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農村也出現了民辦中小學,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教育經費的緊張狀況,維護了教育的公平,促進了基礎教育資源的優化配置。但是,農村民辦教育也存在著辦學條件、管理水平、教師隊伍、生源等方面問題亟待解決,其對策是加大實施和監管力度、加強師資隊伍建設、關注留守兒童等。
[關鍵詞] 農村民辦中小學;義務教育;發展策略
[中圖分類號] G522.72[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1128(2007)09-0047-03
民辦中小學教育經過20多年的發展,已經成為我國基礎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據2006年全國教育事業統計公報,2006年全國共有各級各類民辦學校(教育機構)9.32萬所(不含民辦培訓機構2.35萬所)。各類學歷教育在校學生達2313.02萬人。其中,民辦普通小學6161所,在校生412.09萬人;民辦普通初中4550所,在校生394.06萬人;民辦職業初中11所,在校生3362人。民辦小學的學生占全國小學生總數的4%,民辦初中的學生占全國初中學生總數的7%。比例雖然不大,但也可以說,民辦基礎教育的發展為整個國民教育體系的發展輸入了新鮮血液,對維護基礎教育的公平性,促進基礎教育資源的優化配置,滿足社會對基礎教育的多樣化的需求起到了重要作用。隨著農村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民辦教育逐漸走進普通民眾的生活。農村民辦教育從某種程度上大大促進了當地的經濟發展,提高了教學質量,對農村人口素質的提高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農村民辦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公辦教育的不足,給農村教育事業注入了新鮮的血液。但是,它在發展中也存在著一些問題,如資金不足、教師隊伍不穩定、辦學者自身素質不高等。在此,筆者根據對搜集的資料的理解及自己對農村民辦教育的了解,針對義務教育階段的農村民辦中小學辦學過程中出現的情況進行分析,并提出相應的對策和設想。
一、對“民辦教育”概念的界定
就目前的情況來看,很多人對民辦教育的概念還比較模糊,造成社會對民辦教育還存在些顧慮和偏見?!懊褶k教育是企業事業組織、社會團體及其他社會組織和公民個人利用非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面向社會舉辦學校及其他教育機構的活動。”“社會力量辦學事業是社會主義教育事業的組成部分。”根據上述對民辦教育的描述,本文中義務教育階段的農村民辦中小學教育則可定義為:在農村地區,國家機構以外的企事業組織、社會團體等社會組織或公民個人主要利用非財政性資金,面向農村開辦的義務教育階段的中小學校及其教育教學活動。
二、當前農村民辦中小學辦學的窘境
1.辦學條件相對較差,管理水平總體不高
目前,雖然農村教育條件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和城鎮相比還有著很大的差距,尤其是農村民辦中小學校數量比較少,而且辦學條件比較差。很多學校沒有自己的校舍和辦公地點,一些硬件設施都是租來的,在這樣的環境下,不利于教師教學工作的開展和學生身心的健康發展。從長遠看,不利于學校整體發展和學生的終身發展。
由于舉辦者或管理者素質低下等原因,很多農村民辦學校存在嚴重的管理問題,財務制度不健全,決策不科學,管理不規范,有的農村民辦學校甚至沒有專門的財務人員,收取的學費直接進入學校舉辦者的腰包。這也成為制約農村民辦教育發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2.資金是制約民辦教育發展的“瓶頸”
民辦學校辦學資金主要來源于舉辦者或投資者的集資或貸款,又因當前民辦教育辦學制度不健全,行政部門監管不到位,部分民辦學校在創辦時投入不足,后續投入乏力。學生交納的學雜費要承擔校舍建設、教學儀器購置、學校運營、教職工工資福利等多項經費支出,導致學校資金緊張。少數舉辦者利用銀行貸款或民間借貸款建設校舍,在土地征用和建設過程中前期投入較大,在運營中則面臨著運營經費和還本付息的巨大壓力。因此,資金已成為制約民辦教育發展的“瓶頸”。
3.師資隊伍不穩定
在師資隊伍方面,當前農村民辦中小學的教師來源主要是退休老教師和一些師范學校的畢業生。他們在民辦學校的辦學過程中起著決定性的作用,他們對學校的熱愛程度直接影響著學校的發展。但是,由于《民辦教育促進法》只規定民辦學校的教師與公辦學校的教師擁有同等的法律地位,但是對民辦學校教師的檔案管理、社會養老保險、醫療保險等切身利益的問題沒有明確的規定。加上各地在落實《民辦教育促進法》過程中對相關規定并沒有落實到位,導致民辦學校的教師在各種待遇上與公辦學校教師有著明顯的差距。教師的年齡結構、學歷結構、職稱結構等客觀上也不盡合理,所有這些致使民辦學校的教師流動性比較大,教師隊伍不穩定。
4.教學管理難度大
上個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我國城市化的進一步推進, 進城務工的農民工越來越多, 農村留守兒童成為一個令人關注的特殊群體。據全國第五次人口普查統計,我國農村留守兒童人數近 2000 萬人,已經成為一個龐大的社會群體,而且還有加大趨勢,其中14周歲及以下農村留守兒童占留守兒童總數的 86.5%。父母外出,孩子無人看管,而當前實行寄宿制的農村民辦中小學校,平時有生活老師專門負責學生的日常生活,這為寄宿的孩子們提供了一些公辦學校無法提供的學習和生活條件。但是,留守兒童由于長時間缺少父母的關愛與呵護,易養成懶散、拖拉等一些不良習慣,也會形成冷漠、自卑、放任自流的人生態度。這也給農村民辦中小學的教學管理帶來了一定的困難。
5.“兩免一補”的規定增加了農村民辦中小學的辦學壓力
對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要實行“兩免一補” (免雜費、免書本費、補助寄宿生生活費)的規定,使得民辦教育面臨巨大的壓力。民辦教育投資者辦學的主要目的是為了營利,然而現行的政策卻取消了學生在義務教育階段的雜費和書本費,致使一些在民辦學校就讀的學生又回到公辦學校就讀,給依賴收費運轉的民辦學校帶來了巨大的辦學壓力。另外,充足的生源是民辦學校生存和發展的基礎,由于農村學校“兩免一補”政策的實施,很多學生回流到公辦學校,民辦教育的生源大大減少,這樣一來,民辦學校之間的生源競爭加劇,甚至形成惡性競爭。
三、促進農村民辦中小學快速健康發展的策略
1.提高對農村民辦教育的認識
要進一步加強《民辦教育促進法》的宣傳,提高全社會對民辦教育的認識,消除對民辦教育認識上的誤區和偏見,要使全社會都清楚,發展民辦教育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是創新辦學體制和機制,緩解國家教育經費不足,促進教育公平,推動教育事業發展和農村掃除青壯年文盲的重大舉措。要為民辦教育的發展創造健康的輿論環境、生存環境和發展環境,進而吸引更多的人來出資興辦教育事業。
2.加大管理力度
完善并落實《民辦教育促進法》中的相關政策,使民辦學校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和公辦學校同等的待遇。在民辦教育的發展過程中,其一,要切實解決平等待遇問題,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要認真落實《民辦教育促進法》和已出臺的扶持政策,真正做到對民辦學校與公辦學校一視同仁。其二,要在政策上給予傾斜,在資金、師資上予以扶持。其三,要強化管理,正確引導。在學校招生、收費、發證以及管理方面要加強引導,建議結合地方實際制定扶持民辦教育發展的政策,針對農村民辦中小學當前存在的問題,教育行政部門應加強對這一問題的研究,并提出解決的意見。
3.加強師資隊伍建設
教師隊伍的建設,是始終困擾著農村民辦學校的大問題。它不僅制約著民辦學校教育質量的提高,而且關系到民辦學校的興衰存亡。如何建立一支數量足夠、結構合理、質量合格且穩定的教師隊伍,已經成為促進民辦學校發展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在這個問題上,其一,要更新人才觀念,把好聘用教師關,做到“不拘一格降人才”;其二,要努力提高民辦中小學教師的素質,對他們進行必要的培訓和繼續教育;其三,學校領導要樹立正確的人才觀。高素質的教師隊伍對民辦學校的發展起著關鍵性的作用。要教育教師熱愛民辦教育事業,克服“雇傭思想”,樹立主人翁意識。另外,農村民辦中小學教育應切實加強人力資源投入,保障教師工資與福利待遇,大力引進年富力強、具有科研潛力的中青年教師,培養學校的學科帶頭人和科研骨干,創建自己的師資隊伍。在筆者的家鄉河南省東部某鎮的一所農村民辦學校,聘任的教師平均年齡不超過30歲,教師們年輕而有活力,敢于創新,將學校的教學工作做得有聲有色,為學校的發展注入了勃勃生機和活力。
4.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
義務教育階段民辦學校的辦學者應有自律意識,要將社會效益放在首位,而不要僅僅看到當前的經濟利益,教育和其他企業有著根本的區別,它的產品是培養出來的合格的人才。百年大計,教育為本。舉辦者要逐步完善民辦學校內部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建立健全學校董事會等機構,正確處理決策機構與管理機構的關系,形成自我約束、自我管理的機制。要進一步規范辦學行為,遵紀守法,誠信辦學。民辦教育要突破狹隘的傳統教育教學模式,在特色辦學和個性辦學上下功夫,辦出品牌、辦出效益。
5.關注留守兒童
農村民辦學校生源復雜,有相當一部分學生屬于留守兒童,他們在家或是無人看管或是由祖父母、外祖父母帶著,缺少父母的呵護和關愛。在學校,他們有的不安心學習,打架斗毆,甚至和老師頂撞,而有的則很少與人交流,自卑、內向、冷漠。因此,學校應在生活上和精神上多關心他們,讓他們感受到學校大家庭的溫暖。另外,學校應創造條件、采取多種方式讓孩子和父母進行交流和溝通,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關心,這樣也有利于留守兒童身心的健康發展。
綜上所述,教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農村民辦學校要端正辦學思想,要站在百年大計、振興民族的高度,真正按照教育教學規律辦學,因時制宜,因地制宜,創出自己的特色,而不是以追求經濟效益為主。為加快農村民辦教育的發展,我們要遵循農村民辦教育規律,加強學校內部管理,及時解決所出現的問題,從而推動農村民辦教育事業的進一步發展。
參考文獻
[1] 賈東榮. “民辦教育”應重新界定[J]. 教育發展研究,2006(12).
[2] 重慶市民辦基礎教育的現狀、問題與發展建議[J].中國教育學刊,2006(7).
[3] 農村民辦教育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貴州教育, 2005(11).
作者系西南大學教育科學研究所碩士研究生
(責任編輯 吳國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