好。不管他是否認識我,因為他對文藝、對作家的尊重。
在當今時代,能夠用文字檢點人生的人,一定是值得所有認真生活的人尊重的。看了《蘆荻詩文集》,我試圖用以下的六個特質,來體味文集中優秀之作的風格。一、家園的深情歌吟。熙湖池碧,柳樹春深,夏菜豐收,冬棚蘊綠,遼河涌浪,鹽灘鋪銀。對家鄉的本真的愛,流淌在作者們的新詩舊詞、散淡文字里,情深而不做作,意切而又自然。《熙園賦》、《初春農家》、《赤足舞娘》等許多敘寫家園景致、抒發愛家情懷的文字,占了這本文集的相當比重。二、內化的外在世界。有意無意之間,文集中幾位寫作者,注重了豐富的內心世界對于外在世界在感受思考基礎上進行的具有心靈特色的再創造。親切又熟悉的生活,經過了作者們的“內化”,經過情感、心靈的過濾,具有了一種新鮮的色彩與格調。生活情境與人格風采交叉融匯,外在的世界呈現于作品之中,便具有了別樣的藝術氣質。從《獵狐記》、《耳環 大洋》《童年趣事》等作品里,我看到了這一種氣質。三、情感的深層掘進。我們的文學創作曾經是重視情感卻忽略了情感的個性與自我,導致了動輒“時代”“祖國”“人民”的泛化抒情。可喜的是,文集作者們重視情感,注意不從他處套來,向產生自我情感的心靈掘進,關注、把握并表現心靈世界,真誠地傾吐主觀感情,裸露自我靈魂,體現個性色彩。《黃瓜魚》、《我不如蜜蜂》、《狗》等是文集中我喜歡的個性文字。四、理性的閃亮涅槃。傳統的“文以載道”在發揮著重視文章的內容與思想的積極作用的同時,也有著思想與理性的貧瘠、單調、重復、雷同的負面作用。文集里的有些文章跳出了“道”的窠臼。思想的解放與活躍進入了寫作中,獨特的見解,大膽的議論,精辟的分析,給文章注入了鮮活的思想與深邃的理性。《思索》、《酒杯里的男人》、《清水人生》等文章的理性與思辨色彩令人注目。五、文化的深刻觀照。“景——情——理”的創作模式被游記文章用得最濫也最糟糕。在文集的若干游記文字里,強烈濃郁的歷史感與文化感的貫注成為一個明顯的特點。悠久的歷史創造了燦爛的文化。歷史與文化的關照,使游記文章顯出了特有的深沉、渾重,內涵豐厚,充滿了智慧與力量。《古炮臺斷想》、《綠島仙蹤》等幾篇游記類文章在試圖跳出舊有的套路。六、語言的清新質樸。從《聽雨》、《春表姐的手》等篇什,尤其是幾位女性作者的文字里可領略,這里不再贅述。
做完以上梳理,我在想,能否以“蘆荻文風”來概稱當代老邊文學的大體特點。如何表現老邊本土文學的特色呢?我想主要有以下四點:一、獨特的地域風貌、自然景觀的描繪。二、獨特的歷史、文化的敘寫。三、特有的經濟、政治結構。四、特殊的沖淡、平和語境。我只是感知到了這本文集里氤氳的氣味,才作出了如上的歸納。也許,用蘆荻文風之類的流派語言來評說當下的老邊文學,為時尚早或尚不妥帖。事實上,這一篇篇真情文字也涵蓋了更多側面更多層次的廣義生活。這樣,這些文章也許不會像“山藥蛋派”、“荷花淀派”那樣,有著較統一的表現內容、流派風格,容易為人所矚目所認可,但它卻可以包容更多的風格,更多的流派,有著更豐富的內容,更多彩的面目。
最后我想說,這個集子里面的作品當然也不是完美的。之所以認真感覺每一個短章里的華彩,是因為對于在庸常人生里挖掘美好詩意的人們,我不愿意更多尋找他們文字的不足與局限。此刻,我更愿意獻上我的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