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偉大的教育家孔子對教育內容是這樣概括的:“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即敏而好學、身體力行、忠于職守、誠信待人。其實,四者都包含了修身的內容,學習知識也是修身的一部分。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學者們在闡發教育目的和培養目標時,十分注重學生理想人格的培養,提倡在個人物質生活基本滿足的情況下追求崇高的精神境界,而這種崇高的精神境界又往往成為殺身成仁、舍生取義、無私奉獻、勇于犧牲和愛國愛民的精神支柱。
赫爾巴特是西方“教學理論”的開山鼻祖,他認為道德培養主要集中在內心自由、完善、仁慈、正義、公平這五種道德觀念上。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指出:“尤為重要的是要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要引導學生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形成正確的價值選擇,讓他們具有社會責任感,努力為人民服務,樹立遠大理想。這種過程將深刻地影響他們思想道德的形成,影響他們人生的抉擇?!?/p>
在建設現代學校文化的進程中,我校總結出了關于學生培養目標的個性表述:“做時代的領跑者?!彪S著校園文化建設的不斷深化,關于“領跑者”內涵的思考也日趨豐富,我們越來越覺得,學校迫切需要一種可操作的策略,來為學生文化的建設提供管理支持的平臺?;诖?,結合時代需要和我校的實際情況,我們延續儒家文化傳統,嘗試開辦了“修身課程”。
一、課程思辨
文化彈性是檢測文化活性的重要指標,它通常有兩個標準:一是這種文化對其他文化的接納性和兼容性;二是這種文化對其他文化的輻射力和影響力。在當前的學校文化建設過程中,教師文化和學校領導文化之于學生文化的彈性是單向的:接納性不足,輻射力很強。學校和教師總是試圖把自己的價值觀念通過一定的方式強加給學生,而對學生文化則缺乏寬容和友好,由此導致學校文化彈性的萎縮?!靶奚碚n程”正是針對當前學校文化建設和德育工作現狀采取的應對性策略。正如我校一位教師在學校研討時所言:“修身課程雖說是以課程形式出現,但該上什么,該學什么,該怎么上,不需要也不應該有什么嚴格界定。它的主題可以是班級問題、學校問題、社會問題,甚至希拉克最近訪華在北大的演講也完全可以成為課程內容。有了這份隨意,修身課才會使教師親切,學生喜愛,才會有效果。”
二、價值辨析
現代化的文化,“不是追求文化向心主義者所向往的某種同質的制度秩序,而是共同尋求對多樣性和變化的處理方式”。價值觀念、道德理想是存乎人個體內在的東西,往往不能被清醒地認識到,但如果一直處于這種狀態,就很難指導人的行動,導致人的靈魂缺失。而潛在的價值觀念和道德理念想要發揮作用,則需要一步步、一次次、一層層細微的辨析和不斷的喚醒。
修身課貫徹的是知行合一的原則,但它不是將道德結論灌輸給學生,而是采用內在建構的方式,摒棄“規章約束—說服教育—獎勵懲罰”的刻板模式,通過角色扮演、小組討論、群體約定、自我反思等活動,讓學生自己解決疑難問題。學生在這樣的過程中可以用自己的理性思維和情緒體驗來反思自己的行為模式,藉此辨認自己的價值觀念,明確不同價值觀念的關系,展示自己的價值觀念和行為模式,揭示并解決自己的價值沖突,從而建立新的正確的價值觀,達到“修身”的目的。
三、課程設計
根據“修身課程”所承擔的任務,它的課程設計必須是一種微觀設計,即它不涉及國家德育教育的總目標以及學科教學目標,只是根據學生狀態、教師條件、可用資源,較為動態地設計課程。但它必須與社會的發展相一致,必須有利于學校的發展和學生認知水平的提高,必須有較為明確的課程目標、課程內容、課程組織結構、課程實施方法以及課程評價體系。
1.課程目標
我?!靶奚碚n程”的總體目標可以這樣來表述:體驗修身的過程,感受修身的樂趣,增強研究自我的意識,尋找自我教育的途徑,掌握自我更新的手段。不同的年級又分階段設立了不同的目標:高一年級要領會修身課的具體內容,明確修身課的研究方法,感受修身課的活動過程,初步學會修身過程中自我評價的方法;高二年級能獨立完成修身的完整過程,體驗修身課程的魅力、樂趣,初步達到在實踐中不斷反省,變他教為自育;高三年級要達到理論與實踐的和諧統一,達到道德不斷自我完善的境界。
2.課程內容
“修身課程”的內容應該包括知、情、意、行四個方面。從認知方面來看,對真善美、假惡丑的認知,歷來就是修身的具體內容。中國的先哲們把修身作為形成完美人格的必經途徑,認為要使自己的品行達到高尚境界必須先端正自己的心態,使自己的意念誠摯?!洞髮W》中講:“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先人們把誠意、正心、修身作為為人處世的第一步,只有人的意念端正了,才能學習做事、與人交往,進而齊家、治國、平天下。從品德方面來看:修身課程應該在培養學生的全球意識、公共道德、倫理風范等方面做出努力,樹立學生的國際視野、國家意識、社會意識、人文意識。從實踐層面來看:隨著課程內容的滲透,學生的道德情感、道德意識、道德品質、道德發展都必須以現實的行為加以解釋、發揮、鞏固和提高。
3.課程管理
校長室(領導者)—學生處、年級部(組織者)—班主任(協作者)—學生(參與者)的組織結構將有利于課程的實施。另外,修身課程作為一門研究型課程,在發動、研究、實施、發展等各個階段,還應該有相應的管理機制、保障機制和評價機制。
4.課程實施
“修身課程”以班會課、研究性課程為載體,注重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通過對話、影視錄象、座談、講座、辯論、參觀訪問等多種方式,與教師共同探討“修身”課題。“修身”課題與課時的關系應富有足夠的彈性,結論要得到班內絕大多數學生的認同。當然,廣泛的認同不一定每次都能形成,但只要讓學生比較深入地思考問題,思考的結果就一定會對他今后的行為產生影響,也可以說是達到了“修身”的目的。
課程實施過程中可采用模塊化教學,如選擇“交往溝通”、“個人修養”、“誠信、責任”等高中生普遍關注的主題進行教學。每個模塊安排4~6課時,分為:(1)提出模塊主題(1~2課時):通過討論,確立班級或學校修身課的主題。在討論過程中要讓學生發揮個性,積極出謀劃策。(2)爭鳴與探索(1~2課時):教師創設環境,同學自主研究,討論如何解決問題。(3)形成結論(1~2課時):通過研究得出結論,向全班公布。(4)實踐貫徹:實施的過程可以通過對課程實例的剖析,學生感悟的分析等手段來逐步完善。
5.課程評價
要從課程的選題、實施和課堂效果等方面進行多方位的評價。首先要評價修身課的課題選擇,看課題選擇是否適應學生發展;其次是評價修身課的學習過程是否適應學生的認知要求;最后是評價修身課的課題結論是否符合學生的價值取向和情感取向。另外,要看學生的道德信念、道德認知、道德規范是否有了變化或發展,以此來調整和修改修身課的內容和進度。
我們深信:學生不僅僅是學校的過客和服務對象,更是學校的主體之一,是學校文化建設的主要參與者。開辦“修身課程”,通過多種方式促使學生進行價值辨析并重構行為模式、價值觀念和道德理想,是我校全面、深入地推進現代學校文化建設的新的嘗試。
參考文獻
[1] 張煥庭.西方資產階級教育論著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
[2] 李福華.主體性與文化創新[N].中國教育報,2003-04-11(3)
作者單位江蘇省江陰高級中學
(責任編輯 田欣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