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2007年7月30日新加坡《聯合早報》網報道,新加坡教育界出現新氣象——讓教師也成為研究人員,從事與教學法相關的研究工作。“活躍研究分子”帶動校園研究風氣,不僅在校內設立研究小組或部門,領導其他同事進行研究,甚至也把研究精神傳播給學生。
新加坡教育部在2005年推出了實踐研究計劃(Action Research),讓教師研究自己的教學法,去年7月又推出了為期一年的“活躍研究分子計劃”(Research Activist Programme),以提升教師的研究技術,以便他們能夠有系統地調查和分析他們學校內采用的新教學法的成效。
新加坡教育部剛送走去年第一批參與計劃的30名教師,本月初又迎來30名教員參與這項計劃。
去年,參與計劃的云海中學甚至把研究帶到學生的層面,教導快捷班學生進行研究。他們首先讓學生組成小組,設計一個研究項目,再收集資料、進行調查、分析數據,最后找到問題的解決途徑。
例如,一群學生就研究了為何教室總是非常吵鬧的課題。他們收集了同學們的反應,統計了數據后發現其原因不只是同學們的說話聲量大,也是因為椅腳的護墊已經磨損。教師們研究了這種讓學生參與研究的教學法對學生的影響,發現學生的理解和反思能力都增強了。
負責“活躍研究分子計劃”的課程政策與教學研究處助理署長陳美蓮說,教師能夠通過研究確認哪些教學法是可行的并衡量其成效。不僅學生從教學法的改善中受益,教師的專業水平提高了,校園也增添了活潑的學習文化。
教師搞研究不容易
不過,據了解,教師想要進行研究時通常會遇到三個問題:時間、校方的支持和研究方法。受訪的教師說,繁重的教學和教學以外的工作讓他們無法好好地思考和研究問題。這也牽涉到校方是否能夠給予他們支持,即減輕他們的工作量或特地劃出時間讓他們安心進行研究。大部分的教師也對研究方法陌生,因為一般教師在國立教育學院的訓練時并沒有觸及研究方法,通常只有修讀教育碩士課程時才會學到。
維多利亞學校教師張騰遠(29歲)說,起初要在教學和研究之間取得平衡不容易,但是他盡量每個星期空出一段時間,讓自己能夠進行研究。
張騰遠是“為理解而教學”(Teaching for Under-standing)的科主任,在接受“活躍研究分子計劃”培訓后,帶領其他同事進行研究。考慮到同事們暫時沒有能力和時間獨自進行研究,他便把每個部門組成一組,選出組長帶領部門其他教師對某課題進行研究。
他也與同事分享他學到的研究方法,協助研究小組設定研究題目,找尋相關資料等。他說:“對同事們來說,收集資料并不困難,困難的是需要花時間去策劃研究方法和分析收集來的資料。”
學校因此聘請了2名兼職的學生處理資料,也安排各部門的組長每個月空出3節課,讓他們有時間討論研究事項。研究組長也可以不必參加那么多工作小組,因而減輕了工作量。
另一名維多利亞學校教師莎瑪(Sharma,33歲)因有校方的支持,兼顧了家庭和工作,也實現了進行研究的愿望。她今年初還接任了學校新設立的教學法發展部門主任的職位。
莎瑪這3年都在以部分時間方式修讀以教學研究為主的教育碩士課程。在這期間,校方允許她在校內調查學生的學習情況和收集研究所需的資料,幫助她完成論文,又讓她不必參與學校的活動,能安心讀書。
莎瑪有2名分別為9歲和7歲的孩子。為了確保她能兼顧家庭與事業,她向校方要求搬進學校宿舍。學校也答應了她的要求,讓她省去了不少時間。
校長劉榮忠說,學校非常重視研究,明年還會繼續讓教師從事研究活動,為學校營造研究文化。“身為學校領導,我理解教師的工作量。如果要教師嘗試研究,一定要為他們構建一些輔助框架。”
摘編者單位 北京師范大學歷史學院
(責任編輯 王永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