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新課標與新理念的推行,語文課堂發生了很大變化。教學中除繼續完成以往所注重的知識與能力的傳授任務外,還特別強調了對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關注,要求重視學生的自主體驗。這一目標在語文閱讀教學中的實現形式即是自主閱讀,尤其是文學作品的閱讀。要求學生重視對作品主體形象和情感基調的整體感知和直覺把握,關注作品內涵的多義性和模糊性,鼓勵學生積極地、富有創意地建構文本意義。
一、以文本為依據,突出學生的自主理解
新課程理念指導下的語文教學,積極倡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尊重學生的個性體驗。因此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就必須改變傳統的以教師為主體的教學觀念,而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來發表見解,教師有針對性地指導,這種指導要以立足文本為前提。教師要首先引導學生走進課本,挖掘文本中豐富深厚的文化底蘊,并以此為觸發點,讓學生發散思維,聯想相關的文化資源,參照自己的生活體驗獲得對文本的獨到理解。
以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1中第一單元的《中外短詩五首》的教學為例。該課是必修1詩歌單元中的最后一課,在前幾課的學習中,學生已大體把握了詩歌的鑒賞方法:反復朗讀、分析意象、品位語言、發揮想象、感受真情。于是剛一上課我便布置下任務:以我們所學的方法去自主鑒賞這5首詩歌,從中選取你最喜歡的并說明理由在全班交流。20分鐘的小組活動時間剛過,學生們便踴躍發言了。對于同一首詩歌,學生們能夠分別從不同的層面上去賞析。比如《斷章》,有同學說它很美,給人以畫面感;有同學則說這首詩表現了濃濃的相思之情,而且主人公在害單相思(教室一片哄笑);還有同學發現了這首詩富有哲理意味等。再如對《在一個地鐵車站》的理解,有個同學這樣發言:“濕漉漉的黑色枝條給人以潮濕、壓抑的感覺,是丑的代表,而花瓣給人以美好的感覺,是美的代表,兩個相反的意象放在一起突出了人們對美好的一種向往之情。”這是一首意象派的代表詩歌,理解難度偏大些,而學生卻能通過意象品析有這樣的理解,確實難得。
學生的這些理解都是自主閱讀中獲得的,它與教師傳授獲取知識的效果不同。在這一自主閱讀的過程中,學生們通過對文本的細細品位,以自己的心靈為觸角去探索了另一個或熟悉或陌生的心靈世界,既獲取了知識,又培養了自己的學習主動性,增強了閱讀理解力,使語文課堂真正洋溢著語文的韻味。
當然,這一自主學習的過程教師要把握有度,要有步驟地精心導學,學生的主體性活動要以對文本的理解為依據,不能信馬由韁。
二、教師要善于發現學生的創造性認識,
并指導學生自主探究
閱讀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教師要指導學生用心讀,使學生讀后有所感、有所思、有所得。在文本閱讀過程中,當學生結合自己已有的知識有一些創造性的認識與見解時,教師要善于發現并指導學生去探究。因為,這些認識與見解是學生自主體驗中的精華。教師要能有效地引導課堂學習的方向,在“預設”和“生成”的夾縫中創造獨特的課堂教學新境界。
以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2中的《離騷》為例,該課在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目標設置上是讓學生理解并感受詩中作者愛國憂民的情感及追求理想九死不悔的精神。本課教學就是在對一位同學獨創性認識的探究中實現這一目標的。
他是這樣理解的:“屈原正直清白,堅持正道,滿腔的愛國抱負卻無法施展,所以他對當時楚國的昏庸的君王和奸佞的大臣都非常痛恨,他被排擠出朝廷時憂憤交加,又猶疑彷徨。為什么猶疑彷徨呢?是因為他沒有機會去施展自己的抱負了?!边@位同學的觀點在于強調屈原退隱帶有強烈的個人憂怨成分,認識有獨特性,但也有片面性。他的話剛結束,底下同學們就議論開了。有同學說屈原之所以憂慮彷徨,是因為他心系國家,擔心自己抽身退出政壇后國家的命運;有同學說屈原心里一直裝著人民,有詩“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為證,他擔心自己退出后,在朝中像他這樣的大臣就沒有了,那么就沒有人會為老百姓考慮了,老百姓的日子就更苦了,他憂慮的是老百姓;還有同學說屈原猶疑彷徨除了憂國憂民還憂自己,在那個污濁的環境中能夠自始至終地保持潔身自好是非常困難的,要想在朝中立足下去就得與那些群小同流合污,要保持自己的德行就難以在朝中呆下去,他又想要熊掌,又想得魚翅,而這又不可能,所以他猶疑,當然,最終他還是選擇了潔身自好。
一番討論之后,我又讓學生聯系屈原的思想境界與人格追求,以及屈原的生平、政治理想,讓大家在討論與質疑
中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在主動閱讀中獲得了知識。
三、教師要尊重學生的個性化體驗
“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讀者不同的個性特點及經歷,使得他們在閱讀中會產生不同的理解與體驗,教師要對學生的這種理解與體驗予以尊重與鼓勵。
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2中的《荷塘月色》是傳統篇目,文章的情景交融、情隨景遷及靜謐淡泊、超塵拔俗的景物描寫都被后人稱道。對于它的美,同學們在賞讀之后都能感受得到,所以當我布置學生談一談你對此美文的感悟時,學生的發言大都是對朱文的贊美與膜拜,但有位同學的發言讓我耳目一新,她說:“我不喜歡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要談朱自清,我比較熟悉,從《匆匆》到《背影》,從《春》再到《荷塘月色》,我在他的美文中度過了幾個春秋,他曾經是我最喜愛的作家。但當我讀《荷塘月色》時心中有些失落,因為我覺得朱自清的文章雖然很美,詞美、景美、情美,但就是情感過于細膩,猶如溫庭筠的作品,使人感到中國的文人總不免有些頹廢色彩,而缺少種積極向上的情感”。
感受沒有正確與否,只有認識角度與層次的不同。于是我趁機引導學生以“知人論世”的方法進行文學作品的閱讀,談到了社會環境、個人生平與性格對作家及其文風的影響等,而這些內容都是我在備課中沒有準備的,這種個性化認識的出現拓展了我的教學思路,同時,也進一步激發了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四、教師要善于營造一個
讓學生有個性化體驗的活動氛圍
教師要根據文本的需要做出靈活安排,采用多種形式,如演說、表演、改寫、辯論等,讓學生在活動中把自己的個性化體驗表現出來。如高中語文必修4中的《廉頗藺相如列傳》,在教學中我采取了以學生自學為主的方式,并要求大家從文章中任選一個故事來表演。任務布置下來以后,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高漲,紛紛組成學習小組自主學習。
第一階段是對文言字詞的疏通,通過全班交流,明確生字的音義以及斷句。第二階段的表演故事很是精彩, 有文言和現代兩個版本。文言文版演的是負荊請罪的故事,現代版演的是澠池之會。第三階段的評議是本節課的精華,其中有一個學生這樣評價:“文言版本的負荊請罪表演得更好一些,理由如下:第一,演員選得好。余毛超同學體格強壯,比較符合廉頗這位大將的形象;金東明同學身材瘦弱,又文氣,頗有藺相如的儒雅氣質。第二,演員演得好。廉頗自恃為趙國大將,并以立汗馬功勞為傲,很是看不起出身卑微的藺相如,尤其是當他看到藺相如沒流一點血汗,光憑嘴舌就位居他上,廉頗認為這簡直是奇恥大辱,故處處想羞辱藺相如。余毛超同學表演時說話的語氣和神態,還有拿寶劍的動作都顯現出了廉頗的個性。而當廉頗了解真相以后,態度大變,真誠地去道歉,‘演員’生動地演出了廉頗的直率。而藺相如的大度明理、急公后私的高尚品質也在金東明掉轉車頭、避開廉頗的場景中,在他與門客娓娓道來緣由的語態上形象地表現了出來。第三,小組成員配合得好,大家都各司其職,有條不紊,團結是成功的保障?!痹趯W生個性化的體驗活動中,歷史人物的形象就這樣鮮明地矗立在大家的面前了。
課堂上學生個性化閱讀的參與,不僅僅為學生自身提供了一個自主學習的空間,也促進了教師的教學活動。但是自主閱讀的活動是否有效,仍然在相當程度上依靠教師對文本的深入研究以及對教學內容的合理調度。另外,教師還要找準切入點,誘發學生的思維活力和言說欲望。還有,并不是所有的課都能以自主閱讀為有效的教學方式,教師應因課、因情、因時、因地作好安排,而這一切,都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作者單位 安徽省宿州市第三中學
(責任編輯 田欣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