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有創新的教學理念,才能使學生有創造地學習,《中國教育改革發展綱要》提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與學生積極互動,共同發展。教育家張志公先生也提出:教師的任務并不單是把自己的知識傳授給學生,更重要的是帶領學生自己去學,教給他們怎樣的學法。教師要成為學生學習的促進者,給學生動力,用鞭策、激勵、賞識等手段促進學生主動發展。與學生共建課堂,一起學習、一起分享、一起成長。不僅要成為學生的良師,更要成為學生的學友,建立民主寬松的學習環境、平等愉悅的學習氛圍、開放自主的學習情景,從而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我開設了物理研究性課題《光學透鏡的應用——攝影鏡頭的學問》,在帶領學生實踐與學習的過程中,注重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和實踐能力,讓學生在教學情境中帶著任務學習,發揮學習的主觀能動性,把握探索的時空,同時,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和刻苦鉆研的精神。尤其重視學生個性化的教育,使每一個學生都有體驗成功的機會。讓學生學會在生活中學習知識,在知識中體驗生活,而這就得靠教師在學習中的引導。把學習的權利和探索的時空留給學生,教師可以以問題為契機,精心設計,釋疑解惑,幫助學生完成學習目標,并教會學生,將所學的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中去。
例如,高一年級要重新分班,原來一個班級的同學要在教學大樓前拍一張合影留念,大家站成四排,需拍攝人與樓房都清晰的照片,該如何選取光圈及鏡頭呢?
同學們學習了光圈與景深的關系后,很快就能分析出前后景都清晰的照片要求光圈較小的鏡頭,但是應選中焦鏡頭還是長焦鏡頭來表現才更符合我們的需求呢?我提示他們先畫光路圖分析、猜想,再具體實踐。很快他們就得到了正確的答案,而且印象深刻。
在舉辦中學生足球比賽時,我帶領學生到球場觀戰,在觀看比賽的同時讓大家思考,要拍攝足球運動員在球場上追逐的場面,該如何表現他們的動感,是凝固精彩瞬間還是其他方式?選取的鏡頭焦距該有何特點,光圈的設定以及曝光時間怎樣才合適?表現手法與角度如何才能更好地突出重點?
學生討論過程中,我為他們提供了一些暗示和引導,幫助學生總結出以下幾幅畫面:運動員跳躍在空中被凝固、運動員跑步過程中形成的虛幻人影顯示動感、運動員跑步過程中只有運動員是清晰的,旁邊的環境是虛幻有動感劃痕的……以此不斷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熱情高漲地自己動手、動腦、動口,鞏固知識,拓展知識,學生才能不斷獨立,不斷自主學習新知。
學生們的幾種設計都能很好地滿足教學要求。他們體會到了生活中的許多地方可以進行人性化的設計和改造,找到了創新的動力和源泉。
以學生為本,樹立學生自主創新的觀念,培養學生的自力創新精神,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可設計一些開放性、探索性題目,鼓勵學生積極地進行創造性活動,做一些可行的適當的研究,不求學生有科學的結論,但求通過這些活動的開展,讓學生找到張揚個性的空間,體會創新的樂趣,收獲成功的喜悅,吸取失敗的教訓,讓學生的思維\"新\"起來,感受學習的樂趣。
通過提出問題,在課堂上展開生動活潑的研究性學習,在研討、探究、辯駁中摩擦出許多可貴的創造性思維的火花,使學生朝著有利于知識建構的方面發展。
在物理教學中聯系實際開展探究性學習,改變了知識的傳輸方式,培養了學生的科學精神和實踐能力,把靜態的教學變為全體學生主動參與的開放式動態教學,有利于提高學生對學習的積極性。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遇到的認知問題,成為學生學習的動力和課堂教學的契機,有助于驅動學生去追求知識、探索真理,使學習活動成為學生主動進行的、快樂的事。
作者單位 廣東省廣州市第五中學
(責任編輯 田欣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