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在人們推崇賞識教育的今天,有必要重提批評教育,應該認識到批評教育對于每一個成長中的中小學學生具有特殊的意義。不同的教師在具體運用批評教育時,會有單純指責、粗暴觸動及感受愛心、共同成長不同境界的區別,而不同境界的批評教育又會帶來不同的教育效果,其中的關鍵還在于把握好批評教育的藝術。
[關鍵詞] 中小學教育;賞識教育;批評教育的藝術
[中圖分類號] G41[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672-1128(2007)09-0059-03
在人們推崇賞識教育的今天,重提批評教育似乎是非常不合時宜。批評真的已經成為“洪水猛獸”,在中小學教育中應永遠被驅逐出境了嗎?中小學教育是否就應該明確規定,禁止老師使用任何批評類的語言,或是只能像有些人提倡的那樣“老師走進課堂之前,要準備100 頂高帽子,上課的時候,隨時戴在學生的頭上”?批評教育真的不再是一種有效的教育方式了嗎?
一、賞識教育與批評教育
從表面上看,賞識教育與批評教育似乎是對立的。賞識教育主要是針對正確的行為,批評教育主要針對錯誤的行為;賞識教育常常是肯定、贊賞,而批評教育則常常是否定、批評;賞識教育一般是正面、積極的,而批評教育則一般是負面、消極的。
賞識教育與批評教育這種看似相互矛盾的表象是否就決定了兩者非此即彼,難以共生共融的二元式對立呢?答案當然是否定的。恩格斯有關對立雙方辨證統一關系的論述無疑會為此提供強有力的證據:“一切差異都會在中間階段融合,一切對立都會經過中間環節而互相轉移……,辨證法同樣不知道什么僵硬的和固定的界限,不知道無條件的普遍有效性,‘非此即彼’,它使固定的形而上學的差異互相轉移,除了‘非此即彼’,又在恰當的地方承認‘亦此亦彼’”① 美國哲學家庫恩提出的“在對立的兩級保持必要的張力”學說也為賞識教育和批評教育的結合運用提供了方法論指導。根據“張力保持”理論,首先應該把賞識教育與批評教育聯系起來運用于實踐中,而不應人為地將兩者割裂開;其次要使賞識教育與批評教育互相補充而不是互相排斥,取其一必舍其一;再次要善于在賞識教育與批評教育之間保持微妙的平衡,掌握好分寸,在具體情況下恰到好處地使用。
顯然,理論上的分析可以確定無疑地表明賞識教育與批評教育之間缺一不可的統一性。然而,理論的分析通常來自于對現實狀況進行“奧卡姆剃刀”式削減的結果,只能作為一般的、普遍的、抽象的認識論指導。一旦回到了具體的、特殊的、受到來自方方面面復雜因素交叉起作用的現實中(特別是關涉到具有復雜人性因素的人的教育),在受教育個體千差萬別,教育問題紛繁復雜的情況下,這種普遍的認識論指導即便是不會因為完全不合時宜而變得毫無意義,至少也會由于教育情景的時空變幻,事移境遷而變得模糊難辨、面目全非。相對于無限復雜、不斷變化著的實際教育現象和問題來說,任何理論在一定程度上,都難以逃脫“刻舟求劍”式的刻板和片面。反映在教育實踐中,盡管批評教育同賞識教育一樣不可或缺,但由于在具體情景下針對不同的受教育個體,各種內外因素的影響作用往往不是處于理想中的理論均衡狀態。因此,在實際運用中,賞識教育和批評教育之間也總是會有所側重,出現一定程度的偏移,那么,怎樣的側重和偏移才是合理的呢?這就需要講究批評教育的藝術。
二、批評教育的藝術
首先,在中小學教育教學中需要明確的是:如同賞識教育有其特定的適用范圍,批評教育盡管有其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更加不可濫用,在具體教育情景中,由于教育對象的個體差別,教育問題的性質不同,批評教育有其產生側重偏移的具體對象和主客觀條件。
其次,在中小學教育教學中,批評教育適合運用的范圍并非是固定不變、有明確界限的。而是與賞識教育之間有著模糊的邊界,在具體情況下,批評教育有向賞識教育轉化與融合的可能和必要。
再次,批評教育的關鍵正在于有其內在的超越性,批評通常不是為了批評而批評,不同的方式,不同的手段,對于不同的學生進行批評,可能會產生不同層次的教育效果。而具有良好效果的批評,往往是超越了批評當下情景中所針對的人、事、時。
學校教育就其本質來說是一種有意識地培養人的活動,與賞識教育相比,由于批評教育更容易產生負面、消極的影響,因此,運用起批評來往往需要更加謹慎,需要教師投入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考慮,而不同的教師在實施批評教育時投入的時間精力不同,對所批評學生關注的程度不同,所達到的有意識程度也不同,在具體運用批評教育時就會產生單純指責、粗暴觸動及感受愛心、共同成長的不同境界的區別。
不同的教師對于學生的錯誤行為可能采取相同的批評方法,但由于他們自己對所批評的對象、錯誤行為本身、批評后果的認識和關注的程度不同,批評所產生的實際教育效果就會有所不同。比如,遇到學生上課遲到,教師一方面多會感到不快,另一方面又會覺得這不是一件什么大不了的事,沒有必要為此多費心思,通常采取當即斥責的方法以防止今后再次發生,這便是一種單純指責的批評教育。這種批評因為過于簡單、直接,會讓學生感到有傷自尊,對批評難以認同形成逆反,又由于教師了解情況不夠,容易遭到學生的頂撞或采取其他過激行為以示反抗,最終產生學生心不服,口也不服的批評效果。
另一種情況是,雖然教師心里也會有不快,但對于學生為什么會遲到心存疑慮,先問明原因之后,再根據具體的情況對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教育,這種在對學生錯誤產生原因、學生個體了解基礎上進行的批評,往往能夠抓住錯誤的實質,真正批評到學生的“痛處”,對其形成觸動,促使其改正。但往往由于批評方法不當,結果也會出現學生心服口不服的現象。
還有一些教師,即使在充分了解學生的基礎上,弄清楚學生遲到的原因之后,也并不采取直接指責的方式批評學生,而是根據不同的情況對學生采取提醒、暗示、督促等方法使學生意識到自己的錯誤,自覺反省,發現自己犯錯誤的原因,并努力改正錯誤。其中更重要的是在教師這種無言的“批評”教育中,學生往往能夠在感受到教師的愛心付出,心服口服地去認識自己的錯誤、逐步改正錯誤實現自我教育。
無疑,學生能在感受教師愛心的狀態中,有意識地反省自己,改正錯誤,進行自我教育,是一種非常好的批評教育結果。然而在現實中卻不是總能達到這種理想的結果,學生很可能認為遲到不過是小事,依舊我行我素,最后教師只能采取指責或說教的方式將心中的不滿如實告訴學生。在這種情況下,盡管表面上教師對學生批評與前面的單純指責和粗暴觸動形式上可能沒有什么不同,但實際批評效果卻大不相同。如心理學家羅洛梅所說,如果用現代心理分析工具,去分析每個人愛的意愿,我們就會發現,愛的意愿的本質,其實是一種關注。關注本身就是一種愛心的付出與行動。以此為基礎,教師再選擇直言不諱地指責和說教,其實已經是一種多番努力之后,經過深思熟慮而作出的選擇。與單純指責和形成觸動的批評教育有著質的差異。這種批評教育的結果往往不僅能使學生心悅誠服,同時還伴隨著教師不斷提升自己教育水平、完善自我德行愿望的實現,有助于師生的共同成長。這也從理論上解釋了為什么實踐中一些有著很多年教學經驗的優秀教師,通常會與其教學生涯中教過的曾經是最“搗亂”的學生,反而有著深厚的感情。
三、如何實施批評教育
批評教育的藝術,實質上反映出了教師對學生關注與愛心付出的程度,在很多情況下,批評教育中的感受愛心和共同成長的境界常常是賞識教育所難以企及的。
在我國的家庭教育中,由于獨生子女比率的增加,“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摔了”、“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器”……這些“家教秘訣”很常見。有專家認為,過分溺愛和過分嚴厲已經成為中國式家教的兩大通病……溺愛和嚴厲或許都是出于一種愛,出于對孩子成長的關愛,但這種愛必須要科學 ②。在此背景下,中小學教育中科學地開展批評教育就尤顯重要。
如何才能“愛”得科學,批評得藝術?誠如美國心理學家威譜·詹姆斯所言,人性最深刻的原則就是希望別人對自己加以賞識。根據詹姆斯的實驗研究還發現,一個沒有受過激勵的人僅能發揮其能力的20%~30%,而當他受過激勵后,其能力是激勵前的3~4倍。③ 然而,盡管從理論上講賞識教育在人的成長過程中作用非凡,但在實踐中如果不能恰當運用,比如為了避免單純指責、粗暴觸動式批評帶來的負面影響,而一概將批評教育棄之不用,實行“無批評”教育,尤其是對于成長中的青少年來說,用“隨時準備好100頂高帽”無原則地進行賞識,隨便夸獎,一味說好,即使在他(或她)犯錯誤時也不及時指出,那只能是害他們,讓他們在隨意的賞識保護中越來越脆弱,越來越自我,越來越漠視周圍的一切,甚至漠視生命。近年來因一點小事受到批評而發生的中小學學生自殺事件恰恰揭示了一個不能回避的問題:中小學學生的心理承受能力正越來越脆弱,有些甚至到了不堪一擊的程度,稍遇不順,一些孩子就會退縮甚至采取極端的手段,比如選擇自殺這種在他們看來是比較容易解決問題的方式。
的確,教育以賞識為主,正面引導,這是符合青少年的成長規律的。但是,以賞識為主,并非以賞識教育為惟一的方法。教育是講究分寸的,適當為佳,過之或不及均不能取得理想效果。我們需要看到,與賞識相對的批評,對于每一個成長中的中小學學生具有特殊的意義。教師能夠讓學生在接受批評的過程中,體會到教師的愛心,并達到二者共同成長的境界,絕不會出自教師對學生心底的厭惡和隨意的指責,而是出自博大而深沉的愛,這是批評教育的藝術,同時也是愛的藝術(愛得科學)。這樣的批評教育的具體實施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遇到學生犯錯誤,盡量不采取單純指責式的批評,對學生不問青紅皂白地責備、訓斥,而應先了解清楚情況,避免錯怪學生,傷害學生自尊心。
(2)即使在弄清事情的真相后,也盡量不采取有傷學生自尊的粗暴觸動式批評,有條件的情況下最好先放一放,給彼此一個冷靜的機會,讓學生有時間能夠反思自己錯誤,進而改正錯誤。教師自己有時間思考應選擇什么樣的方式批評教育學生。
(3)教師應善用無言的批評,通過暗示、啟發、激勵,甚至變罰為獎(如陶行知的“4塊糖批評”)的方式使學生不僅能夠認識到自己的錯誤,而且愿意心悅誠服地改正錯誤。
瑞士心理學家皮亞杰認為,人是在犯錯誤中長大的。對于成長中的青少年學生來說,犯錯誤更是難免,因此,我們不應懼怕學生犯錯誤,更不能將批評教育視作“洪水猛獸”一概棄之,而應將其視作教師與學生共同成長的契機。事實上,學生犯錯誤的時候,往往是最容易教育的時候,因為人人都有的向上之心,已經在悄悄地起作用了。作為教師關鍵在于把握好批評的藝術,在實施批評教育的過程中,因勢利導,著力培養學生的自尊、自愛的品質,誘導學生認識錯誤、自我教育,使教師的期望內化為學生向真善美轉化的自我教育。如果這樣做了,教師不僅能引導學生明辨是非及原因,激勵其強烈的自信心和責任感,同時也會使教師不斷提升自己的教育水平,完善自我德行,獲得自我發展,最終實現與學生共同成長。
注釋
① 轉引自扈中平著:《教育目的論》,湖北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91頁
② 冉陽:《“中國式家教”的兩大通病》,《現代教育報》2005年11月4日(4)
③ 蘭利:《賞識教育的功能和實施辦法》,《西華大學學報》,2006年第1期,第63-64頁
作者單位 華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博士后工作站
(責任編輯 吳國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