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問題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不管是在理論研究還是在教育實踐上,當前心理健康教育都基本沿襲了以往的病理心理學或消極心理學模式,把重點放在預防和矯正青少年的各類心理問題上,其結果是頭痛醫(yī)頭、腳痛醫(yī)腳,既不能從根本上預防各種問題的出現(xiàn),也不能發(fā)展心理的積極層面,促進青少年真正的成人成才。要改變當前心理健康教育的現(xiàn)狀,必須打破消極心理學一統(tǒng)天下的局面,將積極心理學的理念引入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一、積極心理學的基本內涵
心理學自1879年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以來,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研究視野專注于抑郁、焦慮、偏執(zhí)、離婚、死亡、自殺等負性情緒與負性行為,忽視了對人們積極心理品質的挖掘與研究而成為“消極心理學”。正是基于心理學的這種不正常的發(fā)展狀況,塞利格曼(Seligman)于1997年首次提出“積極心理學”的概念。
積極心理學認為,心理學不僅僅是關于疾病或健康的科學,它也是關于人的幸福、發(fā)展、快樂、滿意的科學。積極心理學的研究領域包括三個方面:一是主觀層次的積極的主觀體驗的研究,包括幸福感和滿足、希望和樂觀主義、快樂和充盈,重點是對人的主觀幸福感的研究,強調人要滿意地對待過去、幸福地感受現(xiàn)在和樂觀地面對未來;二是個人層次的積極的個人特質的研究,包括對美的感受、寬容、創(chuàng)造性、才能與智慧等,它強調的是必須增強個體的積極情緒體驗;三是群體層次上的積極組織系統(tǒng)的研究,積極心理學致力于研究建立積極的社會、家庭和學校系統(tǒng),以培養(yǎng)公民美德,使公民具有責任感、職業(yè)道德等。
積極心理學展示了一種新的理念,即積極心理理念,這種理念將心理學研究的重心放在人的積極品質和挖掘人的潛力上,這無疑是心理學史上的一項重大突破。
二、積極心理學對心理健康教育的意義
1.積極心理學更能體現(xiàn)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
2002年,教育部下發(fā)了《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綱要》指出心理健康教育的總目標是:提高全體學生的心理素質,充分開發(fā)他們的潛能,培養(yǎng)學生樂觀向上的心理品質,促進學生人格的健康發(fā)展。
心理健康教育雖然強調全體性原則,但是在實際工作中由于教師常常把學生當作“問題的來源”,把學生存在的問題當作工作的出發(fā)點與落腳點,這樣不僅會造成師生關系的對立,而且常常導致大多數(shù)沒有問題的學生也開始注意自己的消極方面,形成關注自身的消極層面、忽略自身積極品質培養(yǎng)的思維定勢,最終使得全體性原則形同虛設。而積極心理學強調從積極的層面來研究與探討心理健康問題,認為心理健康的主要目標是促進個體的主觀幸福感,更注重培養(yǎng)人們的積極心理品質,而不僅僅是消極的心理疾病的預防矯正。從這種意義上說,積極心理學為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論研究與實踐開辟了一條新的思路。
2.積極心理學改善了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客體關系
積極心理學可以幫助我們重新認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師生,從而改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主客體關系。積極心理學認為在學校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師和學生一樣都是成長中的、發(fā)展中的個體,而不是教育與被教育的對立關系,教師要培養(yǎng)自己的積極心理,也要以積極的心態(tài)看待發(fā)展中的學生,重視學生個體自我成長的經驗,多使用平等、積極的詞匯鼓勵學生。
3.積極心理學拓展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徑與方法
積極心理學的價值取向強調學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廣泛干預的作用,尤其是幫助教師發(fā)展和運用自己的積極心理學知識,使教師在課堂中能有效幫助學生發(fā)展他們的積極心理。這樣可以將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融合到各學科教育中,同時通過學校的整體氛圍,教學過程中的課堂結構、目標和練習以及同伴和家長的支持等途徑,多層次、多方面地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從而形成一種互動多維的交叉心理健康教育網絡。
三、積極心理學視野下心理健康教育的
三種模式
1.學校模式增強積極觀念
學校教育工作者應依據青少年心理變化規(guī)律,運用心理學原理,采取更加貼近他們思想實際的教育引導方式,優(yōu)化思想工作。在心理健康教育實踐中,要引導青少年正確看待挫折,切實提高學生的抗挫折能力;開展情緒輔導活動,讓學生保持樂觀情緒,用積極的態(tài)度來對待學習和生活。為此,學校可從以下幾方面開展教育。
一是引導認知,形成正確的判斷。教師應從實際出發(fā),努力研究學生心理過程,對青少年普遍存在的、具有傾向性的問題,通過各種活動形式有針對性地進行校園討論,明確正確的判斷標準,統(tǒng)一認識,糾正大家認識上的偏差,科學引導,使學生形成正確的判斷。
二是傾注愛心,培養(yǎng)積極情感。情感是心理的動力因素,教育工作者應對學生傾注愛心,培養(yǎng)并強化積極情感:少訓斥懲罰,多激勵表揚;少理性說教,多情感投入。要進入到學生的精神天地,因勢利導,用自身的親和力引導學生的情感方向,幫助他們拋棄消極情感,激發(fā)他們用健康、穩(wěn)定、高尚的情感對待學習、生活和人生。
三是激活動機,提升追求目標。教師應積極保護學生“渴望偉大”的本能,多了解并盡可能地滿足學生的需要,并善于激發(fā)需要動機,提升學生的追求目標。另外,中學生處在特定時期,經常會有一些“成長的煩惱”,有“宣泄”的需要,對此,教師絕不能表現(xiàn)出厭煩、冷漠的態(tài)度,應通過關愛、交流、家庭學校社會聯(lián)動,滿足其合理需要,并注意把它轉化為內在動力,進而形成群體的內在動機。
四是砥礪意志,打造完美個性。學生在生活上出現(xiàn)麻煩、學習上遇到困難、人際交往出現(xiàn)障礙時,常會產生困惑、迷惘、孤獨、自卑等心理,有的人甚至有出走、自殺等極端表現(xiàn)。為此,學校教育工作應以人為本,體現(xiàn)人文關懷,努力加強學生意志品質培養(yǎng)。讓學生能夠充分發(fā)現(xiàn)自己的優(yōu)勢與劣勢,并能夠根據自己的情況設立目標,同時教會學生積極熱情地對待事物、他人,培養(yǎng)他們樂觀向上的人生態(tài)度。
2.家庭模式創(chuàng)設快樂氛圍
專家們認為,激發(fā)出人性中那些美好的品質,人就會感受到快樂。家長要讓孩子從小學會關心幫助他人,學會與人和睦相處,懂得承擔相應的社會責任,讓他們在幫助別人、履行職責的同時體驗自身價值得到實現(xiàn)的快樂。此外,家庭教育也不可忽視對孩子思想品德的培養(yǎng),要教育孩子如何做人,教會他們如何用心靈感受生活中的善與美,激發(fā)孩子對一切充滿愛,讓他們在優(yōu)良品格的形成中體會到快樂!
家長還要注意培養(yǎng)孩子面對挫折的積極心態(tài)。首先,家長要教會孩子正確地認識挫折,明白在成長中遇到點困難是必然的,也是正常的。另外,要注重對孩子自信心的培養(yǎng),教育他們正確看待自己,對自己充滿信心,以積極的心態(tài)面對挫折,從而促使他們在將來的社會競爭中能以強者的姿態(tài)迎接各種挑戰(zhàn)。
營造家庭的樂觀氛圍對青少年心理健康也有重要影響。親子之間的相互作用和情感關系將會影響到青少年以后的社會關系,和諧溫馨的家庭氛圍、父母自身的樂觀態(tài)度隨時都可以帶動和影響孩子。
3.個體模式塑造積極的人格品質
積極心理學要培養(yǎng)和造就健康人格,個體的人格優(yōu)勢會滲透到人的整個生活空間,產生長期的影響。積極的人格有助于個體采取更為有效的應對策略,從而更好地面對生活中的各種困境。積極心理學認為,無論個體的心理狀態(tài)和社會化存在多么大的差異,所有的人都同樣有建構心理健康的能力。因此,當青少年個體遭遇不良外界因素的干擾時,要學會運用成熟的防御機制,充分發(fā)揮自己的潛能,用積極的方式來面對困境。
青少年自身要掌握快樂的法則。第一,接受自己,無論優(yōu)點還是缺點。第二,快樂需要意義。青少年參與的活動最好既愉快又有意義。第三,頭腦說了算。快樂與否在大多數(shù)情況下取決于主觀意識。態(tài)度不同,心情自然不同。第四,越簡單越好。人們往往希望在越來越短的時間里完成越來越多的事務,卻忽視了“數(shù)量會影響質量”,人們可能會因參與過多活動而犧牲快樂。第五、身體也重要。身心需要和諧發(fā)展,因而堅持鍛煉、充足睡眠、健康飲食習慣都會對身體和精神健康大有裨益。第六,感激要說出來。學會欣賞和感激生活中美好的事物相當重要。
青少年積極心理學心理健康教育的三級模式,既和積極心理學研究的三個領域相互對應,同時又構成了從外到內、從大到小的層次組合,對于促進21世紀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發(fā)展具有積極的意義。
作者單位江蘇省蘇州市電化教育館
(責任編輯 田欣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