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我國學校德育目標宏觀化的制定束縛著德育工作的開展。德育工作要開拓創新,就要徹底改變學校德育目標宏觀制定的做法,進行中觀化的制定。
[關鍵詞] 德育目標;制定;中觀化
[中圖分類號] G416 [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672-1128(2007)09-0006-04
德育是教育的核心和靈魂①,德育目標是德育工作的出發點和歸宿。德育目標反映了教育目標在思想品德方面的規格,它制定得是否科學直接影響到德育工作的實效。我國學校德育工作的實效一直不高,需要對德育目標的制定進行深入研究。我們認為,我國學校德育目標宏觀化的制定束縛了德育工作的開展,德育工作要開拓創新,就要徹底改變原來學校德育目標宏觀制定的做法,進行中觀化厘定。
一、學校宏觀化德育目標的剖析
1.德育目標所處的層面
一直以來,學校德育目標沒有得到科學的定位,這主要由于對德育目的和德育目標這兩個概念把握不準,經常混用。“德育目的是指依據一定社會的需要,擬定德育對象追求所要達到思想品德的境地;而德育目標則是德育實踐過程中為了實現德育目的而設置的具體標準。”② 換言之,德育目的表明了思想品德的總規格;德育目標規定了思想品德的基本要求。我們不難發現,德育目標從屬于德育目的,德育目標的制定必須依據德育目的。德育目標只能處在德育目的之下的一個層面里,不能和德育目的處在同一個層面。
實現德育目標離不開德育內容的具體實施。“德育內容是指用來培養受教育者品德的政治思想道德法紀觀點、原則和規范體系,主要表現為用什么樣的政治觀、世界觀、法紀觀去培養年輕一代。它是一定社會里德育目標要求的具體體現,是學校對學生施加的各種德育影響的總和,是影響學生政治思想道德法紀品質形成和發展的基本教育信息。”③ 由此可見,德育目標影響著德育內容的選擇,因而,它不能和德育內容處在同一個層面里。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可以得出下面關系表(見表1)。
從表1可以看出,德育目的占整體規劃的地位,對德育目標和德育內容進行領導,處宏觀層面;德育目標受到德育目的指引,管理指導德育內容,處在中觀層面;德育內容實施是具體細化工作,屬于微觀層面。
2.對建國以來學校德育目標的評述
一個國家或社會所制定的德育目標明確了受教育者所應具有的道德理想和行為。我國學校德育目標主要通過我國有關德育的指導方針、教育政策法規等體現出來。中小學德育目標的演變大致前后分為兩個階段。
1952年教育部頒布的《中學暫行規程(草案)》指出“發展學生為祖國效忠……的優良品質。”④ 此表述中,“效忠”政治化色彩很濃,甚至可以說夾雜著一些封建意識的成份。1954年政務院頒布的《關于改進和發展中學教育的指示》中指出:“樹立社會主義的政治方向,培養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的基礎和共產主義的道德。”⑤ 這一目標政治化色彩濃厚,在中學,尤其初中階段培養共產主義道德,目標顯得過高。1958年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的《關于教育工作的指示》中指出:“在一切學校中,必須進行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政治教育和思想教育。”⑥ 這是反右傾擴大化和大躍進升級的產物,這一極左的指示要求一切學生具有以上這些觀點是不符合教育規律的。1963年,《全日制中學暫行工作條例(草案)》指出:“中學要使學生具有愛國主義和國際主義精神,共主義道德品質,擁護共產黨的領導,擁護社會主義,愿意為社會服務,為人民服務,逐步培養學生的工人階級的階級觀點、勞動觀點、群眾觀點和辨證唯物觀點的教育,培養學生的共產主義道德品質和革命意志,反對修正主義,反對資產階級思想和其他反動思想的侵蝕,逐步樹立工人階級的世界觀。”⑦ 這一表述較前3種表述有較大進步,但仍然擺脫不了政治術語式的陳述。
1988年12月25日,中央頒布了《中共中央關于改革和加強中小學德育工作的通知》。通知指出:“中小學德育工作的基本任務(實指德育目標,筆者注)是,把全體學生培養成為愛國的具有社會公德、文明行為習慣的遵紀守法的好公民。在這個基礎上,引導他們逐步確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并不斷提高社會主義思想覺悟,使他們中的優秀分子將來能夠成為堅定的共產主義者。”“從現在起,就必須努力把他們培養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一代新人”。⑧ 該《通知》所陳述的德育目標開始注意到了德育目標的層次性,降低了對德育對象在道德品質上的要求。但其中培養成為“四有”新人顯然屬于德育目的范疇。因此,德育目標仍處宏觀層面。1995年的《中學德育大綱》規定了中學德育目標。其中初中階段德育目標是:“熱愛祖國,具有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立志為祖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努力學習;初步樹立公民的國家觀念、道德觀念、法制觀念;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質、勞動習慣和文明行為習慣;遵紀守法、懂得用法律保護自己;講科學、不迷信;具有自尊自愛,誠實正直、積極進取、不怕困難等心理品質和一定的分辨是非、抵制不良影響的能力。”⑨ 可以看出,這一表述雖有很大的突破,但是德育目標的制定還須進一步改變宏觀性。1998年國家教育委員會頒布的《中小學德育工作規程》基本上是對《中學德育大綱》和《小學德育大綱》(1993)的加工和提煉,其形式和內容都沒有多大變化。
總的說來,隨著德育改革日益深入,德育工作也在穩步發展。我國學校德育目標的演變是一個漸進式上升的發展的過程,它不斷地科學化,不斷地有利于人的發展,“在不斷降調”⑩。同時,我們不難發現,我國學校德育目標盡管呈現出由現宏觀向中觀發展的趨勢,但其制定仍處在宏觀層面,很少考慮不同年齡、不同層次的德育要求。德育目的和德育目標也經常是混淆使用,看不出它們之間的區別。2003年頒布的《九年義務教育思想品德課程標準(試驗稿)》中提出了思想品德課程目標,該目標分總目標和分類目標展開論述。其中,分類目標又從情感、態度、價值觀,能力,知識3個方面進行闡述。客觀地說,它對初中思想品德課程目標的中觀分析,符合新世紀學生發展的要求。但是,道德教育并不局限于思想品德課程教學,這一課程目標也不能代替德育目標。
3.德育目標宏觀化造成的偏差
屬于中觀層面的德育目標越位到宏觀層面,勢必會引起一些問題。德育工作所出現的偏差,與德育目標宏觀化的制定有很大關系。
(1)道德教育被忽視
我們是社會主義國家,必須毫不動搖地堅持正確的社會主義政治方向。但政治要求如果占據了德育目標的主要地位,甚至用宏觀的社會主義政治方向代替具體的德育目標方向,那么德育實踐就只會偏重政治思想教育,忽視道德教育。廣義上講,政治和教育畢竟是兩個問題,是屬于兩個不同的學科。狹義上講,政治教育也只是德育的一個組成部分。如果把宏觀的政治要求放在發展中的青少年學生身上,不但有政治泛化的傾向,而且道德教育所培養出來的道德品質也只會粗疏抽象,在具體道德實踐中只會成為空中樓閣。
(2)對能力培養重視不夠
宏觀化的德育目標只注重封閉式的理論教育,而忽視開放式的實踐教育。封閉式的理論教育只強調學科知識的傳授,忽視品德能力的培養;只考慮社會規范,忽視對人的德性培養。重視知識,這無疑是正確的。然而,人的道德能力的大小,不是依據他的“知”(知曉多少道德知識),而是依據他的“行”(表現的道德實踐能力)。我們不相信一個舍己為人的老農擁有的道德知識就多,一個貪贓枉法的貪官懂得的道德知識就少。如果學校德育目標只關注一些道德知識的掌握,而忽視道德實踐能力,那么德育目標只能成為一個擺設。
(3)轉化教育收效甚微
在學校教育中,經常會碰到個別學生的品德不良行為,雖然數量上很少,但是對教育教學秩序干擾很大。如果學校德育目標一直沿襲籠統宏觀的制定,沒有給廣大德育工作者指明行動方向,那么廣大德育工作者在對學生進行轉化教育的時候也必然沿襲傳統的做法,進行“呵斥”式懲罰威脅,而不能喚醒學生的心靈讓他們實現自我轉變。“教育挽救人”的作用便沒有得到真正發揮。
(4)自律能力難以提高
學校德育過程是一個為了提高學生道德能力,培養學生由他律向自律發展,最終達到慎獨的過程。這個過程實際上也就是德育目標實現的過程。德育目標倘若停留在宏觀層面,只注重社會規范,而不注重品德主體的需要,則很難做到內化德育對象的道德品質,提高道德能力只會成為一句空話。只有在“學生有權選擇并有能力創造自己道德生活”{11} 的前提下,學生提高德育自律能力才成為可能。
二、學校德育目標制定不能微觀化
德育目標過于宏觀會造成德育工作的問題,那么德育目標的制定又能否微觀化呢?我們認為,德育目標制定同樣也不能微觀化。
1.德育目標自身特點決定其制定不能微觀化
德育目標為德育目的而設置,體現著教育目的。“作為一種活動結果的期望與預設”{12},德育目標具有以下幾個特點。一是方向性。德育目的是一個國家或特定社會對人才培養在品德質量規格上總的規定。德育目標依據德育目的而制定,它規定了德育實踐培養的品質標準。德育目標提供了德育實踐的努力方向和指明了德育內容實施的前進目標。可以說,一個德育目標就是一個人道德理想的奮斗目標。二是可能性。德育目標作為一種對德育對象所應具有的思想品質的預期,反映了德育目標對實施德育主體影響可能產生的基本結果。盡管德育目標是高于現實生活的,但通過德育主體努力又是可以達到的。三是預定性。德育目標是對未來德育實踐活動的指向,它對品德標準有預先的設想。在正確理解和掌握德育目標的條件下,德育目標實施者在制定教育計劃和設計實施方案時都會自覺地按照德育目標要求辦事,以克服德育實踐的盲目性。如果德育活動偏離德育目標方向,便促使德育工作者自覺地反思和調整。
可以看出,德育目標為德育實踐活動指明了發展方向和前進目標,并且指導、調節、控制著整個德育活動、對德育實踐進行管理指導。德育目標并不是具體的實施細則。
2.德育實踐要求其制定不能微觀化
德育內容是一定社會德育目標要求的具體體現,要求德育目標居于它之上的層面,對它進行指導管理。那么,德育實踐又需要誰來進行指導管理呢?我們知道,德育實踐主要是進行具體的細致入微的教育工作。離開了正確的指導管理,德育實踐會陷入盲目性,難以順利開展,培養具有一定思想品德的人的目的也就無法實現。德育目標是德育實踐中為達到一定思想品德的境地而設置實施要求與標準,德育目標規定了德育實踐活動所應培養的人的品質標準。德育主體只有在明確目標的前提下,才能誘發個體的道德動機,促進個體的道德行為。因此,德育實踐需要德育目標對它進行指導管理。
在德育實踐中,只有充分發揮德育主體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德育內容教化的實效性才能得到提高。德育實踐的開展涉及到德育的各個要素,德育內容的實施要因時、因地、因人而異,德育方法的選擇也應是不拘一格的。如果德育目標微觀化,就會在方方面面都對德育實踐產生束縛,那么德育實踐就會被管得過多、管得過死,缺乏生機和活力。
三、學校德育目標中觀化制定的構想
德育目標既反映了宏觀層面的德育目的的基本思想,又規定著微觀的德育內容的大致方向。只有建立一種承上啟下的中觀化的學校德育目標,才能有效地指導和管理德育內容的實施,實現黨和國家對學校德育的總要求。
1.中觀化德育目標制定的基本要求
(1)樹立創新思想
德育目標要創新,思想觀念要先行。要做到德育目標制定中觀化,就要創新德育目標思想。雖然,隨著德育改革的日益深入,德育穩步發展,學生德育實踐活動不斷得到加強。但是,面對思想道德素質教育的新形勢,僅有德育實施內容的改變,沒有觀念上的突破,德育工作不可能有更大的新發展。因此,學校德育目標的制定必須調整,要徹底改變原來宏觀制定的做法,進行中觀化制定。使德育目標既體現德育目的要求,又能有效管理指導德育內容的實施,真正發揮承上啟下的作用。
(2)建立激勵機制
學校德育目標必須堅持黨和國家的教育方針在德育方面要求的方向,必須符合培養社會主義接班人和建設者的正確方向。但德育目標制定僅規定了方向還不夠,因為只有方向而沒有動力,無法推動德育實踐前進。只有建立了激勵機制,才能真正使目標轉化為動力,才能誘發學習個體的道德動機,表現出堅強的道德意志,最終實現道德自我完善。
(3)體現發展需要
德育目標是社會對人的道德品質的要求,它具有明確的方向和目的。但如果只考慮社會對人的道德品質的要求,又是不全面的。況且,離開了個體的道德需要,也難以真正滿足社會的需要。只有一方面符合社會的發展,另一方面符合學生的需要,德育目標的實現才成為可能。德育對象的不同階段、不同層次的品德發展需要,影響著品德的不同部分的最適宜發展時期。在制定德育目標時,要重視青少年學生真正合理的需要,使學生的需要同教育工作者的期望值相一致,與社會發展相一致。
2.中觀化德育目標制定的基本思路
“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13},德育目標制定也只能來源于德育實踐。因此,我們可以從分析德育實踐、實施德育內容的角度入手,來制定德育目標。現階段,我國實施的德育內容大致由4個部分構成,即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和法紀教育。可以圍繞這4個方面內容進行概括和提煉,制定學校德育目標。但由于學校德育目標的制定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每個層次、每個階段的德育目標需要進行具體分析。但總體上,在充分考慮年齡、層次、接受能力和真正需要的基礎上,可以分別從政治教育目標、思想教育目標、道德教育目標、法紀教育目標這4個組成部分來制定學校德育目標,從而發揮其在以增強廣大青少年學生的道德認識,增強他們的道德情感,鍛煉他們的道德意志,提高他們的道德判斷能力和德育實踐能力方面的導向功能。
注釋
①朱小蔓:《育德是教育的靈魂,動情是德育的關鍵》,《道德教育論叢》(第1卷),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第20頁
②滕少華:《關于我國德育目標設定之思索》,《成都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7年第3期,第14頁
③馮文全:《現代德育理論與實踐研究》,四川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84頁
④⑤⑥⑦《中國教育年鑒(1949~1981)》,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4年版,第729,734,688,702頁
⑧羅宏述,米桂山:《教育教育政策法規》,科學普及出版社1991年版,第305頁
⑨《教育法律手冊》,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第130頁
⑩陳桂生:《“德育目標”引論》,《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03年第2期,第12頁
{11}杜時忠:《學校德育何以可能》,《道德教育論叢》(第1卷),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第63頁
{12}檀傳寶:《學校道德教育原理》,教育科學出版社2003年版,第58頁
{13}《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8頁
作者單位分別系西華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西華師范大學四川省教育發展研究中心
(責任編輯 潘靜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