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幾千年的“洗禮”,古詩詞已發展成為中華民族的瑰寶之一。作為一名語文教師在進行古詩詞教學時,不僅要教學生讀懂字面語意,提升思想素質和審美情感,還要指導學生揣摩、理解、品味詩人用語言寫景狀物的形式與技巧。
青少年對自然界的變化是敏感的,他們可以盡情享受春的和煦、夏的熱烈、秋的豐碩、冬的肅穆。他們可以無所顧忌地折枝桃花插入瓶中品嘗春的甜美,可以欣喜若狂地看夏日雨后彩虹的美麗,也可以激動地迎來累累秋果,忘情地堆著雪人……可是,他們對自然界的感知可能會因為詞語的匱乏而無法淋漓盡致地表達。他們可以感覺到美,卻無法表達出怎樣的美,不懂怎樣欣賞才更美。
鑒于此,第一,我將詩詞按其描寫的內容分為春、夏、秋、冬四類來學習。以春為例,當春雪消融、乍暖還寒、萬物復蘇之時,我和學生們一起搜尋有關春的詩詞,然后利用5~10分鐘的課堂時間去欣賞一首春的贊詩,從春花、春色到春水、春雨,從《詩經》的“楊柳依依”、“桃之夭夭,灼灼其華”到孟浩然的“林花掃更落,徑草踏還生”(《春中喜王九相尋》),再到李白的“寒雪梅中盡,春風柳上歸”(《宮中行樂詞八首》)、“東風隨春歸,發我枝上花”(《落日憶山中》)。日積月累,一首首絕妙的詩詞不僅寫在了學生的讀書筆記上,也傾瀉到了學生的作品中。學生不但能真切地體會“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的意境,而且還能把“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等詩句里的一景一物拆開,隨手用進自己對實景的描寫中。
第二,按詩詞描述的地域來學習景物描寫。我們國家地域廣闊,不同的地表形態和迥異的氣候特征形成了各具形態的景物和變化多端的自然景觀:北有黃河,南有長江,西有千山,東有萬水;有“大漠孤煙直”的塞外,還有“風花雪月”的江南;有“萬里雪飄”的奇麗,還有“梅子黃時雨”的綿愁。這些景色在激情澎湃、富有想像的詩人筆下,各自顯示著不同的魅力。那“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的蕩氣回腸,“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的浩淼,無疑讓學生從中體會到了黃河的壯美、長江的遼闊。而那一幅幅“雪海邊,平沙莽莽黃人天,輪臺九月風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隨風滿地不亂走”的奇景和“草長鶯飛,雜花生樹”的江南美景,則帶給學生一個蒼蒼莽莽的北國和一個山清水秀的江南。通過總結,學生從中學會了怎樣描寫不同地域的不同景色。
第三,按詩的流派來賞析。從這個角度來學習古詩詞的景物描寫,無論是描寫還是抒懷,都會讓學生產生更直觀的感受。王維、謝靈運的山水田園詩,高適、岑參的邊塞詩;蘇軾、辛棄疾的豪放,李清照、柳永的婉約。從“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的奔放之勢,到“楊柳岸曉風殘月”的凄美之景和“落霞與孤鷺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的壯麗,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學會了對自然的細致觀察,并形成了自己的寫作風格。
第四,從面到點學習景物描寫。前面是把詩人置于古文學的層面中來賞析,有些時候會讓學生在時空上把握不準。后來我又讓學生把一些描寫“桃”“梅”“竹”“菊”“蓮”“牡丹”等的詞語挑選出來,專門學習。從“百葉雙桃晚更紅”的桃到“亭亭徑直”的蓮,從“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松到“凜寒獨自開”的梅,最終使學生對這些植物有了確切的感知,對其形態、性情有了準確的把握,從而使同學們能夠更真切地描寫景物。
中國古詩詞的魅力是舉世公認的,學生們不僅從古詩詞中學會了景物描寫,而且還學會了欣賞美。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種古詩詞的熏陶就像是音樂的旋律,讓他們得到了美的享受。而這種開闊視野、啟動感官的教學更會使學生在廣泛認知的基礎上學習創新。所以說,加強對學生古詩詞素養的教育也是我們語文教學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
作者單位 河南省焦作市許衡中學
(責任編輯 田欣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