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術在基礎教育過程中發揮了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如何應用信息技術輔助教學、輔助學生學習、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并帶動教育教學全面改革,也逐漸引起人們的重視。筆者根據多年的教學經驗和對信息技術與基礎教育課程整合的研究,根據信息技術與基礎教育課程整合的程度和深度,將信息技術與基礎教育課程整合分為以下三個階段。
一、封閉式的、以知識為中心的初級課程整合
1.信息技術作為演示工具
這是信息技術用于學科教學的最初表現形式,是信息技術與基礎教育課程整合的最低層次。目前,大多數基礎教育都采用這種方式。教師可以使用現成的計算機輔助教學軟件或多媒體素材庫,選擇相關內容用在自己的教學中。也可以利用PowerPoint等應用軟件,綜合利用各種教學素材編寫自己的演示文稿或多媒體課件。通過合理的設計和選擇,計算機代替了幻燈機、投影、錄音機等傳統教學工具,實現了它們無法實現的教育教學功能。
2.信息技術作為交流工具
將信息技術以輔助教學的方式引入課堂教學,實現師生之間的情感和信息交流。網絡通訊技術的發展為信息的溝通提供了有力的工具,如BBS、聊天室等為教師和學生的交流提供了平臺,學生可以在網上建立多種興趣小組互相交流,比如交流讀《紅樓夢》、《三國演義》的感受,并對一些問題進行討論等。
3.信息技術作為輔助教學的工具
常用的計算機輔助教學軟件主要有個別輔導型、操作練習型、模擬型三種。這些軟件能使學生在練習和測試中鞏固、熟練所學的知識,從而決定下一步學習的方向,實現個別輔導教學。個別輔導中計算機軟件代替了教師的部分職能。此階段信息技術在教育過程中的作用有一定的局限性。
二、開放式的、以資源為中心的變革課程整合
隨著新課改的進行,教學設計從以知識為中心轉變為以資源為中心、以學生為中心,整個教學過程是開放的,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教師成為學生學習的指導者、組織者、幫助者。而信息技術也顯現出更大的潛力。
1.信息技術提供資源環境
信息技術提供的資源環境突破了書本的限制,教師可以用各種相關的信息資源來豐富課堂教學,開闊思路,使學生了解更多的知識。信息技術進入教學擴展了教師和學生的信息源,通過訪問資源庫,獲得需要素材和資料;因此教師設計教學活動時,要精心考慮應該利用那些信息資源,引導幫助學生有效地獲取和利用信息資源,讓學生利用這些信息資源開展探索性的學習活動。同時,還可以培養學生獲取信息、分析信息的能力。
2.信息技術作為情景探究和發現學習的工具
在發現學習中,教師不直接把知識傳授給學生,而是給學生提供主題或問題的情景及有關的資源,讓學生自己思考,探索、發現問題。信息技術的作用主要是呈現探究情景,提供解決問題的工具和信息資源。計算機模擬軟件是發現學習的好工具,模擬軟件一般向學生展示了某種情景和過程,其中蘊涵著一定的變量關系,學生可以通過模擬情景的操作來發現其中的規律。一些開放的教學軟件也可以作為發現性教學的有力工具。
3.信息技術作為信息加工與知識構建的工具
將信息技術作為知識構建工具可達到對大量知識進行內化的目的,在內化的過程中還可以開展通信和交流,提高學生在信息技術環境下思考、表達和信息交流的能力以及對信息的應用能力。如教師可以通過一些工具型教學軟件搭建一個教學平臺,利用這個平臺解決具體的問題;學生可以利用計算機網絡進行對話、協商、討論等協作性學習,也可以通過信息技術手段將自己思考和討論的結果以多種形式表達出來,這些不僅有助于知識的內化,更有利于培養他們的創新意識、獨立思考能力以及團隊精神。
三、信息技術與基礎教育課程全方位整合
隨著信息技術和基礎教育課程整合的逐步深入,信息技術將滲入到教育的每一個環節,達到信息技術和基礎教育課程的全方位整合。
1.信息技術作為研發工具
雖然我們強調對學習的加工、處理以及協作能力的培養,但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對知識的探究能力、發現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創造性思維能力,這才是教育教學的最終目標。在實現這個目標的教學過程中,信息技術扮演著“研發工具”的角色。
2.信息技術作為評價工具
新課程改革要求評價的內容不再限于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要關注學生的能力及其發展過程,而重視過程的評價不再是唯一的評價方法,檔案袋評價、課堂評價、學生自我評價、調查問卷評價等成為評價的一部分。信息技術作為一個高效的電子評價體系將學生成長檔案袋、日常評價信息等進行電子化管理,讓教師從繁重的統計、檔案管理中解脫出來,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關注教學,關注評價結果所表現出來的教學信息。利用評價診斷教育教學中出現的問題,從而促進教與學。
作者單位 河南省確山縣電教中心
(責任編輯 田欣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