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程改革的經驗告訴我們,一線語文教師作為語文課程改革的主力軍,要實現“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維度目標,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全面提高學生語文素養,就必須熟悉新課程理念,參與新課程實踐,共同建設語文課程文化,同時及時轉換自己的角色,由教科書的忠實執行者轉變成與專家、學生、家長及社會人士一起踐行新課程改革的合作者,由只知教書的匠人轉變成擁有現代教育觀念、懂得反思、善于合作的探究者,進而成為學生思想品德素養和能力素養的塑造者和培育者。這就要求語文教師必須具備崇高的思想道德素質、全面厚實的知識素養、精湛的技能素養以及良好的個性魅力。
一、思想道德素質
思想道德素質是教師整體素質結構的核心。語文教師作為傳道之人、育人之人,必須聞道在先,具有優秀的思想道德素質。
1.敬業愛崗精神
語文教師忠誠教育事業具體應體現在熱愛語文教學工作上。語文教學中包含豐富的真善美因子:社會生活、人生哲理、歷史畫卷……語文教師只有熱衷于這門學科,傾注濃厚的情感,才能充分運用這些真善美去感染、熏陶、塑造學生的心靈。
祖國的語言文字歷史悠久,詞匯豐富。語文教師應該熱愛祖國的語言文字,認真鉆研,鼓勵學生大量地閱讀名篇名著,培養他們正確使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和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情感。
2.熱愛學生
關注學生、關愛學生是新課程的核心理念。如果一個教師失去了對學生的關心和愛護,他就失去了做好教育工作的前提。作為語文教師,要關心學生知識的學習、能力的培養,更要關心學生的情感牽引和身心健康,用真誠的愛去感染學生,去溫暖學生的心靈,為學生營造安全、健康、寬松、和諧的氛圍,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透過語文教學傳遞關心和愛護,使學生學會鑒賞文章的文品與人品,培育學生良好的語文素養和思想品德素養。
3.高尚的師德
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關于“教師本人是學校里最重要的師表,是最直觀最有教益的模范,是學生最活生生的榜樣”的精辟闡釋,一語道破了教師的勞動具有主體性和示范性,也就是說教師必須具備高尚的道德。
語文教師作為學生語文學習活動的引領者、人類文明的傳遞者、高尚靈魂的塑造者,必須加強自身的師德修養,提高自身的人格水平。語文教師只有具備了良好的道德修養,才能真正熏陶、感染、教育學生。正所謂:“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論語·子路》)。
二、知識素養
新課程語文涉及內容豐富、廣泛,橫接中外,縱貫古今,上至天文地理,下到市井風俗,這就要求語文教師也必須是一個 “多面手”。語文教師只有集豐厚的專業知識、豐富的閱歷、傳授和構建知識的能力于一身,才能更好地發揮自己作為文化火種的傳承作用。
1.豐厚的語文專業知識
豐厚的語文專業知識是語文教師知識結構中的核心內容,是完成語文教學任務的基本條件。朱熹云:“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作為新課程理念下的語文教師,要想日有長進,日臻成熟,僅有那“一桶水”是遠遠不夠的,要有一塘水、一池水,而且必須是“活水”。只有專業知識扎實了,語文教師才能全面透徹地理解教材、靈活準確地處理問題,才能在教學時駕馭自如,實施有效教學。
2.豐富的教育理論知識
教育理論是指導教學的必要工具。語文教師要想有效地向學生傳授知識,更好的促進學生智力的發展和人格的健全,必須掌握豐富的教育理論知識,只有這樣才能在教學過程中“既知教之所由興,又知教之所由廢”。
3.廣博的相關學科知識
呂叔湘說:“教學是一門學問,語文教學是一門大學問。”原因之一就是語文教學要求知識淵博,涉獵廣泛,不能偏于一隅,也不能止于一方。語文教師必須是一個“雜家”,要有豐富的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知識,這一點從語文高考試卷中不難看出。從近十幾年的高考語文試卷來看,第Ⅰ卷的現代文閱讀,科技類文章考了8次以上,社會科學類文章考了2次以上。可以說語文教師如果沒有語文以外的相關知識,恐怕連高考都難以應付。
尤其是在當今社會,中學生興趣廣泛,求知欲旺盛,他們通過大眾傳媒和網絡技術等各種渠道了解到許多新鮮知識,能提出各種各樣的問題,許多問題還具有一定的深度,這就對教師的相關知識水平及文化科學素質提出了挑戰。因此,語文教師在傳授專業知識給學生的同時,還要孜孜不倦地學習,吸取廣博的科學文化知識,不斷充實自己,使自己成為知識的“百寶箱”。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言:“只有當教師的知識視野比教學大綱寬廣得無可比擬的時候,教師才能成為教育過程的真正能手、藝術家和詩人。”
三、技能素養
這里的技能指的是語文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具備的基本功。它主要包括聽、說、讀、寫能力,組織管理能力和研究創新能力。
1.聽、說、讀、寫能力
扎實的聽、說、讀、寫基本功是語文教師應具備的基本素質。一個連別人的話都聽不懂的人,一個不能清楚、流利地用口頭語言來表達自己所要表達的意思的人,一個不會讀他人文章的人,一個連通順流暢、中心明確、結構嚴謹的文章都不會寫的人,是做不好語文教師的。
2.課堂教學組織管理能力
一是具有較強的駕馭教材能力。語文教材有別于其他學科的教材,它由單篇文章組成,知識體系不鮮明,靈活性較大,教學具有較大的可塑性。這就要求語文教師不僅在宏觀上能準確地把握文章構成的知識范圍和深淺程度,形成整體概念,而且在微觀上能控制好每篇文章在整本書中的地位,找出教學重點和難點,做好課前教學設計,安排好教學實施步驟,實現有效教學。
二是具有有效的課堂教學能力。能有效實施課堂教學,做到學習內容難易適度,學習環境寬松,學習形式多樣,教學組織過程科學,學習評價具有包容性,能根據課堂變化,分析出學生的情緒和愿望,保證課堂教學的秩序和學生情緒的積極、穩定,以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三是具有準確把握學生現狀和興趣愛好的能力。課堂教學是一個復雜的活動,語文教師要時刻關注教學內容和自己言行,關注全體學生的言行舉止和興趣愛好,構建適合學生情況的知識體系,巧妙地把教學的重點、難點變成學生的興趣點,科學有效地教學。
3.教學研究創新能力
語文教師的創新能力是新課程語文課堂教學的必然要求。優秀的語文教師,不僅要有淵博的知識,善于組織教學的能力,還必須具備接受新信息、運用新知識、解決新問題的教學研究能力,借助教學理論的指導開展一些教學課題研究,并使之上升到理論的高度,進而有效地提高自身的素質和教學水平。
四、個性魅力
此外,語文教師要具有良好的個性魅力,能牢牢地吸引住學生,受到學生的喜愛和歡迎,從而更好地控制課堂,促進教學。
一要正確評價自己,理性認識自我,使自己成為受學生愛戴、敬仰的人,有能力把學生對自己的愛轉化成學生對語文學科的愛。
二要有進取意識,在教學中勇于開拓,不受傳統觀念的束縛,不安于現狀。
三要有獨立意識,在教學中善于獨立思考,擺脫一般觀念的窠臼,不唯書唯上,不人云亦云。
四要有協作精神,有集體意識,并樂于把自己置身于教師集體之中,彼此協作,共同提高。
五要有時效觀念,守時惜時,講求時效。
語文新課程改革對語文教師是一次嚴峻的考驗,同時也是提高教學水平和能力素質的良好契機,語文教師要以一種積極的心態面對新課程改革,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質、知識素養、技能素養和個性魅力,增強綜合能力,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使學生敬佩其人格,仰慕其學識,信賴其能力,贊賞其個性,真正憑借自己的學識和魅力贏得學生,共同促進學生快樂成長、和諧發展。
作者單位 廣東省深圳市布吉高級中學
(責任編輯 田欣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