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聽一些語文老師這樣對學生說:“背會唐詩三百首,不會做來也會偷。”“如果同學們不會寫,可以抄范文。”結果導致很多學生懶于觀察、疏于思考,寫出的文章和例文幾無二致。雖然我們不反對背一些好的范文,但是我們必須明白:繼承是為了更好地創新。可惜傳統的教育體制束縛了老師,也束縛了學生。為使學生穩得高分,語文老師們煞費苦心地開展以下的教學。
第一,固定模式。記敘述文總是要求學生開篇明意,結尾點晴;議論文總要大家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有的老師這樣對學生說:“評卷老師評改時總是仔細看開頭和結尾,中間總是大致游覽,所以同學們一定要抓住開頭和結尾。”這樣教學的結果就是一場考試下來,絕大多數同學的作文都以同一個模式出現在閱卷老師手上。
第二,框出內容。為防止學生寫作時跑題,有的老師在作文教學時就給各種文章框出大致內容:什么樣的人寫什么樣的事,什么樣的論點要用什么樣的名人、名事、名句作論據。結果“老師冒雨為生病的學生補課”被學生一寫幾十年;同一句名言同時出現在幾十個學生的議論文中。難道我們的學生真的不知道換個角度看問題、分析問題嗎?記得一本雜志登過這樣一件事:一位外籍教師讓學生寫一篇有關自己母親的文章,結果學生都用同一個字眼、同樣的事來寫自己的母親。這能怪我們的學生嗎?他們已經被教育得習慣寫大眾母親了。
第三,抑制創新。記得上高中時,班上一位男生寫了一篇文章,名字是《哎,那一記響亮的耳光》大意是:晚自習后,他送班上一位女生回家,被女生的父親誤解,煽了一耳光。當時我們都覺得這篇文章感情真摯自然,可是它卻被老師封殺了,原因是這篇文章有早戀的傾向,內容不健康。孰不知那位老師封殺的不只是一篇文章,而是幾十個同學的創新意識。
應試教育的指揮棒將作文教學帶入了一個怪圈,很多學生的創新思想因此被抹殺了。為了走出這一怪圈,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我將“封閉”的語文課“開放”起來。
第一,將“小語文課”改為“大語文課”。在授課上,摒棄一本課本,一本教案,統一語文課的作法,將每周語文課一半時間用來學習課本,另一半時間則用來讀課外書,然后讓學生針對課本和課外書上的文章進行評議。
第二,提前布置作文,給學生充足的時間觀察、思考。我常常會提前2周把要寫的作文告訴學生,譬如寫“我的母親”,我允許他們翻遍所有有關母親的文章,并要求他們好好用心感受一下自己的母親,然后寫出自己獨有的母親。有的學生寫了母親下崗的艱辛;有一個學生勇敢地寫下了對自已離異母親的看法;還有一個早早沒有母親的孩子坦誠地寫出了自己對母親的呼喚……這些文章充分表明孩子們已經懂得自己思考了。
第三,讓學生置身到社會生活中,讓他們試寫有關社會管理的文章。今天的學生明天可能是這個城市或國家的管理者。在作文課上,我常會讓他們就這個城市的公交、環保、治安和學校的管理暢談自己的看法,并查找有關資料寫成文章。
第四,提倡學生關心有名的影片,并發表意見。當今社會對孩子的誘惑太多,很少有學生會靜下心來看書,但提到電影、電視劇,學生的興趣就會大增。因此,我在作文課上開辟了“每周一課”,專門用來評點電視劇,如播《西游記》時,我讓學生們說說對唐僧師徒的看法,有學生會毫不客氣地說唐僧迂腐;播《三國演義》、《水滸傳》時,有的學生竟每晚做電視筆記,有的還借書來看。
一個國家的希望不在于你有多少大學生,而在于你有多少個敢于去創造的人才。在提倡素質教育的今天,我們應該明白,我們培養學生不是為了“守成”,而是為了“發展”!只有培養學生的個性,培養他們的創新能力,才能有個人的發展、民族的發展。
作者單位 河南省焦作市許衡中學
(責任編輯 田欣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