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諧,作為一種哲學思想,它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精髓,而作為教育的一種目標,就是要把學校建成最適宜教師發展和學生成長的“生態環境”,讓學校具備民主、科學、人文、開放的育人環境,體現教育對師生的全面關懷。建設和諧學校是當前建設和諧社會的客觀要求,是學校發展的重大課題。
一、學校和社會之間關系的
融洽是建設和諧學校的前提
和諧學校的建設是以學校發展、教師發展、學生發展為宗旨的整體效應,也是學校各部門、諸要素的協調運作,還是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三結合”形成的合力。教育的目的是培養人才,和諧的教育既要扎根于課堂,更要放眼于社會。教育的發展離不開政府的關心支持,也離不開社會的支持和家長的配合。
學校要樹立良好的形象,確立“教育就是服務”的教育市場理念;堅持“改革活校,人才興校,科研強校,質量立校”的辦學理念,高唱德育工作主旋律,樹立“德育為首,育人為本”的育人觀。同時要使學校、家庭、社會教育的信息渠道暢通,形成教育的合力。通過與家長的交流,宣傳學校辦學主張,讓社會了解學校,讓家長支持學校;通過舉辦“家長培訓班”,提高家長的綜合素質和育兒水平;通過家校互訪,形成有利于學生健康發展的家庭教育環境;通過學校與社區以及駐地警所結對共建,凈化學校周邊環境,保障學校的安全,搭建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長的平臺,等等。
二、領導和教師之間關系的
融洽是建設和諧學校的基礎
教師的發展對學校的發展很重要。校際間的競爭,說到底就是教師間專業發展的競爭。領導、教師之間關系融洽,學校工作才能順暢,目標才能一致,發展才能到位。
第一,校長和所有領導必須確立學校發展“教師為本”的理念,積極做好凝聚教師、感染教師、發展教師的工作,增強各自的民主意識、服務意識,提高自己的指導能力和業務素質,充分認識到“管理就是服務”,提高管理藝術就是提高服務藝術。
第二,建設奮發向上的校園文化。構建和諧的校園文化,要把“以人為本”的思想和科學發展的理念相結合,建設以“發展人的主體性、提升人的生命價值”為目標的校園文化,讓所有教師生活在規范有序、和氣順暢而又富有人文氣息的工作環境中。
第三,努力營造民主、平等、和諧的管理氛圍。堅持落實教代會制度、校務公開制度、工程招投標制度、重大物品政府采購制度等,把知情權交給老師。學校的熱點工作,實現陽光操作,讓教師直接參與管理和決策,使他們增強主人翁意識,時時刻刻感到自己是學校的主人,認同、支持學校的辦學目標。
第四,要為教師搭建實現教育理想的舞臺。學校要通過“捆綁式”的師徒結對形式,促使青年教師盡快成熟;通過集體備課實現教學“五統一”,促使全體教師教學水平的共同提高;通過對教研組開展的觀摩課、示范課、公開課的評比,使一批中、青年教師脫穎而出,成為各科教學骨干;同時學校還要為進修以及符合出國條件深造的老師提供經濟支持。
第五,努力營造適宜教師工作學習、生活的環境。和諧發展的教師需要良好的學校環境來造就。校長室要關注教師的身心健康,確保教師的工作權、休息權得到尊重;黨總支和學校工會要通過思想教育、上下溝通和糾紛調解,實現領導和教師、教師和教師之間的關系融洽;教科室要通過課題研究、學術討論,建立濃郁的學習和科研氛圍;教導處要通過正確的評價機制,使得每個老師的創造性勞動得到尊重;總務處要千方百計解除教師的后顧之憂,在提高教師福利待遇方面下功夫,給廣大教職員工營造“家”的感覺,送去“家”的溫暖。
三、教師和學生之間關系的
融洽是建設和諧學校的基準
良好的師生關系,有助于充滿人文關懷的學校氛圍的形成,有助于健全學生的人格,有助于最大限度地挖掘學生的潛能,有助于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一教師要徹底放下“師道尊嚴”的架子。傳統的“師道尊嚴”往往使得教師擺不正心態,拿不出笑臉。其實教師和學生應當形成合作共贏的魚水之情,這樣才能做到情感關系上理解信任、人格關系上平等互助、法律關系上民主互敬、教學關系上合作對話。
二要給學生多一點理解和寬容。師生之間關系出現矛盾,老師要平心靜氣地和學生進行溝通,多一些耐心,多一點寬容,動之以情,曉之以理。正如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所說“有時寬容引起的道德振動比處罰更強烈”。
三要給學生多一點微笑和信任。教師要以積極的心態投入教育教學,克服職業倦怠和對學生的抱怨情緒,用信任的目光激發學生的潛能,用欣賞的微笑讓學生品嘗成功的喜悅,真正實現師生間情感默契、心靈和諧。
四要給學生多一點民主和自由。學校工作要堅持以學生為本、以學生為主體的理念,為學生創設寬松、安全、愉悅的文化和學習氛圍。要通過校長信箱、師生對話、問卷調查等形式,暢通學生、老師之間的信息交流,使學生自由表達;要通過讓學生參與學校教育教學活動的管理,讓學生的主體性得到充分體現;要通過實施課程改革,進行探究型、討論型、合作型教學,使學生學得自由活潑。
五要給學生多一點理性和尊重。學生年齡雖小,但也有豐富的情感世界,也有自尊心和榮譽感,教師應尊重學生的人格,允許學生在思想、情感和行為上表現出獨立性,創造條件給學生提供獨立活動的空間。
四、運用科學發展觀統領學校工作
是建設和諧學校的基點
運用科學發展觀統領部門乃至學校的工作,有利于理順部門關系,整合部門功能,強化團隊精神,增強競爭能力,達到各部門協調工作。
首先,部門領導的工作必須圍繞學校工作全局展開。部門領導囿于學校分工,有時會缺乏全局意識。如果每個人只考慮部門效益,就會影響整體利益。因此部門領導在管好各自部門工作的同時,還要考慮如何做好與其他部門的溝通配合工作,使學校的人、財、物和信息資源發揮最大效益。
其次,要用發展的觀點,理順內部關系,最大限度地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如在部門內部,人員結構上,如何用其長、避其短,達到人盡其才;人員分配上,如何實現分工最合理,組合最優化,配備最均衡;資源管理上,如何實現合理流動,減少能耗,物盡其用。
再次,要學會用科學的方法激發每位師生的工作熱情。管理的本質是為了提高工作效率,而管理的最高境界是達到被管理者自我管理的目標。因此,管理者還必須學會激發、引導師生進行自我管理和自主管理。
五、加強師德師風建設
是建設和諧學校的關鍵
良好的形象是為人師表的基礎,高尚的師德是時代對我們提出的必然要求,也是教師不斷進取、走向成功的保證,師德比其他任何職業道德都有著更加強烈的典范性。不論是教師,還是學校管理者,首先要充分認識良好的師德對于支撐教師形象的重要性。有人說:“教師職業是太陽底下最光輝的職業。”對此,我認為有兩層含義,一是指教師職業的崇高和偉大,二是指從事教師工作的人必須心胸坦蕩、光明磊落、無私奉獻。作為管理者,要時刻注意引導教師以育人者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努力塑造完善的人格,處處為人師表,促使教師坦誠相見、團結互助、博采眾長;要幫助教師樹立艱苦奮斗、敬業愛崗、遵紀守法的意識,反對損公肥私、損人利己、見利忘義的思想和行為;要鼓勵教師立足本職,加強崗位練兵,提高崗位技能和業務能力。同時,要把加強教師職業道德建設與解決教師實際問題結合起來,在為教職員工辦實事、做好事中強化職業道德教育。
六、把準素質教育的方向
是建設和諧學校的保證
在新課改框架下的素質教育,其最大的特點就是要培養學生全面的素質,怎樣才能實現此目標,這是學校管理者必須深思的又一個問題。雖然素質教育已因教育法規的強勢推動、課程改革的蓬勃開展而初見成效,但還遠未達到人們設想的初衷。社會的實際情況是“素質教育搞得轟轟烈烈,應試教育抓得扎扎實實”。《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指出,學校教育必須堅持“為學生終生發展奠基,使每個學生獲得成功”的理念,把他們培養成“志向高遠、品德高尚、氣質高雅、能力高強”的一代新人。只有全面理解、認真落實了這個理念,才算牢牢把準了素質教育的方向。
共創和諧校園是學校發展和努力的方向,今后我校將堅持“以人為本”,立足師生的和諧發展,以創新注入活力,以改革尋求突破,以特色尋求發展,為全校師生的“全面發展、和諧發展、創新發展、快速發展”開辟一條新路。
作者系江蘇省靖江外國語學校校長
(責任編輯 田欣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