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閩南地區處在海峽西岸經濟區經濟活動的最重要地區,發展現代物流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因此,基于閩南物流經濟的現狀,結合現代物流經濟的特性研究閩南區域物流經濟的發展策略具有現實意義。
關鍵詞:閩南區域物流;區域環境;物流現狀;發展策略
中圖分類號:F20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2-3100(2007)12-0069-03
Abstract: Taiwanese area is on the west side of Strait Economic Zone where is the most important area and has significance meaning to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logistics. Therefore, I find it has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study the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strategy, based on the economic situation of Taiwanese logistics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aiwanese economy.
Key words: Taiwanese region logistics; region environment; logistics present situation; development strategy
“閩南金三角”指福建省南部沿海的廈門、泉州和漳州三個設區市及所轄縣區。經過數十年的發展,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20多年的大規模建設,閩南三角地區已逐步發展成為福建省經濟最具活力的核心區域,并日益成為福建省新型生產力中心與制造業基地、先進制度與技術的創新源以及海峽西岸重要的都市連綿帶。
1閩南金三角地區物流現狀
1.1廈門、漳州、泉州物流市場狀況
2006年閩南地區的消費品零售總額1 220.19億元,進出口總額425.36億美元,貨物運輸總量16 859.16萬噸(缺漳州鐵路運輸量),港口吞吐量15 167.73萬噸。以上數據表明閩南地區物流市場十分廣闊,如果充分挖掘市場的潛力將有巨大的利潤空間。按照國家統計局數據表明,2006年中國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約為18.3%,而全球平均值僅為12%。2006年閩南地區GDP為3 780.04億元,物流費用按我國的18.3%來計算應在453.60億元,也就是說,如果能使閩南地區的物流成本降低一個百分點,其直接的經濟效益將是45.36億元,而其社會效益也是不言而喻的。
1.2閩南地區物流良好的發展經濟環境
閩南地區具備較高的城市綜合經濟實力與素質,產業結構合理。

大量專業化企業集聚所產生的規模經濟效應、范圍經濟效應和區際分工效應,是閩南區域經濟充滿活力的重要源泉。隨著這些目標的實現,閩南地區產業集聚帶將逐步形成。良好的經濟環境為閩南物流的發展提供了強大的動力。
1.3廈門、漳州、泉州物流基礎設施
閩南地區的交通運輸等基礎設施建設發展迅速,日臻完善。
閩南地區已建成完善的數字通信網絡,是全省數字通信網絡用戶最多的區域。這些將對閩南地區物流的發展發揮重要作用。
從園區方面來看泉州規劃建設的三個物流園區,分別為泉州港中心港區物流園區、泉港液體化工物流園區、晉江物流園區。而在廈門的幾個港口物流園區已初具雛形,擁有一批基礎條件較好的物流企業,已形成東渡港區(含象嶼保稅區)、高崎空港和海滄港區三個主要的物流基地。福建省目前較大的倉儲物流中心,位于招商局漳州開發區內的倉儲物流中心已投入使用,對九龍江南岸港口物流業的發展將起到重大的推動作用。
1.4城際間合作的成果顯著
區域物流發展突破行政區的限制。如廈門灣南北港區順利整合,在福建省有一些優良港灣由于行政區劃的分割,隸屬于不同地市管理,造成了港灣資源得不到統籌利用,影響了港口的發展壯大。廈門灣就是其中的一個。為了達到區域物流效益最大化,原漳州市港口管理局所轄的后石、石碼港區及招商局漳州開發區漳州港務局所轄的招銀港區,與原廈門市港務管理局所轄的東渡、海滄、嵩嶼、劉五店、客運5個港區合并組成。整合后的新廈門港深水岸線總長達40公里,可容納萬噸級以上深水泊位114個,力爭在“十一五”期末,綜合貨物吞吐能力達到1.2億噸以上,其中集裝箱吞吐能力接近800萬標箱。全港遠景目標為貨物吞吐能力達2.6億噸至2.9億噸,集裝箱吞吐能力達1 700萬標箱至1 900萬標箱,將躋身世界強港行列。
1.5廈門、漳州、泉州培養物流培養人才的情況
目前閩南地區在物流人才各個層次建立起較完善的培養體系。截止2006年底,高級人才方面在廈門大學、華僑大學兩所設有研究生教育。本科層次有華僑大學、廈門理工學院等3所培養中層管理人員,大專層次有黎明職業大學、漳州職業技術學院等9所開設物流專業培養應用與操作人才,并在三地都設有物流職業資格認證工作,通過認證和培訓為該地區實踐崗位中的在職人員提升了專業能力。
2閩南金三角地區物流業存在的問題
2.1物流規模小
目前閩南地區的大多數的物流企業只能簡單地提供運輸、倉儲等單項或分段物流服務,很少能提供流通加工、物流信息、庫存管理、成本控制等物流增值服務。且這些企業的運輸車輛和倉庫大多缺少溫度控制、冷藏儲存和避免污染的特殊商品分隔設施,不能滿足客戶的特殊運藏要求。
2.2物流標準化程度相對較低
雖然閩南地區的制造業發展迅速,且物流運輸企業發展態勢良好,但是各行業大都采用自己的標準,缺乏統一規范。水、陸、空運輸裝備規格不一,聯運規模一直拓展乏力,極大影響了海鐵聯運規模的擴展;倉庫、站臺、貨架、儲藏的標準不統一,極大阻礙了貨物運輸、儲存、搬運等機械化、自動化水平的應用和提高。
2.3物流網絡系統建設有待完善
基礎設施網絡、企業服務網絡、信息網絡等相對落后,缺少在區域內與區域之間開展物流網絡服務的條件,信息存在不對稱現象,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區域經濟內的物流業的發展。特別是港口設施薄弱、港口的結構性矛盾日益突出、港口航道水深不能適應船舶大型化的要求,成為外貿運輸發展的“瓶頸”,不能適應發展需要。

該地區的高速公路僅限于省市間的連接,城鄉公路的質量差,道路支干仍在規劃建設中。鐵路方面只有一條東西走向的鷹廈鐵路,向北連接長三角經濟區的福廈(福州至廈門)鐵路剛開始建設,而向南連接珠三角經濟區的廈深(廈門至深圳)鐵路仍在規劃當中。使該地區與珠三角和長三角經濟不能充分融合。
2.4物流管理人才十分匱乏
福建省物流人才缺口在2萬人以上。閩南地區本土高校2006年物流專業畢業生不足2百名(閩南地區物流專業的正式畢業生是2005年才出現的,僅漳州職業技術學院一家),且水平參差不齊,缺少特色,與發達地區的物流教育相比差距較大。人才的培養速度已落后于行業的發展速度。其主要問題是:人才總量相對不足,結構不夠合理,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亟待提高。研究生層次教育才起步,職業技術教育更是參差不齊,通過委托培訓方式的企業也寥寥無幾。同時對于適合福建省省情的物流理論缺乏深入研究,部分理論研究與實踐嚴重脫節,理論成果的可操作性不強。目前物流從業人員就總體而言,素質比較低,這是物流發展面臨的最大挑戰。
3閩南區域物流的幾點發展策略
3.1加大政府的引導和協調作用
現代物流業的發展,無論是體制還是促成物流模式的轉換,都需要政府的支持和一定程度的干預。既需要有政策的指導,也需要行政和法制的強制,以及必要的資源支持。政府在現代物流業發展中要扮演好三個角色:基礎建設的創造業、產業進步的推動者、運行秩序的維護者。成立由廈泉漳三市政府共同牽頭的地區經濟一體化領導小組,負責制訂全區域發展戰略和政策,協調解決基礎設施建設、城市規劃和環境治理中的重大問題;從而推動閩南三市物流業的整體發展。
3.2推動閩南金三角地區物流業發展的整體規劃
3.2.1加強產業集群供應鏈。從產業發展的實際需要出發,著重引導石油化工、紡織鞋服、建筑陶瓷、食品飲料、工藝制品與地方產業相關的專業物流服務功能,形成集產品開發、加工、展銷、交易和信息服務為一體的物流供應鏈。依托當地產業集群的優勢,增強綜合經濟實力,使閩南金三角成為福建省經濟發展最具活力的地區。
3.2.2加強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充分利用閩南各地現有交通條件,以港口、公路、機場為依托,培育與發展物流中心,發揮漳廈泉各港口、高速公路、機場、火車站的優勢,建設貨物中轉倉儲區、加工配送區,發展進出口貿易、通關、貨物裝卸、分撥配送等服務功能。并在此基礎上三市聯合進行基礎設施建設,形成一體化網絡。樹立大市場、大交通的指導思想,在加強鐵路、公路網絡化建設的同時,充分挖掘水運及港口潛力,建立各種運輸方式聯運的快速高效的綜合交通運輸網絡。在鐵路方面推進由福廈和廈深鐵路構成的連接長三角、珠三角的沿海快速鐵路通道建設,開工建設連接中西部地區的龍廈快速鐵路通道、加快改造提升鷹廈、漳龍和漳泉肖鐵路,支持利用多元化投資建設一批鐵路專用線;在公路方面,建設泉州至三明高速公路,積極推進福廈漳高速公路復線、廈門海滄至漳州、漳州至永安等高速公路建設,逐步完善干線公路布局。廈門東部跨海通道、泉州晉江大橋、廈門公鐵大橋、廈漳跨海大橋,以及市縣行政中心通往高速公路、機場、沿海港口和重要旅游景區等重要交通樞紐的主要公路,積極推進泉州灣跨海通道等大型橋隧工程的前期工作。
3.3依托區位優勢發展物流園區
閩南金三角是海峽西岸經濟區中部樞紐地區,應根據各自區位經濟的特點和優勢,重點培育廈門電子、廈門機械、晉江鞋服、石獅紡織、惠安石雕、漳州農產品等等一批專業物流基地,建設輻射力強、規模效應大的物流園區并以構建區域性、國際性創業集群為導向整合閩三角工業區,整合與提升的方向是突破行政區劃,聯動發展各類物流園區。
3.4構建物完善的物流信息平臺
物流信息平臺是現代物流發展的重要支持系統,也是加快物流發展的重要手段,通過建立物流信息平臺,改善物流信息環境,并通過為企業和政府管理部門提供信息支持,提高三地的物流信息化水平。該物流信息平臺的建立將具有物流公共信息服務功能(提供法規政策服務,了解現代物流發展環境,支持現代物流決策;提供海關、商檢、稅務等現代物流相關領域的配套服務;提供氣象信息、交通信息等公共信息的發布)和企業物流信息管理功能(如采購管理、運輸配送、貨物跟蹤、倉儲及庫存管理、數據分析和交換、信息發布和電子商務等功能)。
3.5重視物流研究和人才培養
積極支持和引導物流科研工作,鼓勵企業與物流咨詢機構、科研院校如廈門大學的物流與項目管理工程碩士教育中心、華僑大學的物流系統工程研究所等進行多種形式的資本與技術融合,充分發揮社會各種資源優勢,實現物流系統的產學研聯動發展。物流人才教育體系建設培養高素質人才是現代物流發展的關鍵因素。應充分利用閩南地區的高校資源建立包括正規物流學歷教育、物流職業教育、企業崗位教育、物流證書培訓等多種層次互相結合、互為補充的物流人才教育培養體系從而有效滿足市場對物流人才的多樣性需求。
參考文獻:
[1] 海峰. 區域物流論[M]. 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2006:139-142.
[2] 陳子俠,蔣長兵,徐炎章. 現代物流學理論與實踐[M]. 浙江:浙江大學出版社,2004:70-80.
[3] 王建. 現代物流網絡系統的構建[M]. 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265-284.
[4] 張潛,張桂蘭,廖昕之,等. 泉州物流業發展現狀與對策探析[J]. 物流技術,2006(3):58-61.