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學校班主任工作的主要內容為德育、心理健康教育、安全教育以及班級管理、家校聯系協調等工作。近年來,班主任工作備受重視。國家和各省市、各學校紛紛出臺措施,從政策、制度上給予班主任物質和精神鼓勵,以期加強班主任工作的力度;同時,紛紛開展了各級班主任培訓,以期從業務技能上探索提高班主任效能的途徑。盡管如此,現實中,許多學校教師 “對班主任畏難而退”的現象比比皆是,許多教師寧愿做普通教師,也不要班主任的“殊榮厚利”。于是班主任“輪流坐莊制”、“行政攤派制”、“高薪引誘制”便在部分學校橫空而生。這折射出班主任工作的特殊性、重要性,也表現著班主任工作的艱辛,折射出班主任痛苦、尷尬的使命。
缺少理論基礎,弱化著班主任工作的生命根基
從班主任的產生發展看,班主任是我國和少數幾個國家教育中獨特的產物,在西方國家以及我國過去很長的歷史時期內,是沒有班主任這個詞的。無論在西方教育名家的著述里,還是我國古今教育專家的著作典籍中,都沒有專門論述班主任工作的理論。至今,我國所有師范大學里也從沒有班主任這一理論學科,有的也不過是在一些教育學章節里對班主任工作的任務作出要求和解釋。也就是說,班主任工作沒有必要的、完備的理論基礎。筆者近來參加了省級班主任培訓教材的編撰工作,發現有些人欲將一些理論強行塞進班主任工作的理論依據里,甚至力圖建立班主任工作學科理論體系:一說,班主任是我國從前蘇聯教育理論和實踐移植而來,發展創造;二說,班主任是班級授課制的必然產物;三說,班主任的存在有著哲學、人類學等深刻的依據。在此,筆者無意批判,只是意在說明班主任工作的痛苦、尷尬。
筆者以為,只要現行教育學邏輯不變,班主任工作現在不會,將來也不會有其存在的理論基礎,更不會形成一個學科體系。一個學科形成理論體系,必須要有邏輯起點,要有立論依據,而班主任工作中關于“德育”、“心理健康教育”、“安全教育”等內容,不過是教育學和心理學中教師從事教育教學的有關內容;至于班級管理、家校協調等不過是教育管理學中對教師和教育工作者從事教育管理(含學校管理)的工作要求。牽強附會而來的“班主任理論學說”其實是站不住腳的,力求發展成一個學科體系也是不可能的。也許正因為如此,我國這樣極力推崇班主任工作的教育大國,至今都沒有專門的班主任學科理論著作,就連華東師大這樣的國內頂尖級師范大學在班主任培訓中也不過是推出了班主任工作案例這樣的讀本。那么,為什么班主任在我國卻備受重視呢?因為我國教育實踐有著諸多的無奈。
教育實踐的無奈,逼出班主任工作的“高度”
我國是一個教育基礎薄弱,又承擔著受教育人口巨大壓力的發展中大國。學校教育面臨德育、心理健康教育、安全教育以及班級管理、家校聯系協調等工作實踐的種種困境。班主任就是我國在這一教育現實下的歷史產物。就學科教師而言,教師們由于學校基礎設施不全,德育、健康教育等課程教材建設與實施滯后乏力,教師素質不高、教育價值偏頗,以及專業的德育、心理健康教育師資缺乏等等原因,教師們或者沒能力、或者沒物質條件、或者沒思想認識和覺悟積極主動地從事并做好德育、心理健康教育、安全教育以及班級管理工作。就學校其他管理職能而言,由于學校管理體制落后低效、財力不足、志愿者行動及其他社會支持系統的缺位等原因,現行科層制的學校管理根本無法延伸和觸及到眾多班級和龐大的學生群體。因此,學校教育出現了上述工作的缺位。同時,應試教育的強勢作用、班額超大等原因,又增加了學校教育的無奈。使得教師們專于“應試”、疲于“應試”,德育、心理健康教育、安全教育以及紛雜的班級管理、家校協調等工作難以落實,出現空缺或乏力。另一方面,在社會轉型、時代巨變、多元價值觀紛呈的新時期,學生發生的一系列問題,使得德育、心理健康教育、安全教育以及班級管理、家校聯系協調等工作被前所未有地提高到教育工作的新的高度。因此,這一缺位的重任便落到了班主任身上,不得不強化班主任工作??梢哉f,正是由于一些學科教師沒有充分發揮“育人”的職能,才造成了班主任工作繁重的狀況;同時社會支持體系不到位、班額過大、學校管理體制存在的問題、應試教育壓力、社會變革等原因也凸現了班主任工作的現實需要,因而備受重視。也就是說,我國教育實踐的無奈,逼迫班主任工作從缺少理論基礎的存在,走向了教育工作的“高度”,但它最終會隨著我國教育的整體進步和完善而退出歷史舞臺。
班主任使命的終結,是教育真正高度進步、繁榮、發達之時
班主任使命必將終結,不僅因為班主任只是特定歷史下的產物,缺少存在的必要的理論依據,而且是現代教育思想理論指引下教育發展的必然結果。目前,新課改本身的三維目標、回歸生活等理念已經賦予新課程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生命教育、安全教育等豐富的資源,并從完善課程建設、提高課程實施質量等各方面對學生進行全面的價值關懷,為革新學校教育,促進教育功能的全面發揮,消解班主任使命提供了可能。專業的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等教師的完善也將瓦解班主任的使命;更重要的是,教師專業化發展也要求教師自覺地從教學倫理上改進教學,既教書又育人,時刻以批判反思的視角對教學與自我進行價值思考,使教師擺脫教學的單面價值,總體把握和關懷學生、關懷教學,也關懷自己的專業成長。同時,教學也將成為教師的一種生活方式(即教學生活),不僅傳授知識,更要實現師生價值、倫理道德等精神世界的共同成長,教育的全部價值將被充分踐行在師生共同的教育與學習生活中。屆時,人人是“班主任”、時時做“班主任”、處處有“班主任”的局面將使得傳統意義上的班主任再也沒有安身之地。學校管理的扁平化、素質教育的真正全面實施、班額的減少、社會支持系統的建立完善,也必將使班主任的職能空間萎縮。另外,整個社會轉型的完成和社會(尤其是人的素質、社會道德和民主法制建設)的全面進步,也必將逐步解構班主任存在的社會條件。
當前,盡管在很長的歷史時期內,班主任還將長期存在,但從應然層面看,班主任必將會失去其存在的內部條件和社會條件??梢赃@樣愉快地暢想,班主任使命終結這日,將是我們的教育和社會空前進步、繁榮、發達之時。
作者單位 山東省濰坊市教育局
(責任編輯 潘靜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