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生關系是學校各種關系中最基本、最重要的組成部分。教師是師生關系的主導者。傾聽學生的聲音,是建立和諧師生關系的前提。現(xiàn)代學校文化建設應該從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做起。2006年,我校發(fā)放了2000份有關師生關系的調查問卷,力圖在真實還原師生關系現(xiàn)狀的基礎上,做出自己的分析與思考。
通過對調查問卷的統(tǒng)計,我們認為,我校絕大多數(shù)教師是能夠被學生認可的。同時,問卷也暴露出值得深思的問題。如何解決這些問題,并以此為基點,調整改善師生關系,營造和諧的校園文化?我們組織教師圍繞“建立什么樣的師生關系,如何建立這樣的師生關系”的命題進行了深入的討論和分析。
一、對建立和諧師生關系的思考
1.師生平等的特殊性
師生平等除了有師生之間人格平等這一共性之外,還有它的特殊性,即教育者與被教育者的關系,也就是師生之間在德、學、才、識方面的不平等。但現(xiàn)在人們往往過于夸大平等,而忽視這一特殊性,因此提到師生平等,往往出現(xiàn)兩種情況:一種是把學生拉到和教師一樣的高度,過高地要求學生,使學生喪失前進的信心;另一種是錯誤地理解“蹲下身子和學生說話”的含意,把自己降低到學生的水平,遷就學生的缺點錯誤,使學生失去前進的目標和動力。
2.教師性格的特殊意義
通過前面的調查統(tǒng)計可以看出,學生對教師喜歡與否,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師的性格。一般地說“性格決定命運”,是指一個人的性格對自己的命運的影響,而作為教師卻有特殊性,教師的性格會影響學生的命運。因此一旦成為人師,自己的性格就不僅僅屬于自己,也就不能放縱自己的性格,更不能拿性格做采取錯誤教育方式的擋箭牌。
3.教師的能力水平與學生的多樣化需求
從前面的調查中可以發(fā)現(xiàn),學生喜歡教學水平高、多才多藝的教師。其實就是因為這些教師能滿足他們的求知欲,滿足他們的好奇心,能給他們帶來心靈上的快樂。在當前新課改的形勢下,學生的多樣化需求更加突出,因此對教師的德、學、才、識的要求也就更高,實施個性化教育的必要性也就更加迫切。個性化教育是滿足不同層次的學生的不同要求的教育。它是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的必要措施。而一個學校的個性化教育,只靠個別教師是不能完成的。再優(yōu)秀的教師也不可能全才,所以必須靠全體教師共同努力合作完成。這樣就由師生關系的和諧引出教師關系和諧的問題。教師整體關系的和諧,是學校教育環(huán)境和諧的重要組成部分。
二、師生關系的點金術
1.以孩子的眼光看待孩子,和孩子一起當孩子
在現(xiàn)實教育中,學生只是學生,其唯一任務就是學習,但除此之外,學生更重要的還是孩子。因此,要改進師生關系,第一,除了要把學生當學生之外,還要把學生當孩子,學生首先是孩子,然后才是學生;第二,教師要和孩子一起當孩子,教師只有“蹲下身子”,變成孩子,才能真正理解孩子,也才能真正當好老師。第三,教師要學會換位思考,在做出決定之前,要從學生的心理、情感、認知水平出發(fā),感受學生的感受,體驗學生的體驗,而不能以成人的眼光、成人的價值觀、成人的行為準則和標準去看待學生所做的一切。
2.平等地對待每個人,與每個孩子做朋友
在“老師和學生能成為朋友嗎?”的調查中,選擇“可能”的學生,所寫的原因有:“好同學能,不好的同學不能”;“表現(xiàn)好的時候能,表現(xiàn)不好的時候不能”;“在學習上能,其他方面不能”這樣三類。這里體現(xiàn)了教師對待學生的不一致性,而學習成績成了教師區(qū)別對待學生的標準。
學生沒有好壞,每個學生都是潛在的天才,關鍵在于是否找到了合適的位置。教師要以發(fā)展的眼光對待今天的孩子,善于發(fā)現(xiàn)每個學生的優(yōu)點、長處,讓陽光撒到每個孩子的臉上。
3.學會寬容學生犯的錯誤,不要吝嗇你的表揚
學生是成長中的孩子,犯錯是學生的專利,是他們成長過程中必不可少的經(jīng)歷。教師要善于用教育者的視角分析錯誤,并善于將錯誤作為資源,開展有效的教育活動。以平常心看待學生的錯誤,躬下身子說話,避開群體,單獨談心,保護他們的自尊,制造一種親近感,給他們向上的力量。經(jīng)驗表明,有效的利用學生的錯誤,有時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
4.做根雕藝人,多一點欣賞眼光
成長需要引導,而非塑造。學生間的差異是客觀存在的,因此教師要像根雕藝人那樣,根據(jù)每件根雕的特點,造就出與眾不同的作品。
教師真誠的欣賞和期待可以誘發(fā)學生積極向上的激情和無限的潛能,從而深刻地影響著學生智力和個性的發(fā)展。缺少了真誠的欣賞,學生就會失去自信。只有被欣賞,他們才會感到幸福。
5.愛體現(xiàn)在細節(jié)上,要用自己的快樂感染學生
教師要了解學生的快樂與痛苦、愿望與期待、自尊和榮譽感,要關注學生學習生活中的每一個細節(jié),舍得在小事上下工夫。要與學生進行零距離的接觸,盡量滿足學生的需要,尋找?guī)熒餐Z言。要以笑容面對所有學生,保持幽默風趣,讓自己的好心情影響學生的心情,感染和帶動學生,讓課堂成為快樂的場所,這樣的老師,沒有學生會不喜歡。
6.“三多三少”原則
第一,多些責任少些推諉。不因學生的過錯請家長,學校發(fā)生的問題在校內解決。必要時,要為學生保密,給他們預留改正的空間。針對學生的問題采取電話、短信、網(wǎng)絡等多種形式認真負責地與家長主動交流。
第二,多些建議少些批評。對于孩子存在的學習、生活、心理等問題,以專家的角度為家長提出建設性的意見,幫助家長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選擇正確的教育方法。教師在家長面前要放下架子,以平等的身份對待家長,共同探討、研究教育孩子的最佳途徑,尤其在某些容易出現(xiàn)分歧的問題上。
第三,多些了解少些忽視。做家長的朋友。班主任應及時主動地了解學生在學校和家里的情況。這樣才可能真正全面地認識和了解一個學生。同時,父母也是孩子的一面鏡子,在孩子身上可以折射出父母為人處世的哲學和做人的準則。因此,教師和家長之間有著共同的教育目標。
三、促進思考的行為化
——學校管理功能的轉化
教師的認識、思考要轉化為教育教學行為,需要很多外在條件的建設,在這個過程中,學校的管理功能有必要也有能力為實現(xiàn)這種轉化發(fā)揮作用。
1.讓讀書成為習慣,使師生更親密
2004年,學校開展了“弘揚傳統(tǒng)文化,營造書香校園”工程。文化板、樓道小書架、中國傳統(tǒng)文化長廊、班級書屋、閱讀課等為師生營造了濃濃的書香氛圍。學校分年級段為學生推薦古文詩詞、童話故事、名人傳記,開展教師和學生的讀書沙龍,制作手抄報,采編書簽,觸摸甲骨文、感受竹簡文化等是我們?yōu)閹熒峁┑淖x書平臺。師生共同制定的《中關村一小讀書宣言》表達了他們讀書的心愿。閱讀課列入課表,成為學生們的最愛。圖書館是師生們最愿去的地方。每年的讀書節(jié),更是師生最向往的時刻。“你讀了幾本好書?你收獲了幾許希望?”師生們沉浸在書的海洋。“我讀書,我快樂!”讀書成了師生們共同的話題,讀書成為一種生活習慣,讀書成為師生成長的生命元素。
2.關注學生需求,做一個學生喜歡的教師
2003年開始,為了使教師更了解學生的需求,找準為學生服務的坐標,我們在師生中連續(xù)開展了“我心目中的好老師”和“如何做學生喜歡的老師”的大討論,開展了“認識和回應兒童的內在需求”校本教研系列活動,邀請家長也參與其中。討論中,班主任組談到:“學生就像一本厚厚的書,作為班主任把這本書讀懂了,讀透了,才能真正把工作做好。了解學生的需求,尊重學生的需求,把學生的需求作為班主任工作的目標,這樣學生才會更主動地參與到班級管理中?!笨迫谓M指出:“我們更應關注學生的情感需求,他們需要被理解、被關注、被鼓勵;他們需要嚴師,更需要教師的寬容、善待;他們需要注重心靈的溝通,能夠真正走進孩子內心世界的教師?!?/p>
通過這樣的校本教研活動,通過學生和家長這兩面鏡子,教師們找到了自身的不足,在學生的目光中不斷反思、完善,教師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和教育行為也在悄悄地發(fā)生變化。
其實,學校文化建設,是一種人的建設,一種積極的生活態(tài)度,良好合作的人際關系,努力向上、不斷追求的專業(yè)能力的營造過程。只要學校中的每一個文化主體——學生、教師和管理者,都有一種積極向上的工作態(tài)度,和諧互動的精神氛圍,學校就會不斷沿著主流文化的方向前進。
作者系北京市中關村第一小學校長
(責任編輯 田欣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