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文化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載體,體現了學校內涵發展的精神底蘊。加強學校文化建設,是提升教育內涵的重要方面,也是促進教育可持續發展不可或缺的要素。
當前,學校文化建設被教育界普遍關注,并在理論研究和實踐方面都取得了較好成績。但是,學校文化建設在基層還普遍存在著缺位現象,集中表現為學校文化建設意識淡薄,經驗管理大行其道;發展思路脫離實際,“說”、“做”兩張皮;辦學理念保守,學校特色不明;文化內容單調,校園生活缺乏個性等。針對這一現象,筆者認為,建設學校文化要注意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補位。
一、突出學校特色
校園文化要因校制宜,凝煉符合學校自身特點、適應學校發展的文化主題,要突出鮮明的自主性和厚實的文化性,強化內在動力,逐步形成富有特色的學校文化,不斷提升學校的可持續發展能力。突出特色,既要以現有學校文化狀態為基礎,又要根據時代發展的需要規劃學校文化發展的前景。突出特色,要重視學校的優良傳統,挖掘學校的文化底蘊。任何文化的建設無不是從尊重歷史開始的,學校文化建設應在學校歷史發展的基礎上,繼承優良傳統,審視利弊,展望未來。
二、體現“以人為本”
“以人為本”是現代學校教育的一個基本理念,它承認思想的復雜性,從人的需求出發,激發人的積極性,以建立一種以教職工為中心、尊重人、激勵人的價值觀念。作為一種教育管理思想,“以人為本”要求我們在管理工作中必須認識到,學校的管理對象首先是人,因此學校的管理要符合和滿足人的特性發展需要。
學校的教學設施、學習設施、生活設施應符合人性化的要求;規章制度的制定、執行應體現人文關懷;學校的精神文化建設,如以學生為主體開展的娛樂活動,調劑學生文化生活的課外活動等,只有堅持“以人為本”,才能為學生所接受。
三、以“精神文化”為統領
學校文化建設是一項系統而復雜的綜合工程,其內容涵蓋各個層面,主要包括物質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等。其中,精神文化是學校文化的核心。
構建學校精神文化不僅體現在對內創設出一個積極健康、團結向上的教育環境上,同時還體現在學校的價值觀念、目標追求、精神風貌、個性特色和社會魅力等方面。學校精神文化的基礎是學校師生的內心追求,內容是校園成員的思想觀念,表現形式則是精神創造活動及其產品。因此,應該從學生文化和教師文化兩個層面來構建學校的精神文化。學生方面,應著力培養其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培養科學的思維方式、創新能力、合作意識等;教師方面,學校管理者應努力端正教師的教育觀念,培養教師的專業思想、教育技能、職業操守與社會公信力。
四、不斷創新制度文化
學校制度文化若得到學校成員的認同,不僅能促進良好品行和價值觀念的形成,更能形成一種自覺執行的精神文化傳統。學校要堅決改變落后的管理模式,不斷完善、規范組織管理系統和制度,建立民主科學的管理機制,使廣大教師能參與學校管理,監督學校工作,讓教師和學生真正成為學校的主人。
學校要進一步落實和完善校長負責制、崗位責任制、全員聘任制、校務公開制,在此基礎上,制定運作程序,形成照章辦事、民主管理的運行機制。同時,建立、完善學生自主管理制度,建立愛護公物制度、校園養護責任制等。學校要圍繞辦學理念,積極進行學校管理思路的整合、管理模式的調整,完善學校規章制度,依法治校、以德立校,構建健康和諧的校園制度文化。
通過上述諸方面的努力,或可彌補學校文化的缺位現象。學校要建設適應素質教育要求的學校文化,讓厚重的文化積淀更好地促進學校的改革和發展。
作者單位廣東省中山市古鎮初級中學
(責任編輯 田欣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