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賀校長,您好!感謝您接受我們《基礎教育參考》的采訪,您能否首先介紹一下互助五中近年的整體發展情況?
賀:2004年,我們提出了“一線兩翼、一個跨越、七個突破”的整體發展方針。即以“兩基”鞏固提高為主線,以穩步推進初中新課程改革和做強高中教育為兩翼,加大教學基礎設施建設,通過逐步實現教學信息化帶動學校跨越式發展。同時,在教育教學管理、提高德育工作針對性和實效性、教師隊伍建設、校本培訓、人事制度改革、提升高考上線人數、加強信息技術教育等七個方面實現新突破。現在從整體發展情況來看,初步實現了這個目標。
一是“兩基”工作穩步推進。學校嚴格執行《互助縣第六輪地方教育事業發展目標責任書》,全面落實《互助縣“兩基”鞏固提高工作責任書》和“三包三保”、“雙線包干”等各項責任制,認真做好“兩免一補”工作,學校與各年級組、年級組與班主任分別簽訂控流保學責任書,有效防止了初中部學生的流失,將輟學率控制在1%以內。2007年,我校獲得縣政府授予的“第六輪地方教育事業目標責任書執行情況先進集體”。
二是穩步推進初中部新課程改革工作。學校通過“六抓”“一保障”初步實現了“二個轉變”。即通過抓計劃,確定目標;抓宣傳,樹立新理念;抓培訓,提高教師業務素質;抓教研,提升教師課堂授課水平;抓隊伍,確保課改軟件質量。以制度和資金作保障,穩步推進新課程改革,逐步實現了教育理念從“精英主義教育”向“大眾主義教育”,教學方式從“灌輸中心教學”向“對話中心教學”的轉變。
三是做強高中教育。近年來,我校向普通高等院校輸送了一大批合格人才。2004年,互助五中高考文、理科錄取率在海東地區均排名第一;2005年高考參考人數206名,上線204名;2006年高考參考人數195名,上線171名;2007年高考參考人數275名,上線218名。
四是進一步加大教學設施建設力度,逐步向教學信息化邁進。3年內我校共投資180萬元,修建了多媒體教室、電子備課室、網絡教室、語音室、標準化物理、化學實驗室各1個,遠程教育衛星接收系統一套,并給各教室配備了“三機一幕”。這些設施基本滿足了教學發展的需要。學校結合“千校萬師”信息技術達標活動,使每個教師熟練掌握現代遠程教育“三種模式”設備運用技能,大膽探索“三種模式”提高教學質量的方法,促進了教學內容呈現方式和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
五是大力實施以“德育管理”、“教學過程與動態管理”、“教學組織與目標管理”、“教學質量和發展管理”為內容的教育教學模塊管理體系,基本實現了管理的精細化。
六是走研、訓一體化之路,加強了教師隊伍建設。我們針對學校青年教師是主流,他們有活力、愛思考這一特點,以校園網和因特網為平臺,通過設立“三大課”教學、教育科研、班級教育、現代教育技術和教育論壇等模塊,讓教師在網上學習提高,作到以訓促研,以研代訓,研訓結合,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七是在人事制度改革上實行全員聘任制,競爭上崗。通過以崗擇人,能者上,庸者下,讓每一位教師都感到時代的壓力,使教師努力提高教學質量和個人素質有了直接動力。
記者:學校地處少數民族地區,同時許多學生都是農村生源,為了加強對農村學生的培養,學校將主流價值觀確定為:農村的孩子也要成才,也能成才。請您談談,學校是如何形成這一主流價值觀的?它的意義何在?
賀:這個主流價值觀的形成是有它的背景的。2001年,全國高校大規模擴招后,農村的很多孩子進入了大學,然而他們支付了昂貴的學費讀完大學后,很多人卻找不到工作或找不到合適的工作,部分學生只好放棄了專業重新步入打工仔的隊伍中,少數人呆在家中等待就業。這讓很多農民滋生出了一個可怕的思潮:“讀書無用”。一部分農民的孩子不再讀高中;而學校內一些學生也變得浮躁起來,厭學、違紀現象增多;一些優秀教師也準備“孔雀東南飛”,不安心農村教育。學校進行了一項心理調查,結果表明有30%的學生認為上大學沒有多大意義,這個結果對我校的可持續發展十分不利,因此學校必須要營建自身的文化,必須形成主流價值觀并一以貫之。于是我們在全校師生中間開展了新一輪“讀書是否有用”的思想大討論,讓全體學生認識到:農村的孩子只有成才,才能更好地在社會上生存和發展。我們提出了“為了農村的崛起而讀書”的口號,開展了一系列立志成才的各種主題教育活動和學科競賽,并創辦家長學校,定期與家長溝通,共同解決學生各方面遇到的問題。幾年來這一活動和模式不斷創新,活動精神一以貫之。“立志成才,永創一流”成為了我校師生的共識,學校主流價值觀基本形成。這為學校的生存與發展確立了精神支持,學校具有了克服各種困難和經受挫折的能力,由此獲得了生存與發展的良好機遇。
記者:這些年,互助五中特別注重和諧校園的建設,把它作為一項重要的工作內容常抓不懈,請問賀校長,互助五中在和諧校園建設上推出了哪些舉措?取得了哪些成績?
賀:我想和諧校園應該是一種以和衷共濟、內和外順、協調發展為核心的素質教育模式,是以校園為紐帶的各種教育要素的全面、自由、協調、整體優化的育人氛圍,是學校教育子系統及各要素間的協調運轉,是以學生發展、教師發展、學校發展為宗旨的整體效應。這方面我們做了一些探索,但仍很膚淺,主要從三個方面進行建設。
一是依法治校,建設穩定、法制、公平、有序的校園。重點做好學校管理的民主化和科學化;加強管理制度的建設、領導干部思想政治作風建設、師德師風建設;堅持剛性制度約束與人性管理的和諧統一。
二是以德管理,建設寬松、協調、體恤、包容的校園。首先以教師發展為本,制定出校本教研、校本培訓近期、中期和長遠發展目標。全面、發展、辯證地看待教師,承認教師客觀的差異,公平調控差異。其次,讓教師注重自我內化的和諧,讓他們從自身的道德修養、思想觀念與心理要素等內在道德環境諸因素中探討內化發展和諧關系,增強專業技能與實踐技能的和諧統一。同時要求教師開拓創新,優質教學,堅持“學生第一、育人育才”的宗旨,對教育事業做到熱心、耐心、細心。
三是以學生為本,建設文明、向上、創造、競爭的校園。首先,創建安全、健康發展的環境。樹立“安全第一”的思想,注重安全和心理健康教育,消除各種安全隱患,杜絕校園暴力。其次,創建和諧的教育服務。如設計校徽、懸掛國旗、校訓、班訓;建設圖書室、實驗室、電腦室、多媒體教室;創辦文學社、愛心社、校刊、英語角;舉辦藝術節、學科活動周等,挖掘學生的潛能和創造力。第三,引導學生自主管理,建設和諧班集體。如學生干部民主競選上崗,實行任期輪換制;設立學生會和文明監督崗;開展“一幫一”“手拉手”等活動,使學生在各種活動中認識自我,在管理中調節自我,在學習生活中完善自我。第四是培養學生積極的人格。讓學生懂得自律與管理的和諧,知道接受管理的過程也是發展自已,完善自己的過程。通過參與學校的管理,讓學生初步具備自主、自決、自擇、自律的能力,懂得關注身邊有困難的同學,互助互愛。
記者:學校把承擔“兩基”工作作為“重中之重”一直不動搖,穩步實施高質量、高水平的“兩基”進程,為省內外所關注。請您談談,在“兩基”工作進程中,學校是如何把加強和提高教師教育技術能力建設作為第一要務的?
賀:加強和提高教師教育技術能力建設是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必然要求。我們采取“學習—培訓—考核”三步走方略,來提高教師技術能力。一是建立了教育技能建設的學習培訓模塊。以“教育技術基礎”、“教案設計”、“資源準備”、“教學實施”、“教學評價”五大學習模式共400多個子項目為主,對這些內容進行強化學習。二是加強對“數字教學資源獲取”這一技術的專項學習培訓,主要包括“數字教學資源的獲取方法”、“數字教學資源的儲存、組織與管理”、“制作教學演示課件”三個內容。三是對如何科學使用教學設施進行培訓,重點強化“Word”、“WPS Office”、“Powerpoint”、“Windows Media Player”在教學實施過程中的應用。四是組織教育技術能力水平統一考試。實行“教育技術水平綠色證書制”,即對通過考試教師頒發綠色證書,未通過的教師出示黃牌,并在綜合考核中扣分,并組織二次培訓考核。通過這些措施的實施,學校教師的整體教育技術水平明顯提高。
(責任編輯 田欣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