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朗首相將英國教育部一分為二
綜合2007年6月28日英國政府原教育與技能部官方網站的公告、英國廣播公司的報道,6月27日出任英國首相的戈登·布朗(Gordon Brown)上任后進行內閣大換血,教育與技能部是變動最大的部門之一。
6月28日完成內閣重組的布朗首相把前首相托尼·布萊爾(Tony Blair)內閣“教育和技能部”(Department for Education and Skills,官方網站為http://www.dfes.gov.uk)一分為二。兩個部門的負責人都是內閣成員。布朗上任前多次強調辦好教育,培育好英國年輕一代面對未來挑戰。
新設立的兒童、學校和家庭部(Department for Children,Schools and Families,官方網站為http:// www.dcsf.gov.uk)的負責人為埃德·鮑爾斯(Ed Balls)國務大臣。該部門將負責制定有關兒童和青少年的政策,統籌政府各部門內關于年輕人和家庭的措施,確保年輕一代在安全的環境中成長,接受良好的教育。該部會從內政部接手推行旨在防止青少年犯罪或誤入歧途的“尊重運動”。
鮑爾斯1967年出生,是布朗的長期經濟顧問。他在2005年進入英國議會。在擔任這個新職務前,鮑爾斯是在布萊爾內閣財政部負責經濟事務的官員。現在,鮑爾斯的職權覆蓋兒童以及14至19歲少年就讀的學校。
創新、大學和技能部(Department of Innovation,Universities and Skills,官方網站為http://www.dius.gov.uk)的負責人是1953年出生的國務大臣約翰·德納姆(John Denham)。這個部門將負責推動英國的科學研究和工商業的創新,制定相應政策使英國的高等教育學府成為培育世界級人才的地方。這個部門將管轄中學以上的高等教育學府。
英國教育界人士普遍歡迎布朗這個改革,但有教師工會的成員關注一般學校和技能訓練的學院如何分工。鮑爾斯與德納姆將負責實踐布朗首相的英國教育改革與發展藍圖。
倫敦政經學院一教授認為學校應該教會學生快樂的秘訣
綜合6月14日英國《泰晤士報》與15日英國廣播公司的報道,一般而言,英國的學生看起來是相當快樂的,如果不是快樂地過了頭的話。不過,還是有學術機構從研究結果中提出建議說,兒童應該學習道德價值和快樂的途徑,并且由一些受過特別訓練的學校老師來教導。
倫敦政治經濟學院(The 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Political Science)理查德·萊亞德(Richard Layard)教授認為,學校應以協助建立良好和快樂的人群、培育健全性格和提供道德教育為目的。他呼吁建立一支經過全面訓練的教師團隊,提供人格、社會和健康等教育并認為此課程應該成為教育碩士的其中一個專門課程。
萊亞德教授說,教導兒童關心別人需要教育改革。在這個改革中,學校的中心目的是教導年輕人如何得到快樂的秘訣。根據他三年來對心理治療的研究,兒童要得到快樂必須獲得以下的教導:(1)多關心別人;(2)不經常與人比較;(3)選擇一些可以開闊自己,又可以達成的目標;(4)積極,不消極。
英國一著名智庫報告稱學校擇優招生問題多
據2007年6月1日英國廣播公司的報道,英國一著名的智囊機構發表報告稱,一些能自主招生的公立學校暗自擇優錄取學生,未能如實反映當地的社會結構。
英國公共政策研究協會(IPPR)的報告稱,自主招生的有關規定有很多漏洞,學校有自己控制招生程序的權力,但卻沒有有效的機構去貫徹執行,于是學校為了能提高成績,只選擇那些有能力的學生。
英國公共政策研究協會的報告將3000名初中生與他們所在的區域進行對比,發現教會興辦的宗教學校(faith school)的招生最不能反映所在區域的社會構成,失衡比例高達10倍。而很多擇優錄取學生的基金會學校(foundation school)的招生構成與當地居民構成的失衡率高達6倍。
英國公共政策研究協會該報告的作者理查德·布魯克斯(Richard Brooks)說,現在的政黨都認為擇優錄取學生不是好事,但現在引起爭論的是隱性的擇優錄取學生現象。他表示,現在需要找到解決這一問題的辦法,可以考慮剝奪這些學校自主招生的權力。
英國公共政策研究協會的這份報告沒有具體討論同樣能自主招生的城市學院(city academy),但布魯克斯相信這類學校也普遍存在擇優招生的現象。他呼吁政府在改變這些學校招生規則前,不要再設立新的城市學院。
英國10%青少年既不上學也未就業
據2007年6月27日英國廣播公司的報道,英國政府的最新數字顯示,16至18歲青少年中至少有10%,約20多萬人既未上學也沒工作。英國政府官員預計,截至去年底,共有20.6萬名16至18歲青少年“既未上學,又未就業或接受培訓”。英格蘭把那些沒有讀書、就業或接受培訓的人稱作Neets(not in education,employment or training)。
這些數字是由英國教育和技能部(Department for Education and Skills)公布的。統計報告說,這些數字比上一年的情況稍微有所好轉。統計數字顯示,截至2006年底,正在上學、工作或接受培訓的16歲至18歲青少年的比例升至77.3%。這個數字比2005年底的76.8%有所提高,但仍低于1994年77.9%的水平。
總的來說,英國正在就讀或接受工作培訓的16至18歲青少年的總數達到了155萬人,比原來增加了1.5萬人。英國教育和技能部負責技能事務的官員菲爾·霍普(Phil Hope)說:“2005年底至2006年16歲以上青少年參與教育培訓的人數出現增長,這是一個好消息。”他表示,這個統計數字顯示,那些既不上學、又沒有工作的青少年人數正朝受控制的方向發展。霍普認為,對那些想獲得技能和資歷的年輕人來說,接受教育和工作培訓“是非常必要的”。
英國教育和技能部官員表示,16歲至18歲青少年在接受全日制教育方面還存在地方差異,英格蘭北部的青少年比南部的更樂于上學和接受全日制教育。不過,英格蘭南部的青少年在參與工作培訓項目上比北部更積極。
英國學習和技能協會(Learning and Skills Council)負責人馬克·海瑟姆(Mark Haysom)說,看到很多年輕人積極參與教育培訓,他感到深受鼓舞。他表示,學習重要的技能可以真正改變人們的生活并受用一生。
英國理科教育將發生結構性變革
據2007年6月20日英國廣播公司的報道,即將繼任英國首相的現任財政大臣戈登·布朗(Gordon Brown)準備對理科教育進行“結構性變革”,以增強英國的競爭力。
英國教育大臣艾倫·約翰遜(Alan Johnson)說,此舉是布朗提高理科教育份量的舉措。他表示,加大對科技的投入將是布朗首相任期中教育政策的重要特征。約翰遜透露,改革的重要一步就是將目前隸屬工業貿易部門的科技與創新辦公室劃歸到教育部門,并與大學建立起密切聯系。他說,高等教育和科技創新將成為布朗執政的首要議題。
約翰遜說,英國經濟中非技能工作會很快地萎縮,對高等教育文憑者的需求量會增加。曾當過郵遞員的他說,他很少聽說曾經的同事讓孩子接受高等教育。正在競選副首相一職的約翰遜預測,未來英國大學的海外學生人數還會繼續增長,而英國本土學生人數則會減少。
此外,約翰遜還表示,教育日益成為英國出口市場的重要產業,政府會采取措施推動吸引更多海外學生。
英國新研究稱教師不應要求學生舉手答問
綜合2007年6月1日英國廣播公司與《泰晤士報》的報道,從小,學校就教導我們回答老師的問題要先舉手。當然,懂得答案的時候,我們必定爭先舉手;不懂答案就低下頭,避免與老師的目光接觸;自己知道答案,但是沒有人爭著舉手的時候,一些學生就眼巴巴地望著老師,期望與他的目光接觸,被老師點名回答問題是光榮的一刻。
不過,英國的研究人員認為,教師要避免鼓勵學生舉手回答問題,以免沉靜內向的學生學習落后。英格蘭研究人員的研究對象是一些初期學習良好的學生,后來成績落后的原因。一些成績落后的學生被形容為“隱形兒童”,他們盡量避免吸引別人的注意。但英國政府教育與技能部的發言人說,這個建議絕對不是規定教師在課堂上“禁止”學生舉手。這項研究發現,“隱形兒童”是安靜和沒有什么要求的,不受注意也沒有關系的。研究人員認為,為幫助這些學生,教師應避免要求學生舉手,而是挑選學生回答。
研究報告又說,這些學生如果有30秒鐘的思考時間,將對他們有幫助。此外,一些學生對可能要冒答錯答案的風險而感到憂慮,他們不喜歡在同學面前回答問題,也缺乏自信。
這項研究也發現,在小學時期,男孩英文較弱,女孩的數學較差。教師也并不能肯定為什么一些兒童在7歲之后的學術發展減慢。一些人認為可能是因為父母不再給他們閱讀故事,或者課程變得比較艱深之后,家長的輔導出現困難所致。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專家稱校園暴力雖無法根除但可遏制
據2007年6月27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官方網站的公告,6月27日至29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召集一些國際專家和決策者圍繞“結束校園暴力:采取哪些方式”主題討論如何阻止學校暴力。這是繼2006年11月20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公布聯合國研究暴力侵害兒童行為問題獨立專家報告《世界暴力侵害兒童報告》(World Report on Violence against Children)之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就世界暴力侵害兒童行為問題而召開的一次重要的國際會議。
兼任法國波爾多第二大學(the University of Bordeaux 2)教育科學教授的歐洲校園暴力觀察研究所(the European Observatory of Violence in Schools)所長埃里克·德巴別克斯(Eric Debarbieux)對當前國際校園暴力現象的形勢進行了分析。他說,校園暴力已經成為一種全球現象,說這種現象已經令全世界感到不安可能更確切一些,但是各地的實際情況卻形成強烈的反差。
事實上有些國家,甚至一些大陸,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這種現象的發生。兩年前在吉布提小學進行的一項調查表明,校園暴力并未發展到令人如此害怕的程度,女孩的上學問題或設備教材的缺乏卻成為更為緊迫的問題。在許多非洲國家,校園暴力沒有達到工業化國家所遭遇的那種激烈程度。這一點可能要部分地歸因于在那里不是所有兒童都能上學,同時也由于在某些貧困社區存在著一種保護學校的團結互助現象。
德巴別克斯表示,這種情況在布基納法索、塞內加爾甚至巴西特別明顯。在這些社區,學校的價值已受到大家的公認。而在工業化國家,人們發現正在醞釀著一股反對學校的暴力,也就是說針對學校本身的暴力。一些年青人拉幫結伙,攻擊學校,針對教員或教學場所狀況的惡化采取暴力對抗的行為。
就能否說暴力現象總體上升或暴力行為更加嚴重,德巴別克斯提出,應該注意不要利用美國某些大學校園內或中學內發生的暴力事件(例如槍擊事件)來夸大目前局勢的嚴重性,因為這些事件只是一些例外情況。事實上,在美國學校內被槍戰擊中的風險極小,而且趨于下降。他表示,我們在日常生活中需要更加密切關注的應該是那些重復發生的、消耗精力的而且長期持續的暴力行為。因為眾所周知,在現實中一個被同學騷擾的學生,其自殺的風險會比其他青少年高出4倍。另外,長期存在的其他形式的暴力行為,比如體罰,仍然十分流行。
德巴別克斯指出,在某些發展中國家,年青姑娘們為了達到所謂的“性傳播及格分數”,也受到一種不能容忍的敲詐,即借助于性交換獲取好成績的現象。為了預防這種現象的發生,首先必須正確地評估它,確定其程度,以便采取相應措施有效地加以解決。在法國,如果人們相信國民教育部門統計的關于學生申訴的數字,0.03%的兒童是敲詐勒索的受害者。但是,如果直接詢問學生,他們當中可能有6%是暴力威脅搶劫的受害者。
德巴別克斯說,在有效打擊這些暴力行為方面,目前沒有任何靈丹妙藥,不過有些策略還是有效的。比如,20世紀80年代中期在美國發起的“制怒計劃”是給8或9歲的兒童放映孩子生氣的影片。這樣做的結果是讓孩子們懂得他們往往是因為雞毛蒜皮的小事而生氣,這是很不值當的。放映之后,在教室里組織討論。這種方法取得了驚人的成果。
此外,對教員的培訓在打擊暴力現象的斗爭中具有決定性作用。在加拿大魁北克進行的一項調查研究表明,受過良好培訓的教員遭受暴力襲擊的風險概率較比其他教員要小兩倍。成人隊伍的團結一致也會發揮重要作用。情況同樣如此,當教員隊伍團結互助時,暴力襲擊的概率要小兩倍。人們無法根除校園暴力,但是可以遏制它。
美國教育專家稱父母應肩負起子女性教育的責任
2007年據6月25日美國《僑報》的報道,美國紐約市王嘉廉社區醫療中心健康教育專員成佳真6月24日在“如何與孩子、青少年談論性”的知識講座中指出,在美國成長的孩子很早就會接觸到性知識,并且會從中學到一些不正確的東西,所以,凡是家長認為重要的信息,應該盡早傳遞給孩子,讓孩子們知道你的立場與道德觀,以正確處理好這個問題。
據統計,在美國65%以上的兒童是從父母以外的其他人那里初次接觸到性知識,只有不到10%的兒童的性知識是在學校里學到的。50%的高中生表示自己有過性行為,畢業時有2/3的高中生已經至少發生過一次性行為,25%有性行為的青少年得過性病。
成佳真說,對于處在青春期的子女,家長要引導他們了解自身青春期變化、男性與女性的差別、各種人際關系和同伴的壓力、愛與性的不同之處及避孕知識等。青春期的孩子往往想擺脫對父母的依賴,這個時候的青少年會積極融入同伴群體,并且追求自身價值體現,所以來自同伴的壓力具有非常大的影響力。作為家長,應該幫助孩子完成從青少年向成人的轉變過程。
成佳真表示,家長要以身作則,樹立好榜樣。對于孩子的錯誤,不要直斥其非,應告訴他你愛他們,幫助孩子建立自信心。適時適當地給孩子提出性的話題,正面灌輸性知識。
成佳真指出,溝通雖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不過卻是保護孩子安全的最有效辦法。她說,溝通會避免青少年過早發生性行為,并促使他們在決定發生性行為時采取保護措施,所以,家長擔當著非常重要的責任和角色,他們可以幫助孩子對性做出明智、理智和正確的決定。
新加坡政府“學校家庭教育計劃”六年來成效顯著
據2007年6月23日新加坡《聯合早報》網的報道,新加坡政府社會發展、青年及體育部(簡稱“社青體部”)政務部長符喜泉5月在一個家庭研討會上宣布,“學校家庭教育計劃”今年進入第六年,從原來的4所學校,擴展到目前的136所學校。該部去年做的調查顯示,超過90%的家長和80%參與這項計劃的學生都對這個計劃感到滿意,并覺得有益處。
這項計劃主要針對家長,學校的家庭教育指導員每年會為家長和學校人員舉辦60個小時的講座,10個小時的親子活動,以及為學生舉辦30個小時的講座。據社青體部介紹,他們每年都給予參加的學校撥款,讓他們籌辦與這個計劃相關的活動,并且在前3年支付家庭教育指導員薪水。但是這筆津貼會逐年減少,計劃實施的第三年以后,這個計劃也將交由學校負責。該部希望通過這些家長協調員,讓家長們互相幫助,即使在沒有指導員的情況下,也能夠自行策劃親子活動。
據悉,在新加坡社青體部所推行的這一“學校家庭教育計劃”下的800名家長協調員的主要任務是幫助那些在教育孩子上遇到困難的家長。他們通常是由學校提名,然后加了6個月的訓練課程,學習家庭的互動方式,了解孩子的發育過程和協調手法。
編譯者單位 中國海洋大學教育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