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青少年的教育,學校教育應該發揮主導作用,應該指導家庭教育,應該充分利用社會教育資源,形成以學校教育為核心的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三位一體”的教育網絡,共同完成對未成年人的教育工作。
實現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有機結合最大的困難是:學校教育是相對獨立的,又受到家庭教育和社會環境的影響;家庭教育是個性化的教育,學校很難因地制宜地給予指導和幫助;社會教育是非常綜合和復雜的,學校有時無能為力。在我校的教育實踐中,我們嘗試通過學生的主體參與和社會實踐的中介作用,把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融為一體,整體構建“三位一體”的大德育。
一、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實現學生自管自育
學生是教育的對象,也是學校最大的教育資源。只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有效開發學生的各種潛能,實現學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才能達到學校教育的高境界。
1.建立三級學生干部體系,讓學生成為管理的主體
學校的德育管理工作非常繁雜,教師經常陷入管理的事務性工作不能自拔,學生常常因為不能主體參與而失去動力。我校建立了一套以學生發展處為龍頭,以年級為中心,輻射到每個班級和每一位學生的,以學生干部為管理主體,以定量評價為重要管理手段,以常規管理為主要內容的管理系統,以完成學校的宏觀、中觀和微觀管理,實現學校的有序、和諧、健康發展。
為使三級管理系統能夠自動有效運轉,我校建立了三級學生干部體系。校學生會負責全校的學生社團及活動管理,年級學生會負責年級學生活動的組織和年級常規管理工作,班委會負責班級學生工作、班集體建設和小組合作管理。這個體系充分發揮學生干部的主體作用,極大地提高了德育管理的效能。由于學生干部的主體作用得到有效發揮,教師從繁雜的事務中解脫出來了,學生(尤其是學生干部)在自我管理過程中成長起來了,學生的自管自育文化逐步形成了。
2.搭建多種個性發展平臺,讓學生成為活動的主體
學校積極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搭建學生個性發展平臺,讓學生成為活動的主體。學校成立了體育、藝術和科技俱樂部,下設學校各類運動隊、藝術團和金鵬科技團,每年通過體育節、藝術節和科技節把學生的體育、美育和科技活動推向高潮。
學校始終把學生健康放在首位,積極進行體育課程改革,堅持每天一節體育課,多種體育課程菜單供學生自主選擇;學校利用每周一次拓展課時間為學生開設100多門拓展性課程,學生按興趣和需要選擇上課;學校鼓勵學生自主申報成立社團和參加社團活動,學生在社團活動中交往和發展特長;學校每周開設午間論壇,師生都可以走上講臺,學生自主選擇參加活動。
學校還積極開展“情系奧運文明禮儀伴我行”、“弘揚民族精神”、“三禮教育”、“奧運文化教育”等主題教育活動,開展校園百名學生標兵評選活動,通過大量的正面教育,讓中華民族精神占領學生的心靈。通過青春校園建設、和諧集體建設以及心理健康教育、感恩教育、尊重教育等,推動深層次德育,促進學生高尚人格的形成和身心的和諧發展。
3.全面建設“八好班集體”,讓學生成為集體的主人
班集體是學校最基本的教育單位,學校通過以“學生出勤好、儀容儀表好、師生和諧好、公物維護好、教室整潔好、參加活動好、行為習慣好、課堂秩序好”為主要內容的“八好班集體”建設,培養學生的集體意識,使學生自覺成為集體的一員和集體的主人,每一位同學都處在集體的互感互喻場之中。
學校還將各種常規管理內容量化,組織分層評價,發揮評價的導向和激勵功能,為學校、年級和班級進行集體教育提供抓手。前蘇聯教育家馬卡連柯說過,最好的教育應該是“在集體中利用集體進行集體教育”,通過學校對年級評價,年級對班級評價,班級對學生個人評價,將學生個體置于集體之中,學生個人的行為直接影響集體的榮譽,學生個人不僅要對自己負責,也要對集體負責,學生成為集體的真正主人,教育效果明顯提高。
二、開展志愿服務活動,讓社會處處充滿愛
愛,是人類共同的需要和教育永恒的話題。學校積極開發利用各種資源,不斷尋找志愿服務的新途徑和新基地,志愿服務的范圍從家庭、班級、學校到社區和社會的方方面面,學生們在志愿服務中,通過愛的奉獻傳遞愛,通過愛的傳遞學會愛,實現“以愛育愛”的教育效果,讓世界處處充滿愛。
1.開展家庭志愿服務,實現小手拉大手
家庭是學生生活的主要場所,我校組織學生利用假期開展家庭志愿服務活動,自己動手洗衣服、做飯、干家務,主動為父母洗腳和做一些服務性工作,向家長宣傳奧運和文明禮儀知識……通過家庭志愿服務活動,學生服務自己,服務家長,發展自己,帶動家長,實現愛心傳遞和小手拉大手,促進家庭和社會文明。
2.開展學校志愿服務,校園涌動小紅帽
學校本身就是一種教育資源和教育場。為解決學生志愿服務的時間、場所和管理問題,我們動員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在學校內開展志愿服務活動。班集體內,同學互幫互助,開展學習上的小組合作;食堂內,同學們宣傳自覺排隊和清掃桌面;辦公室內,同學們清掃衛生;圖書館內,同學們整理圖書;校園內的護草小分隊,網絡上的文明衛隊……志愿服務的同學多數戴上小紅帽,穿上志愿者服裝,成為學校一道亮麗的風景線,也成為學生自我教育的重要渠道和校園文化建設的主力軍。
3.開展社區志愿服務,讓社會處處充滿愛
社區是教育學生的重要資源。我校和幾個社區居委會建立合同關系,使社區成為學校的社會實踐和志愿服務基地。我們還主動和養老院、臨終關懷醫院、自然博物館、海洋館、科技館、藍島商廈等單位聯系,為學生志愿服務提供場所和機會,學生參加勞動和奉獻愛心,也通過活動體驗社會,學會關愛。
家庭、班級、學校、社區、社會志愿服務相互補充,互相完善,學校還通過星級評定形成動力,進一步推動志愿服務活動的開展。學??朔酥驹阜請鏊蛔恪r間不夠、管理不便等一系列困難,不僅實現了愛滿天下,而且使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真正融為一體。
三、開展“人生遠足”活動,有效開發社會資源
社會環境是把雙刃劍。道德和誠信缺失等不良環境會影響青少年健康成長,但社會中也蘊涵著巨大的教育資源。我校通過開展人生遠足活動,有效開發和利用社會資源,讓學生在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過程中感受文化與文明、感悟博大與秀美、體驗開放與交流。
1.開展市內遠足活動,感受文化與文明
感受文化與文明是“人生遠足”市內課程的主旨。通過市內遠足活動,把北京豐富的博物館、展覽館、紀念館當作教育的場所,把北京的歷史、地理、文物、自然、山川、草木等都納入學校教育資源的視野,用文化培育文明。同學們通過感悟北京文化、感受現代文明、踐行禮儀禮節,成為有“文化”、懂“文明”、講“禮儀”的高素質的北京人。
2.開展外省遠足活動,感悟博大與秀美
感悟博大與秀美是“人生遠足”外省課程的主旨。通過外省遠足活動,把社會教育資源進一步擴大,為有教育需求和支付能力的學生和家庭拓展更為廣闊的成長和發展空間,把同學的視野從北京擴大到全國,使同學們在參觀和游歷中體驗生活的艱辛和同學的友誼,感悟祖國的博大與秀美,進而激發同學的愛國情懷,讓同學們自覺地成長為自豪的中國人。
3.開展國外遠足活動,體驗開放與交流
體驗開放與交流是“人生遠足”國外課程的主旨。通過國外遠足活動,打破國家之間科學、教育、文化之間的界限,進行跨國文化的交流,實現國際理解教育,把同學的視野從中國拓展到世界,使同學們能夠在“地球村”內放眼世界、展望未來,逐步成為有國際視野和現代意識、能夠適應中國的改革開放和二十一世紀發展需要的卓越人才。
學校德育的最大困惑是德育實效性問題,而德育實效低下的重要原因是德育缺乏魅力。我們認為,只有凸顯主體性,實現學生自管自育的德育;凸顯實踐性,強化學生道德體驗的德育;凸顯自主性,為學生提供廣闊的發展和選擇空間的德育;貼近生活、貼近實際、貼近學生的德育,才可能是有魅力的德育。為此,學校設計了自管自育、志愿服務、人生遠足三個教育系統解決德育主體嚴重缺失、德育內容脫離生活、德育活動遠離社會等問題,提高德育的魅力和實效。以實踐為媒介把學校、家庭和社會融為一體,共同構成“三位一體”的大德育。
作者系北京市陳經綸中學副校長
(責任編輯 潘靜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